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十四五”时期广西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对策研究
2022-11-14吴宗楠
吴宗楠,李 燕
(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北部湾大学), 广西 钦州 535011)
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带动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但人才却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目前广西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教育与产业需求不趋附、专业标准与企业岗位不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衔接的“三不”难题。
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同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后广西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关注创新平台、人才和高质量创新成果。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背景
(一)政府对物流行业的统筹协调力度不足
1.政府对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引导力度不足
2019 年,国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施行“1+X”证书制度,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广西开展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时间不长,对企业和学校来说“1+X”证书制度还是新事物,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如何引导物流行业人才标准与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之间有效衔接,有效衡量两个标准对接的程度,是政府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2.政府对物流企业的扶持与激励力度不足
在产教融合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物流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例如人力、财力、物力的成本,但在税收优惠、财政经费配给上却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在资本和金融市场上给予物流业的金融支持也较匮乏。国家虽然提出了“企业享受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但却未规定具体的优惠标准,降低了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利于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3.政府对物流行业的管理监督力度不足
由于广西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政府对行业的管理监督体系设立不完善,使广西物流业发展出现部门化、地域化经营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挤对广西物流企业发展的空间,物流人才往往聚集在经济条件好的中东部地区。物流人才分布不均衡,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导致像广西这样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人才不断流失,阻碍均衡物流人才市场的形成。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改力度不足
1.学校对学生的科研素养要求较低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平陆运河建设将正式启动,广西物流业对物流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货物绿码、仓储智能化、SaaS 系统、自动驾驶、分拣技术、无人叉车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出现,使物流岗位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物流管理教学水平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结合度不够
广西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性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只注重培养学生仓储、分拣、配送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却缺乏物流建模、物流设备维修、保养等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能够提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设备,但随着物流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物流技术日新月异,而物流实训设备没有与时俱进,致使学生在实践上很难达成预期目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所需能力的结合度较低,无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3.学校与企业教学体系制定协同度欠缺
目前,在广西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深入的合作,双方之间的协同度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上参与力度不够。二是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作业问题。三是人才培养层次与现实需求不吻合。
(三)企业对物流实训平台重视程度不足
1.企业对实训资源分配不均
一方面,智慧物流的发展带动物流设备不断更新,广西高校存在物流管理实训环节共享资源短缺的问题,未能有效整合和更新实训设备,导致实训内容不能满足真实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前企业只针对某课程或物流管理某专业性的大赛提供相应资源,实训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导致部分实训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部分实训资源闲置。
2.企业对实训平台建设的主动性不高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物流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物流人才,而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实训平台建设质量成正比,实训平台建设成本较高,且付出的成本在短期无法获得回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对实训平台建设投入的短期性和获得收益的长期性存在矛盾,导致企业对实训平台建设的主动性不高。
3.企业对学生实习的关注度不够
企业没有切实关注学生在实训平台的学习实习状况,对学生的实习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企业都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员工都把完成工作任务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实习生到企业实习的最主要目的,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大部分实习活动停留在表面,基本都在重复物流基层的工作,甚至工作与物流方向毫无联系,致使学生对实习工作主动性不高,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获得必要的技能。
二、改革环境
(一)政策环境
1.产教融合政策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21 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后广西发布“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广西产教融合研究院在南宁师范大学挂牌成立,有效衔接广西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及人才链,打响了广西“十四五”时期产教融合深度改革的新起点。
2.物流行业政策
继《广西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后,广西物流业仍然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进入“十四五”时期,广西继续响应国家《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文件,降低物流成本,巩固增效成果,带动企业活力,加强行业整体水平。2021 年10 月,广西印发《广西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广西将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发展大格局。
(二)产业发展环境
1.全国物流行业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高速发展。截至2021 年9 月,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的物流企业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共有7749 家A 级物流企业,这一大批规模较大和质量较高的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2021 年1-8 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5.2 万亿元,同比增长12.7%,物流业总收入7.8 万亿元,同比增长18.7%,物流需求和物流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后疫情时代,物流总收入持续增长且提质增效,物流规模更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呈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活力,有力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2.广西物流行业
随着西部陆海新道通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物流业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程度强,越来越趋向自动化和集成化,科技创新性需求凸显。2020 年广西全区社会物流总额为5.27 万亿元,同比增长6.6%;物流业总收入0.28 万亿元,同比增长2.2%;社会物流总费用为0.33 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比率为14.8%,比上年下降0.3%,广西物流效率逐年提升,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三)教育环境
1.物流管理本科人才需求分析
据广西物流与联合会统计,截至2020 年,广西物流企业约4000 多家,各类物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130 万人。广西物流企业人事招聘数据显示,近5 年,广西各种规模类型的物流企业招聘总人数中,直接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占50%以上,但其中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才所占比例不高,据预测,“十四五”时期,广西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数量约为25 万,大约平均每年需求量为5 万人,因此广西高校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非常有必要。
2.物流管理本科人才供给分析
目前广西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北部湾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对广西这十余所高校进行统计发现,目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人数约为4600 人,每年毕业生约1200 人,远远低于“十四五”时期广西物流行业对人才的年需求量,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也给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提出了要求。
三、改革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提高产教融合供给效能
1.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
政府是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的统筹者和规划者,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一是政府制定促进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规范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方案细则,使产教融合教育改革更规范化。二是出台有关产教融合的激励性政策文件,如税收政策、低息贷款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补贴政策等,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找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方法。三是承担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引领作用,引导广西高校和企业树立产教融合的理念,寻找转型发展方向。
2.发挥政府的监控评价作用
政府是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的监控者和评价者。一方面,政府应发挥积极的监控作用。产教融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政府应对校企双方签订的合同、人才培养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进行严格监控,将校企合作效果融入学校和企业年终绩效的考核指标中,促使双方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政府有责评估产教融合的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产教融合科学评价体系,及时向社会和校企双方反馈产教融合实施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客观公正地评价产教融合效果,将利于产教融合战略的高效执行。
3.发挥政府的协调沟通作用
学校和企业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这也就意味着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一是积极调解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的矛盾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二是由广西政府牵头,搭建资源要素融合平台,统筹广西区内高校教育资源和物流行业资源,制定产教融合战略规划,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是组建产教融合的信息网络,实现产教融合信息的全时空覆盖,给物流行业企业、高校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可以进行协商沟通的信息平台。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建设,协助广西区内有能力的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1+x”证书制度试点。
(二)凸显物流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1.提高企业参与度
物流企业参与度是产教融合面临的最大问题。广西物流企业可以在以下方面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教育改革:一是鼓励物流企业投入到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教学授课、教学考核等环节。二是物流企业发挥生力军作用,主动制订企业吸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训、就业的双向激励机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创新、创造。三是鼓励物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物流行业协会,培育试点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学校等。四是定期派员工参加培训,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跟上物流发展新趋势,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2.提高企业投入度
物流企业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大投入度:首先,物流企业可以利用本身资源优势和学校共同建立在职培训,现场指导学生,降低学生入职难度。其次,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利用企业资金设立订单式培养班,通过学费补贴、定岗学习、毕业分配等方式吸引高素质学生。第三,举办企业员工入校与教师分享经验的交流会,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物流行业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效结合。最后,设置优秀实习生奖助学金,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中来,减少人才流失的成本。
3.提高企业实训基地效率
实训基地是真正实现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平台。提高企业实训基地效率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企业和学校在技术、设备以及教育资源不断整合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以“理论学习即实践学习、校园学习即企业上班、课程老师即工作师傅”为实质的新学徒模式。二是建设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合作,打造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双师”制度,不断提升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三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双创”能力为目的,构建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学习、岗位综合能力学习“三学”同步进行的教学体系,满足物流行业现代化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推进学校的育人作用,提升物流人才整体供给水平
1.注重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学校应进一步开放办学,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开拓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一方面,优化产教融合教学体系,努力形成与广西产业分布相适应的物流专业知识体系。围绕汽车产业、绿色高端石化产业、机械产业等广西七大产业支柱,适应通道沿线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物流专业知识体系架构。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机制,主动拓宽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渠道,将职场要素融入到产教融合教育改革全过程,促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聘相衔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改革试验。
2.注重科研开发机制创新
增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整合创新资源,注重创新科研工作,为物流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科研环境:一是创新创业教学方式上,基于“双师制”的创新实验练习,打造教学、科研、实践融为一体的立体化多层次办学模式;基于创新案例的导师学生互动式学习,开放学生科研思维;基于各种形式的物流竞赛,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重视物流技术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开放共享学校科技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开发新技术服务。三是探索与物流企业、物流协会及兄弟院校合作机制,面对物流技术创新需求,不断加强物流新技术研究。
3.注重人才培养制度环境创新
学校应创造有利于产教融合优秀师资队伍培养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一是共同建立由物流专业教师、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产教融合研究中心”,培养集物流专业教学、科研、实践一体的高素质、高质量团队。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高端师资培训基地,如“物流大师工作室”、“物流专家工作站”等,力争培养一支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实施符合产教融合特点的教师考核制度。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考核工作中,将企业实践、岗位培训、技术研发等环节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