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业发展研究综述
——以东亚银行为中心
2022-11-14魏德章
魏德章
(东亚银行湾仔分行,中国香港 999077)
香港自1842年开埠以来,逐渐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兴盛繁荣的航运和贸易港口城市。由其北接深圳,南望南海的特殊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香港不仅在文化上沟通中西,在经济上也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能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业发达,尤其银行行业发达。
香港第一家以现代银行模式经营的银行是1845年在香港开设分行的日本东藩汇理银行。及后,香港陆续有不少银行开业,不过都是其他国家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分行。1912年,香港第一间由华人创办的银行,广东银行在香港成立。1918年,简东浦、李冠春、周寿臣和冯平山等华商在香港注册成立东亚银行,1920年进入内地,至今也有百年发展历史。随后,恒生银行、交通银行才逐渐成立。可以说,东亚银行百年发展的历史,也是香港华资银行的发展史,更是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文将分别回顾东亚银行发展史、香港银行业研究成果,以此评述香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侧面。
一、东亚银行的研究
东亚银行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香港大学的冼玉仪对东亚银行的发展有深入研究。她曾撰写了两部东亚银行的发展史:《与香港并肩迈进:东亚银行1919-1994》《东亚银行:百年成就 成就百年1919-2019》。两书不仅揭示了东亚银行上市之初的秘辛,早年参与控股航餐饮公司的缘由,折射出东亚银行创始人始终贯彻如初的“为祖国策富强”的初心,又能将东亚银行百年发展源流,与香港历史演变轨迹互相印证。书中所写,既是东亚银行的发展史,又是本地学者透过机构成长,探索和书写香港历史的又一尝试。
《与香港并肩迈进》成于1994年,梳理了东亚银行在香港回归之前的发展历史,及其应对由于香港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全书共十二章,分别讲述了东亚银行的创立;创立之初如何成为华南地区实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华资银行;随后十年的发展;在暗无天日的沦陷时期发展;随后的巩固和发展;在银行业的兴旺时期如何发展;主理东亚银行45年的简东浦先生逝世后,高层如何更迭;扩大业务网:分行和计算机带来的新机遇;银行业务如何拓展新领域;东亚银行新大厦建成后的大发展,以及银行如何应对“九七”问题造成的经济危机和市场变动;最后两章则突出了东亚银行向大陆市场全面挺进和开辟海外市场的过程。
《东亚银行:百年成就 成就百年1919-2019》作为续集,则更多地记录了东亚银行在香港回归前夕至今的发展,即1994——2018。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创香港先河,提供保险箱服务,写到七十年代发行香港首张信用卡,以及在分行推行全面电脑化,再写到现今积极发展金融科技,说明东亚银行一直走在香港金融业的最前线。据作者回忆,此书历时3年多才最终完成,全书共有五个部分十八个章节,第一部分评述了东亚银行在2018年以前的综合资产总额达到港币8,268亿元的现状,称颂了该行以“同心同行”为口号的发展计划。第二部分聚焦75年的创建历程,分为三章简述了1919-1945、1946-1978、1979-1993年的发展历史。第三至第五部分则详细勾画了该行自1994-2000、2001-2006、2007-2017三个时段的发展。这三个部分的每一章节都会先概述香港与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再详细讲述东亚银行如何因应当时的政局、经济形势做出创新和突破,而非仅仅孤立地叙述该行的发展历程。
两书虽然都以东亚银行的发展历史为主轴,但是其中也穿插了香港在这100年间的政治风云和几次经济上的转危为安。悠悠百年,东亚银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挤提及股灾等几番风浪,但在领导者的英明指挥和果断决策下,银行迎难而上,终能化险为夷,充分体现坚毅不屈、逆境自强的精神。譬如,1922年震动香港的海员大罢工给香港社会和政治史带来的转折。又例如1925年省港大罢工不仅造成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离开香港,也造成市场上银根紧缩,东亚银行与其他华资银行颇受重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东亚银行董事联合救市,“李冠春先生一向将和发成的钱存入外国银行以减低风险,这次挤提期间李先生把大量外国银行之存款提出,再存入东亚银行以示支持。”在东亚银行创立早期,香港银行业发展的困局就是被外国银行排挤,自身发展又在起步阶段,根基不稳。同时,香港境内又处在一个政局不稳的情形之下。“东亚银行凭自己稳健的发展、精明的经营和良好的信誉,充分表明了中国人一样可以办好银行。”这不仅是东亚银行的成功,也是华商银行的成功。冼玉仪也认为,从这一点来看,“东亚银行对本港华商银行史做出了比其他任何方面更伟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东亚银行在内地的发展同样活跃,早在1920年就于上海开设首家内地分行,并很快在上海建设了专属的银行大厦,上海也成为东亚银行在内地发展的起点。1980年,与中国银行合作,在内地推出外币信用卡结算服务;1986年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住友银行及美国太平洋银行合作成立中国第一间商人银行——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深圳);1988年率先在内地开展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在建设质量、发展商信誉、文件记录和法律合规要求方面建立了公认的标准;1997年,上海分行迁往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003年,东亚银行北京分行正式开业,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首间获准在首都北京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至2007年成为首批在内地注册成立的外资法人银行,并于翌年成为首家发行人民币借记卡和人民币信用卡的外资银行。如今,该银行在内地约44个城市设有分行,位居全国网络最庞大的外资银行之列。2017年,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并收购柬埔寨PRASAC Microfinance 之21%股权,借此掌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近年,东亚银行(中国)也借助广泛的海内外网络、丰富的市场经验,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配合市场需求,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二、有关香港银行及金融业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市场,作为帝国主义实行经济侵略的最重要工具——“在华外国银行,随着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亦逐渐形成各国在华经济势力的中心和一切投资的总枢纽。”这不仅是中国银行发展的背景,也是香港银行及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背景。有关香港金融业及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冯彦邦的《香港金融史——1841-2017》和许鼎铭的《香港银行概览——香港银行业与银行制度》来了解。
(一)香港金融通史
冯彦邦的《香港金融史——1841-2017》共分为九章,此书开篇介绍了香港金融业的崛起和早期发展情况,包括银行业从外资银行进入香港、华商银行的发展、香港保险业的早期发展、早期黄金市场的发展、早期的货币制度的发展。
其次是二战以后,香港金融业订立《银行业条例》、50-60年代银行业的拓展、危机、保险业的重建与“汽车险”“劳工保险”等意外保险业务的发展。70-80年代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改革:包括香港早期的股票市场、70-80年代香港股市的急速涨跌、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重大股灾。
再次是香港金融业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这一章包括“金融三级制”的形成和确立,外汇、香港本地伦敦金融市场的崛起,1991年“国商事件”风波的始末,1970年代以后保险业的多元化和《保险公司条例》的确定,香港保险业联会的成立。在过渡时期,香港建立港元联系汇率制度,汇丰银行逐渐退出“准央行”角色,中国银行则参与发钞。金融制度进一步改革,外汇基金功能也逐渐扩大,香港式的“贴现窗”、实时支付结算系统慢慢在香港整个金融系统中建立,更重要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成立了,意味着香港金融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香港自官方到个人开展了一系列自救。亚洲金融危机对港元联系汇率的冲击,造成香港经济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也导致百富勤集团清盘、广信集团破产和红筹风暴、粤海集团的债权重组。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行动”,成功捍卫联系汇率,更将其优化与完善。回归以后,香港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也适时发展起来,红筹股崛起、“沪港通”“深港通”开启,强制性公积金制度形成,银行保险业兴起。
在新的阶段,香港特区政府也制定了新的金融政策。在银行业,建立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撤销《利率协议》和“一间分行”的政策,提高银行安全和稳健性,实施《巴塞尔协定二》和《巴塞尔协定三》。在证券市场,全面改革证券及期货市场的规管制度、改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基金管理业监督制度、发展具有宽度及深度的优质市场。在保险业,检讨和改革保险中介人规管制度、设立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推动成立独立的保险业监管局。
最后,冯氏分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与差距,并为香港迈向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战略性的建议。其一,打造香港成为中国企业首要境外上市中心与“走出去”的平台;其二,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地区首要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其三,促进香港成为全球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
冯彦邦指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银行业开始的。“香港开埠之初,随着外资洋行进入香港,它们的主要业务也转移到香港,其中包括洋行的银行业务部,当时称成代理店。这是香港最早的金融机构。”也是在此基础上,香港金融业经过170多年的发展,才形成门类齐全而发达的市场体系,以及健全而完善的监管制度。回归以后,尽管遭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然后凭借着“中国因素”的影响,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进金融业的改革,香港金融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过冯彦邦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香港银行业,尤其是华商银行的发展是在外资银行的挤压中成长起来,这补充了东亚银行建立的时代背景。但是这部通史性的香港金融史,虽然从宏观层面讲述了香港金融业170年以来,如何从早期的银行业,逐步发展出证券、黄金、外汇、保险等几个产业,以及相应的管理、监督制度和机构,但是具体的企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则比较少提及。那么东亚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发展史,就能很好地补充出香港金融业变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具体细节,二者结合起来,就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把握香港金融业的历史脉搏。这一方面,也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香港银行发展史
许鼎铭的《香港银行概览——香港银行业与银行制度》,介绍了香港1994年以前的发展情况。整本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讨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香港银行业的关系,介绍香港银行的结构、银行的业务。中篇介绍香港的银行管理制度,下篇讲解了香港银行法规。
与香港金融业通史从宏观层面论,述香港金融行业发展的节点事件不同,许着《香港银行概览》则简单论述了银行业的结构、发展、国际化历程,更加侧重评述香港银行业务的具体内容和发展。
首先、银行最基本的业务自然是存放款,作者重点分析了香港银行业整体存款、放款结构在1981年实行金融业三级制以后的变化,以及为了提升服务,整个行业如何拓展业务范围。199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兴起以后,银行要得到发展,必须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服务层次。作者指出,从90年代起,香港银行普遍参与外汇买卖、黄金买卖、股票、债券买卖外,积极发展多种金融服务,包括证券承兑、担保品、使用证确认、商业票据信用证承兑,资产销售或转让的担保、股票和证券预约缴款、签约存款、票据的发行和周转性包销等等。
随后,更推出楼宇按揭贷款、信用卡、计算机化服务、投资性服务,最后出现银行业的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在业务之外,也概述了在香港的中资银行15家、中银集团的构成及其下属机构、英资银行(汇丰、渣打)、华资银行(从1982年的31家减至1994年的13家,可惜并未介绍东亚银行),以及日资银行、美资银行、台湾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概况。可见,作者其实对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并不如香港本地学者研究深入。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是针对内地金融业初学者的介绍性著作,并不能真正以此解读香港银行业与香港历史的关系。不过鉴于这本书创作年代比较早,对那个时代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以内地学者如何看待香港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案例。
三、结论
从以上四本书的回顾,可以看到有关香港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有一些概述性的通论研究。其实香港历史较为悠久的银行,例如东亚银行、永隆招商银行、汇丰银行也都有行史,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来研究香港银行史的发展,更能体现香港金融业170多年的历史变革中,香港本地人是如何因应时局,逐步完善金融行业的业务和制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