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护理在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中的护理效果及对ADL的影响
2022-11-14袁娅荭狄迪黄小鹏
袁娅荭 狄迪 黄小鹏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 210002
肠瘘是指肠道之间出现病理性的通道,引起肠道内容物流出肠腔,造成体液丢失,导致患者感染及部分器官功能生理病变,是肠梗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肠瘘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发病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为患者瘘口排出肠液、电解质紊乱、消化液流失及酸碱代谢不平衡,部分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患者常规护理是对其进行静脉输液,以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促进其肠胃功能恢复,但随着患者静脉输液量的不断增加及护士工作压力的增大,易造成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增加护理风险。因此,亟须对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护理风险,提高其康复效果。风险意识护理是对患者护理过程中现有的及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及处理,减少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护理质量。有关研究表明,风险意识护理应用于哮喘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意识护理在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患者112例,按照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纳入标准:①行肠梗阻手术且并发肠瘘者;②具备正常交流能力者;③家属签订同意书者;④病情处于稳定期;⑤自愿参与该课题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③严重营养不良者;④语言沟通障碍者;⑤不配合研究者。研究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28~68岁,平均(39.63±4.0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16例;病程5~28个月,平均(13.23±1.35)个月。参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8~69岁,平均(39.68±4.1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5例;病程6~29个月,平均(13.25±1.26)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宣教,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并发症识别及处理、预防及风险意识护理的重要性及意义;服药期间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告知其药物禁忌及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险意识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
.2
.1
成立风险意识护理干预小组 由肠胃科主任护师1名、护士长1名及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5名组成干预小组,实施护理干预前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并发症识别及处理、发病机制、护理风险预防、服药注意事项及风险意识护理模式的运用等;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基本护理、资料收集,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数据库,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风险意识护理干预方案。1
.2
.2
风险意识护理干预措施1
.2
.2
.1
提高风险意识 (1)患者宣教: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获取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内心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宣教。①手册宣教: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疾病相关教育手册,以简单的语言介绍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相关知识,嘱咐患者利用闲暇时间学习。②讲座宣教:主任护师以讲座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主要内容为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疾病预防、临床表现、病房安全预防、护理及治疗、诱发因素、健康锻炼、饮食指导及风险意识护理的重要性及意义,时间40~45 min/次,1~2次/w。(2)责任护士宣教:开展护理风险意识专题讲座,由主任护师对责任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护理宣教,主要内容为医疗事故法律条例、护理风险识别及处理、护理不良事件预防及危害,时间45~60 min/次,1次/w。1
.2
.2
.2
心理护理 ①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并详细介绍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耐心与患者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②保持患者瘘口周围清洁、干燥,使患者感觉到舒适,减少其负性情绪;在精神上给予患者加倍呵护,减少其痛苦,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③将治疗改善的点滴效果及时告知患者,如瘘口液量有减少趋势,使患者能感觉到治疗改善的效果,并对患者情绪上的细微改善给予肯定及鼓励,增强疾病治疗信心。1
.2
.2
.3
病房风险预防 ①完善各种警示标识,责任护士为患者建立防跌倒、坠床、小心地滑、小台阶、防烫伤、防导管脱落、小心触电、高危药品、易混淆药品等安全警示标识。②嘱咐患者病房内一律不准吸烟,禁止使用电炉及蜡烛等危险物品。③责任护士每天按时检查、收集并记录病房的护理安全隐患,每天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反馈给病房负责人员,2次/d。1
.2
.2
.4
肠瘘风险护理 保持患者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当患者瘘口液量较少时,责任护士给予敷料加压包扎,每日定时更换渗湿敷料,密切观察瘘口周围组织情况,并以氯化锌软膏涂于瘘口周围皮肤,2次/d;当患者瘘口液量较多时,责任护士在患者液量较少基础上给予患者行瘘口负压抽吸,并以烧伤护架保护,防止管腔及皮肤受压。1
.2
.2
.5
功能锻炼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①缩唇运动:患者取坐位,双手十指张开放于膝盖,上半身稍向前倾,张嘴由鼻孔吸气,舌头伸出呼吸,眼睛平视前方,重复5次为一组训练,2~3次/d。②背部训练:患者取半卧位,腿部缩紧,臀部抬高,腰背离地,该动作保持25~30 s后慢慢放下,然后双手交叉抱于脑后,头部用力抬起,肩部离地,保持10~15 s然后放松,2~3次/d。1
.2
.2
.6
并发症风险预防 (1)压力性损伤预防:患者床铺应保持干燥、松软、平整,责任护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按摩,3~4次/d;患者皮肤应保持清洁,局部组织应每天以温水擦拭;床上温度应冷热适中,避免热水袋烫伤皮肤。(2)肺炎预防:①翻身及拍背:责任护士协助患者翻身,嘱咐患者尽量多变化体位,帮助患者拍背,患者取坐位,责任护士左手扶住患者肩膀,右手由下而上轻轻拍打患者背部或胸前壁,保持力度均匀,以患者忍受为度,2~3 min/次,3~4次/d。②吸痰:责任护士利用无菌镊夹取吸痰管对患者进行吸痰,先吸管内痰,再吸鼻腔或口腔分泌物,吸痰管尽可能插深,螺旋向外抽出粘附在气管内侧痰液,2次/d。(3)营养不良预防,给予患者鼻饲结合肠外营养支持,①鼻饲:鼻饲液温度控制在37℃左右,鼻饲前利用手背皮肤测试,与手背温度接近为宜;灌注速度应保持均匀、缓慢,灌注后用开水清洗,避免鼻胃管防止堵塞;鼻饲后用纱布包好并固定牢固,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每4 h一次,160~200 ml/次,3~5次/d。每天准确记录瘘口丢失的液体,维持出入量平衡。②肠外营养支持:将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电解质、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通过输液泵缓慢匀速输入,保证患者供给总热量为104.68~167.48 kJ/(kg·d)。1.3 观察指标
采用该院发放的并发症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该表包括压力性损伤、肺炎、营养不良3个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压力性损伤例数+肺炎例数+营养不良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该院发放的疗效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患者生命体征与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有加重的趋势为无效;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症状有所改善,身体各项指标有所恢复,生命体征稳定为有效。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日常ADL进行比较,该量表共包括10项不同的功能活动,总分为100分,0~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46~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1~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96~100分为生活完全自理,得分越高代表其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采用χ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施风险意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例数压力性损伤肺炎营养不良总发生率参照组565(8.93)3(5.36)4(7.14)12(21.43)研究组562(3.57)1(1.79)1(1.79)4(7.14)χ2值4.667P值0.03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疗效情况
实施风险意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21%(55/5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7.50%(4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3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活动能力
实施风险意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显著优于参照组(P
<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组别例数严重功能缺陷中度功能缺陷轻度功能缺陷生活完全自理参照组5618(32.14)23(41.07)12(21.43)3(5.36)研究组569(16.07)13(23.21)23(41.07)11(19.64)χ2值3.9534.0945.0295.224P值0.0470.0430.0250.022
3 讨论
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内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在肠道内发生通过障碍的一类疾病,属于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通常发生于小肠与结肠中。目前临床上肠梗阻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肠胃功能,但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会出现肠瘘。肠瘘一般指肠外瘘,是指外科手术、炎症、创伤、感染等因素造成的肠壁破损,导致肠内容物流出肠外,其中80%以上发生于术后。肠瘘可导致患者胆汁及食物由瘘口排出、营养不良、负氮平衡及低蛋白白血症,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液、粪渣等渗漏至腹腔,护理不当可引起患者腹腔内感染,增加其疾病恶化风险,甚至造成其死亡。因此,临床上应加强有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升医护人员护理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风险意识护理是护理人员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保障的护理服务。有关研究表明,风险意识护理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护理效果。
本研究将风险意识护理模式应用于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患者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生活活动能力显著优于参照组。表明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及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究其原因:在提高风险意识措施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宣教及心理疏导,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及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风险预防的重要性及意义,缓解其因疾病产生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性反应,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绪影响预后;对责任护士进行宣教,可提高其护理风险识别及处理能力,认识到风险引起事故的严重性,促使其加强自身责任心,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心理护理措施中,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恐惧心理,减轻患者治疗压力,改善其负性情绪,增加对疾病治疗信心,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并对患者情绪的改善给予鼓励,使患者能感觉到治疗改善的效果,增强疾病治疗信心。病房风险预防措施中,通过责任护士为患者建立安全警示标识,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效果;责任护士每天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科学干预,可有效杜绝病房的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提升医疗安全质量。肠瘘风险护理措施中,通过对患者瘘口进行护理,可有效保护患者皮肤组织,预防患者瘘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提升其护理效果。功能锻炼措施中,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运动及背部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增强其免疫力,改善患者肠胃蠕动情况,有利于患者肠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发症风险预防措施中,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及按摩,可有效减轻患者局部组织受压,改善患者局部皮肤及血液循环;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拍背可有效促进患者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患者排痰。帮助患者吸痰,可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疾病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鼻饲及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保证患者每天所需营养,有利于患者肠蠕动,增进其门静脉系统血流,促进胃肠激素释放,提升其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将风险意识护理模式应用于肠梗阻术后合并肠瘘患者中,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治疗效果,提升其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