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旅研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2022-11-12罗海燕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32期
关键词:增收

罗海燕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样也关系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以临安区为例,通过探索临安地区如何通过发展农旅研学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发展农旅研学基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旅研学;村集体经济;增收;临安区

农旅研学是将旅行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文旅产业的重要分支,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手段能够更好地推动乡村集体经济繁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新引擎的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研学的基地承载体可多样化,主要可表现为非遗文化研学、农事体验研学、户外生存知识研学、红色文化记忆研学等。

目前,在临安区农旅研学基地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农田、户外综合体等为代表的田园体验型农旅研学基地,代表案例有龙门秘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叶指南景区和风之谷营地等;另一类是以非遗传承、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科普研究型农旅研学基地,代表案例有文武上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桃花纸非物质文化体验园、杨溪忠孝学堂和湍口非遗传承研学基地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旅研学将会成为农村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新浪潮。

针对以上这些临安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旅研学基地进行走访,研学游的个性化、特色化要求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启发文化创意理念,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复兴。同时,农旅研学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乡村振兴的推进聚拢了人心。农旅研学游进一步将乡村和城市居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也把农村人连接得更加紧密。龙门秘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叶指南景区、文武尚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杨溪忠孝学堂四个研学教育基地在2021年1~9月,接待游客量达到1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近150万元。农旅研学基地的发展无疑在促进乡村文化复兴和文化振兴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当地的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的增长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農旅研学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有效解决盘活闲置资源。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产出附加价值。如杭州市临安区指南村结合村落优势,由政府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组织,吸纳农村集体资金或部分农户资金,联合闲置宅基地的户主将闲置的农房、庭院、农田拿出来,共同打造了美丽的村落景区。同时将村落交由第三方运营,村集体获得稳定的收益,回报高、风险小,使之变废为宝,让其重现生机。

二是运营前置有效地节约了成本的同时也理清了股份占比及收益分成。在农旅研学基地建设中强调运营前置是临安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如龙门秘境的研学基地在规划编制的开始就将运营的思路引入进来,同时还邀请了运营专家和运营商参加评审会,从运营角度提出意见。在研学基地建设的初期阶段便着手招引运营商提前介入。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运营专家跟踪了解建设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纠偏。以运营为目标引导村落景区更好地建设,做到了建设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需求走,将运营前置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是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村留守人员被视为难于管理且没有追求的人,通过农旅研学基地的兴起与发展,农村留守人员就变成了有价值的劳动力,能够在当地灵活地上班挣钱,除此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返村就业。

四是增强了农村传统文化自信。世代传承民俗文化技艺、独特的农家美食文化、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等,以及古桥、古树、古井、老宅都是厚重的遗存,不仅可以共享于人,更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更好地展现了农村地方特色。

五是搞活了农村特色风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再像空谷幽兰般寂静地开放,物是人非的风景,旖旎绚烂的风光,都能“风景这边独好”。

六是激活了乡村精神。当地人员的流动,集体经济的活跃,现代元素的注入,不仅为村庄聚集了人气,还为乡村增添了新的活力,使之焕发了新的生机,展现了乡村蒸蒸日上的精气神。因此,农旅研学游当前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姿态,推动着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农村经济正在更好地转型升级,农旅研学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开启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

二、农旅研学基地在促进村集体增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地政府先后出台了《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8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申报认定和管理细则(实行)》《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开展杭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相关项目评估认定的通知》《临安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这些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对研学基地产品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并形成了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农旅研学基地是基于“农业+旅游+教育”的新型教育产品,脱离了以往传统旅游产品的范畴也超出了一般的教育服务体系,因此如果只依靠旅游企业或是教育机构都难以独立完成、承担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制订与运营工作,村集体组织在农旅研学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开展农旅研学这个项目之前,双方几乎未有合作,跨界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因此农旅研学基地在促进村集体增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农旅研学基地缺乏足够的了解

农旅研学又是一个新的旅游课题,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该产业的意识、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相对较弱,思想观念偏于保守,发展农旅研学游产业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在“认清自身、找到方向、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招商合作、投资融资、营销推介”这几大方面都存在问题。

(二)农旅研学基地市场发育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村庄的规划创新不足,同质性严重。很多村庄在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项目定位不够科学合理,对于创新重视不够,无论是对于村庄内的建筑设计,还是基于村庄本身的特色挖掘,都存在相互借鉴或相互沿用,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结果。农旅研学游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在于每个研学基地都具有其本身的自然味、独特的乡土味、各自的人情味。然而,很多村庄在立足本村的特色农业和开发美丽乡村游的发展过程中缺少了专题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会受到种植规模、特色挖掘不够等综合因素影响的限制,使得村庄本身的成长性及持续性不够,也导致农旅研学基地无力支持起村落的长效发展。二是农旅研学基地的运营公司存在运营误区。而最大的误区是把农旅研学基地直接当成旅游景区来进行开发,运营农旅研学游的形式及特点决定了其属于“无景点”研学旅游的范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完全按照景区旅游的思维观念和做法来开发运营无疑是造成目前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景区旅游与农旅研学旅游虽然同属旅游产业,但彼此有着不同的业态和游客市场,故而不能用同一种思维方法来开发运营,这不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而是它们存在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以至于农旅研学基地在定位上就出现了错误,运营不协调,管理不顺利,效益也差强人意。这样也就无形地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

(三)运营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目前,临安的农旅研学基地运营工作还是以区文旅局牵头推进为主,工作中“小马拉大车”,协调难度大。一是部分镇、村干部对运营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遴选的运营商与运营要求不匹配,致使工作推进缓慢。有的镇、村重视大投资商,看不上运营商,所以对运营商进村运营支持比较少。二是运营商奖励政策不稳定。政策的优惠力度不够,很难更好地吸引民间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政府在农旅产业方面的一些相关政策没有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优惠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税收政策、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融资体制、奖励扶持政策等,优惠政策模糊不清难以吸引和鼓励民间及社会资金投入农旅研学基地的发展中。

三、如何破解农旅研学基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困境

(一)创新农旅研学游发展思路

农旅研学基地在实施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提档升级,不局限于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要积极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且立足于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以龙门秘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例,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首先,要明确农旅研学游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第三产业也拉动了手工作坊的兴盛,出现了“前店后厂”和一些加工企业,而企业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也会对拉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进而提升了游客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最后,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也使得“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层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二)整合资源实施品牌化运营

一是整合全区宣传推广与市场营销资源,围绕农旅研学基地运营方向与市场定位,形成合力,聚焦乡村运营品牌推广,避免“各唱各的调”。二是鼓励支持运营商实施农旅研学游品牌推广和联合营销,对运营商组织的农旅研学游品牌推广或联合营销活动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三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及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旅研学旅行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鼓励并支持开展利于学生发展的研学旅游。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旅研学基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指导。

(三)探索推广发展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村集体和农民带动能力

一是“农旅研学基地+村”模式。推进农旅研学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乡村与研学基地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农旅研学基地+村”模式。二是不断壮大企业主导农旅研学基地经营,吸纳当地村民参与经营或管理的“农旅研学基地+农户”模式。总之,要坚持合作属性,让村集体和农户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更大实惠。要注重建立健全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带动、土地托管、资源或资金入股、劳动就业等多种方式,能够让农户和村集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旅研学基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地探索推广新模式新做法实现多方参与、互利共赢。

四、结语

农旅研学的发展理念突破了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观念,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同时也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式,建立了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有效互动机制。农旅研学的融合协同发展是推进产业融合、促進“三农”发展、推进研学旅游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服务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做大做强城市品牌的有力保障。因此,地方政府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当地农村的优势资源,制订出多元化的开发策略,以农旅融合的发展来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推动全域研学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迈出扎实的步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孙在国.对村集体增收现状的思考[J].农村财务会计,2020(05):32-35

[2]陈永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六点思考[J].河北农业,2020(09):58-59.

[3]黄克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27+235.

[4]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07):80-98.

[5]胡平波,钟漪萍.政府支持下的农旅融合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85-104.

(作者单位: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增收
植物酵素对果菜增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安全管理办法
规范引导涉农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中西部地区效益农业的发展策略
关于内蒙古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
浅析铁路机务系统增收创效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农民增收问题分析
浅析滇型杂交粳稻技术推广
收入结构视角下福建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浅析当前农民增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