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金融风险防控的对策探讨

2022-11-12王美荣

今日财富 2022年30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县域防控

王美荣

受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县域金融风险问题进一步暴露,防控形势严峻。如何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体现着县级政府的使命和担当。本文在对县域金融风险的种类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寻找风险防控的着力点,就如何防控地方金融风险提出对策建议,以维护县域金融稳定。

一、县域金融风险的种类

(一)企业金融风险

主要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引发的资金链风险和担保圈风险。如某些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过度扩张,大规模从银行贷款或从民间高利率融资,投资前未审慎评估,直接将资金用于新领域或新兴产业从事跨界业务,一旦投资失败,往往引起企业资金链断裂。此外,在互保联保模式下,当个别企业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时,单个风险容易沿着担保圈或担保链扩散到其他企业。

(二)银行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

引起银行机构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但在县域层面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风险,即由于借款人未能及时清偿贷款本息而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受到损失。

(三)涉众型经济犯罪引起的金融风险

主要指在社会经济领域从事非法融资活动带来的风险。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集资诈骗以及违规设立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交易等。

二、县域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是最主要的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发展阶段,社会深层次矛盾突出,各种隐性的经营风险逐渐显性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造成部分行业、企业盈利困难,产能、劳务过剩,经营成本上升,企业间互保联保问题频发。此外,经济下行使银行前期累积的信用风险日渐暴露出来,在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对不良贷款严格的追究处罚力度下,银行机构放贷比以往更为审慎,贷款门槛提高,出现恐贷现象加重的情况。个别银行尤其是域外银行甚至压贷、抽贷、断贷,不少企业被逼转向民间借贷市场,经营困难加上民间高息吸血,更削弱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担保问题加快了企业金融风险的扩散

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或农户,通过互保联保获取贷款由来已久,在经济上行期,这种模式也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企业来说,在直接融资困难、有效抵押物缺乏以及自身规模、经营业绩、管理水平无法满足银行放贷的条件等因素制约下,保证担保是广大中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取信贷资金的主要途径。但是进入经济下行期,企业的经营风险显著加大,单个企业的风险会沿着担保链或担保圈扩散,容易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三)金融知识不足导致涉众型经济犯罪频发

疫情蔓延、经济下行使不少行业失业人数大幅增长,个人收入显著下降,信用状况更加脆弱,而且相当一部分群众因法律意识淡薄,金融知识缺乏,对披着民间理财、投资加盟、股权融资的外衣,实则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虚拟货币炒作等不法行为缺乏辨别力和判断力,投入大量资金参与,最终导致上当受骗,利益受损。

(四)处置力度不够致使金融风险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力度的加大,多数地区都能深刻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危害,把防控金融风险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来抓,但也有部分地区对风险把控不够,研究部署逃废银行债务、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等工作的会议召开了,相应的专项工作小组也成立了,因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仍无实质性进展。这不仅使当地政府的形象受损,降低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影响着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县域金融风险防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企业层面

一是个别企业在出現经营困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积极应对,而是撂挑子,甚至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了反面引路式的恶劣影响。二是某些风险企业早已经营困难,步履维艰,索性“破罐子破摔”,不支付贷款利息,但还想维持生产经营继续赚取利润。三是因担保圈牵连,某些企业授信受到影响,因担心还款后银行不续贷而不履行担保义务,有的甚至停止支付自身的贷款本息。四是个别企业存在“绑架政府”的现象。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总是寄希望于政府出手救助,将困难和问题统统抛给政府,企图通过政府给银行施压,尤其是国有资本担保的某些企业,出现违约时往往有恃无恐,寄希望于国资兜底。五是存在“脱保”现象。当担保圈内出现风险企业,特别是在担保责任不对等的情况下,其他企业为自保,经常拒绝再提供担保。“脱保”现象比较普遍,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二)银行与政府层面

一是个别银行存在抽贷、压贷行为。企业出现风险时,个别银行囿于上级政策规定,对企业压减授信额度甚至停贷;域外银行因不受当地政府制约,在处理企业违约问题时,为了确保自身资金安全,往往选择第一时间采取诉讼措施,导致企业的土地、厂房、设备被查封,企业无法继续生产经营,资金链彻底断裂。二是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打击难度大。目前,法院仅能凭骗取贷款、贷款诈骗、虚假诉讼、虚假破产、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来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定罪。如,甲公司因盲目扩张,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一夜之间转移资产后关门停业,4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拒不偿还。虽然事后公安部门及时进驻调查,但由于对该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认定存在诸多困难,无法第一时间追究涉事企业及人员的刑事责任。三是金融监管力量薄弱。作为县域金融风险防控的职能部门,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量大、人员少,特别是专门从事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面对全市繁重的金融风险防控任务容易力不从心。

(三)涉众型经济犯罪层面

一是高发案率和强隐蔽性并存,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加剧。以高密市为例,近年来,该市涉众型经济犯罪多为外地输入型,其主要通过开发手机APP平台,借助网络辐射传导,人员吸纳、资金累积速度快,涉案金额巨大,跨域跨界特征明显,波及面广。由于手机APP在运行过程中隐蔽性强,导致执法部门发现难度大,且受害人受利益驱使,在平台不崩盘、资金链未断裂前不主动报案,而等到平台崩盘、资金链断裂时,公安机关再去侦查,往往人财两空。加之多数平台的程序开发、管理运营、资金聚集、资金转移分属不同的团队,且服务器多数在国外,极大地增加了侦查难度,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追赃挽损基本没有可能。二是融资压力和违约风险并存,实体企业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有的企业采取向群众高息融资或违规线下销售股票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一旦后续资金注入不足,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引发地方金融风险。例如,乙集团打着未来上市的幌子,以线下销售股份的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及群众330人,涉案资金7000余万元,受害人多次上访,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三是高涉众性和低挽损率并存,风险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传导的趋势明显。涉众型经济案件涉及人员多、波及地域广、涉案金额大,加上债务关系复杂、调查取证量大,涉案财物往往查封冻结困难,追赃挽损工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与受害群众的挽损预期相差较大,容易给后期维稳工作带来巨大隐患。例如,A市侦办的丙担保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涉及投资人员400余人、金额1.4亿元,虽然当时法院已明确判决,涉案人员也在服刑,但从案发至今的8年时间里,参与群众一直不停上访追要损失,给政府、法院带来了很大的维稳压力。四是监管薄弱和协作不畅并存,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在金融监管、企业监管方面还存在政策、法律界线模糊等问题,导致源头行政监管缺位、预警防范不够、协作机制不健全;有的监管部门存在依赖公安机关刑事处罚兜底的思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多头监管、职责重叠等问题,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系统、成熟的工作流程,容易出现监管漏洞。

四、县域金融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多元化融资

一是加速金融资源集聚。探索设立金融供应链集中区或区域金融中心,招引省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入驻,优化地方金融业空间布局,加快金融资源要素流动及人才聚集。通过资源整合的带动效应,促进区域金融市场有序竞争,不断丰富金融工具的种类,降低金融产品的价格,从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新设或引进金融租赁公司,鼓励当地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金融控股集团,填补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丰富地方金融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投资机构、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参与,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投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蓬勃发展。三是发挥地方金融组织普惠金融作用。引导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市场群体,鼓励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方式有序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政府担保公司逐步增资,进一步提升增信服务能力,为更多中小企业融资增信,缓解疫情期间日益凸显的融资难问题。四是推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方面,引导企业跳出单纯依靠银行、小贷公司等间接融资的误区,通过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上市挂牌路径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另一方面,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式,用好用活资本市场各类融资工具,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公司市值。

(二)健全金融风险治理体系,深化系统治理工作

一是建立“1+2+3”的金融风险防控统筹推进机制。“1”,即组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2”,即强化县、镇的“两级联动”;“3”,即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处置联合办公制度。二是构建全覆盖的风险预警机制。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按照“管行业也要管企业”、“管企业也要管风险”的原则,在各镇街区、金融机构建立全方位的监测预警机制,把全市有贷款业务的企业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对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进行分析研判,完善风险预警大数据库,实现对重点风险隐患的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精准化的风险应对机制。制定《地方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组建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工作专班,针对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尽早成立债权银行委员会,研究帮扶思路,分类推出解决方案,实行精准帮扶。四是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解读法律政策,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联防联治涉众型经济犯罪新机制,打造“三三三”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三跨机制。跨层级联动:成立防范和处置涉众型经济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县域防范和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工作,各镇街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第一线的资源优势,全面做好辖内风险监测、线索收集、案件办理、社会维稳等工作。跨部门协同:公安、法院、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相关单位在履行好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工作模式,突破信息壁垒,加强线索和资源共享,按照“牵头负全责,协办为必办”的原则,分工协作,团队作战,全方位开展信息研判、态势感知、精准打击工作。跨领域集成:工信、税务、教育、住建、农业等行业主(监)管部门加强各自领域的源头预防,建立健全本行业“反应迅速、预警有效、配合密切、处置有力”的工作体系,形成覆盖全县域的工作合力。二是实施三维治理。广泛宣传教育:矩阵式发动基层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行业宣传员等人群队伍,充分运用新老媒体,开展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拓展宣传空间;打造宣传教育小课堂,通过组建宣讲团、组织巡讲会,邀请受害人主动讲述参与经历、受害过程,用鲜活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精准排查预警: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设置举报电话、举报箱、举报网站,畅通线索征集渠道;依托社区网格,推行住宅小区“楼长”预警模式,打造“朝阳群众”式群众自发性情报收集网络;开展“扫楼清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排查、社会排查和网络排查,横到边、纵到底,确保及时发现盲点、漏点。深度分类打击:组建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专业队伍,坚持“以打开路、打早打小、快侦快破”的原则,开展雷霆行动深入打击。对涉案金额少,危害较小的,及时约谈警示,责令清退处理;对拒不整改,甚至藏匿转移资金的,立即立案查处;对屡教不改、影响恶劣的,坚决打击,绝不姑息。三是整治三大领域。包括非法集资活动高发的网络借贷平台、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私募基金、众筹平台等领域,传销渗透的虚拟货币交易、医疗保健品买卖、文化品收藏交易、慈善互助等领域以及以网络刷单、虚假中奖、网络理财、套路贷等为主要模式的电信诈骗领域。

结语

县级政府要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做好风险处置,将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县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