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2022-11-14鲁雨婷林德发
◎文/鲁雨婷 林德发
一、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数字普惠金融是传统普惠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生物,借助大数据、计算机、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旨在降低运营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数字普惠金融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传统的普惠金融更加注重建立更多的实体服务网点,以满足开展金融服务的需求,然而农村地区有着人口相对分散、地区相对偏远等特点,导致银行不太愿意投入成本来布局实体服务网点。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指纹或人脸识别等技术验证客户身份,借助网络平台、手机终端等展开金融业务,用户只需要有互联网和手机就可以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运行效率。
(二)扩大服务半径,助力乡村实业发展
相比城镇地区,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较少,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借贷行为仍占主要地位,农村地区居民对亲友借贷的认可度要高于对银行的认可。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逐步改变这种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而产生的金融排斥现状。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借助大数据深入挖掘到农村地区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能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使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村用户无需去寻找金融网点,可以直接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快速便捷地享受生活支付、银行转账、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由此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使农村企业获得贷款等金融产品的渠道增加、成本降低,推动现有农村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促进新型农村企业的建立,从而助力乡村实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农村低收入人群和乡村企业的融资困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刺激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乡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的顺利推进要求受益地区有良好的金融环境,然而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在金融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一)居民缺乏金融知识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求农村居民应当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有正确的认知。由于教育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的广大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创新事物的学习较为滞后。一方面,农村居民有着较浓厚的传统借贷思想,对于合法正规的金融机构辨识能力较弱,对于金融产品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风险承受能力薄弱,对金融风险呈现明显的规避态度,即使面对合理的风险也望而却步,这也是其不愿接受创新金融产品的原因之一。
(二)基础设施薄弱
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社会红利,但农村地区的居民所获取的金融服务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城镇地区有着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农村地区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网络覆盖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与城镇地区仍有不小差距。这意味着有一半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信息科技带来的利益,无法从数字普惠金融中获取价值。
(三)征信体系不健全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这就对金融机构所掌握的客户数据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金融机构掌握的数据越充足,就越能更精准地定位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然而,征信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一方面,农村地区居民有着较浓厚的传统亲友借贷思想,接受现代金融服务的程度不高,甚至有部分农民从未使用过金融产品,因此金融机构所掌握的农村居民的个人信用状况不足,开展金融服务的风险不可控。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征信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很大程度上通过社会关系圈来了解农村居民的信用水平,这不仅使借贷资金面临着不可控风险,还使得部分潜在客户被边缘化,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四)普惠金融产品单一
数字普惠金融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便利地享受到自身所需求的金融服务,这也是其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城镇地区相比,金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这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种类较少,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有着突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由此对资金的需求量和期限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以前金融机构单一的产品结构无法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此外,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不断涌现,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逐步趋向于综合性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紧跟需求,创新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
(五)金融风险复杂
数字普惠金融在为乡村振兴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金融风险。数字普惠金融将多项技术综合融入到金融产品之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涉及多方合作者,无疑加大了风险敞口,使普惠金融面临着诸如技术故障、信息泄露、资金流失等复杂的金融风险。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信息保护的意识薄弱,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事件频频发生,并且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较为滞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得不法分子更有了可乘之机。例如,一些非法借贷平台借着普惠金融名义,以放款多、审核快的方式利诱农民借款,致使借款者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农村地区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金融风险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否则很可能给农民带来惨重的钱财损失。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宣传数字普惠金融知识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受益者对此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而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对金融的认知和互联网的运用不足,这就需要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金融知识和互联网常识。政府应当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金融体验区,让农村地区居民体验数字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定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活动,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金融知识,让广大农民了解自己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以及如何通过借助金融工具来改变自身的经济现状。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也伴随着一些信息风险问题,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薄弱,因此一定要做好金融安全教育,落实金融咨询和投诉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谨防金融风险问题给数字普惠金融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普惠金融建立在数字平台的基础上,没有完善的数字平台,数字普惠金融就无法进行。而农村地区的数字平台基础设施覆盖远不及城镇地区,存在网络普及不全面、数字信息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联合通信网络运营商进行数字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运营商应做好通信网络建设,完善宽带通信、移动网络等设施的布局,逐步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联合互联网技术公司开发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数字服务终端平台,并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逐步消除与城镇地区的差距,推动数字农村的建设。
(三)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也为了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当尽快建成标准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农村地区企业和居民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信用水平等进行数据整合,建立完整的乡村个人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档案,加快征信数据的共享,完善征信体系的建设,推动农村征信的发展。有了完善的征信体系,一方面金融机构能了解不同居民的信用水平,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和企业对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所掌握,会更加注重自身信用水平的维护提升,以便获取更广泛的金融服务。
(四)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
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于城镇地区,农村居民有着不同于城镇居民的金融需求。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开发金融产品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地域特点和金融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例如,针对农村地区的学生,可以推出不同年限的教育贷款、教育基金等产品;针对农村地区的创业项目,可以推出低利率的个人创业贷款;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可以推出特定年限的专项贷款计划。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将各种金融产品融入到农村地区的生活场景中,鼓励居民通过线上服务平台进行消费、支付、信贷、理财等活动,将金融服务贯穿到衣食住行之中。同时,政府也应当在财力与物力上大力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让众多金融机构有机会贡献自身力量,从而推进乡村振兴。
(五)保障农村金融环境安全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一旦触发金融风险事件,会严重侵害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金融安全问题。金融机构应注重金融服务平台的技术安全问题,做到实时监测,谨防病毒侵入、黑客袭击等系统漏洞而引发的风险,同时增加严格的身份验证环节,谨防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违法活动。在金融监管方面,相关部门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测,及时识别异常资金流动。另外,在农村地区应设立专门的金融咨询与投诉平台,让广大农村居民咨询有路、投诉有门,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农村金融环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