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的哲学思考
2022-11-14付晓敏
文=付晓敏
世界很大,未来很远。人类在永恒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必将一体推进社会实践波浪式前进、自身认识螺旋式上升,必将在有一天迈进理想的自由王国的大门。
认识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认识认识的问题,是正常人自然且必然思考的问题。最近,中国有位名叫余华的脑瘫患者女诗人火了,她关于“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的经典诗句,既有对死亡的认识,又涉及认识论中的时空观问题,足见认识问题对于人类的重要而基础。认识首先是世界观问题,然后是人生观、再然后是价值观问题,即“总开关”问题。有些人也许会说“我就没有思考过认识问题”,那不过是他未意识到自己的确思考过而已,并不代表真的未曾思考过。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终极三问”,本身就是对人生的认识问题。再如,对于“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人生意义问题,又有谁没问过他人或自己呢?
关于认识的问题,站在哲学角度,我想仅从认识是什么、人类认识有没有边界和极限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和思考。
什么是认识?认识是什么?从字面理解,认识即认知知识,是主体收集客体信息、主动生产知识的主动行为。这只是直译的意思,其延伸和扩展的意思,早已超出了简单直接的意义。
从广义上理解,认识是生命体所有的认知活动。就是说,包括一切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是认识的主体,如熊猫辨识竹子,含羞草感知异类。
从狭义上理解,认识是生命体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说,凡有头脑的生命体都是认识的主体。有头脑的生命体有哪些呢?就我们直观的认识而言,应该大都指动物。植物虽有神经系统,但没有大脑。就动物而言,也不是所有的都有大脑,如草履虫一类的单细胞动物,蚯蚓一类的软体动物,就没有大脑。像蚊蝇类昆虫等一些无脊椎动物,虽有大脑,但构造比较简单,对客观世界只能形成简单的直线式反映。而牛、马、虎、豹、猴等脊椎动物,有复杂的神经系统,也有结构复杂的大脑,但对客观世界也只能形成简单的认知,还不能称得上知识层面的认识。由此可以说,认识是我们人类这个高等动物所独有的功能。当然,随着各种生命体的进化,随着各学科科学的发展,也许会有颠覆我们今天这个结论的大发现。比如,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就有关于“玻尔兹曼大脑”的假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只有大脑的生命体。有的科学家甚至大胆断言,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生命体。
从绝对狭义的角度说,认识纯粹属于人类精神领域的东西,是人类思维组织的思维运动,人类认识意识的意识行为,人类心理机能的心理活动。总之,认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是认识的主体,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客体,人脑则是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加工认识的工厂、存储和输出知识的仓库。客观世界虽然是认识的客体,但抛开人这个因素,就认识本身而言,客观世界则是反客为主的。因为,社会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源泉,客观世界是主观认识的唯一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是对物质的思维,对存在的意识,是心理对物理的建构。
单纯从人的意识角度看什么是认识,应有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之分。无意识并非真正的毫无意识,而是出于人的自然天性,更多地体现为人的带有动物性的原始欲望。潜意识较无意识前进了一步,由遗传性与习惯性混杂而成,有无意识中上升的部分,也有生活中习惯成自然的部分,主要是带有原始冲动的本能反应、不假思索的直接表现和条件反射式的“下意识”,日常中情急之下的应急反应都带有这种性质。前意识是潜意识和有意识的中介环节,主要是接近意识的那部分内容,既可上升到意识层面,也可从意识层面召回。意识较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可以称之为有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可以广泛地理解为知识、情感、意志三者统一体的总和。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对应人类意识的4个境界和层次,无意识即“无我”状态,潜意识即“本我”状态,前意识即“自我”状态,意识即“超我”状态。弗氏理论有其道理,但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从人这个认识的主体出发,无论在哪一个层次的意识,都是我的产物,都是“我”。四者合一,方为真实之“我”、立体之“我”。
人类认识有没有边界和极限?这是认识本身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马克思关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的重大论断,代表着新唯物主义可知论,指明人的认识既有“没有不可认识”的无限性,也有“未被认识”的有限性。列宁也讲过类似的道理,指出:“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这一点。”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人类必须承认自身认识的有限性。德国有句很著名的俗语:“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人类的认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感知、意识对存在的反映、理论对实践的总结、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无论自认为多么完美,对于被认识的客观事物而言,都是不完美的。这里,主要有3个不确定因素。第一,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复杂的综合体,即便再天才的人物,也不可能全面彻底将其认识清楚。这就像品鉴现代诗、抽象画,不同的人有不同视角,必定有不同感悟,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体悟也会起变化。正如毛泽东研读《共产党宣言》,每年都要读几遍,一生中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第二,任何客观事物只要存在着,就保持着运动的连续性,哪怕正走灭亡的下坡路,也始终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前一分钟的认识在后一分钟就已或多或少地脱离了事物的现实。“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些名家名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世界秩序”的概念,并把它理解为权力和地缘战略利益的结构。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创造了“世界新秩序”学说。30年以后的今天,又有西班牙学者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失序状态”,说“固有理论”已经“难以解读世界”。第三,人存在着错觉的感知觉,会在不完全正确的原材料基础上,得出不完全正确的乃至错误的认识,迟早被相对正确的认识所纠正,就像尼古拉·哥白尼用日心说纠正地心说。因此,从认识的有限性看,人类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
人类应当坚定自身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如果说人的认识有限,就一定可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无限。从探索宇宙看,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古代还是美丽的神话故事,今天的人类已经登上太空、踏上月球,并未见东方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生活在天堂里,但个体宇航员累计驻留太空的纪录已超过800多天,我国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驻留太空达半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暗物质还是理论上的产物,到80年代,占宇宙能量大约20%的暗物质已被广为接受了。从生命科学看,二十世纪90年代人类已经造出克隆羊多莉,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从工业革命看,人类利用蒸汽技术、电力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3次工业革命,现正利用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数字等技术全面发起全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材料技术、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分子工程、量子信息、清洁能源、虚拟现实等技术已被人类所掌握和运用。这些足以说明,自然界无极限,客观世界无极限,人类认识的范围和能力同样无极限。
最后,人类认识具有无限发展性。客观世界具有无限发展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无限发展的,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类的认识必然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不能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影响实践的发展。同样,实践不能不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不能不推动认识本身的发展。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永远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久病成医这句老话,直观地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这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已经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至少要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列宁最初也是接受“共同胜利论”的,还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将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并排地’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发展,依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他首创帝国主义理论,并在1915年第一次作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大论断,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创立了伟大的列宁主义。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历经三次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缔造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世界很大,未来很远。人类在永恒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必将一体推进社会实践波浪式前进、自身认识螺旋式上升,必将在有一天迈进理想的自由王国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