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与传播
——以电视剧《劈棺惊梦》为例

2022-11-13孔令融

戏剧之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田氏黄梅戏服饰

孔令融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经典作品《劈棺惊梦》的戏曲传承

(一)《劈棺惊梦》对于黄梅戏的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黄梅县属于亚热带气候。当地人主要以采茶、售卖茶叶为生,人们会在采茶的过程中即兴哼唱一些山歌民调,这些歌曲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从而黄梅戏也称采茶戏,并在安徽安庆发扬壮大。无论是湖北省的黄梅戏还是安徽省的黄梅戏,都将农耕文化作为表达主体,与当地的民俗特色紧密相关,展现特点鲜明的乡土特征。

《劈棺惊梦》由冯梦龙的拟话本《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演变而来,其中充分体现了对黄梅戏的文化传承,突出黄梅戏的人文思想。《劈棺惊梦》的主要情节为庄子修道,庄子的妻子田氏留居南华山,支持庄子修行。田氏的生活清贫辛苦,但也能通过每日耕作来自给自足。一位少年秀士楚王孙来南华山拜访庄子,彼时庄子仍在修行,田氏在陪伴楚王孙的半日中渐生情愫,情难自已。庄子修炼终成圣贤,在与田氏相处时发现田氏神情异常,便拿寡妇煽坟的事情作为试探,后用法术假死,自己幻化成楚王孙试验妻子。后田氏知道真相,羞愤自尽,庄子出家。

经过多种改编,1988 年版《劈棺惊梦》在故事改编上依旧保留了大众所喜爱的民俗情节,彰显了黄梅戏“接地气”的选题特征。通过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将人物的心理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把田氏的犹豫不决,备受煎熬的状态细腻婉转地剖析给观众看,更加表现了朴实平凡的劳动人民对于情感消费的需求,对曲折故事内容的偏爱。

此外,《劈棺惊梦》中不少唱词仍旧传承了旧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乡土特征,通过拿田间的鸟儿、花草作比,在意象化描绘田氏和庄周的心情的同时也体现农耕文化。如:田氏的唱词:鸟儿辛勤筑鸟窝/鸟窝偏被风吹落/黄昏归来(它)不见家/绕树悲啼又奈何/田氏(我)虽然苦寂寞/寂寞人儿尚有窝/先生之言实不错/若能知足便常乐/清净淡泊少嗟叹/无欲无求过生活。

庄周的唱词:菊花长枝头,摇曳春风前/吸天地滋养而吐艳/受日月精华而香甜/你将它活活(地)折断/损了本性,伤了自然/岂不知,老庄的学旨与心愿无为、无求、无伤天。

但是1988 年版《劈棺惊梦》没有延续原来的主题,反而间接地替受礼教压迫的田氏正义呐喊,易于现代观众理解,可看性提高。相较于以往的版本中将田氏作为道德批判的焦点,1988 年版《劈棺惊梦》淡化了谴责意味,不再将封建伦理礼法作为唯一的信条,而是作为一种给人施加的枷锁。电视剧不断用镜头语言展现田氏的美好,从初出场的素面朝天可见温婉气质,再到菊花会和登上塔楼令人惊艳,田氏外在美好的形象也映衬出人的自然天性——对爱与美的渴求。田氏深受道德纲常与自然人性冲突下的双重折磨,庄子虽身为圣贤,却无法控制内心猜忌,无法摆脱情理,楚王孙出于爱慕却害人身死。电视剧开头的题记已然点明:“人类最大的弱点是难以战胜自己。”可以看出,电视剧已经从传统的神仙道话和世俗批判的主题上升至人性与悲剧的永恒。

这意味着,《劈棺惊梦》在黄梅戏上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通过唱词和剧情展现黄梅戏极具民俗和朴实的特征。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也在主题及价值导向上发生转变,将社会背景和人的心理需求作为中心并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更加适合中国的形式与特色方向前进。

(二)对黄梅戏唱腔、唱法与表演的传承

中国传统戏剧有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由于剧种演变,黄梅戏由劳动人民在采茶时哼唱的采茶小调衍生而来,戏剧题材更扎根于民俗生活,相较于其他剧种的武打成分较少。为提高娱乐性,吸引观众,黄梅戏增加了歌唱与舞蹈的表演形式,并把四项基本功转变成黄梅戏特有的“唱、念、做、舞”。1988 年版《劈棺惊梦》同样继承了黄梅戏经典的唱腔、唱法与表演方式。

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后,黄梅戏电视剧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观看环境,从而《劈棺惊梦》在对白中延续使用黄梅戏的特色——黄梅方言,让黄梅戏发源地的人们拥有共同的审美和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音画技术更加成熟,《劈棺惊梦》拍摄期间有了录音机和各种器械的辅助,黄梅戏不再单纯的是舞台艺术。虽然有了这些帮助,演员仍传承了传统黄梅戏舞台演出的习惯,用高位置发声,并保证高、中、低音区发声位置基本不变,使观众获得更优的观看体验。在唱腔方面,《劈棺惊梦》需要演员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在电视剧版本中,马兰的气息浑厚坚实,同时非常灵活,在中低音区和高音区切换自如。

电视剧导演吴文忠和陈佑国在导演阐述中写道:“对待戏曲的表演特征,我们不能把观点留在‘走边'‘起霸'等程式表象上,而要升移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规律中……我们不要求演员去表现性格,这样势必会图解性格。要多注意对生活的自然形态的感受。”演员相对于传承“手、眼、身、法、步”的传统戏曲舞台程式表现手法,积极发挥了扬弃精神。在掌握前文提到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导演和演员更倾向于查阅资料、揣摩人物特质,在舞台和影视剧中将自身形象与角色有机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含演员自身特质的特色形象。比如,眼神与面部表情作为表演的一大重点,承担了展现人物情绪变化等重要作用,需要表演者仔细揣度。

《劈棺惊梦》在传承传统程式表演方式与唱腔唱法的基础上,通过改编使得以马兰为代表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在新时期为黄梅戏的二度辉煌注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新的尝试。

(三)《劈棺惊梦》服饰设计对黄梅戏的传承

中国戏曲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黄梅戏同样具有其特色的服饰特征。“庄周戏妻”的故事在不同舞台和不同渠道演出,其服饰也会发生微调。《劈棺》一折“庄周戏妻”最核心也是将剧情推向高潮的桥段,展现了服饰设计对于黄梅戏戏种的传承与转变。黄梅戏诞生之初被称为“草台小戏”,初期的服饰很是简陋,据著《江淮戏曲谱》:“旦角只是一件女褂、一条裙子,扮小姐是这套服装,演乞丐也是这套服装,衣服上没有水袖,演员也就用不着水袖功。”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为黄梅戏带来了发展机遇,舞台服饰从生活化逐渐走向舞台化,在借鉴了其他剧种的服饰设计后,黄梅戏的服饰从简衣布衫演变出各式各样的服饰。

一定时期的戏曲舞台上,水袖是服饰的鲜明特征。在《劈棺惊梦》电视剧中导演提到“服装、人物造型、化妆等无须受历史局限,不受舞台剧的规律限制”,以及“《劈》剧要求写意性,一切都弥漫着一种飘飘渺渺,虚虚实实的神秘感。”所以田氏劈棺时其服饰化繁为简,选择了纯白色素衣,不再使用水袖的设计。由于室内营造了烛火跳动,与楚王孙情意绵绵的场景;而庄周的灵堂阴冷萧瑟,田氏需要在两个场景间来回往返,整体色彩色值较之前增大,所以为营造虚拟缥缈之感,服饰设计不应过分突出,不应在原本就冲突强烈的场景里抢走观众视线。在田氏白色简洁、略带点缀的服饰映衬下,利用光线反射突出了田氏暖色调冷色调的面部变化来呈现强烈对比。此外在其他桥段中,《劈棺惊梦》的服饰设计传承了黄梅戏的特征——自然隽永、秀丽清雅,更加风流。另在1997 年版《梦蝶劈棺》中,戏曲服饰设计师蓝玲提出在纯白素衣上增加一条红色丝带,使田氏火热的情感在服饰上得到外化。

二、从《劈棺惊梦》看黄梅戏的传播策略

(一)精细本地基础展演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表现形式,黄梅戏历史悠久,长期在固定的场所由固定的团队进行演出,从而形成了本地化展演。随着时代发展,部分黄梅戏的本地演出形式逐渐没落,实质上,本地化的线下演出最能够让人们直接地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使观众在观看后形成二次传播,达到传播的核心目的。所以应该要重整本地化展演,精细演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其中旅游对接是精细本地演出的重要渠道。旅游对接主要指相关旅游项目和本地文娱活动与黄梅戏有机结合,并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进行对接,利用常态演出的方式,实现旅游商品的有效展演,使传统戏曲艺术黄梅戏能再次曝光在观众面前,并达到资金与流量的反哺。同时不能仅仅将黄梅戏作为简单的旅游类演出,应与相关旅游产品融合,在皖山皖水的游览中将黄梅戏包含其中。拿黄梅戏发扬的地点安徽省安庆举例,安庆周边的景点有限,距离市区最近的古南岳天柱山也有1 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颇为不便。所以更需要把黄梅戏本地化展演融入到本地化的山水及其他娱乐设施当中,发掘本地基础展演的策略。在旅游对接能够引入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应该择优精细化演出。应尽量还原旧时的固定场所,保留旧时的风貌与精神内核,唤起本地居民对于原始演出地依恋的情愫。

(二)结合数字化手段展现戏曲魅力

电视剧《劈棺惊梦》于1988 年上映后引起热烈反响,至今互联网平台上仍能看到有观众不断回看并在评论区留言。所以为了打造戏曲黄梅戏的品牌,应借鉴《劈棺惊梦》的经验,借助数字化手段,助推传统戏曲。在视频的播出端口,无论是在广播电视,还是在线上长视频平台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与数字时代发展下的产物紧密结合,打破地域和文化界限,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一种能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感召力、戏曲形象亲和力、中国戏曲文化说服力的传播新方式,在促进中华传统文明与当下社会交流的同时,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移动观看提供便携性、打破空间限制所带来的优势,有便于传统戏曲打破圈层;而广播电视定时播出戏曲节目则可以继续锁定中老年圈层,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

在黄梅戏进入影视化的过程中,有了多元手段辅助,更不能缺失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缺少对演员的训练。如前文提到,即使《劈棺惊梦》有了收音修音设备,但演员马兰、黄新德等人在演唱方面扎实的基本功依旧可以清晰地展现给观众,成为观众不断复看欣赏的原因。

另外要借助短视频的优势,突破戏曲铺垫长、理解难度大的困境。将短视频重新编排,择取传统戏曲曲目精选最精彩的七秒钟放在短视频的开头,譬如《劈棺惊梦》最精彩的片段应该是劈棺发现真相后自刎,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不破坏戏曲的完整性结构。

有数据显示,观众在互联网平台上观看视频后自发创作的作品成为视频产品二次传播的重要动力。所以在摄制戏曲时,应将符合“短、平、快”传播模式的内容择取出来,反复检验,使其便于理解也富有趣味性。观众在欣赏非遗艺术遗产黄梅戏后,借助观众“二创”使黄梅戏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以此吸引更多人关注黄梅戏的文化内核与艺术特征。

在主流的传播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创意性广告、在线上游览软件中加入虚拟现实观演以及公众号推文等方式,提高黄梅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频率。近年来也有不少戏曲类自媒体通过拍摄变装类、仿妆类视频活跃在大众视野间,其粉丝活跃度不低。这说明还有许多人是戏曲的潜在用户,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配合数字化手段优化视频内容,促进观众对于黄梅戏的感触、思考以及情感升华。最后,在戏曲行业发展层面,数字化手段的进入为戏曲艺术拓宽了新形态,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2020 年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传统影视行业停摆,商业价值受挫。凭借数字优势,虚拟数字人物形象成为文艺类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并与其特有的国风概念紧密结合,其中不少人物正在尝试戏曲。基于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未来虚拟戏曲演出有望成为新的发展风向,带动新的传播风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1988 年版电视剧《劈棺惊梦》展现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文化传承力,并通过有意识地改编使主题更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不再一味地尊崇封建伦理礼法。同时使演员们在唱腔、唱法以及表演上对于经典艺术的传承得以发挥,配合精简化的服饰设计,使其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适合影视化的制作。此外以《劈棺惊梦》为代表的黄梅戏及其他戏曲形式应继续精细化本地展演,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结合长短视频平台优势,重塑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印象,引发思考并带动传播。

猜你喜欢

田氏黄梅戏服饰
黄梅戏《中国梦》
动物“闯”入服饰界
黄梅戏《祝福》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饰演昆剧《蝴蝶梦·说亲回话》中田氏一角的感悟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田氏紫荆
关于贵州岑孔县木召古城的再认识:兼论思州田氏土司治所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