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以南京市秦淮河流域为例

2022-11-13

市场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秦淮河流域戏曲

王 玺

(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2)

一、 选题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这一论断,并再次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0 年9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2020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流经南京城区的内秦淮河是一条自然生成、又经不断加工延伸的河流,天公与人工完美结合,文化价值极高。 我们将«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秦淮河流域行政划分相结合,总结出流域内蕴含着5 大类8 小类20 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2019 年,秦淮灯会被评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 基于此,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秦淮河流域进行文旅融合整体开发的想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物质文化遗产

2003 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同时,«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含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精神生产这层含义上的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二)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是为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在一定国土范围内进行的旅游设施加工改造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旅游开发综合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 其内容既涉及旅游设施、旅游吸引物建设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活动,也包含客源市场的开拓、生态环境的整治或社会环境的优化等一些非技术活动的内容。

(三)秦淮河流域

秦淮河全长约110 公里,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南京秦淮河流域”主要是指秦淮河流经市区的正支部分,即“内秦淮”部分,长约5 公里。 具体是指由通济桥(九龙桥)入城,流至利涉桥、淮清桥,北会青溪、运渎,南流白鹭桥、文德桥、武定桥,到中华门附近的镇淮桥后,又折向西北经新桥、上浮桥、下浮桥后流至水西门,由西水关入“外濠”。 按照行政区划,主要覆盖秦淮、建邺、雨花台、鼓楼4 个区。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主要是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分析。 通过购买、图书馆借阅、网络检索等手段,对近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国内外著作、期刊、硕博士论文等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以此作为基础撰写文献综述,并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展开相关研究。

(二)调查研究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南京相关的各个景区、部门,对南京秦淮河流域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特征、保护现状和所在地区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明确一些模糊的概念,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

(三)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考察南京秦淮河流域实地旅游产业运作状况,从中归纳出可能的产业经济运作规律。

(四)案例研究法

在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秦淮河流域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例,来进一步实际验证理论分析得到的发展规律并指导实际的管理工作。

四、 研究意义

(一)提升流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

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 旅游发展的实践也证明,文化个性越突出,文化的多样性色彩越鲜明,旅游产品就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对南京秦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旅融合整体开发,可以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其所形成的“秦淮文化”品牌,更成为南京市主打的城市文化特色之一,品牌效应非常突出。 同时还可以释放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进而提升南京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城市形象。

(二)促进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 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环境

随着遗产旅游、民俗旅游等活动的兴起,原本失去光彩的很多传统文化被再次激活,得以复兴。 对秦淮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旅融合整体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为人所知、为人所熟的生存空间,使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2. 旅游开发增强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地提升旅游地品牌形象,对其的保护工作,也正逐步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 另外,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意识会逐步增强。

3. 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资金渠道

通过进行旅游开发,发挥市场优势,可以为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累资金,优化传承环境,激发传承过程中的创新,以及获得人们更多的关注。

五、 保护现状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南京秦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整体开发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秦淮河流域内非遗资源缺乏整体性规划

近年来,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但是这些非遗项目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效应。 秦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但至今缺乏针对秦淮河流域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规划,大多是以行政区域为范围进行规划,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二)秦淮河流域内非遗传承人缺乏梯队性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人是传承的载体,对传承人的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核心环节。 秦淮河流域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目前传承人年龄偏大,人数较少,知识结构老化,一些传统手工艺者受生活所迫而改行,使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能濒于失传。 而虽然近年来传承人认定已经开始年轻化,但是以中青年传承人为主体的局面依然没有形成,且广大青少年儿童中,系统了解或者学习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秦淮河流域内非遗生存环境缺乏有效性保护

一方面,内秦淮河主要流经南京市的城南地区,这一地区是南京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南老城区的改造工作也势在必行。 大量的拆迁工作,虽然美化了城市环境,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使得其生存环境不断遭受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 例如,原有的花鸟鱼虫市场规模不断缩小,从事花鸟鱼虫交易的摊位减少,直至后来整体搬迁至七桥瓮湿地公园附近。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其原生环境后,生命力和魅力将大打折扣,正如树木的枝叶繁茂离不开肥沃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培育它的环境,很难保存其本土特色,失去了特色的它们会逐步走向消亡,而一旦消亡,将难以恢复再现。

六、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和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的精神,我们通过开展多管理层次、多文化主体的近距离、面对面的接触、了解和研讨,就以上共性问题,提出“秦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保护为开发前提,以文旅融合整体开发来促进保护”的整体思路,具体建议如下:

(一)开展以秦淮河流域为整体的非遗普查,建设非遗数据库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共识。 秦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涉及面非常广,需要突破行政区域范围,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科学调研,全面普查。 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走访,对图书馆、档案馆现有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建立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体系。

(二)创新文旅融合开发的思路,创建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新模式

1. 以流域内如南京微雕、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皮影戏、南京白局等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戏曲、民间音乐为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名人故居陈列馆、传统手工艺展览馆和研习机构、民俗风情陈列馆等;结合夜间经济,利用茶馆、花园等场地进行南京白局、皮影戏、古琴等表演活动;将传统手工艺与旅游纪念产品相结合,开发富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

2. 朱自清、俞平伯两位现代散文家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桨声灯影”成为秦淮文化的另一名片。 以此为主题,开发秦淮河水上旅游,目前已经形成的是从东水关到中华门城堡的游程,可在此基础上,打通水域向西延伸,在游船上可以融入传统艺术表演,提供南京名茶——雨花茶,并现场表演炒茶技术;提供秦淮风味小吃等,将有形的美景与无形的文化相结合,吸引游客。

3. 利用数字媒体,大型演出或活动,进行“秦淮河非遗”品牌宣传,以秦淮灯会、夫子庙花鸟鱼虫市场、水八鲜饮食习俗等节庆、民俗为基础,整合打造出一个涵盖四季的旅游项目。 例如,春季庙会、夏季艺术节、秋季美食节、冬季秦淮灯会活动,以此为平台,招揽游客,吸引投资,提升品牌形象。

(三)结合流域内教育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和传承工作

传承和普及,一直都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秦淮河流域有着大量的教育资源,涵盖各学段、各学历层次,并且其中还有像江苏省戏剧学校这样承担着非遗传承重任的戏曲教育基地。 江苏省戏剧学校秉承教学、实践一体化的理念,以江苏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突出戏曲专业特色,从招生、教学、艺术实践、后勤管理、就业等方面实行项目化模式,协同其他专业共同发展。 自2011 年以来,学校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锡剧团等众多地方戏曲剧团合作办学。 学校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戏曲类)保护单位,锡剧表演专业被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批准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艺术表演实训基地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我们认为可以在现有“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深耕教育市场,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走入校园,把非遗资源与学校课程、社团、校园文化相结合,把非遗资源同“课程思政”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校园的各个领域。 同时,还可以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结合社会艺术考级,把戏曲考级进行推广。 戏曲专业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建议由政府主导,幼儿园、戏曲院校、社会办学力量三方共同研讨,成立正规的戏曲启蒙教育(培训)机构。 此外,还可在中小学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 借鉴教育部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的成功经验,建议在流域内中小学中教唱南京尤其是秦淮河流域以南京白局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经典唱段,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对戏曲艺术的感情。 并且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由政府牵头,搭建非遗后备人才演出平台、非遗传承人及人才实训基地等。

同时还可以不断创新戏曲文化活动的形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 我们建议秦淮河流域内文化馆牵头,创新赛事机制,多方面、多举措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前期注重广泛参与,后期注重宣传引导,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影响。 以赛事活动搭平台推人才,展现业余戏曲团队风采,在同台竞技中获得交流提升。 另外,用品牌聚集吸引广大戏曲票友,使其成为公共文化品牌中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

七、 结语

秦淮河流域承载着南京这座城市上千年的发展史,解读这个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携带的文化基因,让其一代代传承发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散发璀璨的光芒,是我们的任务。 旅游业发展至今日,已从单纯的逐利模式,到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精神体验感,旅游需要与文化相结合,将经济利益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创新思路。 因此,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推动美丽的景色、独特的风俗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发展、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秦淮河流域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区域联动护流域
诗意秦淮
夜航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Jiangna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