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形势下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2022-11-13梁丽娟广西柳州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财会学习 2022年21期
关键词:机制国有企业改革

梁丽娟 广西柳州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全面落实和深入学习改革工作,提高改革的成效,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创新力。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扫清企业改革中的障碍,降低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各项经济业务的流程和步骤都能够实行有效的监督,是内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基于此加强内控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的相关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并积极地参与到世界市场的行业竞争。但是,受市场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的风险越来越多,如何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是所有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主要职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优化,可以强化企业管理的能力,完成既定目标,监督业务流程和加强企业风险的防范意识,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也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外国际上的竞争激烈,国内又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崛起,这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压力,在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下,构建完善的内控机制十分必要。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迅猛发展,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构建完善的内控机制已经势在必行,便于规范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一)有助于保证国有企业各项财务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推动下,对于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也会有所提升。完善的财务数据信息,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在设定企业目标的时候有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最及时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现阶段的发展实情,对掌握的财务数据信息加以处理,并结合市场的经济形势,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做出科学的预判,大大提升了企业在重要的经济决策上判断的正确性。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料很容易遗漏或者丢失,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规范工作流程中的不足,提高管理人员的警觉性,对于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以保障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果

内控机制的构建其实就是一项管理手段,将企业内部的权利分解,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来提升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的内控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更好的落实,内控发挥效果的实效性就越强,并且会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构建完善的内控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三)有助于增加企业经济利润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贡献自身的价值。构建完善的内控机制,明确各自的权责体系、规范部门人员的权力运行、促生内在制约力的提升、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对于企业日常财务的收支有更好的控制力,能够及时地了解生产经营中的日常所需,在提升企业财务系统构建速度的同时,也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最为重要的是发挥了内控机制的监督作用,为审计工作的落实奠定了基础,企业内部各个资源得到了优化和利用,各类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防范,进而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整体水平,在提升企业整体经济利润上具有推动意义。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逐步地形成机制化的管理模式,在任的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太深,还是选择用守旧的方式去管理国有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职能的认识还停留在相互牵制阶段,没有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去挖掘内部控制更深入的职能与作用。虽然开始实施了内部控制,但是并没有落到实践管理中,内部控制逐渐成为摆设,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同时由于对于内部控制缺乏重视,更是没有建立长效的机制,致使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有效地应对风险,给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在发展中要确立经营目标,并为了目标执行一系列的手段,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调节、约束和控制最为有效的方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改制,在投资模式上也不再单一,投融资的渠道也呈现多元化的模式,在改革之路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业务流程逐渐地出现纰漏,尤其是在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和授权上缺乏严格的控制,这都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而引起的。导致企业在各项业务的流程安排上没有标准可循,业务的环节设定不合理,没有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致使业务流程混乱,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多次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性还是不够,一直都是纸上谈兵,形式主义极强,并没有落到实处上,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不严格,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根本和关键,就是内部控制在开展中没有与激励管理相结合,无法引起全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激发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这都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致使内部控制的成效下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大减弱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意义,对于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

四、在国有企业改革下构建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相关措施

(一)构筑严格缜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与一般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内部结构和管理部门也相对复杂,基于此,国有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考虑的问题要全面,内部控制的覆盖范围要广泛,要符合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大方向。

首先,这个机制体系的建立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其次,对于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梳理,规范企业内部各个工作中无序的流程。可以结合内部控制实践内容和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具体规范设计:第一步就是从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着手,对于企业的每一笔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加以严格控制。例如企业的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销售的收款等,都要在内部控制机制管理的控制中。第二步就是各部门的职责和岗位要求的分配,对于每个部门的人员岗位设定都要规范,工作内容要有明确规定,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肩上,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并且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同时在出纳和记账管理的人员要分开使用,坚决杜绝一人承担多个职务的现象发生。第三步就是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岗位的管理环节,工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一步也不能少,如授权、执行、验收、审核的过程要全面。第四步是业务处理要采取多元化方式,如手工处理系统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等。通过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形成一个严格完善的机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制体制的促进效果。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构建严格缜密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各项决策,都应统一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之内,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了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进行。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机制和管理办法

众所周知,风险与企业的发展并存,而且风险的发生极具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经营环节和步骤存在漏洞,都会引起风险产生,风险的类型也会呈现多样化,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降低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威胁,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控制风险机制,对于各类风险加以识别,并通过有效的方法针对于不同的风险作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首先,要对风险评估进行系统化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的所以工作环节和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尤其是重点的业务要进行更细致的识别工作。其次,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分析和处理,风险管理方法要呈现多样化,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状态。再次,管理者通过会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讨论指标化的管理模式,把整个经营的实施过程,放在计划发展的目标之内,着重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各类产品的定价做好严格的把控,避免引发经营风险。最后,要将内部控制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做好把控,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做好对风险的防范和应对,避免风险来临之时措手不及,从各个步骤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

(三)重新界定内部审计在内控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介入,并实施全程的监督和管控,然后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制度的一个过程,能够保证企业完成预定目标,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管理,是企业体现管理水平的关键标准,也是企业高层管理能力的重要呈现。而在内部控制机制发挥监督职能的过程中,作为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逐渐浮出水面,开始实现它的职能和责任,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加以监督检查,来降低风险发生对企业的威胁,作为内控机制的重要因素,在内部控制实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内部控制中其他环节的重要监督力量。因此,企业管理者在构建内控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内部审计,确立内部审计在内部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都给予大量的支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作为决策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激励约束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的进行最后都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背景下,内部控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企业经营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体系,保证资金和资产的安全,将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激励约束机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激励约束机制主要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因为内部控制的特点,要求全员参与,每一位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性和积极态度是内部控制机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所在。理论上说,是要求内部管理者和员工,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去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这当中就离不开激励约束机制。在国际上很早就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计入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在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和道德标准考虑在内,依照实际情况,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十分有必要性的。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人员进行奖励,反之则采取惩罚措施,奖励可以是以绩效的形式,或者岗位的升职,总是要与个人的利益相挂钩,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提升他们对于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积极态度,才能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

结语

现阶段,正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关键,所以作为国有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企业要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体系,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建设,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和推进,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相对薄弱,存在了很多的不足和漏洞,但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工作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调整和改变,处于不断成长的阶段,针对“深变革、快成长”的特殊时期,快速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任务,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条件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又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是这个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并且意义深远。需要在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并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针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及时地对内部控制机制做好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最终逐步建立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控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机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