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难中的创新求索:奥地利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探析(2010—2019)

2022-11-14朱清哲李子叶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奥地利资助

侯 凯,朱清哲,李子叶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在国际上,奥地利以“音乐之国”著称,丰厚的艺术文化遗产使奥地利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电影业曾经过很长一段低谷期,因同属日耳曼民族,地缘与政治上的相近性使奥地利和德国在二战期间先后被纳粹控制,成为帝国三大电影制作中心之一,主要制作政治宣传片和以娱乐为导向的电影[1]。二战后,奥地利恢复独立地位,虽通过《茜茜公主》(Sissi,1955)等音乐片迎来了50年代的短暂繁荣,但面对电视竞争以及政府资助的匮乏,奥地利电影年产量在60年代一度降至1~2部[2]。随着格奥尔格·罗茨基执导影片《石上青苔》(Moos Auf Den Steinen,1968)的出现,“奥地利新电影”以崭新的面貌重回世界电影舞台,并在198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点。1981年,奥地利政府出台《电影资助法案》,并于1987年对其法案做了第一次全面修订,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资助体系以支持本国电影发展[3]。从此以后,奥地利电影补贴计划作为电影艺术和经济生产的核心原则变得越来越普及。世纪之交以来,奥地利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上升,并以直面现实的纪录影片确立其在世界电影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2010年以来,奥地利积极推动文化的国际间对话,“Network Call 2010”“Outstanding Artist Awards”等荣誉使一些为国际交流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得以凸显[4]。在电影方面,文化特色鲜明的电影节作为奥地利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使得奥地利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面对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的态势,奥地利电影市场的危机也逐渐显露,即使影片获得国际认可,但好莱坞电影超高的市场份额使得本土电影处境艰难。这种困境是众多“电影小国”正在经历的,本文将对2010—2019年间①奥地利电影产业的资助网络、市场生态、电影节活动进行分析,使更多“电影小国”的坚守与不易浮出水面,并从奥地利电影产业发展之路中获得借鉴。

一、生存之基:完备的电影资助网络

1.以政府为主导的两级资助系统

为促进纪录片、动画和实验电影领域的创新项目,并且有针对性地扶持青年导演处女作,完善奥地利电影在国外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5]。即使本土电影收益甚微,但奥地利政府依旧为本国电影提供由5个国家级、14个州文化部所组成的国家—州两级资助系统,并将资助范围进行了充分前伸和后延,涵盖电影开发、制作、发行以及遗产保护、合拍片资助等六大环节,为本国电影产业提供完善的“资助生态网络”。10年间,奥地利电影资助体系平均每年为电影业提供约7,235万欧元的资助[6]86。

国家层面的电影资助是奥地利电影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2019年,国家资助机构为本国电影业支出4,940万欧元,占资助总额的68%[6]88。不同于丹麦、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小国以DFI、SFI、SES等单一资助基金为主导,目前奥地利共有5个国家级电影资助机构,权责明确互为补充。其中,奥地利电影学院(Österreichisches Filminstitut)是涵盖产业环节最全的国家电影资助机构,除了对本国电影开发的支持,它还特别将资金用于时长70分钟以上的合拍片拍摄,提升奥地利电影在国内的传播和市场影响力,改善奥地利电影制作的国际地位。2012年,奥地利最负盛名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爱》(Amour,2012)便由奥地利电影学院参与资助并获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时导演多部获奖作品如《钢琴教师》(Die Klavierspielerin,2001)、《白 丝 带》(Das Weiße Band-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2009)等均获得奥地利资助系统不同程度的支持。他的作品以超越本民族意识形态的目光描绘全人类的存在问题,并由此带领奥地利电影蜚声国际影坛。2019年英、奥、德三国合拍片《小小乔》(Little Joe,2019)同样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提名,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奥地利取景资助计划(FISA),奥地利广播、电影、电视 协 议(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Film/Fernseh-Abkommen),电视基金(Fernsehfonds Austria)是3家专门对电影制作和发行环节尤其是电视电影提供资金帮助的机构。其中奥地利电视台(ORF)是电视电影的主要资助机构,目前ORF为电视用户提供免费的媒体库访问服务,在2018年ORF媒体库被43.5%的奥地利人使用,远超付费提供商Amazon Prime、Netflix的用户数量[7],因此电视电影仍是奥地利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间,其资助电视电影数量从41部增长到113部。2019年,电视电影获得约1,560万欧元的资助,占总资助份额的29.84%,其中67.4%由电视基金(ORF)资助[6]52。

在地区资助方面,目前有14个州级文化部为奥地利电影提供资金帮助,约占总赞助金额的32%,限于资金总额相对较少,因此其资助环节相对单一,多集中于电影制作和影院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其中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电影基金会与维也纳市文化部共同支付州级资助机构拨款的63%,占总拨款的20.2%,下奥地利州作为奥地利面积最大的城市,以4.2%位居第二,州层面的资助对国家层面的电影资助形成了有力补充[6]87。同时,两个电影资助系统并不相互排斥,项目团队可同时获得两个系统的共同资助,2019年首次获得资助的74部电影中,53%(39部)的电影由两个及以上机构资助[6]93。

目前,电影制作是资助的主要环节,2016—2019年有72.7%的资金用于电影制作,同时,影院与基础设施建设占比较高,约为19.7%。电影发行、剧本和项目开发以及对欧洲合拍片的资助分别占3.4%、3.2%、0.9%,见图1。对电影制作环节的重视显示出奥地利对文化多样性的高度重视,只有以独特的艺术品格立于电影市场才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环节的长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详细的资助环节规划,使电影免除了必须以完整项目的形式出现才能获得资金支持的限制,比利时E-mission计划规定只有严格遵守计划的项目才能拿到最后一期(10%)的资金支持[8]。而奥地利电影资助体系可以为生产和传播中任何一个子步骤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能解决电影人在任何一个环节的后顾之忧,还能灵活地获得电影资金,使国家的电影资金获得更高质量的利用。

图1 2016—2019年被资助环节占比(数据来源:奥地利电影学院)

2.对纪录片及小成本故事片的倾斜

根据2019年奥地利电影产业报告显示,美国电影在奥地利的市场份额高达76.4%[9]35,《狮子王》《冰雪奇缘》《复仇者联盟》等系列电影持续发挥着其席卷全球的票房号召力。若任由市场自由竞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影片将毫无生存空间。

奥地利被称为“世界上感觉糟糕的电影之都”[10],其具有辛辣的讽刺和社会批判性的纪录片虽然票房不佳,却因此成为一种独特风格而独立于世界影坛。《联邦电影资助法案》规定,奥地利电影资助系统主要是为确保奥地利文化独特性、扶持新人新作、提升奥地利电影海外影响力而设立的。本着对文化而不只是产业的支持,奥地利电影资助系统不以市场表现为唯一标准,同时以创新性和艺术性为参照,为小成本的纪录片、艺术电影拓展了生存空间。数据显示,从2016—2019年,奥地利电影资助系统在院线电影方面资助纪录片数量从36部升至53部。电视电影方面,与2018年相比,纪录片的数量从85部显著增加到107部,足见奥地利对纪录片的重视。而这其中,小成本故事片、纪录片占据资助款项的84%,200万以上的大制作影片只占据电影资助的7%[6]94。奥地利纪录片常带有反思性质的环保、移民等世界性问题,用一种含混的手法来表述隐藏在人灵魂最深处的问题,且形成较为稳定的观众群[11]。《但是,很美》(But Beautiful,2019)、《妓女的光辉》(Glawogger,2011)、《瓦尔德海姆的华尔兹》(Waldheims Walzer,2018)等纪录影片上映后市场热度颇高。其中,《绿色谎言》(The Green Lie,2018)上映后,国内观影人数达8万余人次[9]47。

在电影资助系统的积极扶持下,2019年奥地利电影有4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崭露头角,除三国联合制片的《小小乔》外,其余3部均是投资10万欧元及以下的小成本电影。而其中获得第72届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的《太空狗》(Space Dogs,2020)以及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获得普世评审团奖的《地球》(Earth,2020)均为纪录电影,对于本土电影年产量44部而言,这样的成绩是非常惊人的,也是与国家资助分不开的。

3.对电影机构、遗产的关照与扶持

电影遗产、公共机构的维护与建设得到奥地利政府的特别关注,是奥地利电影资助资金的第二大流向。2019年,联邦总理府电影部(BKA)在此方面的资助占到其总支出的67%[6]87。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奥地利专门建设奥地利电影档案馆(Film Archiv Austra)作为展示电影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电影档案馆目前存储超过200,000部电影、2,000,000张电影剧照、16,000张海报以及40,000多本书籍和杂志,并依托拉克森堡电影仓库、奥加滕视听中心和麦德龙文化馆三个主要地点,承担着胶片保护、电影修复、交流和展示电影遗产等工作[12]。同时奥地利电影档案馆还积极发展电影创意产业,依托档案馆内部的电影出版社,出版大量的电影文化书籍,并在麦德龙文化馆(图2)建设集电影书籍、电影VCD、电影唱片于一体的“萨特电影世界”,以及集酒吧、观影、饮食于一体的麦德龙影院酒吧,将产业链进行充分后延,成为维也纳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而奥地利电影博物馆(图3)是另一个面向公众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自196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老电影及其他史料的数字化,同时机构还积极与大学、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围绕奥地利电影史进行整理、书籍出版、展览讲座、衍生品开发等一系列工作,还建有奥地利最全面的电影参考图书馆,以更好地向公众展示、传播奥地利电影文化[13]。作为一个人口不到900万的小国,如此全面且丰富的电影文化机构建设与电影遗产保护工作向我们展示了奥地利对电影文化品格的坚守与社会责任感。

图2 麦德龙文化馆

图3 奥地利电影博物馆

二、现实语境:驳杂多元的电影市场生态

1.好莱坞动画+欧洲喜剧片的观影偏好

数据显示,2016—2019年,好莱坞平均占据74.9%的市场份额,其他欧洲国家电影平均占据24.4%的市场份额,而奥地利本土电影只占据约5%的市场份额[6]33,这远低于欧洲其他“电影小国”25%的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14],好莱坞的强劲号召力使奥地利本土电影处境越发艰难。2010—2019年间,奥地利票房前20的影片,好莱坞影片占到76%,见图4。在题材类型上,最受欢迎的是动画片和动作片。

图4 2010—2019年奥地利票房前20影片的出品国家(数据来源:奥地利电影学院)

奥地利与德国的民族情感以及政治互联使得奥地利电影市场深受德国影响。每年奥地利电影票房前20的影片中均有2~3部德国电影上榜,而它们几乎都是喜剧片,具有讽刺性的幽默喜剧是德国电影特色。近年来,《希特勒回来了》(Erist Wieder Da,2015)、《该死的歌德》系列(Fack Ju Göhte,2017)影片受到奥地利人民的欢迎,而德国翻拍自意大利的喜剧片《完美的秘密》(Das Perfekte Geheimnis,2019)成为2019年奥地利本土票房前10中唯一一部非好莱坞影片[9]30。

在这种情况下,奥地利本土电影近乎失语。2010—2019年间,仅3部奥地利本土电影进入票房前二十,分别是《狂鼠》(Wilde Maus,2017)、《永恒生活》(Das Ewige Leben,2015)和《无 心 绑 架》(Die Entführu-ng Der Frau Elfriede Ott,2010),这3部影片均为喜剧片,乐观机敏的民族天性使得众多欧洲小国如丹麦、芬兰、瑞典等在喜剧片上都颇有成就,奥地利本土电影也同样是喜剧片种获得本国人民欢迎。

2010—2019年奥地利本土电影票房前十除了政府大力扶持的纪录片外,最受欢迎的便是喜剧片,占到了38%[15],见图5。当下,约瑟夫·哈德(Josef Hader)已经成为奥地利家喻户晓的喜剧导演、演员,由他参与的《狂鼠》、《亚瑟与克莱尔》(Arthur &Claire,2017)、《永恒生活》、《如何生活》(Wie man leben soll,2010)等喜剧片在奥地利均获得较高票房,同时喜剧片作为一个基本类型可以与多种类型元素、题材进行结合。作为一个较容易进行系列创作的片种类型,喜剧片往往能形成自己的IP,较好的市场表现和口碑可以很好地拉动后续的创作开发和票房创收。即使近年来,奥地利本土电影已经形成了一些有较好口碑和市场影响力的喜剧IP,如“喜剧+校园”的《该死的歌德》系列、“喜剧+家庭”的《求助!我把某某变小了!》系列(Help,I've Shrunk My...),但还未在喜剧片的框架下探索出更具本土特色的喜剧元素组合。未来奥地利若想进一步复苏本土电影市场份额,除了在独具文化特色的纪录片领域继续深耕之外,增强“喜剧+”的扩散效应,探寻本国观众的消费偏好和文化传统,在“喜剧+动作”“喜剧+音乐”“喜剧+儿童”等方向尝试探索,不失为一条突围之路。

图5 2010—2019年奥地利本土电影票房前10影片的类型占比(数据来源:奥地利统计局)

2.影院建设缓慢回缩

在数字银幕建设方面,奥地利发展较快,2015年数字银幕比率已达到99%,基本实现数字放映,其中3D屏幕增长较为显著,10年间从217块增长到347块,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观众观影体验的重要前提。2013—2019年,奥地利影院数量也从133增至142个,短时间内实现了小幅增长,但屏幕数近10年来,却不增反降,从2010年584块缩减至2019年577块,影院建设即使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但其整体规模却在缓慢回缩,见表1。

表1 2010—2019年奥地利电影市场总体概况

究其原因,除了与本国经济近年来的小幅下跌以及不断提升的票价有关,还与奥地利影院自身产能较低不无关系,虽然3D银幕建设较快,但单厅影院数量庞大,截至2019年,奥地利仍有40家单厅影院,约占影院总数的28%,拥有6个及以上影厅的影院仅占影院总数的29%,见表2。较小的影院建制使得影院产能低下,除了在特定时期承担电影节的放映工作,奥地利单厅影院的日常放映还未像日本单厅影院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稳定的受众群[16],因而未能使自身成为不可替代的影院地标。奥地利单厅影院模糊的定位和较小的规模使得单厅影院的票房影响力微弱,也因此限制了影院对其他文娱产业消费的带动情况。而且奥地利影院建设极不均衡,目前奥地利影院多集中在维也纳、上奥地利州、下奥地利州、施蒂利亚州四个中心城市,它们占据影院总数的72%[6]26,而其他城市的影院拥有数量较少,非中心城市观众的消费潜力仍需得到重视。

表2 2019年奥地利影院结构

与此同时,奥地利电影市场却形成较为稳定的观影人群。近年来,奥地利观众年均观影次数为1.7次,这一数字虽比照欧洲电影大国如法国的3.2次、英国的2.6次还有较大差距,但比照周围其他国家如德国的1.4次,以及其他电影小国如希腊的0.9次、保加利亚的0.7次[17]22-30,还是体现出奥地利人民相对高涨的观影热情,也有待电影市场更加充分的调动。同时,2013年奥地利平均观影年龄超过40岁,2019年奥地利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为41.9岁[6]35,可见奥地利电影的观众结构较为成熟,老少皆宜的电影内容以及对不同目标群体的关注,使得奥地利电影产业不断覆盖更为广泛的年龄圈层,同时奥地利平均15,385人拥有一块电影屏幕,这一数字远比中国平均20,061人拥有一块电影屏幕要多出许多。

3.寡头垄断下的发行市场

如前文所言,即使有国家资助系统对电影业的全面资助以及欧洲基金组织对欧洲文化多样性的诸多保护措施,奥地利电影市场还是难抵好莱坞市场的全面冲击。2019年奥地利本土电影仅占据3.3%的市场份额[6]33,几乎沦为好莱坞以及德国的“附属市场”。究其原因,奥地利电影业集中度极高,少数公司占据了极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电影发行公司数量增长颇快,2004年时全国仅有19家发行公司,而2019年增加至52家,但除了11家规模中等偏上的发行公司外,剩余41家小型发行公司只占据不到7%的市场份额。目前,奥地利的电影发行市场大部分由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索尼和时代华纳等美国电影公司和德国的康斯坦丁公司控制。2019年美国6家发行公司就占据奥地利电影市场份额的69.6%,德国的康斯坦丁公司占据20.4%,奥地利电影发行市场几乎被外国市场全面控制。在11家较有规模的发行公司中,只有一家奥地利本土院线,仅占市场份额的5.6%[6]29。本土发行公司难抵国外大发行公司的攻城略地,生存土壤尽失。

寡头垄断和不完全竞争导致奥地利电影市场失灵,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影片拷贝涌入影院,凭借其强大的票房实力,碾压奥地利本土电影。小公司不堪重负,纷纷退出市场,加之欧洲其他国家对奥地利的倾销,本土电影几乎没有生还空间。2019年,奥地利票房前10的影片中有9部为美国商业大片,仅1部为欧洲影片,见表3,即德国导演博拉·达格特肯(Das perfekte Geheimnis)导演的喜剧电影《完美的秘密》。

表3 2019年奥地利电影票房排行情况

放眼奥地利票房前50的电影,2018年有3部奥地利制作或合拍片进入前50名,2019年仅1部《爱情机器》(Love Machine,2019)达到140,052的观影人次,位列第23位[9]。其实,这不只是奥地利一个国家的困境,也是欧洲小国普遍存在的困难,以国际销售公司为主体的影片发行,使美国电影占据本国电影市场主导地位,每个电影小国都在这一困局中力图突围。

三、“城影互动”:国际视野下的电影节创制

自第一批电影节于20世纪80年代在奥地利成立以来,30多年间,作为奥地利的文化名片,仅有800万人口的小国家现已拥有20多个风格独特、类型丰富的电影节。作为奥地利与国际对话的重要平台,电影节比电影院产出了更大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凭借电影节,维也纳、下奥地利、布雷根茨等城市的文化属性被进一步增魅,电影节正成为奥地利扩大电影文化影响力的新名片。

1.城市单厅影院的破局之路

奥地利电影节展数量众多且类型独特,截至2018年,奥地利一共有22个电影节成功举办,共放映1,708部电影[18]。作为奥地利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奥地利电影节热衷于展映独立于主流电影审美之外的电影,尤其致力于纪录片、国际短片、实验电影以及跨界电影的推广。在这里,除了能看到风格各异的纪录片、实验片、动画电影外,近60%的电影短片时长不足45分钟,这在影院的常规放映中很难看到。电影节影片放映活动的承办也成为城市单厅影院的破局之路。

在奥地利,常规电影爱好者平均每年在电影院观看4.1部电影,而在电影节期间,观众观影均数为7.8场。据奥地利电影节论坛(FÖFF)统计,2015年,奥地利电影节共放映2,073部电影,是同期电影院放映电影总量的4.5倍。观影者充足的观影热情与超高的电影放映量促使奥地利电影院的平均利用率从平时的45%提升至68%,甚至在一些电影节聚集的中心城市如维也纳的园艺影院(Gartenbau-Kino)、乌拉尼亚(Urania-Kino)、卡西诺影院(Filmcasino)、还愿影院(Votiv-Kino)全年共155天用于电影节的影片放映。格拉茨的舒伯特电影院(Schubert-Kino)作为对角线电影节(Slash Film Festival)的放映场所,一年有106天供电影节放映使用。林茨的运动影院(Moviemento)也为“穿越欧洲”电影节(Crossing Europe Film Festival)提供了79天的放映时间[19]5-13。

承办电影节放映活动成为奥地利单厅影院或小型艺术影院的重要创收途径。艺术影院的存在和多样性是电影节举办的重要前提。通过电影节与影院的互惠合作,许多新观众可能会被带到影院,城市影院的知名度将通过电影节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影节期间与电影制作和推广有关的所有活动均由电影节接管,这为平时营收不佳的小型影院节省了开支和运营成本。而且,高于日常放映的上座率将带来相应的边际效益。与中国电影院常作为商场综合体建设的一部分不同,奥地利的许多老牌影院虽规模小,却有较为完整的产业意识。作为以电影文化为中心的独立个体,影院将产业链进行了充分延展,如园艺影院开发有T恤、笔袋、手提包等衍生品,卡西诺影院设有服务残疾人的包容座席、儿童影院以及电影屋酒吧,运动影院设有黄鳄鱼餐吧和索拉里斯酒吧俱乐部等。通过电影节的引流和加持,作为小型电影文化综合体的城市影院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值与赋魅。

2.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与奥地利电影院线被美国发行公司占领不同,电影节成为奥地利进行文化交流碰撞、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2015年电影节放映的2,073部电影中,有540部奥地利本土电影,占比29%(包括联合制作),有610部来自欧洲国家,还有44.5%来自非欧洲国家,这其中有60%的影片是在奥地利首次放映,且有一半以上的电影不会登陆奥地利电影院线[19]14,电影节在电影可见度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电影节的风格定位是电影节确立品牌的重要一环,奥地利电影节论坛在调查中发现,49%的游客表示,电影节的主题方向是他们参与的决定性因素[19]19。电影节的形象越突出,越能吸引关注者的目光。因而,奥地利为规避人口较少,综合实力与大国存在悬殊的劣势,除维也纳国际电影节、金戴安娜国际电影节、因斯布鲁克国际电影节等综合性电影节外,奥地利利用本国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广博包容之心,创立了许多视角迥异的电影节,如关注欧洲国家短片、纪录片的“穿越欧洲电影节”(Crossing Europe Film Festival Linz)、关注儿童题材电影的国际儿童电影节(International Kinder Film Festival)、第一个专注于女性创作动画作品的女性国际动画电影节(Tricky Women Film Festival)[20]以及维也纳音乐电影节(Vienna Poolinale Music Film Festival)、国际酷儿电影节(International Queer Minority Film Festival)等个性鲜明的电影节。分众化的品牌策略虽然不能覆盖全部受众,但“小国寡民”的国家特点使得这样的垂直细分可以有效增加参与者的黏性,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奥地利电影节为世界上众多风格迥异的电影提供了交流展示的“乌托邦”,成为迷影者的重要聚集地,因此每年奥地利电影节吸引超过七成的外国观影者前往奥地利观影[19]5。反观国内,此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目前我国众多中小型电影节特色定位不清,仅微电影节便有五个之多,但像沈阳国际微电影节、滨海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城市微电影节等多沦为商业噱头,实际产出的影响力及艺术贡献甚少。

经过持续性深耕,奥地利电影节在国际电影节网络中的知名度不断增加。一些奥地利电影节加入国际组织和电影节协会,如维也纳电影节获得电影制片人协会国际联合会(FIAPE)的认可,部分奥地利电影节论坛成员成为欧洲电影节协调会的成员。2016年1月,“维也纳独立短片”被纳入“奥斯卡家族”,成为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学院资格电影节”,奥地利的电影节工作逐渐获得了国际认可。

3.城市与电影节展的双向互利

奥地利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气温舒适、风景宜人,因此,奥地利的电影节多集中在4月—6月,8月—11月开展[21]。电影节的举办不仅能形塑维也纳、格林茨、林茨等城市的文化品格,加之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所形成的集群效应,电影节还极大带动了城市的旅游产业收入,使电影节产业链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影因城在,城随影动”[22]。

据奥地利电影节论坛统计,在2011年至2015年间,奥地利电影节的观众人数(+19%)、放映的电影(+18.3%)和比赛日数(+12.3%)均有大幅增加。在参观电影节之余,有70%的观众表示同时会去旅行,其中心城市维也纳、上奥地利州、施蒂利亚州成为首选目的地。另外,根据奥地利统计局关于奥地利游客支出结构的调查显示,奥地利电影节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最大的游客群体是20~29岁(40%),其次是30~39岁(28%),年轻群体有活跃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情,他们在电影节期间平均逗留4晚,在住宿、膳食、交通、娱乐服务等方面均有消费。良好的观影体验与城市氛围增进了参与者的用户黏性,调查显示,57%的观众参加奥地利两个及以上的电影节,有97%的观众表示计划在来年再次参加电影节。电影节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新名片,有效推动了奥地利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城影互惠。2015年,奥地利电影节总预算为650万欧元,最终电影节制作和电影节旅游的经济影响能达到1,462万欧元[19]5。

四、结语

奥地利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坚守令人动容,即使目前本土发行市场被好莱坞垄断,电影行业发展呈现浮动态势,但完善的“国家—州”两级电影资助体系为前端电影生产解决了后顾之忧。文化遗产丰富的先天优势以及成熟的“后电影”开发意识,使奥地利利用分众化的电影节品牌不仅实现了老牌单厅影院的高效利用和城市旅游的新突破,借此,奥地利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攀升,电影衍生产业链的长尾效益被充分凸显。这为众多同样艰难求索的“电影小国”立足区域优势、发展各地特色电影产业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未来,如何进一步与好莱坞抗衡,以争夺本土电影市场是众多电影小国依然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注释:

1 因2020年奥地利电影产业受疫情冲击变化较大,故对奥地利电影产业的常态化研究,暂不将2020年情况纳入参考范围。

猜你喜欢

奥地利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维马丁的诗
我在奥地利留学时的点点滴滴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严重时刻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