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14唐旭栋
摘 要: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灵活多样性。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流程的优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教师整合阅读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对此,合理探讨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能使教学更具特色。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1-0073-03
引 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有序、具体地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处理和合理利用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心智导图”,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关联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层级关系,其最大特点是直观性和形象性。展示复杂知识中的逻辑性和抽象内容中的形象性,是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之一,因此,它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他们了解语文知识的逻辑思维,开始向定向的思考方式迈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思维导图,给予学生有效的阅读引导,降低学生阅读难度,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
一、在预习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
教师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了解到,如果加强课前预习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为学生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教师需在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预习要求后,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使用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在预习时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并通过预习对文章的主题进行预设,主动提炼分支内容。在预习环节,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有所改观,不会过多依赖各种类型的参考资料,同时,学习负担不会增加,能够提高预习的精准度,进而提高预习效率,
还能避免传统预习环节中的生搬硬套或者敷衍塞责等问题。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季之美》一课教学中,由于其中会涉及一些生字,教师可让学生先通过阅读预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导图上的内容,对《四季之美》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教师可在思维导图中设置一些阅读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的运用能指引学生更好地抓住阅读重点,便于提升学生预习阶段的效率。预习阶段所提供的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四季之美》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定位阅读的中心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生字问题,便于在课堂上深入开展学习。
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预习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及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预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敷衍应付的心理,或者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导致预习效果不佳。而在预习过程中,思维导图运用得好,就可以巧妙地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寻求解题思路,尝试寻找细致描述线索的语句,确定由核心内容向外拓展的图文结合呈现方式,以此准确地掌握知识。这种有预见性的教学过程能令教师及时发现科学引导思路,确保学生能在预习中科学使用思维导图[1]。
二、在课堂导学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思维导图。与抽象性的知识框架相比,学生更喜欢思维导图的形式。在探索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阅读与认知思路,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在课堂导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阅读,又要利用趣味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识别思维导图,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字词,感知文章的知识脉络,理解阅读内容的真正含义,进而提高阅读学习质量。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教师可在导学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展示个人理解和绘制的思维导图。学生之间可以采用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内一名学生负责语言表达,另一名学生负责绘画,其他学生则是评委,评价导图中有无缺失的结构和令人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在表达小鸡及小狗等内容时,还可以在思维导图旁边配合对应的生字等内容,以找朋友的方式连线明确课文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毋庸置疑,这种新型的导学方式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便于学生快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加强课堂导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深入学习。同时,该方法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即语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导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如果是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效的导学也可以帮助他们理清课堂学习内容。这样既体现出因材施教,又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维导学启发了学生的联想力与创造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导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在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应用思维导图加深文本理解
思维导图的形式多样、结构丰富,使用多元化的色彩元素可增强思维导图的鲜明性及吸引力,不仅能够使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具备增强学生个体情感及阅读体验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口语表达思维导图内容和结构,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深入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可丰富課堂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更专心地对课文展开阅读、学习和理解。而且应用思维导图将文章背景、主题、故事经过等体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的体系,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知识,便于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融入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方面,将知识进行层级细化,帮助学生厘清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应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技能
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学生需要掌握阅读技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认识什么是阅读中必须掌握的技巧,这种思维方式要怎样结合实际情况用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并且能够在阅读学习中灵活应用所掌握的阅读技巧。对此,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表现手法、主题归类、题材整合等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将关联的文章整合起来。这能在梳理知识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阅读技巧,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进而提升阅读水平。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诗词的关键内容,探索作者拟定古诗词题目时所采取的方法,梳理出送别目的地、被送人员、送别地点及送别行为等要素。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别董大》《赠汪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相同点和不同点,即诗人送朋友和朋友送诗人的区别,彼此宽慰的方式的异同等。在思维导图教学中,学生能有效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才能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但由于阅读技巧繁杂而多,加上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不强,学生很难实现快速阅读,不利于阅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存在内在关系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学习方法,将其应用于学生的阅读技巧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完善阅读技巧。
五、应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应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阅读知识体系,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包含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跑进家来的小松鼠》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预习环节阅读,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认知,而后寻找文章的中心段落和句子,由学生总结文章中描述的松鼠的特点,最后教师将松鼠作为中心,向四周画几条线,填写上“漂亮、乖巧”等关于松鼠特点的描述词。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松鼠灵动的形象特点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又如,在《跳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将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列在黑板上,并将关键词联系起来。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讲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他们清晰地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梳理文章脉络,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在阅读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了解,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同时,教师适时补充文本的关键信息:船长和水手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点是都具备丰富的航海经验,都想要救危在旦夕中的孩子;不同点则需要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和分析,寻找答案,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应用思维导图拓展阅读教学
有效拓展阅读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收获更多的知识学习成果,同时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需求,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某个教学环节中试着用思维导图理解深刻的道理或文本中的情节,那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同时推动课内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对字词、作者简介及课文内容的了解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感知荷花在没有开放状态下的美,通过延伸思维导图的形式,让他们逐步探索与之相关的其他状态下的荷花,试着收集与荷花相关的图片、诗词、文章等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这样的教学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荷花的了解,使其领略到古诗文中荷花的美学意义,拓宽了其知识面[2]。
延伸是教学中用于拓展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方法,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细节性和理解性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语文知识的讲解都可以采用延伸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应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
如果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主要引导学生的方式,那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思维导图,就是学生个性思维与思维导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生活环境、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此,理解同一篇文章所展示的思维导图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3]。对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识别和解读思维导图中的内容,使其能将自身的经验应用于学习中,分享个人的阅读理解,感知阅读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对比学习,促进延伸和拓展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教师将“梅花魂”作为核心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标题、字词及情感等方面解读课文,将“外公对祖国的爱”作为一个分支,从吟诗落泪,对墨梅图的真爱,因为不能回国而难过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细化课文内容。如果删除其中的一部分或某一个素材,就会对课文呈现的艺术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思維导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可取得显著效果,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
结 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非常显著,教师如果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制作合理的思维导图,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理顺阅读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促使他们掌握文本逻辑和思维导图的应用技巧,不断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课堂导学、文本理解、阅读技巧、文章脉络、阅读延伸、思维教学等方面恰当应用思维导图,实现对阅读教学的科学设计与应用。
[参考文献]
李倩娜.借“图”发挥,深度阅读: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34):4.
李秀丽.助力阅读教学 让语言与思维齐飞: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1
(22):6-7.
张玉娟,石琳.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3):
208-209.
作者简介:唐旭栋(1981.3-),女,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关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