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2-03-01郝可意

天津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天津市天津人才

◎文/郝可意

一、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要素、创新体系、产业创新等多个维度多措并举,明显提升科技创新能效,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在多家权威机构的评估中均为全国前列。《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天津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是79.79,高于平均值72.19,排名第4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范围涵盖全国289个城市,天津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是0.6004,高于平均值0.3325,排名第10位。

(一)创新要素投入

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国第三

研发经费作为创新要素之一,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通过研发奖励、专项补助、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增加研发经费投入。2019年,天津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62.97亿元,是十年前的2.6倍;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28%,比十年前增加0.9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列京沪之后,排在第3位。

2.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研发人员同样是创新要素之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十八大以来,天津市通过紧抓高校人才培养、鼓励研发人才流动发展、大力引进海外专家人才队伍等,逐渐形成了一股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人才力量。2019年,天津市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十年前的1.8倍,数量达到9.25万人年;每万名社会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从十年前的77人年增长到103人年。截至2020年,在津院士3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人才分别达到138人、136人;累计培育新型企业家965人;累计引进创业团队306个、各类人才35万人、国外高端人才1万多人次。

(二)创新体系建设

1.知识创新布局取得突破

近年来,天津市发力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获批,既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也是天津市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的天津市实验室进展顺利,目前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已经揭牌。根据天津市科技局网站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天津市共有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化学、医药领域,其中9家是近十年建设的;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161家和160家。

2.技术创新布局规模扩大

近年来,面向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需求,天津市积极布局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天津平台)入围国家试点等。根据天津市科技局网站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天津市共有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0家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8家天津市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20家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6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46家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

3.技术服务布局提质增量

近年来,除了基础领域前沿突破、应用领域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环节同样是天津市的布局重点,包括提供科技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企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根据天津市科技局网站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天津市拥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6家,全国排名第3位;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市级众创空间数量分别达到88家、12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达到36家、44家。

(三)科技成果产出

1.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加

科技论文既是开展科研的手段之一,也是知识资源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衡量创新成果的指标之一。2008年以来,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天津科技论文总篇数不断增加,特别是SCI论文和EI论文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SCI收录天津论文篇数11411篇,是十年前的近4倍;EI收录天津论文篇数8705篇,是十年前的3倍。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断提高

专利主要体现了技术创新成果,作为科技产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创新能力的强弱。2009年以来,天津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24.4件(图1)。2020年,天津市专利授权量7.54万件,有效专利量24.55万件,包含有效发明专利3.82万件;核准注册商标5.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8.89万件,其中国外注册商标353件;作品著作权登记达到21.34万件,全国排名第4位。

图1 天津市发明专利有效量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09—2020年)

(四)产业创新发展

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成倍增长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同样是天津市重点发展对象。近年来,天津市国家级高企数量稳定增长,2020年的最新数据为7422家,是2015年的3.4倍左右 (图2)。根据天津市科技局网站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底,天津累计认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216家,上市科技型企业达到40家。2020年,天津市有817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57家雏鹰企业、385家瞪羚企业评价入库。

图2 2015—2020年天津市国家级高企数量(家)

2.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千亿

技术合同交易额既能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也能反映出区域创新的活跃度。2009年以来,天津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始终保持增长趋势(图3)。2020年,天津市技术合同登记9822项;年成交额达111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94%;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为7.9%。

图3 天津市技术市场各类技术合同成交情况(2009—2020年)

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基本保持增长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更容易产生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的重要体现。2014年以来,天津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达到26.1%,比2014年增加9.7个百分点(图4)。

图4 天津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14—2020年)(%)

二、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整体向好,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横向对比全国其他省市,以及纵向对比天津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发现以下问题:

(一)研发投入力度有待增强

对比历年数据,可以发现天津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投入金额均在2017年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图5)。对比全国数据,天津市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虽然在全国31个省市中稳居前三,但与北京、西安、深圳、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图6)。

图5 天津R&D经费投入(2009—2019年)

图6 2019年部分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

(二)科技人才队伍亟待补充

天津存在人才流失问题,研发人员总量和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均从2016年开始下降,天津研发人员总量从2015年的12.43万人年下降到2019年的9.25万人年,与京沪粤等发达省市存在不小差距 (图7)。同时,天津科技领军人才数量偏少。截至2019年,全国两院院士共有1738名,其中在津两院院士38名,占全国比重仅为2.19%。

图7 天津市R&D人员(2009—2019年)

作为培育科研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人才情况。目前,天津市本科院校数量是30所,包含5所“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高校总数是56所;共有A类学科31个,A+、A、A-学科数量分别是2个、10个、19个。相比之下,京沪苏的高校数量分别是92所(含30所双一流高校)、63所(含14所双一流高校)、167所(含15所双一流高校),数量均超天津市。

(三)创新平台数量仍需提升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加强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基地。目前,天津市拥有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中上游,但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天津的国家级平台数量相对偏少。

三、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一)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从财政投入总金额和结构配置两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在增加科技总投入的同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倾斜,最终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研发主体有足够资金开展科研活动。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和优势领域,加快建设原始创新平台,重点瞄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进行谋划建设。在加快建设海河实验室的过程中,积极争取面向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高性能的大科学装置是实验室运行的强力科研保障,要主动参与国内外优势资源的合作共享活动,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争取承接更多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新兴交叉学科的科学布局,鼓励高校形成学科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国家重点学科数量。

(二)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引育

建立天津科技人才数据库,理清各领域特别是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分布情况,绘制高端紧缺人才目录,针对性引育战略科学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引进好企业、好项目吸引人才来津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构建人才生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柔性引进的同时,鼓励落户天津的人才工作在天津,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对来津高学历应届毕业生进行补贴,抓住毕业季人才流动的机遇。积极推动天津本地的就业单位特别是科技领域的单位与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探索多种合作形式,例如创业辅导、联合培养、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将在津学生转化成留津人才。通过主办、承办国际性学术活动,主动创造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来津交流的机会,加强国内外人才资源对接,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参与天津科技项目。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速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建设完善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南开大学科技园,鼓励其他条件合适的高校自建或参建,构建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注重科技园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促进发展,依托优势学科吸引市场资源集聚,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及动力机制,构建更加健全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完善和丰富现有成果转化平台的各项功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用户量;将成果转化效果与科研人员职业的工作评价相结合,引导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研发成果的转化可行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通过开展专业教育培育专业人才。例如,在高校开设技术转移硕士研究生专业,面向工作相关的在职硕士以及专业相关本科毕业生招生;不断提高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的培训和考核质量,提升技术经理人考试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形成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才激励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动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攻关关键技术。继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天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作用,建设信息资源丰富的专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组建专利技术产业联盟,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创造,完善现有专利相关激励政策,提升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提高专利授权率,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充分保障。梳理各重点领域企业创新资源,充分挖掘实力强、潜力好、前景广的科技企业,开展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提质增量,构建更加完善的企业发展梯度培育体系。

(五)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不断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简化项目管理流程。科技立项项目坚持需求导向,结合“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多种遴选方式,实现项目和院所企业的精准对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各类创新平台应布局统一、定位清晰,整体上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服务之间协同融合,海河实验室应充分吸收美、英、德等地国家实验室建设经验,从主管机构、人员分工、财务模式等方面共同建立起能够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创新科研人才评价方式,将专利转化等体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从研究性质、科研资历等多角度考虑设置弹性评价周期。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开放更多自主权限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从职责、业绩、实际贡献等多维度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跃性。

猜你喜欢

天津市天津人才
如果天津有“画”说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天津之眼》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