APP下载

探究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2022-11-15葛立婕

记者摇篮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生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葛立婕

当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新闻移动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电子期刊等形式的相继涌现,大大拓宽了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要在如此迅猛的新兴事物的冲击下站稳脚,就需要以广播电视新闻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充分认识新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破自身局限,进一步突显自身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在媒体行业中获得一席之位。

本文以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为例,探讨如何提高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1.受众定位存在局限

满足受众需求,是民生新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要如何定位民生新闻的受众呢?目前,不少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对受众的定位并不准确。栏目组普遍认为,只有中老年群体才会对民生新闻感兴趣,会通过传统媒体来获知信息。这显然是定位上的一个误区,这样会导致民生新闻栏目丧失很多的青年受众。因为民生新闻可以有不同的主线,但都以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为核心。可能有的人关心柴米油盐,有的人关注小区建设,也有的人关注政策信息。无论人们的关注点在哪里,都希望从节目中看到自己身边生活的缩影,探讨自己关心的问题,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观念、理念上的启发。

因此,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不能单单只是中老年群体,民生新闻要努力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只有真正做到对社会各类群体需求的广泛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才会永葆生命力,永远有朝气、有活力。

2.内容相对单一

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准确定位受众外,还需要在拓展报道内容上下功夫。但一些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相对单一。而受众的需求又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就需要栏目组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出服务性强的节目板块,满足受众的需求。

比如,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关注每天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民生热点新闻事件,与本地新闻联动,拓展受众视野,启发受众思想,形成1+1>2的新闻报道效应。还可以报道大众感兴趣的经济、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找到这些新闻与民生的契合点,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的服务功能。因为民生不只有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还包含民生政策等。每一类民生新闻都会有不同的关注群体。目前来看,一些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关注面还比较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栏目的竞争力。

3.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民生新闻栏目众多。民生新闻大多将关注点放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心事、烦心事。打开广播、电视,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很多民生新闻栏目的关注点相同,报道内容类似,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样的同质化现象,会逐渐造成受众的观看或收听疲劳。民生新闻的收视率、收听率也会因为栏目本身没有吸引力而大大下降,伤害的是受众的信任度,也极大地削弱了民生新闻的竞争力。差异化是突破民生新闻同质化的根本途径,但往往一些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并没有在内容、形式的差异化上动脑筋、下功夫,节目太雷同没新意,特色不突出没创意。试想,这样的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让受众始终保持对栏目的忠诚?

二、提高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体现报道深度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社交网络发达,人们改变了以往单从电视、广播、报纸等平台获知信息的习惯,开始利用短视频软件等新媒体平台获知感兴趣的信息,随时随地查询,人在哪里都能看。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十分大的冲击。有人提出疑问,短视频如此火爆,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做好一档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新媒体永远无法取代传统媒体,再加上“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方式存在一定的劣势,传统媒体的存在是必然的。那么,为了赢得更多群体的关注,传统媒体要找准定位,深挖优势。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大多会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事件是何时发生的?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是谁?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事件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传统媒体大多会聚焦这几个问题,进行事件的生动再现。但短视频由于时长的限制,很难达到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比如,北京新闻广播的《新闻天天谈》栏目,在探讨“把戒尺还给教师”这一民生话题的时候,分别从学校、家长、教师以及教育目的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了惩戒的作用。同时,又通过体罚的例子告诫教师,不要颠覆教育的理念,不要违背教育的初衷。当下的师生关系早已不是古代那样,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这是对一个新闻的完整报道,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引人深思的深度报道。民生新闻栏目的价值升华就在于这种深度,在于对新闻现象的深刻探讨和剖析,使受众得到启发。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深度”与我们一直倡导的民生新闻的“平民化”矛盾吗?当然不矛盾。“平民化”是从报道视角来说的,而“深度”是节目最终要呈现的效果。民生新闻不能只看个热闹,而是要对受众有所启迪,要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受众的价值观的引领。因此,民生新闻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局限于对热点事件的简单播报。倘若如此,受众也不会始终保持那份观看或收听的热情。从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入手,以小见大地对事件进行深刻的阐释,才应是民生新闻应坚持的举措。

2.品牌化发展

民生新闻栏目也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品牌内涵是决定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新闻赋予较高的价值、口碑,同时提升新闻的层次。对受众而言,品牌就是质量的可靠保障,就像在购物时,消费者总会倾向于选择品牌口碑好、知名度高、质量好的产品。

因此,为了突显民生新闻在一众新闻栏目中的地位,就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生新闻品牌。这也是在新闻栏目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新闻栏目和内容。对此,民生新闻栏目需要及时了解受众的喜好变化,采写和编排出更多契合群众关注点的新闻。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期望新闻内容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民生新闻选题的关注面要广泛,在符合受众心理预期的同时,还要努力贴近受众的生活。民生新闻需要为选题注入更多新鲜活力,创新选题,提高原创能力。

例如,吉林广播电视台贯彻“贴近群众生活”这一原则,将镜头对准市民家庭,倾听百姓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将访谈内容进行汇总,形成全新的民生新闻栏目《守望都市》。这一栏目自开播以来,不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创新,选择新颖的角度,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与受众共同成长,成为一档真正为百姓而生的民生新闻栏目。也正因如此,《守望都市》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3.加强互动,拉近和群众的距离

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要想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离不开与受众的良好互动,因为互动是对栏目生命力的有力支撑。互动,是民生新闻栏目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是其关心民生的具体表现。有了互动,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栏目中来,在栏目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反映自己的诉求,讲述身边的故事,或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才能拉近栏目与人们的距离,才会有更多的人观看、收听民生新闻。哪怕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对栏目产生认同感。

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开设了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生活帮》。这个栏目主要目的是在山东境内寻找需要帮助的群众,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为他们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栏目在开播之初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屏幕中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让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人们还发现,这个栏目能真真切切地帮助新闻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代表性,其解决之道对个人而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发挥特色优势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想要提高受众黏度,需要找到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打造个性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不断挖掘内容特色、形式特色,树立起独树一帜的形象,才能成为一档无可替代的民生新闻栏目。

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立足本土,报道独特的新闻内容,创办了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拉呱》。这个栏目受到了广大山东群众的喜爱和追捧。《拉呱》内容非常丰富,也是聚焦本土事件,与上文提到的《生活帮》节目类似,关注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等。但是,地方方言是《拉呱》这档民生新闻栏目最大的特色。在节目中,主持人会用一口山东话说新闻、道民生、化纠纷、唠家常,让山东本土群众感受到了山东话的亲切感,从而增加了对栏目的喜爱程度。地方特色语言,就是《拉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在观众心中树立了鲜明的形象。这背后,自然有栏目团队勤于思考和理念创新的功劳。

5.拓展传播平台

平台是承载新闻内容的主要场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与媒体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也应提高与受众的互动频率,提升自身吸引力、竞争力。具体来说,首先,应当正视新媒体的存在并积极接纳。其次,要善于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使新媒体成为壮大自身力量的主要工具。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短平快”的传播方式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对零碎时间的利用需求。那么广播电视民生新闻就要抓住受众的需求,借助短视频的轻型体量、易于传播的特点,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将新闻报道的内容制作成短小精练的视频节目和音频节目,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播出,使受众尽可能在碎片化时间里看完视频内容,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电视栏目引流。

例如,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栏目就是借助微博、今日头条、秒拍、腾讯视频等多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的宣传和传播来提高受众认知度的。当然,其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借助了新媒体平台传播,更在于其独特的选题内容和话语风格,使其在网络上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再加上《1818黄金眼》是一档关注百姓民生的专题栏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

6.加强队伍建设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传统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在融媒体时代,更需要通过加强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队伍建设,来不断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

第一,思想高度决定报道深度。民生新闻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应选择合适的报道内容,这就需要加大对选材审核和监督的力度。民生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保持政治定力,牢记社会责任,坚守社会责任。因为主流媒体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所以,我们要生产和传播优势内容,用最有价值的内容赢得受众的关注。

第二,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加大对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夯实业务基础,紧跟时事热点话题,报道出有价值、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内容,使报道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增强民生新闻的吸引力。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民生新闻要积极融合新媒体,学会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新闻内容。因此,新媒体技术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民生新闻采编人员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掌握相关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拉近民生新闻栏目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

第三,主动求变,积极创新。对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说,创新是提高竞争力最好的方法。民生新闻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的新鲜血液的融入,来带“活”民生新闻。在进行人才选拔和招聘时,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新闻专业知识储备,更要求其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广播电视民生新闻只有从新闻采访、内容表达、节目编排、传播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积极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迎接融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

7.起到鼓劲、打气的作用

有一些看法认为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就是民生新闻,这种认识失之偏颇。民生新闻不仅反映社会问题,还应报道如何解决问题,要起到鼓劲、打气的作用。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在接到问题反映后,编辑、记者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连续追踪,直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解决后及时在节目中做回复,力图做到件件有结果,期期有回音。这样大大提高了媒体的信任度,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较好地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对此,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当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抓住这一机遇,正视自己的不足,采取有效方式积极求变,创新发展,提高质量,凸显品牌价值,彰显品牌魅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民生新闻。

猜你喜欢

民生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