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探析
2022-11-14梁科
梁科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审计中心,辽宁 鞍山 114000)
一、背景
系统思考就是站在一定高度看待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全貌,还要看到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联系,把一个事物看成一个系统。而一个系统有自身的影响因素,有的因素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有的因素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发展的规律。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人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人不仅可以利用规律来影响事物的发展,而且可以改变规律或者创造新的规律来影响事物的发展。被审计单位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业务单元之间、业务单元内部都存在联系与矛盾,这些联系与矛盾就是审计需要关注的要点。
20×3年,审计组对A钢钒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审计。A钢钒公司20×1年底投产,为国家西部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钒渣、钒制品、铁、钢等。钒具有广泛的用途,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炼钢过程中加入少量的钒,可以细化钢的组织结构。添加了钒的钢,其强度、韧性等是普通钢不能比拟的,因此钒是炼钢产品的重要添加剂。钒的化合物有很多可利用的特性,在化学工业中有应用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钒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二、初步调查聚焦重点
对一个专业领域进行审计,先要了解其工艺流程,确认审计重点。钒一般和铁矿石伴生,虽然加入少量钒能提高钢铁的性能,但过多的钒也会影响钢铁的性能,因此在冶炼过程中需要对多余的钒进行提炼去除。在高炉炼铁中,钒混入铁水中形成含钒铁水。在炼钢之前,需要先将铁水中的钒从铁水中分离出来,向铁水中加入一些化学元素,使其中的钒氧化生成的VO,形成可被利用的钒渣。钒渣对铁水来说是没有用处的,因此需要分离出来。在铁水与钒渣分离后就可以继续炼钢了,而钒渣则需要进一步提纯,成为生产VO的原料。
提钒尾渣是重要的产品,经过加工提炼,VO的市场价格在每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A钢钒公司20×1年底投产,生产时间短,提钒尾渣能否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问题。审计组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采用访谈的方式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审计人员了解到A钢钒公司十分重视提钒尾渣的利用问题,并且A钢钒公司是以钒和其相关产品为主产品,钢铁产品排在钒产品之后,处于次要地位。一个钢铁公司所产的钢铁却是副产品,这让审计人员觉得意外,同时也将提钒尾渣的处理作为审计重点。
三、职业怀疑查找疑点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各种审计证据要相互印证,如果出现矛盾就要进行分析查证,查看是否存在问题事项或者问题线索。很多审计问题都是在质疑过程中逐渐清晰、明确的。评价一个审计人员是新手、熟手或者是高手,职业怀疑的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尺。
(一)肥水不流外人田,提钒尾渣能否自己利用
审计人员了解发现,A钢钒公司正在探索提钒尾渣的直接利用方式。提钒尾渣中含有较高含量的VO和MnO,实际年产量约12万吨,设计最大产量15万吨,将提钒尾渣配入烧结矿或球团矿,是目前规模利用该种资源的主要方式。审计组调取了20×2年9月A钢钒公司炼铁工序配加提钒尾渣试验数据。试验分为3个方案:方案1,将尾渣配入烧结矿;方案2,将尾渣配入球团矿;方案3,则是上述方案的组合。
试验结果反映,方案1将导致烧结矿碱度上升,烧结矿、炉渣中TiO上升,炉渣二元碱度、三元碱度上升,烧结矿原料成本上升10.36元/吨矿,炼铁原料成本上升16.62元/吨铁,扣除铁水钒升高带来的效益6.1元/吨铁,成本上升10.62元/吨铁。该方案因炉渣TiO与碱度等上升,对高炉的操作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方案2将导致烧结矿碱度上升,烧结矿原料成本上升17.94元/吨矿,炼铁原料成本上升28.8元/吨铁,扣除因铁水钒升高带来的效益3.5元/吨铁,成本上升25.3元/吨铁。该方案确保炉料结构与成分基本不变,可确保高炉生产不受影响,但原料成本增加较多。方案3将导致炉渣TiO上升,炉渣二元碱度、三元碱度上升,碱度变动大,高炉的冶炼影响较大,目前无实施条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暂时无法评估效益。试验结果显示,A钢钒公司以自身工序消化利用钒渣均需要增加成本,且存在炉况调节的不确定性。
A钢钒公司并未在自身工序中直接利用提钒尾渣,而是委托外部单位进行加工处理。
(二)追根溯源,提钒尾渣加工合同的追查
审计组调取了20×2年的外委加工合同台账,一份B钒钛公司的提钒尾渣采购合同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合同签订时间为20×2年11月28日,合 同 期 限 是20×2年11月27日 至20×3年1月31日,采购数量为1万吨。合同台账中无采购单价的数据,合同签订时间与合同期限存在倒置的情况,疑点重重。
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溯发现,第一笔外委加工的合同签订时间为20×2年9月27日,A钢钒公司与B钒钛公司签订2 000吨含钒尾渣外委加工协议,协议约定:尾渣全钒大于3%,收率按50%计算;尾渣全钒2%~3%,收率按45%计算,加工费为3万元/吨VO。这样复杂、专业的合同条款,使审计人员一头雾水,调查陷入僵局。
(三)专业事专家做,重新计算提钒尾渣加工费用
专业人士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外援,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员来解决,审计人员再次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专业信息。一是20×2年9月,B钒钛公司对A钢钒公司含钒尾渣进行实验,实验数据为,提钒尾渣全钒2%~3%,加工后残渣全钒1.3%~1.4%,收得率45%。二是B钒钛公司是以600元/吨的加工费用反算的采购成本。
20×2年9月,A钢钒公司的VO市场价格为54 957元/吨,AC钒钛公司采购价(不含税)为30 000/1.17=25 641.03元/吨,加工费用 为54 957-25 641.03=29 315.97元/吨。提钒尾渣全钒 含量为3.5%,收得率50%,回收率为3.5%×50% =1.75%,回收量倍数为1/1.75%=57.14倍。提钒 尾渣加工费用(含税)为29 315.97/57.14×1.17 =600元。
通过重新计算,可以印证技术人员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提钒尾渣的加工费用为600元/吨。
四、系统分析定向突破
审计工作的成就感来源于拨开层层迷雾,探寻到事物本真的那一刻。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崎岖的,有时候就隔了一层窗户纸,却怎么也过不去。这时候,就要定准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一)换位思考找出漏洞
大费周章地绕了一圈,审计组又回到了原点。600元/吨的加工费用,相较于数万元/吨的VO市场价格,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使审计人员怀疑是不是搞错了方向。
再次进行梳理,提钒尾渣加工费为600元/吨,但折合到VO产成品的加工费用却是29 315.97元/吨,这个加工费用不少。按照20×2年11月28日的合同条款,2个月1万吨的合同量,600元/吨的加工单价,加工费用为600万元。如果按一年12万吨的提钒尾渣测算,加工费用为7 200万元,这个金额不是个小数目。A钢钒公司下属有炼铁、炼钢、钒制品等全流程产业链,是否有必要外委加工?而且为什么外委加工要改为买断的方式进行呢?
(二)运用数据分析理清线索
从加工费用说起,折合到VO产成品的加工费用为29 315.97元/吨。A钢钒公司下属的钒厂就能加工VO产成品,审计组调取了20×3年1~5月的钒制品成本表。由于钒厂投产不到1年,成本表反映的单位成本从1月的3.88万元到5月的5.38万元,成本持续增加,且不稳定。单从成本对比来看,A钢钒公司自己加工的成本比外委加工成本要高一些,但进一步分析成本项目,直接材料占比从1月的87%上升到5月的95%,成本的主要部分就是原料提钒尾渣。
成本要和收入配比,为此就要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化。审计组调取了20×2年9月至20×3年7月VO产成品的市场价格。20×2年9月的市场价格是最低的,接下来的几个月,市场价格有一个上升的波动期。如果A钢钒公司外委加工提钒尾渣支付的加工费用为600元/吨,市场价格上升的利益将属于A钢钒公司。而A钢钒公司执行此份合同时,以含税价600元/吨将含钒尾渣由外委加工改为对外销售,市场价格上升的利益将流出A钢钒公司。截至20×3年6月,A钢钒公司已向B钒钛公司等单位销售提钒尾渣(干量)26 435吨,可 生产463.78吨VO产品。由于VO产品售价上涨,按售价平均涨幅1万元测算,A钢钒公司减少收益463.78万元。
(三)系统剖析问题事项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调查,形成审计签证单。签证事项为,将含钒尾渣由外委加工改为对外销售,致使丧失VO所有权,流失收益463.78万元。此问题受到A钢钒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在后续的整改中,A钢钒公司针对这一问题专门进行了整改说明,执行了新的定价政策,避免了后期收益流失。
按照审计程序,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了。然而审计人员详细探讨此事项,还进一步发现不少体制、机制问题。第一,A钢钒公司于20×1年底投产,是一家新建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应该借鉴市场现有企业的优势,少走弯路。但从实际的投产情况来看,炼铁、炼钢投产较快,钒制品工序投产较慢,凭借自身的能力难以消化提钒尾渣等中间产品。第二,作为钒制品产业链的骨干企业,A钢钒公司各工序的配套与磨合还需要时间,还未打通自身的钒制品工艺流程,致使中间产品提钒尾渣流出企业。这种方式不仅使企业的利益流失,还在无形中伤害了企业的形象。第三,未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A钢钒公司相关人员反映,A钢钒公司存在技术人员流失的现象。周边企业建设时间短,见效时间快。这些情况都需要A钢钒公司的治理层、管理层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结论与展望
系统思考在审计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文章研究A钢钒公司提钒尾渣审计的案例,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环境的了解。在开展审计项目之前,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系统分析其产业地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明确竞争优势、劣势后,就更容易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管理活动。
第二,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体制、机制的理解。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活动都是其体制、机制的具体行动和表现。从体制、机制入手,由上往下地梳理审计重点,可以事半功倍。在识别和评估风险、促进完善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方面,审计人员要以小见大,对查出的问题项目做好系统分析,向治理层、管理层提出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第三,加强对审计思路、审计取证方法的拓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思路相应发生了变化。但各审计模式与审计思路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审计取证方法不论审阅、访谈还是数据分析,只要能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就应该大胆使用,一种方法不行,马上换一种。保持系统、灵活的审计思路,熟练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是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障。
系统思考下,审计工作还存在以下可改进的方面。
一是系统研究,制订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如何审、怎样收集证据、如何开展评价和得出结论、怎样提出审计意见等,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越是提前谋划、系统思考,审计项目实施越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是系统组织,开展“一审多项”。为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内部审计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审计项目。开展“一审多项”,可以避免同时对同一单位、同一事项、同一建设项目的重复审计,是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的重要途径。
三是系统布局,结合数字审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内部审计需要不断强化审计数字化的应用。挖掘信息化资源的潜力,为审计提供更便捷、更多样的信息来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为审计提供更快捷、更准确的查证重点。通过审计管办分离、审计程序标准化,多种类型的审计相互覆盖、相互交叉,实现系统化集成审计。
六、结语
要顺利完成审计事项查证,离不开审计人员细致、踏实的工作,离不开审计人员高超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审计方法,更离不开审计人员清晰的审计思路、系统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