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文化研究

2022-11-14刘琪琦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三治德治城市化

刘琪琦

(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农村兴则国家兴”,农村是国家政权建设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农村治理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有效性。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村庄治理者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理念,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治理方式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三治融合”作为新的治理手段尚需完善,如何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时下最应关注的问题。

一、“三治融合”理论剖析

“三治融合”是在浙江省桐乡市“三治合一”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应用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体现,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有效尝试。扎实推进“三治融合”首先要理解村级治理语境下的“三治”到底是什么,以及村级治理语境下“三治”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三治”的内涵

“自治”、“法治”、“德治”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语境下存在差异,而将三者放在村级治理语境下,可从具体手段和价值目标两个层面理解。在村级治理语境下,“自治”是指具有协商色彩的协商自治,是村级治理中微观的权力运作方式,强调村庄内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从商议、决策到执行依靠的都是村庄之中的内生力量。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均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来实现,村民大会、红白理事会都是协商自治的具体体现,协商的目的在于使治理之策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双方利益需求,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从而形成仅靠内部力量即可形成的秩序。

“法治”往往是一种“治理型法治”,其要实现的是个人对规则意志的服从。法律被视为基础性的治理策略和治理工具。自治的协商、德治的柔和并不能完全限制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具有强制力的外部规则来解决自治和德治难以处理的问题。对越界行为要加以惩治,使其依法依规办事。

与自治、法治相比,“德治”往往体现为柔性治理,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教化,根源于乡村文化的有效感召。庞凌教授指出,作为文化事实的道德和法律应当是互相促进、互相蕴含的关系,而非博弈关系。一直以来,文化被统治者视为重要的治理资源,认为以道德形式所呈现的文化可以直接推动德治,进而推动自治和法治的建设。简言之,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开展德治有利于构建一套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道德约束体系,以便利用文化自身的感召力潜移默化地在村民间形成自我约束,提升其对乡村治理工作的认同感。

(二)“三治”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治、法治、德治是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不同维度,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实践形态。

“自治为基”反映乡村治理的本质属性。国家权力偏重于程式化、规则化。在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不适合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而“以自治为基”可以引导社会纠纷化解在自治机制中,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提供缓冲,有效减轻国家治理负担。

“法治为本”彰显国家控制力的主导地位。法律往往被视为基础性的治理策略和治理工具。自治的协商、德治的柔和并不能完全限制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具有强制力的外部规则来解决自治和德治难以处理的问题,对越界行为加以惩治,使其依法依规办事。

2.3 不同年龄的三维CT结果 低年龄组藏族患儿脱位高度显著高于汉族患儿(P<0.05)。高年龄组患儿髋臼指数及脱位高度两民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藏族组,年龄≥36个月的患儿髋臼指数、脱位高度、颈干角与<36个月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组,年龄≥36个月患儿的颈干角、脱位高度与<36个月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德治为先”凝聚着乡村治理的精神内核。德治的手段相对柔和,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解决法治解决不了的难题。“重人伦,尚道德”的行为准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自治、法治、德治均以实现“善治”为宗旨,“三治融合”的精髓在于“融合”,通过创新实现三维互动,而不是三种治理模式的机械叠加,只有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维互动的良性局面,才能实现集聚效应,为新时期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三治融合”视域下不同类型乡村治理的困境

中国幅员辽阔,村庄体量大,差异性显著。学界对“三治融合”的研究主要以我国江浙地区治理经验为主,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治理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江浙一带经济发展超前,其乡村治理经验虽值得借鉴,但不具有普遍性,无法从整体上代表我国乡村治理经验。以发达地区治理经验探讨我国“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有必要对江浙地区以外的农村加以关注,全面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现状,完善“三治融合”理论。

贺雪峰教授认为,我国农村地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农村,人口流出大于人口流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少数留在村庄的农民仍以传统农业为生;另一种是城市化了的农村,人口流入大于人口流出,农村工业化水平较高,本地农民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生。前者主要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后者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上述分类具有权威性、代表性,故本文以之为基,在两种农村类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传统农村”治理的困境

传统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村民收入结构单一,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德治影响深远,面临着法治意识薄弱、参与主体缺位、参与意识不足的挑战。

1.德治影响广泛,法治仍需加强

2.参与主体缺位,参与意识不高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农村的人口优势不再。中西部地区农村超半数人口流出,人口流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农村的资本、技术带向城市,不但加剧了“农村空心化”、“产业虚弱化”现象,而且由于留在村庄的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除了参与主体缺位外,还面临着参与意识不足的挑战。传统农村以“一家一户”的农业劳作为生,每家每户自给自足,户与户之间缺少整体利益连结,致使集体行动难以推行。

(二)“城市化农村”治理的困境

城市化农村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村民收入来源广泛,人口流入多于人口流出数,村民法治意识较强,但存在德治影响小、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1.法治影响加大,德治逐渐式微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村民组成日渐复杂化。外来人口不了解本村的风俗习惯,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认同,造成邻里之间的亲密度降低,传统“熟人社会”格局不断分裂,作为德治基本手段的非正式规则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于是人们纷纷采用正式规则———法律来维护其权益。

2.公共事务数量增多,治理难度加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村庄原有的行为规范和生活秩序,社会问题较以往增加,治理对象也更加复杂。除了养老医疗等传统问题,城市化农村还面临着农业转移人口安置难、房屋拆迁协商难等问题,导致强拆现象的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法治乡村建设。此外,大面积的“合村并组”扩大了村级统辖范围,村级组织和村民间的关系逐渐疏离,行政力量被稀释。

三、“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优化进路

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要正视我国农村所具有的区域性差异这一事实,因地制宜,深挖各地乡土文化资源,统筹协调乡村治理优势,将之运用到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中。

(一)“传统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路径

1.以法治为要,强化乡村法治理念

在传统农村加强法治建设、使法治深入人心的关键在于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置到法律环境当中,营造法治氛围。法治意识是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但法律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加以灌输。以往的普法宣传以开展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方式较为单一,村民难以听懂,普法收效甚微。针对我国农村当前的法治现状,要多管齐下,运用不同手段改变传统农村的人情观念,强化“依法办事”理念。送法下乡,通过“一村一律师”制度,剖析村民生活中的案例,使其“听法律”;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每日说法”,讲解村民关心的法律知识点,使其“懂法律”;统筹运用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为村民打造接地气的普法平台。

2.统筹部署,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

针对传统农村存在的“空心化”现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人力资源时空的限制,不把户籍所在地作为认定归属行政村的刚性条件,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创造条件“吸引人”,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打通城乡人才交流渠道。其次,要创造条件“留住人”,着力推进“农业+”模式,拉长农村产业链,加快实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再次,要创造条件“培养人”,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网课、讲座等手段鼓励乡村能人带领本地村民进行现代化乡村建设。

(二)“城市化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路径

1.以德治为基,培育乡村德治氛围

尽管乡村传统价值体系遭遇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但是它并没有被完全碎片化,仍是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文化将之合理转化,强化其德治地位,增强村民对地方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的归属感。第一,要深入了解村民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通过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等方式培育乡村新风尚。第二,要充分利用外来人口优势,各尽其才,增加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共同修筑乡风文化宣传墙,采用水墨画、书法等形式呈现本村特色文化;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舆论的力量推动淳朴民风的形成。

2.挖掘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建设能力

城市化乡村的现代性、传统性、乡土性交融共生,要在兼顾乡村治理变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尽管城市化农村的治理体系建设比传统农村难,但受“虹吸效应”的影响,城市化农村所具有的资源远远超过传统农村。因此,城市化农村在治理过程中除了可以依靠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外,还完全有经济实力吸纳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如聘请专家学者,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此外,城市化农村作为人口流入地,要充分利用外来人口中的人才优势,赋予其主人翁地位,提高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结语

我国乡村社会快速变化过程中往往出现“用农村办法管理城市化了的农村和用城市办法管理传统农村”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刻认识我国农村现状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构建精细化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除了需要国家努力,更需要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实践证明,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手段不仅可以有效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应对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兼顾国家的统摄地位与社会的内生活力,“三治融合”必将是我国未来乡村社会治理的趋势。

猜你喜欢

三治德治城市化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荷叶礼赞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强化“三治”结合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注重“三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以“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辩证关系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