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在开放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15李娟
李 娟
(天津开放大学,天津 300191)
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作为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开放教育及服务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我国新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数量规模巨大,分布地域广,生源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任务也十分艰巨。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和平台,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抓住“互联网+教育”这个关键载体,提升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用党的理论教育引领广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增强他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领,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斗争精神,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开放教育思政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互联网学习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自诞生时被作为是一种技术,而今已经呈现出媒体、社交、意识形态等属性,网络空间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场域新阵地,其信息迅猛传播也衍生出各种价值观冲突和矛盾问题,国际形势、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一些西方国家网上错误有害的言论、社会思潮、各种西方文化渗透给我们带来了冲击,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也构成威胁。开放教育所面对的群体是各行各业的成人学习者,学习主要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或者学习空间开展学习,因此,通过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赋能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健全开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机制,统筹建立起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对网络信息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舆论加以批判和引领,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网络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可靠性,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让网络空间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汇聚正能量的新场域、打赢舆论斗争的新阵地。在网络生态下做好开放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走向深入,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实践需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好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平台,创作更多青少年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把要讲的道理、情理、事实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深深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和扩散各类社会思潮的主要场所,对现实中学生的生活、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文明开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做好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新时代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是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增强学生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力,充分学习利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多彩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发展理念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画出最大同心圆,让网络空间更清朗,让互联网空间成为我们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新阵地,共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在今年全国两会谈到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讲话意涵丰富、直抵人心,这一论述为新时代构建开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大就大在是一门社会的大课,是一项需要持续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仅仅靠学校还不够,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协同配合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新格局,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积极利用新媒体形式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让网络空间成为我们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新空间,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中树立中华民族必将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新时代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扬好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依托网络技术持续传播好不同时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利用虚拟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再现历史事件,利用榜样力量,去引导开放教育学生积极投身到新时代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工作中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广大学生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朝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坚定前行。
二、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
开放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以来,因其办学体制的原因,全国各开放大学、分部和学习中心开放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观上存在覆盖不到位、师资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基层开放大学和学习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说得多、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等情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育人系统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相关研究和实践也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和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开放大学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政策支持、人员投入、经费保障力度,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总部统筹引领、分部各尽其责,各展所长、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为开放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
(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均衡
总体来讲,各地方开放大学、分部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分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因地制宜,建强建优思政教师队伍,特色突出,创新性强,对加强和改进开放大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有部分开放大学和学习中心,专任思政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教学经验较少、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有待提高。需要统筹规划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研究、加大投入,构建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协同效应不够好
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把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理论灌输与实践相结合,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课程思政仍存在育人功能弱化的问题,主要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难度造成“不愿融入”, 发挥教师融合的纽带作用存在难度造成“不会融入”, 这些对每一位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课程知识,更是要掌握每门课程知识背后所蕴藏的社会价值。因此,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构建各学科协同育人体系,要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促进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融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推进“课程思政”,有效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思政育人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把国家开放大学建成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完善和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促进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这就是要紧紧抓住党对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个“关键根本”,统筹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教师队伍、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守正创新这个“关键场域”, 推进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构建开放教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格局,不断完善推进开放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政大格局形成。
(一)完善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2019年国家开放大学、天津开放大学等各省级开放大学陆续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近几年实践表明,党的全面领导在构建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中起到了“定向把舵”作用,省级开放教育的各主管部门、学校各级党组织主动强化党的“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领导,各级党组织也积极加入构建开放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中,各级党政领导“一把手”纷纷为开放教育学生上“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天津开放大学统筹规划思想政治课程师资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外派优质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外聘共享普通高校优秀师资,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制作 “思政课”系列视频资源,利用线上直播课堂“送课下乡”等方式,强化新时代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水平和能力,完善了天津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构建形成开放教育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
(二)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首先考验的是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水平,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程的“关键主体”。近年来,天津开放大学及其办学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改革重要项目,在思政课教师选拔与聘任方面严把“源头关”,聘请多名校内外专家,组建了思政课教学指导小组,定期组织政策形势报告与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师的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提升,通过集聚优质教师力量、创建优质资源、课程教学与辅导功能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团队,严把“培养关”,解决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均衡的问题。此外,还就开放教育远程教学模式的客观因素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组织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组织的开放教育的共享思政课程建设,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已逐步建设起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优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构建开放教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开放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开放教育学生具有工作经历,阅历丰富,有相对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状况较复杂,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通过创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天津开放大学及分校等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六网融通”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平台,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方法、途径和创新研究等;探索了面向在职成人大规模开放在线思政教育新模式,加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特色实践,研究探索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理论依据、工作思路和教学方法;多领域、多视角参与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深度融合,累计5万学生在线参与了思政课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为构建更加便捷的天津开放教育的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开放教育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思想,构建开放教育“大思政” 格局。同时,要正视开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挥系统协同育人优势,探索符合成人和远程教育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模式和途径,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工作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