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的策略研究
2022-11-14刘文平
刘文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国艰苦卓绝、砥砺前行的革命史与英雄史,凝聚着我国历史进程中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精神财富。走进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远,不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我国繁荣富强的动力与源泉。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弘扬红色文化传统,内化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认知、认同、践行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期,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进一步着力于文化强国建设。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多样,势头蓬勃发展,活动丰富多彩,体系日益完善,总体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不断完善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程教学。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标准,各个高校都按照要求规范开设相关红色文化课程,并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在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上,高校主要围绕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的成长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载体上,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以分体系开始的选修课为辅,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选定适合的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资源,保证红色文化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健全,教材质量不断提升,专业课程不断完善。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手段日渐多样
除了课堂教学,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还依托于学生工作,方式日益多样化。高校采取主题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大学生文化教育途径。
一方面,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高校就近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踏寻英雄足迹、重温红色经典活动,身临其境地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引导他们在认同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同学进行“传、帮、带”,在此过程中,彼此的红色文化认同更宽、更广、更深;创建红色社团,鼓励社团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通过红色故事宣讲、红色知识互学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红色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在高校的倡议与支持下,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红色旅游,领略红色文化;关注现代多媒体,理解红色文化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红色文化实践。大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接触、认识、认同红色文化。
(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总体而言,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高校落实红色文化教育取得明显效果,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就认知程度而言,绝大部分学生较为了解红色文化,且对红色文化的关注程度较高;就体验程度而言,绝大多数学生体会到了红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认为红色文化具有正能量,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发展,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能在红色文化的渲染中汲取力量;就实践程度而言,大多数学生具有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为自己有义务与责任保护红色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并对红色文化的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也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社会思想风起云涌,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着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意识。国际层面,“中国威胁论”“分化”战略等不利思想依然存在;国内层面,“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依然不绝;市场经济层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随之滋生;网络环境层面,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互为充斥,影响了大学生对所属文化的认同。因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与变味的思想文化,对一些错误观念趋之若鹜,红色文化被虚化与弱化。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未能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
高校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效果深刻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就成长环境而言,大学生身处和平与发展年代,物资充足、生活富足、文化多样,他们穿的是国际大品牌的服装,使用的是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缺乏对红色文化直接、客观的认识;就价值追求而言,“00后”追求个性化发展、个性化价值,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较为关注,而认为红色文化离自己有时代感、距离感,从而无法主动学习红色文化,影响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就个体而言,大学生中有不同政治面貌、不同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性质的学生,由于个体身份的差异,所接触到的红色文化学习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差异。部分高校的教材选取、授课方法都较为传统,未能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无法对接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出现“假、大、空”的尴尬局面。
(三)社会红色文化教育未能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与鼓励下,社会各地对红色文化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积极开展了多种红色文化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活动开展方式而言,多个地方的形式较为单一,仅停留于张贴标语、宣传海报等方式,缺乏现代感与吸引力,未能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挖掘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就活动性质而言,有些地方更加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民众参与的情感体验,导致民众的接受程度较低;就活动效果而言,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宣传与开发红色文化,但是整体氛围还较为单薄,大学生从社会中吸取红色文化养分的程度受到限制。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学习自主性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强化自我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红色文化。
1.高校应鼓励学生成立红色社团
红色社团作为校园组织,能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红色知识视野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红色社团能够定期吸纳成员,让更多的人投身于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中;能通过开展红色知识竞赛、举办红色论坛等方式,发动大学生参与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能发动大学生成为关心红色老战士、革命烈士、烈士家属等群体的志愿者,为这些英雄人物献上关心与爱心;能够邀请校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人士走进校园,走近大学生,讲授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鼓舞师生感受红色文化,树立对红色文化的敬仰;能够带领新生参观校史馆,让新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史馆中的红色文化因子的熏陶。
2.高校应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
优秀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定期对学生干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在滋润学生干部成长的同时,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3.高校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大学时代是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时期。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确立制度、奖励鼓励等方式支持大学生自主挖掘红色文化的新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素养,让教师以身示范、做好表率,科学地引导学生,使他们避免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二)加强校内统筹,切实提高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效
高校作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须加强校内统筹管理,提高育人合力。
1.建立健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首先,建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相关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红色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该机构的领导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策划、实施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构成统一领导的模式;各职能部门,如宣传部、学工处等部门共抓共管,做好协调工作;各二级学院全力配合,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的规范、有效开展。其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以生为本”的观念,在了解学生特点、摸准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培养科学的“三观”。最后,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与力量,协同育人。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老师的任务,更是全体课程教师的义务与使命。因而,其他课程教师也应在专业教学中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将红色文化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将红色因子有效植入课堂教学,以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新思路。
2.发挥网络优势,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如今,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人类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便捷,也为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传播的总量增加,辐射的力量增强,而红色文化教育如何运用这一优势,进行育人方式的创新,成为当下各个高校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首先,高校要贴近大学生的愿望与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成长困惑。信息的多元化为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思想上的不断冲击。大学生既愿意尝试接触、感知新鲜事物,又对迎面而来的信息感到犹豫与迷茫;既对接受新的文化充满了希冀,又期望展现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部分大学生陷入迷茫与困惑,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模式,找到与大学生需求相契合的切入点,以解决大学生的困惑,引导他们从迷茫走向成熟。其次,高校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5G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媒介从纸质书本拓展为电子书籍,思维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接收的信息量也日渐增加。高校应抓住这一特征,开发红色文化育人的新型载体。微博、微信、小视频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因而也应该成为高校增强红色文化辐射力的新模式。
(二)增强校社互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高校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而社会力量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推动力。因而,高校与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彼此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意义深远。
1.内外合力,互换资源
一方面,高校应定期将社会中的红色文化影视剧、红色舞台剧等引进校园,将校外优秀红色文化传播者请到校园进行宣讲,形成良好、稳定的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应与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社区等开展密切联系,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培育与实践平台,让大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文化,以全面促进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修养。另外,政府应注重对红色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基地等公共设施的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红色文化舆论范围提供保障与支持。
2.加强研究,不断求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不变,但是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能被赋予更广更深的内涵。因而,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深入挖掘红色理论的时代价值意蕴。首先,政府要动员与鼓励高校、研究院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红色理论研究者搭建平台,共同挖掘红色文化的新内核、新价值。其次,政府应鼓励文艺、文学工作者从新视角来解读红色艺术作品。文学、文艺作品的新阐释,使红色作品更加贴近于当代人的生活,更容易被消化与接受。
红色文化是一种坚实的精神力量,也是大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强大动力。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教育是必要、必须且长期、艰巨的任务。新时代,政府、高校必须着力于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以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政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