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皮黄》中的运用
2022-11-13魏娟娟
魏娟娟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皮黄》在2007 年“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钢琴艺术和中国戏曲中的京剧音乐元素完美融合,形成了一首极具京剧风味的钢琴叙事曲。《皮黄》这一名称是作曲家采用中国传统戏曲声腔——皮黄腔而来。皮黄腔是西皮腔、二黄腔两大声腔的合称,作曲家根据皮黄两腔不同的音乐结构特点,将其巧妙融合于钢琴艺术中,以其独特的戏曲风格和钢琴灵动的旋律使这部作品成为钢琴作品中极具中国风和传统艺术魅力的代表作。
一、京剧板式变化体结构的运用
板式变化体起源于梆子系统,以一对上下乐句为基础,用不同板式组合在一起,用于表现不同的戏剧效果。原板是京剧板式的基础,戏曲音乐中的流水、散板、中板以及快板等都是在此旋律和节奏上变化形成的。
《皮黄》这部作品以原板为基础,共由10 段音乐组成。这10 个段落有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和尾声,除了尾声外,其余段落都借鉴了皮黄腔的板式结构。“导板”为引子,乐曲开始,作曲家以颤音和倚音模拟戏曲润腔的音响效果,极具京剧韵味,为听众带来空灵澄澈的听觉效果。
原板是整部乐曲的基础,同时也是作曲家对童年经历的描写,运用京剧中一板一眼的节奏,以朴实的旋律和悠然的伴奏展现儿童时期的纯真烂漫,表现了作曲家童年时代天真无邪的本性,以及对世界对未来的向往,体现了京剧音乐的抒情特点。
乐曲第一部分为二六、流水、快三眼,这些都是在原板基础上产生的板式变奏。与主题原板所表达的恬静不同,这部分在节奏方面更加紧凑,描写的是作曲家少年时代在云南艺校的快乐时光。其中,二六板是西皮腔独有的板式,板式节奏紧凑,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在该作品中,作曲家在开始部分模仿板鼓的节奏,逐渐加快了速度,随后将整段的演奏速度都带动了起来。同时,通过运用踏板技术,模仿打击乐板鼓的音响效果,创作出活泼、跳跃的演奏效果和明朗、热烈的音响色彩。
流水板是西皮腔独有的板式,节奏中快,其调式、节奏以及行腔基本和二六无异,速度比二六更快一些,经常用于情绪激动时,作曲家运用流水描绘出滇池微风拂面和宁静秀美的景色。
快三眼也是在原板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原板的四二拍改成四四拍,其调式、节奏和音调等与原板特征保持一致,演唱速度稍慢,但是比慢板稍快一些。在这部分的创作中,旋律运用的是二六加花重复,速度很快,作曲家运用四八拍节奏,以较快的频率展现向前的无限动力,该部分描述的是作曲家少年壮志、激情满怀的青年时代,也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段。
第二部分慢板是全曲的过渡乐段,它在调式、乐句及分句结构、音调等方面与原板基本一致,节奏上伸展了一倍,唱速慢了下来,节奏也由四二拍变为四四拍,用于抒发人物内心的惆怅思绪和饱满的热情。该部分有两段运用了慢板,一段是在高音区八度属持续音的音响背景上,用低沉的二黄音调,表现作曲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内心十分平和;另外一段是节奏变换频繁、有清晰力度的部分,使得和声部分音响的薄厚及音色的浓淡更加突出,烘托出虚无缥缈的音响效果。
第三部分是快板、摇板和垛板,这部分音乐情绪蓬勃向上,表现出作曲家从青涩少年逐渐磨练成熟的过程。
快板是在流水的基础上变化形成的,具有急促、质问以及对答的性质,其节奏、调式等与流水相似,唱速更快,在这部分,作曲家运用二黄音调变奏,和弦丰富,音响效果充满戏剧性,同时采用快板的速度,形成强大的音响张力,描述的是作曲家豪情壮志、积极奋进的青年时代。
摇板是以原板为基础,将其拆散而形成的,这部分乐段以“紧打慢唱”的形式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该部分加入了小二度,模仿出打击乐的效果,营造出急迫焦虑、紧张不安的心情。
垛板强调“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左手为板鼓,右手是拉弦,将二黄和西皮两种旋律音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出慷慨激昂、急促激动的情绪。这部分表现了作曲家对英雄人物怀才不遇、遭遇不平的抗议和控诉,感情色彩更加饱满,富有张力。
尾声部分打破了传统的戏曲板式,主题旋律采用了西皮原板曲调,并通过丰富的柱式和弦和多线条复调,使得尾声部分情绪呈现“上扬”,整部作品在快速上行中辉煌落幕。
二、京剧音乐调式与旋律的运用
首先,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变化过程的调式和旋律也极具京剧特色。导板为引子,音调以纯正京腔降E 宫调式及自由的节奏缓缓拉开钢琴曲的序幕。从原板到快三眼这部分曲调都是以原板上下句为基础的,旋律轻快活泼,节奏上眼起板收,与西皮曲调相似。
这里所指的原板就是戏曲板式在进行变奏时的基础,原板的速度都是较为缓慢的。复乐段结构,采用的是降E 宫调式,并通过西皮风格来呈现出一种悠然的节奏。然后就是“二六”“流水”“快三眼”三次板式变化,力度逐渐加强,速度也更加快,整个曲目会充满动力和紧张感,进而达到了乐曲的戏剧性高潮。接下来会进入慢板。慢板是乐曲的再一次转调,之后还会迎来乐曲的第三部分,分别是“快板”“摇板”“垛板”,其中快板属于二黄音调变奏,摇板是二黄音调的再一次变奏,垛板则是二黄和西皮音调的一种融合,通过垛板可以重现快板环节的二黄音调,同时也能重温西皮音调,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最后,在乐曲快结束的时候再次回到降E 宫调式,重现西皮原板音调,作为全曲的总结。
其次,在基本曲调展开手法上具有重复与衍展的特点,符合戏曲“基本调”的特征。一方面是分句的重复变化,例如作品的第三、四句(16-25 小节),就是在第一、二句(8-15 小节)的基础上变化重复,这种变化重复现象在整部作品中时常出现。另一方面是乐段的重复,这种表现手法在皮黄腔中运用广泛,用于推动故事情节变化,同时突出感情层次的变化,例如作品中快三眼部分就是在二六的基础上加花重复。
在乐句的基础上形成“对应”上下句,然后经过衍展成为对应的曲式,进而发展成大型曲式的基本结构。好比作曲家运用原板的G、降B、C 三个音来作为主导动机,然后对作品的音高部分进行整体布局。从表面上看,这三个音都在曲子中隐藏着,在和声中慢慢渗透,进而出现动机,犹如作家的回忆般反复出现在脑海中,从而对整首乐曲产生主导作用,除此之外,作曲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旋律特点表现出来,还采用了装饰音。这种方式的运用就使得作品虽然并不是经典的京剧音乐,但是却能够充分体现出戏曲风格。
最后,基本曲调展开手法中对比的运用,运用西皮、二黄强调调式的对比,在不同的唱段中进行变换,带动了京剧唱腔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拓展了其表现力,调性的转变也带动了音响旋律色彩的转变,这些经典戏曲元素的运用使《皮黄》成为经典的钢琴作品。
一方面是段与段之间进行调式交替。整首乐曲的演奏过程中会分为不同的乐段,而且每个乐段之间会因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调式来进行区分和表现,所以就有了调式交替。但是在进行调式交替的时候,为了能够符合音乐的对立统一规律,往往需要在新调上终止或者最终统一调性。另一方面是不同腔系之间的调式交替。一般会采用二黄和西皮的方式,这样可以使京剧唱腔更具发展动力,而且在不同的唱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腔调进行变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京剧唱腔的表现力。由此可以看出,在京剧中无论是哪种调性都有其独特性,调性的变化就是旋律色彩间的变化,通过色彩的转变可以对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物的不同音乐形象进行细致刻画。
三、京剧板式节奏变换的运用
从传统音乐角度来看,板眼可以起到约束和规范声音强弱与长短的作用。而在京剧之中,一般板指强拍,眼指弱拍,有板无眼的板式,其中包括散板和导板,而我们要说的板式就是板眼中的重要组合形式。
板式是戏曲音乐独特的形式结构,不同的板式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在钢琴曲《皮黄》中,作曲家利用不同的板眼组合,进行频繁变换,展现出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例如,原板部分是二四拍,一小节为两拍,形成一板一眼的形式,二六部分也是如此。而流水本身就是一板一眼,因为乐曲速度加快,所以音响效果是有板无眼的,这部分可以用一四拍。快三眼部分与前面不同,它是一小节四拍,其中第一拍为板,剩余为眼,加之该部分速度较快,因此采用四八拍。在慢板部分,节拍变换频繁,有二二拍、二四拍、二五拍、二六拍、三二拍等,以此表现出飘忽不定的音响效果。快板是二四拍,一板一眼。摇板是散拍,无板无眼。垛板是有板无眼,节奏快速,情绪激烈紧张。尾声则是一四拍。
在这部作品中,引子、慢板以及摇板部分都体现了戏曲节奏的特征,节奏自由,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循环,在进行演奏时需要依靠个人演奏技巧和音乐修养来进行把握。而作品中节拍的频繁变化也是其重要的特征,现代音乐节拍更加灵活多变,这种创作首先是符合现代音乐创作趋势的,同时融入传统戏曲板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
四、模仿京剧伴奏乐器音响的运用
在京剧乐队中,主要是以打击乐作为武场伴奏、管弦乐作为文场伴奏的。其中,打击乐乐器有板鼓、大小锣等,用于表现武打场面,例如打斗、策马奔驰;管弦乐乐器有京胡、京二胡、三弦和月琴,表现文戏场面。
钢琴曲《皮黄》中二六部分,前面左手持续音模仿了板鼓,用于控制节奏,而后面的左手旋律加花模仿的是二胡的拖腔,有效衬托出高声部的旋律。通过对京剧乐器的模仿形成了京剧音响的效果。此外,在摇板部分,运用了打击乐、京胡和弹拨乐,表现激烈的打斗场面,将林冲雪夜奔跑的场景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通过模仿人声拖腔表现林冲在遭遇陷害时的无奈,逼上梁山的悲惨;通过模仿京胡、京二胡表现出雪花纷飞的场面以及林冲焦虑不安的心情。因此,模仿京剧伴奏乐器音响对于作品主题的表现有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皮黄》这部钢琴曲的经典之处在于其保留了钢琴原有的演奏特点,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京剧特色,将西皮、二黄中的特色元素与钢琴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京剧特色的钢琴曲作品。这是现代戏曲音乐的重要创新,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