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分析
2022-11-13宋彩霞
宋彩霞
(中共兰州市红古区委党校,兰州 73008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解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内涵式的发展。面对全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农村地区要深度落实这一战略,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为根本动力,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问题。此外,我国农村地区还应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稳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创新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资源、技术、创新理念的作用下,对农业经济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质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地区要想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快管理体制的革新速度,构建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我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度执行力不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方面,基层政府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无法结合农民需求作出工作上的调整,使农民大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更有甚者会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经济管理事业的有序推进。而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方面,创新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落后,无法切实更好地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1.2 农业基础建设水平低,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发展理念,农业经济的发展缺少创新性,整体的发展速度过慢,一直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缺少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农业科技水平低,具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仅仅能够支撑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还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农业生产的效率造成影响。同时,农业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人才招聘困难和人才队伍不完善是农业生产道路上又一大阻碍。大多地区认为农业生产管理只是对农业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因此只针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招聘,且仅设置简单的准入标准,并在完成人才选拔后,没有制订相应的培训和管理计划,导致人才难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发挥人才应有的作用,限制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农村条件差、环境艰苦,人口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在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无法切实为农村基础建设工作提供更好的智力保障。要想真正解决此方面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还需要从福利待遇的角度出发引进人才,只有这样,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积极涌入农村。
1.3 农业资金投入较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需要依靠机械化的设备,需要培养和引入管理人才,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落实好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而且农业资金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部分。然而,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长期以来集中在城市地区,部分农村地区缺少政府资金的支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地区整体发展的动力不足。另外,农村地区缺少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导致投入农业发展的部分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部分本应扶持农业经济的资金,流入城市产业中,造成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链断裂,影响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构造氛围浓厚的金融投资环境,致使农村经济主体出现融资难、筹资难等问题,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难以切实解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问题,必将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2.1 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优化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为了保障农业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我国地方政府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为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供良好条件。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增强主人翁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者与建设者作用,坚定“以人为本”工作理念,注重实施人性化与柔性化管理办法,以提升经济管理效率。其次,地方政府应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内容与发展目标,积极建立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与综合素质方面的约束和监管,以此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真正作用。最后,农村经济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大局观念,将经济管理体系建设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注重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关注管理体系的因地制宜,使经济管理体制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要想提高创新意识,实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管理目标,管理者还需要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理念、方法的引入、应用及探究,通过优化改造,让管理理论成为能够符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可通过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施生产资源集约化管理制度,扩大农村合作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时代性和现代化特征。
2.2 积极引进科学技术手段,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需要注重利用科技,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农业快速发展。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大力支持,保障农业科研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有关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优惠政策能够吸引更多个人、企业等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帮扶,或者通过构造金融投资环境,让社会企业积极地涌入农村地区,同时降低融资、筹资门槛,推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当然,在此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通过优惠政策为社会企业提供利润空间,使其更长久、更积极地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其次,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力度,从而有效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经济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使当地群众与经济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保障农业经济一体化管理。比如,当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可利用公众号、网站及电视等平台,加强对先进农机设备相关信息的推广,宣传先进农机设备使用优势、价值与必要性,进而为提高本地区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联合高校或科研院所,通过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式,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2.3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我国部分地区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对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可通过构建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模式,利用当地有限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打造特色化农业产业模式,以此来提升自身农产品的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可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环保项目,充分展现区域化农业结构与地方特色,构建品种丰富、绿色环保的完整产业链。尤其是在生产管理方面,当地政府需要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与硬件设施,加大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精准加工与精准生产管理办法,避免农产品同质化。其次,还可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比如,引进电商管理模式,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共同销售的办法,不断提高农产品销售额,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维度将得到有效拓展,经济发展速度将得到快速提升,这些可以使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优化创新,进而使农村经济管理呈现现代化、网络化的发展特点。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引导和管理,帮助农村经济管理主体凭借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更好地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2.4 积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
人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管理优化创新的重要实施者与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必须要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强化业务技能、管理理念、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国家战略部署,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体系与技能手段,以此实现高素质管理队伍的构建。首先,应加强在职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新要求、改革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如微信、QQ、微博等。另外,组织开展一些沟通交流活动,如专题宣讲会、战略部署座谈会等,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等新政策、新措施的重视与认知,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应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信息技术研发人员等,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化、专业化与前瞻性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完善与更新管理模式、技术手段。除此之外,还需要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福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应聘,定期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以旧带新、以新促旧。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要不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农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升,这样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然而,笔者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作出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生产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限制农业经济的增长。为此,我国农村地区需要构建全新的管理体系,并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投入农村地区,为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也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优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