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22-11-13李芳
李 芳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长沙 410217)
一、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一)高校贫困学生的界定
高校贫困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的学生。在实际实施贫困学生补助的贫困学生认定中,不少高校采取由学生提交证明资料,再经过由学生组成的材料审核团队的筛选,最终由学生集体投票选出贫困学生补助名单的认定方式。但是这种认定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材料审核环节公平与否很难得到保证;其次,部分学生可能实际困难却因缺乏资料没有得到补助资格;最后,投票行为与人际关系有关,很难确保能够将补助给到需要的人。
(二)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成长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十几年的地方,环境中的人和事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生长环境艰苦更易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很多贫困学生由于成长过程的影响,往往呈现出顽强不屈的意志,珍惜好不容易得到的学习机会,愿意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但是经济压力容易使贫困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现异常,有部分学生选择做兼职缓解经济压力,甚至为了经济忽略学习,最终在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和心理障碍,影响其成才。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困难,特别是在和周围同学的对比之下,更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他们的认知中,学习是很公平的一件事,在经济上的自卑往往想从学习中找回来,一旦学习成绩达不到期望,更容易加重自卑心理。同时,由于不自信,他们往往拒绝社交,导致他们越来越孤僻,越来越自卑。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和现实的看法容易偏激。
(三)我国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和经济补助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高校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问题的工作上做到了多元化补助,甚至在校内增设了不少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不为经济问题而烦恼。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没有得以落实,如缺乏贷款相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相关的责任心教育等。其次,高校擅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中的辅导员主要来自各高校刚毕业的学生或是留校学生,他们往往不具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的专门进行心理咨询的教师设置不足,甚至没有提供心理咨询平台。最后,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没有针对性。高校贫困学生的贫困原因不同,需要从更准确的方面进行不同的辅导。
二、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贫困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高校贫困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更为特殊,他们成人成才的渴望更加激烈。大多数高校贫困学生都会因为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而好学向上,他们竞争的意识强烈,对目标有进取精神,更易达成目标。大学生都存在实践不足的弱点,但贫困学生会比其他大学生遇到更多的疑惑和矛盾,如果能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可以促进他们成人成才,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贫困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人产生了消极思想。如果不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就容易对和谐校园产生不良影响。高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件,确保校园生活和谐有序进行。
(三)可以发挥典范作用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品学兼备的高校贫困学生可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帮助扶持其他贫困学生,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向上。贫困学生的带动作用,可以让学校的学风建设焕然一新,让优秀贫困学生通过这些方式增强自信心,提升心理素质。
三、改进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
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仔细分析他们的精神状态,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创造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特长,表述自己的观念。高校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有效资源的观念,将高校贫困学生作为人才资源重点培育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疑惑,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更能快速地发现问题所在,尽快解决问题。高校贫困学生存在敏感脆弱的性格特点,情感上更需要得到认同和归属感,激励是形成认同感最直截了当的方式。高校应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在物质上缓解经济压力,在精神上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高校需要注意合力育人的原则,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多个人的力量总是不一样的,且不同的人所擅长的技能不同,不同机构的职责范围不同,多方合理协作,更能全方位地帮助高校贫困学生。高校可以发动贫困学生周边的亲朋好友的力量,他们身边的人往往和他们接触得多,对他们的了解也更多,对他们的情绪变化更为敏感,更能为精准德育工作提供方向指导。
(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机制需要改变原有模式,对原有的材料审核团队的工作制定出对应的标准,按照标准进行审核。投票确定名单时可以将高校贫困学生的名字匿名化,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也避免了人情关系影响投票公平性。同时,对学生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建立应急和自助通道,以便对天灾人祸能够快速反应,并予以有效帮助,适当地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在确定补助名单时还需要确认名单人员在校每月消费情况,学生在学校的吃穿住行最能反映其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建立学生互相监督系统,学生之间经常一起学习和生活,周边同学都可以成为监督者,如有不实情况可以通过有效渠道进行反映,杜绝不诚实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真正做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健全信用机制,针对贫困情况由银行提供贷款,但银行自然是想要收回款项的,一时间的贫困借助贷款来渡过难关,在后面经济好转之后应当归还款项。高校在日常德育中应当强调信用机制,告知学生失信的后果,积极联系毕业学生偿还贷款,实现有效的贷款信用机制。
构建合理的资助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示我们在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模式上要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原先的贫困补助金模式存在单向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贫困学生的增加,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越发多了起来,这明显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这时候就需要转变资助模式,将资助模式可持续化、可循环化。国家和政府在想办法提供有效政策的同时,还要协调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建立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模式。高校可以开展创业培训班,鼓励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或合作创业,在创业项目的把控和审核方面,高校要发挥作用,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经济政策,联合金融部门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打造创业助扶贫的新形式,在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经济困窘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惠及更多的高校贫困学生。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以说教式为主,学生共鸣感低,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理想效果,高校应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首先,要引导高校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明确贫困不是个人责任这一认知。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和地区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并不能说明能力高低的问题。贫困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避免贫困但可以消灭贫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改变先天的经济状况的大有人在,要对社会和自己充满信心。艰苦的环境能使人的身体和心理得到根本的锤炼,使人能在面对困难和磨难时更加坚韧、更加勇敢、更加无畏。
其次,要注重理想和信念的建立。人活着总是要有目标的,目标有小有大。可以引导高校贫困学生先确立自己的理想,然后建立一个个通向理想彼岸的小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实现那些小目标,最终,理想的彼岸一定是春暖花开的。在勤工助学中,强化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靠自己丰衣足食的意识,防止精神贫困的产生。
最后,可以构建互帮互助的桥梁,让优秀高校贫困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对子,让高校贫困学生多参与公益活动等,让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贫困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无形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调整心态,促进他们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同时也要让他们看到并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现代化信息手段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多人愿意在网络上展现真实的自己,很多现实中不好意思披露的情绪,都会在网络上进行释放。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这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高校可以在入学前期,打造一个心理咨询的平台,并告知大学生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在平台上匿名留言,并安排人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构建匿名留言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贫困学生向人诉说的窘迫感,还可以更及时和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贫困学生可以形成一个心理合作小组,不仅可以共同探讨解决困难的要点和方法,而且可以扩大贫困学生的社交圈,缓解他们的社交压力,认识到很多不一样的同学,让大家互相理解和支持。即使组建一个小组,相关的心理咨询教师也需要实时地进行跟踪和指导。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开发、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例如:组织大家一起观看相关的心理治愈的电影,在获得文化享受的同时,在无形中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可以组织茶话会,师生一起吃吃喝喝,能够慢慢打开心扉,倾诉往往是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可以组织相关的心理知识竞赛和有奖竞猜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大心理活动的受众群体,人人正确认知心理健康,能够在无形中产生引导作用;还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需要的人,给贫困学生一种被需要的心理认知,从而实现他们以包容的心态面对转变的目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实现团队效益,强化贫困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与团队的和谐合作,从而达到提高贫困学生心理修养的目的。
高校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创新思维加强就业指导和相关就业服务。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加强交流和联系,举办更多的特别招聘会;针对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与贫困学生面对面交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鼓励贫困学生多参加校园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展多种就业能力的一对一培养,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贫困学生参加资格证考试,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提高他们的面试成功率,必要时对贫困学生的培训费用进行补贴;通过多种方式疏导贫困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为合理定位就业方向提供建议,引导他们首先就业,然后选择职业,不失去任何就业机会。
结 语
高校贫困学生接收信息、拓展思维、汲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渠道和方式科学化、多样化,客观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首先,理论关联实际,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又要考虑高校贫困学生的实际状况。从社会焦点和他们在意的问题入手,以生动事实感染他们,建设情境锻炼他们。其次,把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传统诸如集体灌输法、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方式,仍然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但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多媒体为媒介,使枯燥的心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产生影响。因此,把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可获得很好的效果。最后,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必须将教育资源集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