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程中党史教育教学实践探究
——以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为例
2022-11-15徐进,杨卓
徐 进,杨 卓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绵延发展的血脉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苦难辉煌,为我们振奋精神力量、汲取历史经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动教材。而中职思政课在教育对象、内容载体和目标指向上都与党史教育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党史教育必然成为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思政课也必然承担着党史教育主阵地的职责。毋庸赘言,面对中职阶段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思政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任重道远。在学生“拔节孕穗期”助其补足精神之“钙”,就要在学生目前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不断推动党史国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年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围绕四史教育、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有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大思政课”格局。
一、中职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的必要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是最宝贵的文明财富,也蕴含着最丰富的历史经验,从中凝结出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无不彰显着中国智慧和民族气韵,为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底气,而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史和中共发展史则是一针必要的清醒剂和强心剂,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与‘论’的深入融合是在党史发展背景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党史教育与中职思政课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上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二者的融合可以向学生有力讲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指导地位,从思想根基上筑牢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思想价值引领上,教育内容载体相同
党史背景是思政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前提。以“史论结合”作为出发点和指导方法来看,党史教育与中职思政课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上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党史教育融贯到思政课教学中,向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解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从而切实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将个人行动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表示,以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重要理论、重点人物等作为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成果好,已成为老师们自觉的优先选择。
(二)在理想信念树立上,教育目标指向相同
对于思政教育来说,爱党爱国是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党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在于此。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二者就要在相互融合下形成合力来应对当前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都是这个时代青年学生所面临的重要命题。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们既要明辨是非、传承好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又要开创未来、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能走对道路、坚定信念,埋头苦干、团结一心,这项任务需要思政教育去完成,而其中,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让学生充分浸润在百年党史的发展历程中,体会其中莫大的艰苦和成就,学生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才能真正受到教育,进而知史明志,奋进前行——“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三)在受众群体对标上,教育对象范围重合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需求更加迫切。其一,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历史知识碎片化、意识形态薄弱化等问题。其二,历史课虽已纳入中职阶段课程教学,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党史教育与中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是从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历史的深入解读和内涵补充。以党史国史为基底的思政教育是中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的必修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形成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理解和认同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思维。
二、中职思政课党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领航下,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朝着既快又好的方向蓬勃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上发挥的关键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党史教育更是在各个层面扎实推进。但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亟待解决。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未成年学生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或就业前的中转站,取得教育实效颇为重要。相比于高等教育,中职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相对短缺,无法为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更好的客观条件。例如,大多中职学校受规模、级别等多因素的制约,在党史教育资源开发、活动经费上受限,影响到思政课党史教育的充分开展。
(二)中职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内容隐而不显,亟待纠偏
历史课已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就面临党史题材的“思政课程”与历史主位的“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容重叠的问题,急需厘清二者各自的范围和任务点。当前在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中,党史国史的教育形式隐而不显,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而在实际授课中发现,学生对党史国史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多为影视作品。如何在一课堂开展全面、客观、科学的党史国史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同向“合力”,教育效果不佳
中职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个性丰富、特点鲜明。作为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学生普遍知识基础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认知观念尚未完全形成。而当今时代,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其中部分负面因素的渗透甚至超过思政教育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但是日常中职思政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能力基础,往往更容易出现这两种极端:要么“只重视内容的理论说服性,而忽略了教学的亲和力,导致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要么“过分重视教学的亲和力,教学就存在了泛娱乐化现象,而导致思政课内容的空洞”。党史教育同样如此,一部分教师仍摆脱不了“唯成绩”论的顽瘴痼疾,将党史教育作为理论灌输,只关注学生对史料知识的记忆程度和试卷分数,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方法不当,过于强化学生的活动体验而忽略了党史教育的主旨目标。
简而言之,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落脚点在于:要加强中职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条件保障;开发整合中职学校的红色教育资源;明确党史国史教育的内容和着力点;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中职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围绕这一课题,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以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实现教育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
三、中职思政教学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做好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学生党史国史教育,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用好党史资源、讲好思政故事”为主题,探索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有效途径,从制度建设和力量保障、思政课程建设、党史教育实践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改革举措。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源投入
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标看齐党中央、教育部等决策部署。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出台了《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实践育人实施方案》等多个制度文件,构建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完善“三全育人”责任清单和贯彻落实制度,要求学校党委领导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学校全面推进“三全四育”机制建设课题研究(2019年天津市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增强了相关学科的协作互动,大大推动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质增效。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配齐建强“思政”教育“引路人”,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得到优化。目前我校思政课教师平均年龄35.7岁,硕士研究生占比83%,所学专业方向覆盖面广,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强。2020年12月,思想政治工作部正式成立,教学团队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各项工作都有所突破。部门不仅承担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还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研究。2022年3月,我校“学·思·行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被遴选列入“天津市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
在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加大对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持续性投入,用于课程群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工作,并将经费力量落细落小落实,久久为功,产生持久效应。
此外,学校紧跟新时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为筑牢思政育人阵地、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提供了坚实的新媒体保障。
(二) 创新教学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
思政课是中职学校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对课堂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关注学生思想矛盾点、困惑点,借助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将反映时代前沿的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学生,与时俱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近两年来,学校积极创新探索实践,深入推进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推动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强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我校思政课创新团队认真研读党史理论,开展思政教育理论专题学习,将思政教学知识点专题化。另一方面,组织思政教师开展思政课程群建设,录制党史微课课程资源,将党的发展历程、制度建设、脱贫攻坚融入课堂。疫情之下,云端之上,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思政课线上教学与疫情防控“同频共振”,增强课堂的时代性、亲和力和吸引力。稳步推进中职思政课程群互学认定、思政课教师互聘、多维素质评价等工作,推动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将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团队积极参加天津市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完成天津市思想政治课示范课若干。学校改革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思政教学实践,建设思政教学案例集。按照学校思政课程建设任务分解,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多门思政课程,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试点工作。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组织开展思政“二课堂”沉浸式教学活动,打造两个思政教学实践项目,选编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思政课程建设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培育的持续进行。团队定期开展思政教学研讨,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活动,淬炼理论功底、拓展知识视野、吸收新式方法,并推动成果转化,凝心聚力培育科研成果。2021年,学校市级以上思政课题结项3个,立项2个;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程》。其中我校《基于劳动清单制度的劳动教育评价改革》被列为2021年市教委教育改革试点重点项目。国家级课题《中职思政课育人模式探究》荣获全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建立品牌项目 提升育人效应
铸魂育人讲好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党史国史的厚重感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不可剥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职思政课“讲活、讲新”的重要课题。为切实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地见效,学校始终坚持思政课的整体性,着力打造集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文化熏陶、网络教育一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打造“红色走读”“思政情景剧”“思政辩论赛”三大实践类品牌项目,实现了主体、形式、方法上协作的内在机制。
天津人文气息浓厚,红色资源丰富,为党史融入思政课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动素材。因此,学校充分发挥周边红色资源优势,试点推行沉浸式思政教学模式,凸显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坚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借助天津本地的史料素材,将中共党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疫情防控等社会热点有机融入教学,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性。学校以“思源研习社”“思源辩论社”思政类“二课堂”为载体,开展思政情景剧和辩论赛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重走长征路”等有趣有效的“红色走读”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沉浸式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举措,让学生能够听明白、真信服,党史教育价值真正得以发挥。我校《一堂有历史温度的思政课》遴选进入2021年天津市“百年辉煌”思政品牌课;原创作品《火光中的繁星》荣获海河教育园区第七届“思政课情景剧”大赛二等奖。
此外,学校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常态化机制。一方面,校内结合思政学科特色营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相继开设“天津党史人物”“百年党史回眸”“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伟大精神”“致敬全国劳模”等线上线下宣传专栏,为学生营造全方位“会说话”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校外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贯彻开门办思政理念,利用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等党史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百年党史大事件中的某个片段,全方位浸润学生的情感和头脑。
结语
近年来,我校涌现出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全国最美中职生获得者等一大批向上向善的青年学生典型。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坚持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融入“工于蓝色、陶铸特色”的办学理念,统筹协调有力推进,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着力打造思政育人品牌项目,推动系统化、规范化的中职思政育人培养模式,以新思维、大视野、深情怀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