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
2022-11-14张莹
张 莹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作 45400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中央在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主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动培养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方面制定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富强、民主、和谐与文明,社会方面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社会群众层面的价值要求主要包含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总体目标,同时在价值目标方面凝练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位于顶尖位置,可以引领其他层面的价值观念。富强是国家富民众强,是先进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构建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各个民族心驰神往的美好愿景,同时还是国家发展壮大、人们生活幸福的基本条件。民主是社会的美好要求,我们主要追求人民民主,其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当家作主。文明不仅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还是现代化背景下国家建设的主要特点。面对未来、现代化及世界,文明概括了民族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我国56个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支持。和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观念,是现代化背景下国家建设方面的价值请求,也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条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直观呈现出社会发展的美好方向,同时在社会方面凝聚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念。其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特点,是党长时间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诉求,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确保社会群众在法律面前保持平等,其价值取向需要逐步达到实际平等的目的。其要求尊重与保证人权,人人享有平等参与的待遇。公正指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其将人获得的解放与自由平等的权利作为基本条件,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价值观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要求。借助法制构建保护与确保社会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达到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目的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群众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在个人层面提炼的和信仰的直观基本理念。其全面渗透于社会道德生活的每个角落,是公民严格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同时有助于对社会群众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要求进行有效评价。爱国主要基于个人对祖国的依赖程度,是调整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和社会主义具有密切关系,让人们将振兴中华作为重大使命,促使民族团结、保护祖国统一。敬业主要对社会群众职业行为要求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呼吁社会公民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人们提供周到服务,全面呈现社会主义具有的职业精神。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道德构建的主要内容,其着重重申信守承诺、诚实劳动。友善着重重申社会群众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和睦友善,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国现代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践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不仅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还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并且还是青少年综合发展的要求。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青年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涉及很多青少年未来的健康成长,涉及祖国的未来发展。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鼓励学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生的思维逐步发展成熟,人生观及价值观同样处于树立的主要阶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够挖掘学生的爱国思想,同时又能够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尊心,使其感受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苦摸索与英勇奋战,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事业与中国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其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如火如荼的基本保证,增强其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可。
(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认知,使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苦学习的远大抱负。要想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各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历史知识是后人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精神方面填充的食粮,是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内生动力。
三、中国现代史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应用
(一)全面发挥杰出人物的榜样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巩固,维护世界与亚洲的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参与战争,不惜付出惨痛的代价,衍生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很多优秀的英雄人物。他们大力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及革命忠诚主义,中朝人民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这些英雄名垂青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的地带,全国各个战线上出现很多英雄模范人物。例如王进喜这一非常著名的大庆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优秀的科技人才钱学森、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人们从他们身上可以深刻感受到较强的敬业与爱国精神,爱国实际上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是人们发展、进步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自身出生的国度,是根之所在。我们应每时每刻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同时鼓励其从行动方面全面践行,爱人民,爱祖国的每寸土地,珍惜人们的辛勤劳动与创新创造,爱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落实每个公民的职责,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综上所述,爱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铁人”王进喜永远刻在大庆人的心中,石油人永远铭记于心,国家同样不会忘记他。王进喜遵守纪律、实干苦干、遵守职业道德,符合中国对石油提出的要求。敬业是让每个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从事的行业,同时在工作中勤奋、认真、刻苦,从而逐步提升业务水平,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同样需要具备敬业精神,践行学生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推动自己的综合发展。
(二)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农村,国家则加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与实施。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特殊的政策,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增强特区的自主权,推动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体制实施全面改革,强化了企业的生产自主经营权,逐步增加了我国经济领域的自由,减少了政府的干涉,市场进一步打开。
(三)发挥历史事件的引领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打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逐步发展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所有权利,从此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这是国家富强的起点,如果没有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遑论国家的富强与公民的幸福。新中国成立前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此同时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使新中国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需要推动国家工业化,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新中国开启了热火朝天的“五年计划”,这些为我国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叙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着重重申中国梦是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们生活幸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富强指的是国家富强、人们幸福,代表着发展经济,提升生产力,强化国家的综合国力,达到现代化,追求社会群众生活共同发展。唯有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才可以为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可以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民主是人类社会迈进、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展现和核心价值。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条件,没有民主就不会衍生社会主义,更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权利均属于人民。
法治既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法与精神观念,指的是法治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要保证全民守法、严格执法、合理立法,确保执法必严、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扩展使人们按部就班参与立法的手段,让法治不断发展为有始有终的精神观念。
(四)全面发挥国家制度的价值
我国走向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指出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国市场的不断打开,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资本、信息及劳动力的生产元素,这些直观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含义。人类自由综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社会主义的最终引导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是优化制度、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等。唯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将经济体制创新作为引导,加快改革现有的政治体制,才能在政治、文化及经济方面实现自由。学生拥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后,才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诚信作为前提条件,才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唯有人和人之间互相信任、诚恳相见,人们才能够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大家才可以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学生不能故弄玄虚,学生之间同样需要以诚相待,信守承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等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我国确定了民族同步繁荣昌盛、平等及民族团结的原则。澳门香港的回归、海峡两岸的频繁交访,推动了中华民族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直观呈现出“友善”“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是指坚定社会群众在法律面前公平公正,尊重与维护人权,按照相关法律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确保所有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平等参与,确保权力在正能量背景下实施,合理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得到的最终成果给予全国所有群众。人和人之间同样需要平等相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也要公平公正。友善着重强调群众之间应相互帮助、互相尊重、相互关心、和谐共处,逐步构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相处,海内外中华儿女之间团结友好。学生之间在平时交往过程中同样需要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及和谐相处。
结 语
在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落实与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应充分理解与坚持贯彻。我们需要将课程标准作为前提,站在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与教学现状的角度,逐步摸索有助于培育与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领悟到中华文明的实际意义与历史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过程中呈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国家的富强发展培养大量先进人才,推动国家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