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之地
—— 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纪实
2022-11-12刘萧
■ 刘萧
这是中国的北方,鄂尔多斯高原。
这是准格尔旗。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鄂尔多斯部落划分为六旗,准格尔旗当时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
这里有准能集团的露天煤矿。
从地图上,煤矿地处北纬N39°25′—N39°59′,东经E111°10′—E111°25′。迄今,山川风月如斯,旗属境域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当我一遍遍地凝望着地处薛家湾的黑岱沟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时,我完全被一种强烈的情绪震慑了。我不知怎样去形容它们,天之大,地之大,而它们,是天地间的造化,如此壮美、宽厚、辽阔,不着边际,令人遐想,思绪万千。这是一个有如谜一样的世界,它让你领悟到远古时鄂尔多斯地质地壳形成的诡异,也让人感受到而今人们与自然不屈不挠的抗争,就像一首诗说的:“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只争朝夕的是这一群准能人,他们更像一群拓荒者,踏风而来,前仆后继。站在这里,无需解释,关于他们几十年来与之奋斗的故事似乎已跃然纸上,历历在目。在这片曾经是荒芜的树不落雀的土地上,从大漠荒原到绿野千里,需要探求的是准能人一代一代与天斗、与地斗、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以及那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准能精神!
一
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已经天黑,来接机的师傅等在那里。直到坐上车,才从师傅的口中知道从鄂尔多斯到准格尔旗还有160公里,耗时2个小时。车疾风而驰,看不到一路上的风景,源于简单的断想,只感到在那些一晃而过的背景里,土丘杂乱,土壤坚硬,贫瘠荒芜,枯裂着甚至长不出一棵草。我的心理有了很大的落差,疑问从心底而生,因为我要去的地方是一个连煤炭都要被称为“绿色煤炭”的地方,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都闻名遐迩的骨干企业,即国家能源准能集团,拥有着低硫、特低磷、高灰熔点、较高挥发份和较高发热量的优质长焰煤,煤炭资源储量30.98亿吨;拥有年生产能力34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年生产能力3500万吨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以及配套选煤厂。不仅仅是煤炭开采,更是集坑口发电、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截至2021年底,集团资产总额为642.15亿元;在册员工9100余人,累计生产商品煤8.26亿吨,发电655.25亿度;累计实现利润599.11亿元;累计上缴税费546.08亿元。
黑岱沟露天煤矿航拍图 ▲
这简直就是一块乌金之地!
黑夜里一切看起来都是昏暗的,微热的风呼呼地打着车窗,我的思维也有些短路。
都说相聚是缘,第二天的见面会记忆犹新。
如果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介绍,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就是杜善周——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没有气势逼人的身板,更无大企领导的豪强,中等的个头,脸廓微长,五官柔和,属大众脸谱,举手投足间总流露出一种朴实和善意。他工工整整地穿着一套制服,藏蓝色的西裤、天蓝色的短袖衫,胸前一丝不苟佩戴着一枚党员徽章。他略带陕北口音,不太好懂,所以,他在讲话时,以手不断配合着动作,形成习惯性的肢体语言。
而且不带讲稿,娓娓道来,一连两个多小时。
这当然是一种才能。
他说自己从基层做起从矿工做起,现在也一直在努力做好煤炭这篇文章。
是啊,要做好煤这篇文章有多么不易。
之前,煤矿留在人们脑海的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瓦斯爆炸矿井塌方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人们谈煤色变,心有余悸。
但在准格尔,那已经成为远去的历史了。
在杜善周董事长的介绍中,我们翻过的每一页都是崭新的,带着深情绿意,带着盎然芬芳,成就着自己的梦想,辉煌着自己的辉煌。
准能选择了一条清洁的发展之路。不仅仅如此,围绕煤矿的产业发展,他们还与农业、牧业、旅游业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榜样之路。到现在为止,准格尔矿区有目共睹是满眼的绿,在曾经千疮百孔的黑煤地上,复垦绿化超过3000公顷,平均覆盖率达到80%,治理率100%。
“曾经‘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现在,我们在改变,通过愚公移山精神,不怕苦的精神,干到底,要改变人们对煤矿的认识,让原来的地貌变青山绿水,同时转变经济价值,哪怕以后不开采了,仍然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留下财富,造福地方……”杜善周说。
他谈到煤矿发展的历史及近年来的变化,现在时代发展,离不开煤,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还谈到煤炭的转型、谈到国家企业、个体都应该融为一体,有国才有家,应实干,而不是看,要传承下去,重视人才和队伍建设,培养使用人才等。他也给自己树立了目标,短期的、长远的谋划及发展规划,那全是他自己的见解、想法。他希望在准格尔矿区的建设,从山上到山下,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
事实上,他的构想已经实现,或正一步步朝着发展的方向狂奔。准能集团,写就的岂止一篇文章,简直就是一本厚厚的书!
书中,写满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更诠释了“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的铮铮誓言。
二
我在准能集团看到了这样的一种记载,几乎从20世纪80年代起,很多时任的国家领导人都曾将他们的足迹留到这里——
1983年9月15日,时任国家副总理宋平视察准格尔煤田。
1990年7月17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为准格尔一期工程开工剪彩。
1990年9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黑岱沟露天煤矿时亲笔题词:“大力协同 搞好准格尔煤矿建设”。
1993年7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准煤公司。
1993年8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黑岱沟露天煤矿。
1997年7月2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国权率中央代表团慰问准煤公司。
2010年8月1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来公司参观考察。
2010年8月7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来准能公司参观考察。
其时,20世纪90年代后,陆陆续续来这里视察的有时任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工业部部长王森浩、副部长张宝明,国家能源部部长肖寒;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书记王群、刘明祖、储波以及政府主席布赫等也都来过这里视察过。
真是无法想象。
一个旗,等同于一个县,一个县能有多少人口、面积几何?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但这样一个行政区划上的小地方,无数次牵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可见其重要。而究其原因,正是这里埋藏着全国罕见的巨大煤田。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地质部就曾派出了地质局对此做过勘测和普查,一份份勘测报告,揭开了国家宝藏的秘密:这里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多如砂石,而且因为地质的原因,煤田形成的产状平缓,上面所覆盖的土层及岩石不厚,煤层与地表层之间,平均厚度49.15米,最浅的地方,仅2米的距离,还不及一个运动员的身高。露天开采,不过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事。
但那样的年代,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那样的年代,抗美援朝如火如荼,中朝生死相依;
那样的年代,土改和镇反此消彼涨,摒浊扬清;
那样的年代,日内瓦会议唇枪舌剑,战争与和平,孰轻孰重;
那样的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开始,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开辟新的道路……
太多事,难提起。一个国家,一份命脉,万里河山,只能取一瓢饮。
一晃,20年过去。
其间,关于煤的话题,有些沸沸扬扬。一个帅小伙叙述了他儿时的经历,那是他父辈所经历的。很小的时候,他们家开采了一个煤矿,那时国家并没有卡紧,私开的煤矿较多。因为报酬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挖煤,他们家也请了一些外地工。挖煤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炸开地表岩石,再剥离煤层。他父亲和那个外地矿工负责爆破。按规定,两人必须配合默契,约定准确时间点燃引线,大家同时撤离,否则会出安全事故。但那天那个矿工不知为什么犯了迷糊,居然一个人点燃引线先跑出去了。父亲是个有经验的人,凭感觉知道事情坏了,他拼了命往外面走,刚走出不远,听身后“轰”的一声炸响,天塌地陷,有一些矿工眼睁睁看着被封到了里面……
他当时就在外面,吓得发抖哆嗦,而他的父亲,再也不堪目睹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们搬离了那个地方,到外面靠做生意度日谋生……
那帅小伙的经历听起来像故事,在我看来,那故事变成了一幅痛苦的画面,留在我心头,曲折迂回,久久没有散去。另一个是新华社陕西分社的一位社长眼中的煤,他到陕北采访,不停地走,不停地看,路过陕西神木、府谷周边,过了大柳塔,来到离准格尔不远的地方,一路上感到满山满沟都是煤,当地人轻易就能拨出煤块,他们或肩挑背驮,或驴拉板车,将煤块拉到家中,生火做饭,甚至当砖头砌厕所码猪圈。他为此写了篇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等几十家报纸上,还作为内参放到了当时总理的办公桌上。
过去躺在历史的记载里,只能想象,无法回眸。
好在终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1976年5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准格尔煤田开发筹建处,算是拉开了这片土地煤炭资源开发的序幕。
那时的准格尔,一眼望去,是鸡爪子一样的山形地貌,沟壑纵横,黄沙漫漫,既没有充足的水源,也没有绿荫的植被,属“七山二沙一分田”的荒原。15户人家,稀稀落落地居住在薛家湾,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年夏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怀抱共同的理想来到这里。
老职工曾详细地给我们描述过那时的境况,那时苦啊,鸟还有自己的窝呢,而他们上无片瓦,下无一根木柱,筹建处只能因地取材,用土垒房子,既做办公室,又当宿舍。异常简陋不说,晚上睡觉,土坷垃还会时不时掉下来,让你吃到满嘴沙。几个月后,筹建处在另一处建了一排“干打垒”的房子,把办公地点迁了过来,并自行安装了5千瓦柴油发电机发电,才算解决了住的问题。
但用水喝水仍是个问题,好不容易挖开的旱井,稍微一干旱,水便蒸腾了,舀出来的几乎全是泥水,要过滤很久才能饮用,也只能节约着喝,滴水贵如油啊。
他们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生活上的苦,事业上的磨砺,风刀霜剑一般。但只要不放弃,一切事物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1977年11月,筹建处88千瓦柴油发电机开始运行,职工的住所开始使用电灯照明,希望也在期待中明朗。但到了1979年5月,因国家调整煤炭基本建设计划,准格尔露天煤矿施工准备项目搁浅。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煤炭工业部、内蒙古自治区等各路人马前来考察后,决定加速开发准格尔煤田,准格尔项目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五大露天煤矿之一。不过等大家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985年,国家决定压缩投资规模,此项目又下马了。
希望与失望交替,理想和梦想并存,准格尔项目如海上的一叶扁舟,高高涨起,又重重落下。
198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四版刊登了一则消息,向世人宣布,一座能源巨轮即将开启!
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准备多年的准格尔煤田开发工程终于尘埃落定。回过头去,准格尔项目从开工建设至今,经历了重要的3个时期,3个10年。
第一个时期从1990年至2000年,为最初的开工建设时期;第二个时期为2001年至2010年,进入跨越发展阶段;第三个时期从2011年至2020年,步入了高质量创新发展时期。
从第一个时期开始,准能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准格尔模式。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而新世纪的到来也期待他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十年里,他们转变观念,谋求出路,煤电路图景也由此应运而生,次第铺开。他们首先打通了能源运输动脉,将铁路铺进了薛家湾;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钳制,建成运营坑口发电站,投产后并入内蒙古电网发电,缓解了内蒙古西部电网的紧张局面,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之路,而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基地,也开始崛起于鄂尔多斯高原。
十年,弹指一挥间。2000年,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转变,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煤炭行业的市场强烈竞争,改革成为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准能,面临一场严峻考验。
但机会总属于有准备的人,属于那些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公司将改革的重点放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公司制改造,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上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潜在优势,适应全国煤炭市场需求的趋势,向华北、华东及沿海地区推出了“绿色环保煤炭”,逐渐打开了市场。准煤之路,也逐渐进入了十年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准能公司在煤电路三大主业方面也进行了扩张,黑岱沟露天煤矿商品煤量由以前的1200万吨突破到2500万吨,配套的选煤厂、设备维修中心也进行了扩能升级。2005年,公司引进了当时国际上第一台无齿轮转动的8750型90立方米吊斗铲,实施了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推动了煤炭产量快速增长。2006年5月,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开工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选煤、维修、铁路项目也紧随其后进行建设,2008年,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建成投产,到2010年,年生产商品煤1950.04万吨,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使它成为了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这种情况下,公司又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利用丰富的煤矸石资源,成立了矸电公司,这既可以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就地转换能源,变废为宝。这也是准能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步,投产运营当年,矸电就发电15.1亿度,实现盈利。同时,作为流通领域大动脉的铁路建设也由单线变为复线,2010年,大准铁路的年运量达7129.28万吨。
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 ▲
到了2011年之后,准能经济发展开启了新常态,在发展主业的同时,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推进“采—复—农—园”协同发展,在矿区复垦率达100%,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矿区工业旅游特色,又兼具休闲农业观光功能和现代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文字的层面,我最初对于准能集团的了解,实在是有限的,不过一本书的内容提要,不过某个章节的故事片段,它大气豪迈,却空洞无物,你看着它,看起来清晰可辨,实则一无所知。
但是,我实在渴望感受到一些细节,一个企业,有它的骨骼、血肉,甚至灵魂。
我想走进它。
三
黑岱沟露天煤矿。
远处山峦横叠,蜿蜿蜒蜒,泛着强烈的太阳白光,闪闪烁烁的一片,晃荡着人的眼。燥热的土地,袒露着自己的胸膛,没有雨水的季节,一切都是干裂的,黄土覆盖着岩层,有如棉絮罩着火箱,显得更加炙热难当。
我们驱车先去了总部。陪同我们一起的,有既是司机又是讲解员的小王,还有另一名工作人员杜女士。杜女士温文尔雅,气质若兰,你无法想象她曾在厂矿的第一线闻着机器的轰鸣声度过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岁月,她了解这里,爱这个地方,爱矿如家,之后把这份爱凝注笔端,写了不少关于煤矿工人的作品,成了当地有名的一位作家。我看过她的文章,的确富有才情,公司安排她陪同我们,体现的正是公司的周到细致和贴心。
一排几栋四层楼的现代建筑,矗立于旷野,银灰色的墙面,高端大气,庄重宁静,在房子的顶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望云招展。下车后,我们直接走了进去。在一个宽大的办公室里,挂满了数不过来的奖状奖杯,有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特级安全高效矿井”“特级安全高效露天矿井”,有诸如“国家创新示范煤矿”“优秀矿山企业”“特级安全高效露天矿”“文明单位标兵”等。有连续3年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3次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双十佳”煤矿“中国最美矿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科技创新示范煤矿”等多项荣誉称号;有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项,在抛掷爆破、预裂爆破等关键技术上取得6项自主创新成果。其中,“大型露天煤矿开采新技术与应用研究”“露天煤矿高台阶抛掷爆破与吊斗铲倒堆工艺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一块白底绿字的牌匾,上面写着“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从总部出来后,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小王递给我们一顶白色安全帽,并告诉我们,要到矿山作业区,必须武装好自己。我们换了矿井的车乘。
不得不承认,在第一次面对像黑岱沟这样的露天煤矿时我有多么的可笑,因为我的见识还停留在若干年前家乡深山里那座小小的地下煤矿,深不见底的矿井、日夜转动的轱辘钢缆绳拉车、黑不见脸的挖煤工人,以及让我始终弄不清她们到矿区怎样工作的漂亮女孩。我一直以为她们跟男人一样,也是在底下挖煤的。而在与准能集团职工的交谈中,知道以前在当地的井工矿,女人是不下井的,不说晦气,男人们在矿底下作业时汗流浃背,常常需要赤身裸体……我突然想起一个用蛋黄色手绢做成蝴蝶花朵戴在马尾的非常漂亮的女孩,她每天总是干干净净地去矿地上班,又干干净净飘着蝴蝶回来,真是误会至深至今啊!她最多只是一个开机的矿工。
宽敞的车道,绵延的土丘,层层叠叠的山弯,大大小小的沟壑。极目远望,一排排黄色的大型卡车整齐有序,鱼贯前行。我并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只觉得它们是如此壮观、威武,像战争武器,凝成一道耀眼的风景。问了小王,他说那是拉土石方的卡车。
平整的道路被卡车碾出清晰的辙痕,如铺着一条没有尽头的履带。没有漫天飞舞的黄沙,淡淡弥漫着的尘埃,让这里的作业看起来如火如荼。
他们要把土石方拉到哪里?拉去做什么呢?我懵懂起来。
小王告诉我,待开垦的煤田,有着三层的分布,最上一层是薄薄的黄土,中间一层是坚硬的岩石,最下面的一层才是煤炭。只有将上面的黄土和岩石剥离,才能进行最后的挖煤环节,实现最终目的。而这必须剥离的岩石黄土,并不会被胡乱丢弃,而是拉往另一个已开垦过的煤田之上,重建大自然的绿色美好家园。
我头脑里想到了愚公移山。
小时候的课本中,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一个老人,教育他的几个孩子,门前的这座大山,挡住了家门口,一定要把它移开,一代人不行,两代、三代、无数代,直到移走为止。我们儿时崇拜这个故事,长大后讥笑这个故事。而现在,这故事的最新版本出现在我的眼前了,我以何种姿态去了解?去接受?
车很快到达矿区。无比宽阔的地面坦露着乌亮的颜色,道路延伸着,一如黑色的被收割的原野。道路的两岸,悬崖耸立,气势夺人。但那不是生长古树绿草的悬崖,而是经过亿万年时光铸造而层层叠加起来的煤的壁崖。
不会有挖煤的工人了,科技的进步早已淘汰原始。挖煤者成了操纵机器的王者,被他们使用的是代表着当前最先进的露天开采工艺——吊斗铲倒堆工艺,准能集团引进该工艺,在国内尚属首次,它集采掘、运输、排弃于一体,可以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
远处,电铲在挖掘,车型很大,声音很小,一副寂寞的样子。但它的那一铲下去,挖出来的煤多的高达60多吨,简直惊掉人的下巴。
开铲车的电铲师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红色的工作服,红色的安全帽,成了煤田里的一抹亮点。他们是如此年轻、帅气,和颜悦色,精气神十足。
就这样站着与他们瞎聊。聊上下班、聊作息时间、聊薪金收入、聊学校文凭,甚至聊他们脚上统一标配的那双鞋。那是一双类似山地鞋款式的鞋,棕色、中高帮、结实、厚重,看起来很气派,师傅告诉我,鞋的前端里层,特别安插了一块钢板,以便阻挡会突然砸中脚的石头和煤块,防止脚受到伤害。
“鞋子很重吧,穿上难受吗?”我问道。
“比平时生活穿的鞋子重一点点,已经习惯了,穿起来很舒服的。”一个师傅道。
这时,又有两位年轻人从不远的一辆白色的普通装运车里下来,走到我们面前。他们穿同样的鞋子,戴一样的安全帽,只不过身上穿的是灰色或淡蓝色的工装,可看见一些清洗不掉的油污。他们是专门负责修理机器故障的维修工,那白色车辆是他们的专用维修车。他们的使命是抢险排难,哪怕机器设备没有出现问题,他们仍然会成天待命。
看得出来,不管是操作大型机械的电铲司机,还是小维修工,无不流露出一种自信与自满。当然,除了高额的薪金、公司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主要还因为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本领,有的甚至炉火纯青。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气质皆因自己出类拔萃的技能。
说实在的,我有点被他们吸引,因为对陌生行业产生的好奇,更因为他们在平凡工作中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四
其实,从1990年7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伊始,就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而来,为准格尔的发展倾尽心力,不罢不休。很多矿工从弱冠之年到知命之年,从青丝到白头,他们不仅见证了黑岱沟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发展,更是在亲身参与中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身怀绝技的优秀的人才。
苗瑞峰,1991年7月毕业于伊敏河技工学校辅助设备专业,被分配到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一线,他曾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开过推土机、“玩转”轮斗。2008年1月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正式成立,此时已有着17年现场作业经验的他因为业绩突出,被选调去支援该矿的筹建工作,后来被提拔为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调度部任值班主任、一线班组长。2012年,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面临着排弃空间紧张、卡车运距加大的情况,矿里决定从采场中部六煤顶搭建一条通往1025内排土场的排土桥。苗瑞峰明白这座桥的重要意义,不仅能缩短卡车的运输距离,全年剥离物通过量约2400万立方米,节约运输成本上千万元,还避免了多处运输交叉,降低了安全隐患。为此他每天深入现场指挥搭建中间桥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经过1个月的奋战,一座“神奇”之桥搭建在了乌金之上。搭建工期较计划缩短了10天,新增经济效益近50万元。2021年,为实现降本增效成果2个亿的奋斗目标,现场经验丰富的苗瑞峰根据本矿制定的4方面14类37项降本增效措施,细化日常工作时间表,将量化的数字指标运用自己的“苗式法则”转化为现场设备出动运转情况。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生产情况,现场工程推进稍有延迟都难逃他的“法眼”,正是因为这样的“斤斤计较”,1~5月,该矿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总成果14649.76万元,完成计划的71.8%。
他叫刘建平,黑岱沟露天煤矿采掘队运行二班的吊斗铲司机,2号wk-10B电铲机长。在这里,他被称为工地的“活雷达”。他1994年参加工作,最初只是一名电铲司机助手,2007年黑岱沟露天煤矿组建吊斗铲机组,他受命于危难与惶然之中,因为面对陌生的设备,一切都要从零学起,接受别人的批评以及外国专家的指导。
那时候,他几乎把铲当成了自己的家,在铲上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刻苦钻研,用心琢磨。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短短4个半月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吊斗铲的操作。此后,他在这个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从未松懈过,并练成了一种有如医生诊断病人疾病般的独特本领,望闻问切,细细揣摩,迅速判断事故、预防事故。仅2019~2020年两年时间,他就发现了7处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的隐患问题,并及时预防因回转立轴断裂可能造成的火灾两次。几十年里,没有发生一次安全事故,这为准能集团节约了巨额的设备配件费用和维修费用,也很大程度提升了生产效能。
我曾在别人的帮助下艰难地爬上了吊斗铲,坐进驾驶室,那一方小天地虽然“高高在上”,但常年工作在煤层的顶板,煤尘、粉尘时有弥漫,碰到狂风天气,清理煤顶、煤沟,也是件不好干的活,常常把自己弄成个黑人,但他从未抱怨工作的艰苦,几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一腔热血献给了采煤事业,无怨无悔。
黑岱沟露天煤矿采剥作业面 ▲
“90后”的郭波年纪不大,却荣获过全国第四届全国煤炭行业露天采煤挖掘机第一名,国家能源集团颁发的“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鄂尔多斯“草原英才”等荣誉。这来自他本身孜孜不倦的钻研学习和务实勤勉的工作态度。2013年,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引进一台EX-3600液压反铲,为世界一流的大型矿山设备,铲斗容积22立方米,自重360吨左右,这台设备需要自己组装。面对这一新式的庞然大物,他真是无从下手。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掌握设备的基本原理,把机器组装好。为此,他每天跟随厂家派来的技术员学习,把每个装置的原理、作用、标准化操作流程记在笔记本上,印刻脑中,直至后来,别的矿工都将他当做液压反铲作业的活流程。有一次,这台设备大臂出现裂痕,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设备损坏,并危及生命安全。郭波积极与维修人员一起,对大臂裂纹进行了修复,避免了一次设备安全事故。事后,他并未放下心来,一直琢磨大臂出现裂纹的原因,在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中,找到了原因,是因为生产过程颠簸抖动大,断裂的小配件未及时修复,加大了大臂的承载能力。在以后的摸索实践中,郭波还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很多看似不起眼的问题。
2016年至2017年,煤炭市场低迷、征地受阻,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一度面临无煤可出的尴尬境地。对此,郭波和本机组人员动起了向内挖潜的心思,从设备最常见的润滑油管故障着手,积极对设备进行技改技革。设备在作业时,润滑油管一直裸露在铲斗与小臂的连接处,很容易造成损坏,且损坏后维修时间较长,不仅影响设备出动率,日积月累,无形中还增加了成本。郭波和机组人员便琢磨着对策,经过多番摸索后,他们为润滑油管外侧加装了十字防护罩。改造后的润滑油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一年可直接节约成本费用约30万元左右,还有效提高了设备实动率。
这一笔账,算是小的,而有的铲车配件,一个轮胎就是50万元啊!郭波坚持以工匠之心追求技艺极致,在岗位上书写着青春华章。
黄悦林是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工务队副队长,集团公司明星员工、“安全先进个人”。1991年7月毕业于伊敏河技工学校辅助设备专业,被分配到黑岱沟露天煤矿。
他开过履带推土机、轮式推土机、平路机、前装机等6种设备。近年来,他在有效降低轮胎成本,进而提高卡车轮胎使用寿命这一降本增效方面的业绩越来越大了。2020年,运输队仅轮胎成本就达1.2亿元,如何降低轮胎成本是运输队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2021年工作会上,集团公司下达给哈尔乌素露天煤矿2个亿的降本增效“硬指标”,它既是任务,也是一次难得的考验。2月9日,距离除夕只剩两天,作为与运输成本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区队,黄悦林迅速组织工务队与运输队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会议室内讨论节支降耗工作,最终达成考核数据共享、互相监督考核和加大奖惩兑现措施3项共识,共同降低全矿轮胎成本,奋力完成了1亿元的轮胎考核指标。黄悦林针对不同卡车型号,协助运输队细化轮胎里程处罚标准,并提出工务队将从每月工资总额中提取1万元作为轮胎专项奖。按照比例推算,工程质量优异的职工最高可拿到1.5万元,此举极大地调动了一线作业人员参与节支降耗的积极性。目标设定,黄悦林经常主动联系生产技术部、调度室,通过优化采矿方案、分时段上煤,保证全年道路通畅,减少对卡车轮胎的损害。截至2021年10月31日,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同比节约轮胎100条,直接节约成本约1.72亿元,远超年初既定任务目标。
除采煤之外,残余煤的回收也非常考验职工操作技术,回收的过程中如果夹杂高岭土及碎石块,会大大降低煤质。为加强煤质管理、加快残余煤回收的进程,黄悦林根据生产实际出台了相应管理措施。截至2021年11月28日,在黄悦林合理安排下,累计回收5号煤层残余煤190万吨,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不断的思索得出的结果,他深知,要抓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工程质量的考核和薪酬的分配工作,并且各项工作都要有制度做支撑。在他的带领下,工务队制定了《本安管理考核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
“忠于平凡工作,保持平静心态,甘于平淡生活。”这是黄悦林常常用来激励自己的话。多年来,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以勤于思考、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为全矿员工树立了榜样和典范,也为建设新时代的美丽矿山作出了贡献。
还有很多像王元清、张柱、赵云、王鹏飞等,虽不能一一写尽,但108名矿工的“好汉歌”道尽了他们的优异,写就的是另一版本的煤炭水浒梁山故事。他们是厂矿的台柱,用责任和担当来履行使命。他们团结一致,凝心聚力,面对机遇挑战,攻关克难,成了准能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一群新时代最富才情最可爱的人。
五
在内蒙,以“乌素”命名的地方不少,蒙古语音译,乌素,意为水。水为生命之源,塞外地处荒漠,水源奇缺,蒙古族择水草而居,有崇水情结。哈,为黑的意思。哈尔乌素,如果要翻译,应为黑水吧。
这儿如果有水,肯定是被煤染黑的。
从高高的山顶俯瞰下去,哈尓乌素煤矿尽收眼底。天是蓝的,云依然亮白,偌大黑色的矿地,也显得如此干净。两条蛇形的车道逶逶迤迤,由高到低,由近而远,一些作业的车辆,或停或走,总是那么小心谨慎。
我久久地望着远处的旷野。没有绿树的地方,其实是更大的风景。我淹没在自己的想象里,感觉那是一片无边无际波浪微涌起起伏伏的海。
负责陪同我们采风的是一位名叫赵鹏的资深老班长,他首先把我们带到了山顶。在山顶临时搭建的板房工作间,设有岗楼监测点,摆放着可操控的机组和液晶屏,这是准能集团率先引进的边坡稳定性监测雷达,对高台阶边坡进行全天候监测,随时掌握高台阶的变形动态,稳定状况,实现了从监测到报警的全自动化处理,有效避免了作业人员的伤害和设备损坏。至今已成功预报片帮26次。
毫米波雷达监视着山下煤矿作业,挖掘进度、车辆装卸、安全距离、超速度等,无一不出现在视线里,以便及时调控指挥。技术人员还耐心给我们介绍了矿井里的卡车,演示了操作流程。无人驾驶的技术,在这里开始了一种积极探索与先行实践。
真是大开眼界。国内首台载重290吨930E无人驾驶矿用卡车、4台有人驾驶730E矿用卡车、1台395型电铲、1台推土机开展混合编组作业连续运行,其间绕障、跟车、清障、装载、会车、卸载等全流程典型作业场景运行流畅,无故障、无人工接管。这种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卡车混合编组运行目前国内尚属首创,它应用毫米波雷达防碰撞系统,通过反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探测本车与前方设备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通过配套的机械刹车装置,实施自动减速或刹车,从而达到由失误到安全的功能。
毫米波雷达卡车防碰撞系统 ▲
有一种交通车辆防撞预警系统,是为矿内运输线路复杂,弯道坡道多,车辆种类多,为确保运输安全而开发的,它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和RF射频技术、三维电子罗盘技术和LCD液晶屏的显示功能和语言报警功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在短距离内高精度、高灵敏度、全方位的信号传输以及预知临近车辆的位置和方向,解决了卡车、辅助车辆的安全防撞预警问题,保证了全天候安全运行。
之后,我们又来到煤沟底,围着那些大型设备,看了个够。站在这里,那载重290吨的无人驾驶卡车,俨然庞然大物,它的每一个轮子,高达3米,而一个轮胎的价格,就要50万元,相当于一部奥迪车4个轮子,就是4部奥迪了。
赵鹏班长是我遇到的一位魅力奇人,他给自己取的网名为“经典男人”,实在名不虚传。
他担任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运行工长,运输队运行二班班长,高大挺拔的身板,被太阳晒黑的有点粗糙的皮肤,走路带风,声音洪亮,站在那儿,都让人感到一种老虎一样雷霆万钧之能量。但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工作狂,一个大老粗,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正是他内心的丰富和美丽,他思维的奇妙和独到,让你瞬间深刻难忘。
赵鹏1992年在包头第一技工学校学的特种驾驶专业,之后任卡车司机一职、班组长等。从履历上看,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最高为东北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函授本科。但就是这样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却来了一个很大的逆袭。
我很愿意把他称作一位艺术家。因为他把一份异常繁重的枯燥无味的工作做成了一种艺术。他的班组共72人,管理着78台大型卡车,承担着哈尔乌素露天煤矿1/4的剥离运输任务。我很惊奇他居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赵鹏班组”,这个班组以“五型班组”建设为载体,从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创新增效、学习提升、和谐发展5个方面入手,他为此创建了赵鹏工作法、二十二步点线点检法等,还亲自为自己工作的赵鹏班组设计了个意义深远的Logo:一辆卡车,行驶在一半红一半黑的圆上,红色代表安全,安全为天,黑色代表乌金之海,代表工作现场,上下代表安全覆盖无死角。卡车的两个轮胎牙子代表一个合力班组,他们紧紧团结一起,轮胎代表两只眼睛,一只代表公平,一只代表公开,公平公开地实施他们的绩效考核。还有中间那显眼的白色,代表着学习和创新……
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有“明责知责、履职尽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贯穿到工作决策部署、考核监督、人员准入等各环节,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管理,以制度推动安全。建立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班前会制度》《现场交接班制度》《现场带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设备工器具维修保养制度》《危险源辨识管理、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等。
还有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班组文化阵地,既缜密严谨,又易懂可行。他津津乐道地介绍,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比如他的班前会歌,准军事化交接班、自我管理新理念,推动企业往前走的新定位、新内容、新管理方法等,有些是用数据来表达意义的,比如有一个班起名“1154”,即一定无事之意等。
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了这样的人才?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之后,在炸药厂,我们参观了很多专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才知道,在准能集团,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一切都那么自然,似乎这里天生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
七彩输煤皮带走廊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论述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准能,真正践行了这样的精神。在这里,他们以典雅厚重的工匠精神,以巧夺天工的创新求变精神,为自己打造了一张张掷地有声的名片。“杨进京劳模工作室”“魏建雄技能大师工作室”“郭俊义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是最好的写照。
这些工作室,全是针对煤矿需要攻克或已经攻克的课题,涉及研发背景、设备完善工作、设备改进项目分析、发明创新点、成果应用推广、效益及知识产权等。大师们的创新作品、重要课题的研发过程、拆下来的机械旧部零件等,都整整齐齐摆放在玻璃柜里,很多时候,他们以师带徒,口传身授。
走进杨进京劳模工作室,看到一帮年轻的徒弟正围在师傅的身边,师傅对着一些部件认真讲解着什么,不厌其烦。徒弟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分析,直到弄懂为止。
我在工作室里转悠,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点,我一窍不通,印象深刻的是那挂满墙面的成果奖状以及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专利证书,还有我突然想起的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
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当工业文明突飞猛进时,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世界就变得眼花缭乱。
中国的炼丹师无意间发明了火药,最初,也不过是用于驱魈、赶邪、祭祀、祈福、喜庆娱乐等方面而制造鞭炮,“年有烟花方尽兴,节无礼炮不成欢。”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精神。至今,在湘西的一些苗族人寨子,每年元宵,为送走年,村民都要进行一项“烧钢龙”的仪式,所用火药皆村民临时炼制。取硝土、硫磺、木炭等,按比例进行配方,尽量控制它的杀伤力,以保平安。
2022年初春的一天,俄乌战争爆发,几乎一夜之间,漫天的火光穿梭来往,呼啸而过,黑的灰的巨大云朵无限升腾,覆盖了乌克兰的某个军事训练基地,战争序幕以此拉开,触动了潘多拉的盒子,世界为之颤动……
然而,在准能集团的视频里,我也看到了一团一团的蘑菇云,升腾空中,犹如滔天巨浪,翻滚弥漫,排山倒海。但这却是准格尔项目露天煤田扩项开采的前奏,埋藏于黄土下近50米厚的岩石层,将在轰炸中被层层炸开,露出乌金一般的煤海。这是造福人类的焰火!
那样的场景很长一段时间留在我脑中,有如真实再现,挥之不去。那个天上挂着毒辣太阳的午后,我走进了准能的炸药厂。
炸药厂为准格尔项目露天煤矿配套而生的一个单项工程,这之前的业务是承包给别人做的。那时露天煤矿每天需炸药3吨左右,炸药和雷管等爆破材料要从外省购买,经铁路运到呼和浩特郊外的专用材料库房,再由黑岱沟露天煤矿车队拉回来,300多里的单程距离,回到驻地已是傍晚天黑。1993年5月,公司为节约建设成本,更为检验自身造血功能和职工的能力,锻炼一支强干的职工队伍,决定以班组建制为单位成立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火工品供应站。这应该算作炸药厂的前身了。
那一年,一位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小山村的小伙子来到了这里,10年前的1983年,他从淮南矿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学的火工品专业,内容涉及爆破器材、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等,如今,他是国务院津贴的享受者,拥有了许多自己的工艺技术专利。
他叫宋日。
后来,一个名叫郭占江的年轻人也来到这里,他同样来自河北,家住蔚县乡村。他是辽宁阜新煤炭技术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学的也是火工品专业。
再后来,退伍军人邬先明,从临时工干起的张洪贵,甚至还有一些女子等,这一些年轻人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他们播撒青春和汗水,种下了梦想和希望。
火工品管理的是易燃易爆物品,原材料种类多,危险性强,系着的是个人的生命、国家财产的安危。到这里工作,没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万不能担当此重任。
我在厂区的办公室见到了郭占江,30多年过去,当年的青涩小伙,早已熬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男人,国字脸,黑黑的皮肤,皱纹和眼睑,不知哪一道更深。此时他已经是炸药厂厂长了,是全国厂矿企业的劳模、创新人才,自己有19项专利,获过国家创新二等奖,也获过很多次国家能源集团创新一等奖。郭厂长总是微微地笑着,一副质朴而憨厚的表情。他讲到了1992年的建设,1996年的产值产能,之前的传统工艺与之后的技术引进等。他告诉我们,炸药厂173名员工,人工创收14.5万吨,在全国第一,更重要的是炸药厂已9600天无安全事故,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生产十周年以上化工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说:“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安全,是炸药厂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早已被准能无数次提到议事日程。
坐在郭厂长旁边的是炸药厂党委书记葛文莉,卷短发,藏蓝丝裙,戴眼镜,很福态,也很优雅。她调到这儿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对自己的厂却了如指掌,不断补充话语,对于厂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我无意中在大楼旁边的一块空地的储物间一面,看到一块蓝底白字标着“炸药厂12031”的牌子,我猜,应该特指某个地段的范围。我寻视了很久,试图感觉点什么。但在炸药厂,我们没有闻到一丝一毫化学品的气息,相反,在厂部楼下四周,遍布绿树鲜花,瓜果蔬菜,红色杜鹃一丛一丛,随风飘动,芳香扑鼻,那挂满桑葚的枝丫,不停向我们招手,我们忍不住扑过去,摘下果实放进嘴里,心甜透了。
我突然感到,那个糟糕的黑煤的爆炸时代,早已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体验,犹如准能这生机盎然的夏天。
七
一代代准能人,曾步履维艰,曾砥砺向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奇迹。
创造了不可想象的财富。
我们都把它称之为乌金。
我采访的最后一站,是作为露天煤矿配套地面生产系统的选煤厂。集水成河,集沙成塔,水流千里归大海,从最初的挖掘剥离,到最后的点石成金,于万千之中,选煤厂是最后的答案。准能选煤厂和哈尔乌素选煤厂负责了整个原煤输送、块煤跳汰、洗选加工、商品煤配煤装车及煤质化验工作。
准能选煤厂始建于1992年7月,是特大型矿井型动力煤选煤厂,设计能力3000万吨/年。1996年投入试生产,1999年11月正式移交生产,之后几次扩建并投入试生产。
哈尔乌素选煤厂,始建于2007年,2008年正式移交生产,扩建于2011年,2012年投入试生产。2017年开展块煤智能干选技术应用研究;2019年3月一期项目验收投用,设计能力2000万吨/年,同年开展二期建设,二期设计能力1000万吨/年;2022年建设完成投产,设计能力3000万吨/年。选煤厂一期设计为块煤重介浅槽洗选工艺,块煤重介浅槽洗选系统采用“干法分选+块煤重介浅槽+末煤不入洗+煤泥压滤”联合工艺流程。露天矿毛煤经过破碎站一次破碎和二次破碎后,-200mm的原煤转运到原煤仓。原煤经过两级筛分,-6(13)mm末煤直接入仓,70-200mm块煤进入智能干选系统,分选出精煤、中煤和矸石三种产品,精煤既可破碎到-50mm,又可作为块煤。6(13)-70mm块煤进入重介浅槽厂房洗选,分选出精煤和矸石两种产品,精煤破碎到-50mm,作为产品直接入仓,矸石集中排弃后覆土掩埋。二期设计为块煤重介浅槽洗选工艺,采用“块煤重介浅槽+末煤不入洗+煤泥压滤”的联合工艺流程。露天矿原煤经过破碎站一次破碎和二次破碎后,-200mm以下的原煤转运到原煤仓。原煤经过两级筛分,-6mm末煤直接入仓,70-200mm块煤进入智能干选系统,分选出精煤、中煤和矸石三种产品,精煤既可破碎到-50mm,又可作为块煤。6-70mm块煤进入重介浅槽厂房洗选,分选出精煤和矸石两种产品,精煤破碎到-50mm,作为产品直接入仓,矸石集中排弃后覆土掩埋。
按照厂矿要求,我们换了一套矿服,钻进了哈尔乌素选煤厂生产车间。一次性的外套,选的蛋黄颜色,设计精美,版型漂亮,可见他们敬业程度,哪怕对待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定然不会马虎。
选煤厂生产车间约五六层楼高,各种大型设备从上至下各就各位,进行的是智能化的洗选手段,不仅保证煤质稳定化、均质化、优质化,提升了商品煤定制化生产能力,也造就了低污染的“绿色”基因。
室内机器声音较大,谈话需要大声。值班的工人一边介绍作业流程,一边告诉我们,早期那些选煤设备从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引进,随着设备国产化,国产优质设备已不断投入应用。
在换衣间脱掉一次性矿服,来到选煤厂办公室。选煤厂下设9个职能部室,办公室、工会、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党委工作部、生产技术部、机电管理部、安全监察站;2个直属机构,调度指挥中心和智能化管理中心;10个生产车间。从建厂生产至今,选煤厂已累计生产商品煤7.43多亿吨,年产突破6000万吨,跻身全国特大型选煤厂前列,多次荣获“全国优质高效选煤厂”“全国十佳选煤厂”的称号。
被选好的煤通过传输带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像一条奔腾的长龙,跨山越海,到达祖国的四面八方。
那是准能集团励精图治继续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世界的潮头,又将迎来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能源集团“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发展战略引领下,准能也立足大局,适时提出了“1217”发展规划,即“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以做精煤炭产业为主体,以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为两翼,以打造智能微电网为纽带,构建“红色、安全、生态、智慧、精益、法治、和谐”的“七个准能”为目标的公司发展规划。
在位于黑岱沟露天煤矿内排土场1300平台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几个大字高耸云端,几乎成了公司的座右铭。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福祸避趋之。”作为一个央企、一个国企,准能集团责无旁贷承担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杜善周、张勇、王晓东等这一批准能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肩负起了所有规划实现的历史使命。
毫无疑问,他们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不仅保持了准能的根基,更是转变思维,把谋求先进技术、绿色高质量发展、循环经济等变成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实施“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中,打造了“纳米碳氢燃料发电—光伏发电—电解铝”产业体系,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工程,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对煤炭发电产生的粉煤进行了综合利用。在打造绿色经济方面,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反哺自然等,从根本上改善了矿区自然生态,一座最美的矿山,矗立在中国的北疆。
2021年,准能矿区作为全旗唯一工业旅游点纳入了准格尔旗全域旅游项目,接待游客近3万人,预计到2050年,可吸引游客60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腾飞。
我又记起了那天会议室,杜善周董事长说过的一句话:“哪怕以后不开采了,仍然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留下财富,造福地方……”
还有那个默默坐在旁边,如此儒雅,极具风度的王晓东书记,他无数次提到了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运筹帷幄,岁不予我。四十载风雨历程,准能集团披荆斩棘,用生命、责任、心血和汗水,共同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准能发展史,筑就了今日的行业典范;用智慧和胆识,点亮了国家的万家灯火,温暖世界;用安全和坚韧,守护这一方造福后代的黑水乌金,创造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光辉业绩,以优异成绩开创准能人美好未来!
——这是准能人的生命历程。
夏天依然这般生机盎然。这个万物勃发的时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是最美的奋进姿态。
诗人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当绿意取代荒漠,当葱茏覆盖异石,准格尔的一角一景,已让我们看到了高速发展阶段准能工业现代化的背影。
一切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