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意大利”模式对榆林纺织业的启示

2022-11-14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榆林地区纺织业榆林

李 达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30)

榆林地区自古以来盛产毛皮,随着商业的兴起,毛纺织工业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工业和特色产业,且当地的纺织技术获得过多项国内大奖。因此,新时代榆林的纺织业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产业振兴的双重使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传统民族产业承受着来自新型产业和能源型产业的双重压力。自1988年以来,榆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国有纺织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产业振兴,这就要求各地区转型特色产业,丰富产业结构,带动老乡致富。新时代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正在经历从低级向高级转型的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三意大利”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发达的工业经济的过程十分迅速,分析借鉴其经济兴起的条件和经验对榆林地区纺织业的转型以及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第三意大利”模式与产业集群

(一)相关概念

“第三意大利”最初作为地理概念被提出,是指20世纪70年代经济迅速崛起的意大利东部和中部地区。随着学术界对于“第三意大利”的深入研究和挖掘现其已转变为经济概念,称为“第三意大利”模式。第三意大利是全球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最大、效果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第三意大利”模式就要从产业集群入手。

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使用“产业集群”一词,在书中波特对比了十余个工业化国家,指出在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都存在各产业的集群现象,这也是每个国家步入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有某种关联的企业的聚合现象,各企业之间规模各异,或合作或竞争,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不断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

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破产业间的界限,在一定空间内将不同但相关的产业聚集起来,形成相互依存、融合的商业共同体。

1.产业集群内部分工专业化。产业集群内部以不同的联结方式聚集,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专业化较高。最为显著的联结模式为“供应商—客户”也被称为“供需关系”的联结模式。如意大利的纺织服装业,通过产品的供应与接收将各中小型企业缔结到一起,实现从化纤、织造到印染最后到制造服装并且吸引纺织工具制造业、染料制造业、各服装销售品牌与门店等行业环绕到纺织服装产业周围,这些以产品的供需为联系频繁互动的企业以及相关企业就凝聚成庞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各企业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分工细化,使产业聚集形成一条龙的生产链,且每一个环节都更为专业化,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使之得到客户的喜爱,形成整个集群与消费群体的正反馈循环系统。

2.各企业积极创新发展。以供需关系为特征的联结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各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因为各企业之间经营的产品和模式各不相同,较少有直接竞争的情况出现。且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各种原材料的购买逐步实现本土化,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在意大利的民族产业中,大部分的产品需要多种原料,这些原料基本在集群所在的当地就可以购买到,如果当地无法生产某种原料,该原料的生产商也会在集群的影响力下在该地建立办事处。形成本土化的产业链结构之后,可以较好地使各环节的企业与上下游的合作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便于双方完成实用型的创新性发展。当面对外界的挑战与变化时,网状型的集群内部通过相互合作,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应对,增强集群的稳定性。

3.政府大力支持。纺织行业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专业化和整体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调控、指导,在意大利或者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通常以立法的形式体现,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资源优先、人才支持等手段。经过考察发现,集群中的核心企业都是在精英群体的带动下自发产生,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在政府的引导下,自发型中小型企业快速步入正轨、分工明确、专业化提升,形成既灵活又稳定的企业模式,并且会在政府的调度之下增强合作,形成互相离不开的集群模式。

二、榆林纺织业状况分析

榆林纺织业从产生到发展的几百年中,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密切融合,是榆林传统产业的代表。从辉煌走向衰落的经验与不足值得深思,并不断找寻新的出路。榆林冬季气候寒冷风沙较大,需要大量的纺织产品,且由于煤炭行业的兴盛榆林人民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本土纺织业和服装业更应该利用地区优势,了解消费者需求,创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浓烈的乡土文化

榆林纺织业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以前就有了手工捻毛线技术。到了清朝后期,榆林引进了手摇纺线车,产量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民国四年(1915年)榆林开设拥有30名员工的小型民营企业“利民织布厂”,产品也曾风靡一时,后被洋货挤垮。民国21年(1932年)“陕北共立职业学校”建立之后,榆林的纺织业与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当时一些小型的10人左右的工厂专门为学校的学子提供实习机会,使纺织业更加贴近榆林民众的生活,与榆林地区的民生息息相关。此时的榆林市是西北五省唯一用机器生产纺织产品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更加注重榆林纺织业的发展,注资扩大当地工厂,并提高技术,纺织业的分类逐步细化,很快榆林毛纺业成为本地区生产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企业。榆林自古以来属于“鬼方文化”,纺织工厂结合地方特色创造出的“榆林牌”纯毛提花毛毯、“新楼牌”粗纺呢绒、“绣鸡牌”275纯毛中粗绒线等都获得省内外大奖。随着政治经济政策的改变,所有的纺织企业逐渐成为国营企业或者集体企业。1977—1988年榆林纺织业利润从50.85万元增至1 688.55万元,员工从1 084人升至5 835人,极大地拉动了榆林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就业人口。

虽然目前榆林纺织行业的发展较为缓慢,但是榆林人民对于纺织业的情感基础非常深厚,以纺织厂命名的小区及公园在榆林地区普遍存在。榆林纺织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更融入了本地区的文化发展,蕴含浓烈的乡土文化,具有重新崛起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

榆林地区是陕西和内蒙古的接壤之处,因此可以获取到便宜优质的羊毛原料,2020年榆林全市的羊毛产量达4 500吨以上,原绒产量更是占据陕西省的90%。榆林地处西北,羊绒纺织产品的本土需求量较大,前期销售较为方便,可为后期的品牌打造和产品出口奠定经济基础。近年来,榆林地区纺织业的振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工业发展集群化、区域化的发展规律,于2013年在横山县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羊毛羊绒产业集群基地”,国内最大的“羊毛服防寒基地”,总占地面积达到3 000亩,同时为了形成集群与市场的互动关系,耗资21.51亿元建设了超大型羊毛绒服装产品专业集聚市场——“中国榆林羊毛服装城”。2021年榆林羊毛防寒服系列产品产量达1 600万件以上,销售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5%以上。榆林纺织业有羊绒行业这一突出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三)与其他行业缺乏合作,集群发展层次较低

榆林地区的纺织行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大技术较为成熟,因此从生产资料的购买到产品的销售基本都是工厂自行运作。如此经营成本较大,与消费者联系不够密切,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审美,最终导致产品积压,生产过剩,企业亏损。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某一类型的订单减少,就会影响到整个工厂的运转,稳定性较低。

榆林围绕纺织业的配套产业,如时尚信息收集产业、运输产业、原料生产产业等并未得到完善,导致榆林地区纺织业信息落后,原料购买跨省,运输成本较高等问题,既增加了制作成本,又延长了制作周期。且各企业之间并没有强烈的合作意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无秩序,企业分工不明确,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网络、交通等的发展,榆林纺织业具备形成高层次产业集群的基础。

三、“第三意大利”模式对榆林纺织业的启示

第一意大利和第二意大利的经济基础远比第三意大利雄厚,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第三意大利以绝对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榆林也是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地区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地区的,但榆林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当地的煤炭产业,却忽视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导致贫富差距的一大原因。在国家鼓励产业多样化的背景下,总结“第三意大利”模式的经验有利于榆林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单一向健康转变。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有效的调控作用

“第三意大利”现代化大批生产的希望破灭之后,政府开始支持本地小型企业的发展;军工业停滞之后大量的技术型工人处于自由状态,政府也帮助其进行创业;家庭型手工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也转变为中小型企业。主要的产业类型是少资金、低技术、低风险的传统产业,如陶瓷、纺织、服装等,发展至今已成为意大利的知名产业。

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政府适当的引导和补助是应有之策。政府应当保证纺织行业拥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和良性的竞争机制,对传统的手工艺人要加以支持,组织和引导他们成立小型企业。在税收、贷款、法律、销售等方面对小型企业予以支持并且加大职业学校的投资力度为纺织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大量中小型企业建成之后,政府要引导各企业之间团结合作,以促使榆林纺织行业有效整合。

(二)各企业转向专业化发展并加强合作

第三意大利的小型企业之间基本不会生产同一种产品,要么是互相合作形成产业链,每一个企业生产其中的一部分,要么是生产互补产品。就纺织业来说,如果已经有企业生产丝绢,那么其他产业便可生产棉麻。这样企业之间不存在恶性竞争而且还会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市场空缺,使整个纺织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榆林的大工厂生产模式已经与纺织和服装行业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不相适应,因此必须促进行业转型,将分工细化,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专业性,减少对标注化产品的生产,迎合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互相离不开的网状产业链,抱团提高整体竞争力,使榆林纺织行业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加强与服装、家纺、汽车、航空、手工艺品等行业的合作,防止某些企业受到的冲击影响到整个纺织行业。

(三)构建诚信经营的集群文化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意大利的中小型企业能够建立并不断发展,打造出世界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产业集群文化。

1988年,榆林地区受到西北地区“羊毛大战”的影响,掺假现象席卷整个纺织行业,信誉度在国内直线下降,这是导致榆林纺织业萎靡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十多年过去了,失信对于榆林纺织业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因此重新建立产业形象的任务迫在眉睫。诚信既是法律也是道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竞争,各企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以创新发展的手段取得竞争的胜利。诚信的产业集群文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态度体现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让消费者放心、让合作企业信服的产业集群文化,这需要榆林地区所有纺织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

(四)不断创新技术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意大利是较早开展免费基础教育的国家,并且十分看重职业教育。就纺织业来说,学生不光要学习工艺流程,还要学习如何了解客户心理以及纺织原料的收集与制作等内容,并且注重校场合作,争取将学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输送到适合的岗位。

榆林纺织业中的较多企业处于停工状态或者已经转向涉猎其他行业,少部分仍然在进行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所产出的商品只能低价出售。因此,纺织工厂应主动与各家中介机构合作,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适量地将订单外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将工厂技术加以创新,使其适应市场审美,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外观设计。另外,要想实现创业转型,人才的补给是基础要素。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当地各职业院校要增加纺织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并鼓励人才积极创业、专攻一项、通力合作、激活市场。

结语

民生产业是我国各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落后地区民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传统产业,如此才能营造健康的经济环境。榆林的纺织行业曾经是当地的主要工业,由于经营不善、创新不足等原因,未实现应有的发展,但是榆林的纺织工艺基础良好、政府财政充足,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第三意大利”模式对于民族家庭产业的辉煌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深入研究、总结和学习其经验,有助于促进榆林地区纺织业的顺利转型,从而再次发展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纺织产业集群,并打造区域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猜你喜欢

榆林地区纺织业榆林
榆林感怀
榆林地区学堂乐歌作品拾零
走榆林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纺织业觅路
保护林业资源 发展榆林经济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榆林地区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问题分析和与防治措施
榆林地区老年人体育建设的现状与生活方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