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

2022-11-14蒋亭玮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巧用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小学数学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适宜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的技巧,建立小组成员的梯队构成,实行职责到人的管理原则,以确保合作学习活动高效运行。文章指出,教师应通过制订合作学习策略的规则技巧,建立小组整体的观念,实现解决问题与学生成长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策略的互动技巧及教师角色定位技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成为学生合作学习机会的创造者。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巧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2-0020-03

引  言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连贯性强,掌握其知识内容所需的理性思维能力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便于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开展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从小组的划分到合作规则的制定,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定位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要善于巧用技巧,确保合作小组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学习策略效用的最大化。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技巧

(一)小组成员的梯队构成

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在分组前,小學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状况等,按照动静结合、学习能力强弱搭配的方式合理配置小组成员[1]。一是动静结合,小组成员中性格开朗活泼的,可以活跃气氛,有效调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性格稳重的,可以按部就班,有效控制小组活动的节奏。小组成员中喜动和喜静的学生要在人数上对等搭配,以六人小组为例,最佳搭配是活泼性格和稳重性格各三人,至少保证每种类型均不少于两人。二是学习能力强弱搭配,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起到带动作用,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高成绩;学困生可以“比、学、赶、超”,向学优生看齐,促进自我发展。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人民币教具,让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正确认识每张人民币的币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能准确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但有的学生还不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成员开展了互帮互助学习,各小组气氛热烈,在友好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最终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小组管理的职责到人原则

在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小组管理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确保小组管理合理运行。一是小组成员数量一般在六人左右,不宜过多或过少。人数太多,管理难度大,积极性不好调动;人数太少,学习气氛不浓厚,也会影响合作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设置常务组长制度,通过小组内部各成员推荐的方式,确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常务组长,负责成员的召集、合作学习的互动、问题反馈与成绩评定等日常工作。三是建立轮值组长制度,小组成员均可以作为组长轮流执勤,协助常务组长开展日常工作。四是建立成员之间的帮扶制度,常务组长和轮值组长不定期指定小组成员帮扶小组内的学困生。

以上四个制度能确保小组成员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有秩序、有效率,责任到人、人尽其才。例如,在学习“表面积”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边长为5 cm的正方体实物,让每个小组自主探究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有几种算法。在教师安排好任务后,各小组常务组长和轮值组长立即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有的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复习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人负责计算一个面的面积,有人计算六个面的面积,有人负责核对计算是否正确,有人推导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还有的小组安排学生给学困生讲解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让学生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二、合作学习策略的规则技巧

合作是相互配合的整体活动,所以要通过制定巧妙的规则要求,凸显“整体性”,以实现合作学习策略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2]。

(一)一个整体观念

在合作学习中,合作小组要建立一个整体观念,即小组成员要注重整体进步。一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但好的做法、好的思路要分享给其他成员,让大家都能接受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二是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大家要一起想办法,切不可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三是合作学习的结果反馈是看小组整体的进步,所以小组成员有不懂不会的,其他成员有义务帮助他们,切不可袖手旁观。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有的学生始终也没有明白“近似值”对于圆的面积推导的意义。这时,小组长有义务安排其他组员帮助他,甚至多次讲解,直至最终理解。

(二)两个既定目标

1.解决问题的目标

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多通过问题导向来实施,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各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答案。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法时,教师给出的问题是“456×78=?”,各小组分工,每人都计算,然后对比各自的计算结果;如果有不同,需要重新演算,最后确定结果,告诉教师本组的答案。教师分别公布各小组的计算结果和用时情况,最后公布正确答案和表现最佳小组。

2.共同成长的目标

合作学习策略中要突出强调“整体观念”,小组成员要明确所在的小组是一个整体,有共同成长的目标追求,这个目标就是在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中表现出自己所在小组的突出优势,还表现为小组成员中每名成员的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均能得到提升。教师要通过经常性开展合作活动,让各小组成员逐渐明确这个目标。比如,有的教师每周组织计算比赛,一次出6道计算题,让小组成员自由展开合作,将计算准确率和用时长短作为胜负的衡量标准。有的小组6名成员分成3个组合,第一个组合计算第一题,若两人计算结果一致,则说明计算正确。第二个组合计算第二题,对比答案,依此类推。最终,该小组验证结果都正确,用时最短。如果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小组成员之间要找到原因,纠正错误,以便在后面的比赛中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有的小组缺乏整体观念,每人都计算这6道题,用时较长,出现计算结果不一致则需要重新演算,导致效率低下,小组成员的各项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提升。

三、合作学习策略的互动技巧

(一)小组内部两种顺序的互动

1.自上而下解决难题,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

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较大,一般的学生没有思路,只有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才可能有解题思路,这种情况适宜采取自上而下的互动顺序。首先,小组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先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解题思路,供其他学生借鉴;其次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工协作,最终达成目标。比如,在求证“圆的面积公式”时,可以采用这个互动顺序。

2.自下而上审视过程,达成共同成长目标

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较小,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互动顺序,以检测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学习“多位数的运算”时,求27×28,首先让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求解,然后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验证答案,最后小组合作求最终答案。

(二)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动

1.比速度问题

比速度问题是指用速度来衡量优劣的问题。以口算比赛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100道口算题,各小组合作完成,速度快的小组胜出。有的小组科学安排了计算任务,将小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计算前50道题,后50道题由其他学生完成。每部分的三人也有明确的分工,一个人读题,两人计算,完成后互对答案,若不一致再重新演算。这样速度很快,结果也很准确,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协调有序。

2.比难度问题

比难度问题是指教师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例如,教师提出问题:“一个高19米,宽21米的楼房需要粉刷外墙,该楼房有6个玻璃窗户,6个玻璃门,窗户均为1平方米,门均为2平方米,请问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各小组要先阐述解题思路,再计算。对于这种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哪个小组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哪个小组获胜。

四、合作学习策略中的教师角色技巧

(一)教师无处不在

1.定方向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承担“定方向”的任务,要确保学生的合作不偏不倚。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教师安排学生背诵教材中“平行的定义”,然后小组内部相互提问巩固定义,并发现身边的平行现象。这个学习任务包括三个步骤:读定义、互相提问背诵定义、找身边的平行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小组只是在小组成员各自读了一遍“平行的定义”后,就开始寻找身边的平行现象,看似大家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寻找平行现象,实则把学习变成“玩”。这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错误的方向。所以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活动的方向,及时纠正偏颇。

2.定节奏

教师要时刻关注合作学习活动的节奏,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又不能过于浪费时间。例如,在教学“测量”一课时,教师布置的任务是“测量书桌、铅笔盒、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小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在完成了教师指定的“书桌、铅笔盒、数学课本”的测量后,开始测量同桌的胳膊、头等,合作学习的节奏一下乱了。这时,教师要及时制止,使学习活动回到正轨上来。

3.定结论

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后学生探究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及时定论。学生对比教师的结论,如果错了,要找到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如果对了,对学生来说将是一种自我激励,学生会对合作学习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愿意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规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一个结论是将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分别相加,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面积公式为S=(a×b)×2+(b×c)×2+(a×c)×2;另一个结论是S=2×(ab+bc+ca)。教师在活动总结中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两个结论之间的关系,并告知学生正确的结论是S=2×(ab+bc+ca)。

(二)教师不能喧宾夺主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科学设置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不可喧宾夺主,否则会影响学生开展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时也是一样。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活动。这样就凸显了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方法或思路上的指导,引导学生继续独自探究。

2.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机缘的创造者

教师应在课堂上“隐身”,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无法抓住知识的本质内涵时,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拨”出新的思路,“拨”活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主动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推向合作学习的前沿,让学生展现智慧、碰撞思维,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完善自我认知,提升合作学习的功效。

3.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合作学习策略基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需要,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大胆探索。所以,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不要设定太多的限制条件。例如,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一个长方形的公园,长50米,宽48米,沿着长方形的内侧修建宽2米的环形跑道,问除跑道外,公园面积还剩多少?”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求解:一种是用原公园面积减去跑道的面积;还有一种是先求出减去跑道之后公园的长宽,长宽相乘得出结论。这两种思路都对,都应该得到肯定,教师不能肯定一种思路,批评另一种思路。

结  语

合作学习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入探索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小组划分、管理规则、互动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深挖技巧,保证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有序、高效运行,保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杨军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初探[J].甘肃教育,2019(19):110.

冯德军.运用自主合作學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

堂[J].当代教研论丛,2020(12):31.

作者简介:蒋亭玮(1995.7-),女,江苏南京人,

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巧用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