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22-11-14王桂英
王桂英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株洲 412004)
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是大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其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更关乎学校德育培养目标的落实。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强调挖掘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贯穿始终,形成系统性的政治培育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充分符合课程思政要义,学校需要把握这一特征,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活动,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水平。本文以此为主题,分析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思政下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价值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掌握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和生成机制,以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正确判断并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和现代价值。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它除了知识引导功能,更强调思想和价值的启发,深入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其在思想和精神上有所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拓展了这一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也更好地落实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可以在知识层面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其准确且深刻地认识国情和文化特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爱国情怀,同时站在理性的角度继承传统文化,塑造个人精神品质。另外,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实的内容,改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建构远大的理想信念,以积极健康的人格发展自我,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二)有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培育能力
信息化时代,世界文化相互碰撞,多元的价值观念涌现,要保证大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并且能够自觉抵御庸俗文化风气的影响,那么课程思政的引领尤为重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可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文化观念,使其认识深层次的思想理念,更好地提升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不管是政治思想内容,还是价值理念,都具有深厚的底蕴,在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方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课程思政的实践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文化唯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它凝聚中华文化智慧,在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展开指导,在促使其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提升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由此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挑战
(一)缺乏创新的实践模式
课程思政强调在高校其他课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即对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进行深入拓展,渗透思想政治理念,提升德育培育效果。然而,课程思政的实践并不成熟,当前缺乏完善且创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多以知识技能讲解为主,课程思政实施仅仅停留于表面,教师没有明确的思政培育目标,无法提取对应的知识点和思想内容;另一方面,缺乏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感悟,从而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方面的感染力,无法深层次地从价值观和行为品质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其具有鲜明的政治主导性,那么各个课程的实践必须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这无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就更深远层面的教育发展而言,课程思政除了要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还要在道德价值观方面正确引导,使其能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塑造优良人格。这种培育目标对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忽视学生的根本需求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而建构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整合的教育目标。而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学校需要不断挖掘蕴含在不同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其本身的知识点,融入价值,引领思想,以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品德,保证高校学子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但目前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多忽视学生的现实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部分知识停留在说教层面,鲜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从而无法在情感和精神上引发深层感知。当前,高校急需明确课程思政的具体培养内容,并找准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落脚点,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比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对接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聚焦到厚植学生文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上展开引导,以精确且细致的教学内容实现思维的认可,提升思想政治培育质量。另外,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还需要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如何让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知识时具有代入感?怎样建构学生的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当其面临道德困境时,独立的思想判断才能帮助解决问题。
三、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理念
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要打破专业知识讲解的单一思维,将思想政治培育理念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从不同的维度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深入发展道德品质。一开始,课程思政就要明确具体的实践要点,以此为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针对性展开。比如,着眼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培养,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自觉是站在历史维度来研究并且吸收多个国家文化产业和实力的规律及经验,更好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来构筑文化自信,如若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便不足以实现国家繁荣兴盛的文化局面。所以,要通过思政课程的实践来深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实践中,学校要把握通识教育的优势,将人文知识的讲解和科学技术整合,提升课程思政的培育效果。比如,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华艺术、方言探究、科技领航、文化创造等要点,开阔学生在艺术、语言、科技等方面的认知。通过展现古代礼仪和古代哲学的魅力,让学生深入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建构人文情怀。另外,创建生动且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在持续创新、国际传播方面的发展内容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其更好地塑造文化认知体系。
(二)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创建知行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教学中多以理论存在,使得学生仅仅浅层次地理解知识,无法转化为自身行为。而在高校教育深化改革中,实践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要点,那么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创建知行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将知识教学、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充分结合,以此加强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作用,让课程思政保持内在活力。比如,在解读传统经典文本时,除了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展开思考,结合多种文献资料和深入的思维碰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体验过程中建构深层次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通常来说,课内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实践的主阵地,但其范围狭窄,不足以实现深层次的育人目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还需要辅以文化艺术实践、诗词大赛、礼仪比赛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将道德理论知识和践行活动紧密融合,促使学生拓展文化认知边界,在能力素养上有所发展。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需要优化考核方式,制定理论基础学习、知识行为应用和能力素养提升的多元考核体系,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引导学生发展人文素质,对传统文化保持积极性,同时从中吸取深厚的思想政治内容来促进个人发展,充分展现大学生的优良素质和品行。
(三)组织丰富体验活动强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属于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和方法整合学习、观察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不同维度塑造优良品性,坚定国家意识,并相应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理念,首先要把握这一通识课程的特征,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内容结合,以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目标,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为了增强培育效果,在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思政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亲身感悟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思想,从而拓展价值观念,更好地转化为自身行为,提升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懂得从中吸收有利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精神思想,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培育意义。比如,儒家思想中蕴含着解决人类多种难题的启示,包括仁者爱人、以民为本、求同存异等优秀思想,教师需要组织专门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来解读儒家思想精髓,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吸取其中的知识内容,并依靠积极主动的实践行为来修身养性,发展自身的精神境界,以优良的风貌来适应社会发展。
(四)根据学生需求拓展课程思政在传统文化中的融入点
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展开,全面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要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信仰。这需要教师充分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名人故事、价值理念等要素,以生动的情景展现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情感的触动,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家国归属感。同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需要更加明智、更有远见,那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指导要深入启发,使学生能够将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至正确且理性的爱国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实力,善于创造,真正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加强学生品性的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和社会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道德观念,给予学生正确的启示。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等思想,充分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理念,在课程思政实践中需要对此进行深入解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育品德、塑造优良人格,不断吸收多样传统文化思想,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理念。
最后,要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深入推进激励教育,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奋勇拼搏,努力实现个人的抱负。这要求教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内容和极具导向性的价值观,并且借助生动的讲解和视频演绎来指导学生理解,让其在精神上获得激励,以吸收其中的思想,向上发展。
结 语
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是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当前,由于缺乏完善的规划与明确的培育目标,课程思政无法取得鲜明的育人效力,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深层价值。因此,需要转变课程思政内容分离、忽视学生现实需求的传统教学思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理念,创建知行融合的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在认知和素养上积极发展。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组织丰富的体验活动,多维度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