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乡贤颂
—— 来自江苏宿迁的报告

2022-11-12陈法玉

时代报告 2022年9期
关键词:宿迁乡贤

■ 陈法玉

从古至今,“乡贤”是一个多么让人肃然起敬的称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新乡贤”即当代乡贤。

当代乡贤与时代共进,爱国爱乡,建功立业,崇德尚义,乐于奉献,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的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受家乡百姓的尊崇和爱戴。在江苏省宿迁市,“当代乡贤”的概念就是以乡情为纽带、以嘉德懿行为特质、以奉献乡里为追求的贤人志士,简言之就是“有德、有技、有功”。乡贤是一种荣誉、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在这里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长三角经济圈、东陇海产业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宿迁市现辖宿城区、宿豫区及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等5个县级政区。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55万人。2021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中位居第75位。

宿迁当代乡贤工作,始于2017年初开展的荐乡贤活动。同年12月宿迁市乡贤协会成立,标志着全市四级乡贤组织实现全覆盖。5年来,宿迁市乡贤协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市广大乡贤积极投身宿迁全面小康建设和“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了特殊力量。

宿迁风光 ▲

宿迁注重从乡贤文化向乡贤实践转化,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格局,即以“凝聚乡贤力量、建设美好宿迁”为宗旨,调动本土和市外乡贤两支力量,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传统美德、参与社会治理三项职能,开展农村乡贤义务护碧水、基层乡贤依法搞调解、文艺乡贤文化振兴唱主角、市外乡贤科创助家乡四项重点活动,搭建乡贤道德讲堂、工匠乡贤讲习所、乡贤艺术团、医疗乡贤医技交流会、孝老敬贤公益资金5个平台,充分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引导乡贤爱乡、建乡、助乡。宿迁当代乡贤工作的探索实践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和关注,《人民日报》《全国政协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以及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5年来,宿迁先后有400余名当代乡贤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感动宿迁人物”“江苏大工匠”等荣誉称号。广大乡贤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身处何地,都怀着一颗为家乡发光发热的赤子之心,都在为加快宿迁发展贡献力量。宿迁当代乡贤的故事,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感人,谱写成了一曲曲奋斗的歌、坚守的歌、奉献的歌、忠诚的歌……

第一篇 煤炭颂

题引

咏煤炭

于谦 (明)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宿迁7000余名当代乡贤热爱家乡,关爱乡邻,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像煤炭一样燃烧着,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服务着同样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人民。

张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采访初见张矾时,她正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翻看儿童画报。

我问张矾:“这孩子也是留守儿童?”

张矾没有回答我,而是连忙把孩子支走,让她去帮助姐姐剥毛豆。见孩子走远了,她才有点歉意地跟我说道:“不好意思,我刚才没有及时回答您的问题。这孩子至今也不知道我不是她的亲妈,天天一口一口地叫我妈妈。她还小,我怕她知道了真相后接受不了。”

原来,这个9岁的女孩叫齐贝贝,两个月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她的母亲卞彩芹患了尿毒症,去世后将眼角膜以及整个遗体都捐献了。张矾得悉后,就把这个早产的生下仅有3斤重的孩子带回家中,像自己亲生孩子一样抚养着。9年了,现在的小贝贝活泼可爱,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个学期都给张矾带回奖状。现在很多家庭生个孩子,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总动员一齐上。想想张矾又要挣钱养家,又要给孩子换尿布、喂牛奶,长大点之后又要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校,是多么的艰辛,多么的不容易。然而,这只是张矾从事公益近20年来抚养、帮助的300多个孩子里的其中之一。

出生于宿迁市泗阳县普通农家的张矾,童年时曾因贫困辍学。幸运的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位好心人伸出援手,用10年时间帮助她读完小学、初中。那时,张矾就暗自许下一个心愿:“受过恩情就要回馈,等自己有能力了就一定要去帮助别人。”长大成人后,张矾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坚持做一名爱的“接力者”。

2004年,张矾加入“感恩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参加泗阳县“一对一”爱心助学活动。2011年,张矾创建民间助学组织,成立了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并启动实施“授渔计划”,带动受助家庭勤劳致富。在张矾爱心善举的影响下,协会志愿者队伍已有16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张矾从2011年资助8个孤儿开始,到如今已有300多个孩子接受其帮助。

张矾资助的困苦孩子,大多来自单亲家庭或父母患有重病,有的甚至失去了双亲。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这些孩子更加需要亲情陪伴和心理疏导。张矾家120平方米的住房,成为孩子们可以随时回归的“春晖小家”。在这里,因为有了“家人”不离不弃的相伴,他们不再孤独、不再无助。

8岁的丽丽在张矾的怀里带着甜蜜的哭腔说“今天我有妈妈了,可以喊声‘妈妈’了”;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孤僻的小德在张矾腿上写下“妈妈,我想你了”;被嘲笑没有家、没有妈妈的小宇,“回家”后在张矾怀里哭着说“你就是我的妈妈,我有妈妈……”。凭着一颗滚烫的慈母之心,张矾让无依无靠的困苦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一载春夏秋冬,3000多个日日夜夜,她让孩子们得到了爱的滋养。

2013年,张矾刚见到受助儿童小唐时,他瘦得皮包骨头,蜷缩在一张椅子上。张矾把小唐接到家里,尽心尽力地抚养照料,不仅身体一天天地强壮起来,性格也变得阳光开朗了。现在,“儿子”小唐长成1米8的大帅哥,已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张矾像小唐这样的儿子、女儿可多了!“我们家小刘买房喽,工资卡交给我帮他攒钱,新房80平方米呢!”“闺女海云大学毕业了,在医院上班。”“我们家今年有7名大学新生呢,这几年考上大学的有40多个,闺女张金珠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儿子程宁考上了东南大学……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入了团、入了党。”聊着自家的孩子,张矾的成就感、幸福感溢于言表,拿出手机指着照片给我看。当我问她那些长大的孩子现在常联系的多不多时,张矾骄傲地给我打开了手机通讯录:“怎么能不多?孩子们都是知道感恩的。你看,这一长串的名字是儿子,这一长串的名字是女儿。”我接过她的手机划拉了一下,果然是名字前面加“儿子”的有百余个,而名字前面加“女儿”的则比“儿子”的名单还要长一些。

自春晖民间助学协会成立10多年来,张矾为了照顾越来越多的孩子,关掉了经营多年的墙布装饰门店,全身心投入寻找需要帮助的困苦孩子和资助人的公益事业,实施自己的“授渔计划”项目。2015年救助资金出现短缺,张矾便在农村河边搭个简易板房,一住就是3年时间。夏天河边蛇鼠蚊虫多,秋冬雨天棚外大雨棚内小雨,夜里也是担惊受怕。但为了能够多帮几个孩子,再难张矾也是咬牙硬扛。现在,张矾还在离县城30公里远的裴圩乡租了40多亩地种植蔬菜,挣得收入用于公益。前几天我在张矾的微信中看到一个视频:凌晨4点多钟,张矾就把还在熟睡中的小贝贝叫醒,给她穿上衣服,随她一同到裴圩乡的蔬菜地里采摘。张矾开着车,小贝贝在车后座上打着哈欠。视频上有几行文字:亲爱的孩子,我不想叫醒熟睡中的你。可是你自己在家里我又不放心!

张矾用浓浓的母爱,为困苦的孩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2013年11月,张矾荣获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称号。2021年7月,在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暨“两优一先”表彰会议上,张矾又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邹伟锋:千金一诺比季布

为了一个承诺,甘愿腾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一个承诺,甘愿拿出自己的物品和资金;为了一个承诺,甘愿被亲朋好友误会和不解;为了一个承诺,甘愿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这个人,就是宿迁市乡贤协会理事邹伟锋。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邹伟锋践守接手从事宿迁癌友康复事业的行为,堪比季布之诺。

邹伟锋是江苏原州实业集团的董事长。原州集团是一个业务涵盖市场投资运营、建设工程、生鲜电商、金融小贷、绿化苗木、物业管理、有机果品产销等七大板块的综合型企业。

因为长期坚持慈善和公益,邹伟锋很早就与宿迁市癌友康复协会首任会长陈建华熟悉。陈建华曾担任过县级宿迁市妇联主席,退休后不幸患上了胃癌、肠癌、食道癌、口腔癌等四种癌症。在这种情况下,陈建华不顾自己年老又身患绝症,以乐观和奉献的精神,整天为癌友康复事业奔波,发起成立癌友康复协会,联合癌症患者互相鼓舞,共同抗癌。陈建华因此在2008年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邹伟锋在与陈建华结识的10多年时间里,亲眼目睹了陈建华带领大家乐观豁达、坚韧不屈地与癌症抗争,深为她的这种精神所感动。邹伟锋主动给协会捐钱、捐物,看到陈建华奔波很辛苦,腿脚又不方便,于是又捐了一辆轿车供协会使用。多年来,邹伟锋为抗癌协会、救灾扶贫以及社会公益,累计捐款捐物达200万元。

2014年5月,陈建华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12年后,弥留之际握着邹伟锋的手颤颤巍巍地对他说:“伟锋,你是个好人!癌症患者不容易啊,我把他们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好好帮帮他们!”老会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忘不了癌友。此情此景,邹伟锋无法拒绝,望着老人充满期待的眼神,面对这山一般的重托,邹伟锋流着眼泪,默默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在陈建华去世后不久,邹伟锋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理事会的推举,出任宿迁市癌友康复协会第二任会长。

邹伟锋担任康复协会会长,也曾经被人闹出很多误会。但是,有些误会还给邹伟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4年夏天,邹伟锋在与清华大学总裁班同学们聚会时,很多人见到他都欲言又止,或者只是简单寒暄几句。吃饭的时候邹伟锋正想举杯喝酒,班主任肖老师连忙拽住将他按下,对他说:“伟锋,别喝了,身体重要。”邹伟锋说:“没事,少喝点,没问题。”肖老师夺下邹伟锋的杯子,同学们也都把目光转了过来。这时肖老师把手放在邹伟锋的肩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伟锋,你就别瞒我们了,我们都知道你生病了!你到底得了什么病啊?”至此,邹伟锋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以为他是得了癌症。于是,邹伟锋又把如何接受老会长陈建华重托的事情说了一遍。邹伟锋的一番话,让在场者深为感动。总裁班的同学啥也不说,纷纷慷慨解囊,为宿迁癌友的康复事业奉献力量。

还有一事,也让邹伟锋难以忘怀。2014年下半年,原州集团公司在河南准备投资一个项目,前期与合作方谈得很好,就在准备签约的前两天,电话联系对方说他们公司领导换了,签约的事情以后再说。谈得好好的项目为何出现了变数,邹伟锋疑惑不解,心有不甘。后经多方打听,确定对方的领导同志并没有调整。邹伟锋干脆直接赴河南想弄个彻底。跟对方王董事长见面,他总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当他看到邹伟锋对项目是那么充满信心时,终于挑明了他的担忧。原来,河南的合作方也是听人说邹伟锋得了癌症,担心后面的合作有风险,所以才缓签协议。不得已,邹伟锋只好把事情的原委讲述一遍。听了邹伟锋的解释后,王董事长十分钦佩邹伟锋的为人,不仅立马拍板当天签约,而且多给了原州公司一定的利润空间,并说这是带给宿迁癌友的微薄心意。

邹伟锋带领协会一班人,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癌友康复上,竭尽全力为癌友提供各种康复治疗,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解决他们的家庭困难。癌友协会积极与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宿城区人民医院联系,组建了“宿迁市癌友康复基地”,为广大癌友搭建了交流平台,让更多的癌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和更优惠的治疗资源。努力打造宿迁特色,在全省创新引入瑜伽康复。很多癌友患者通过瑜伽康复不仅延缓了生存时间,而且还提高了生活质量。成立了追梦艺术团,让癌友们在快乐中忘记病痛,让心理康复和身体康复有机结合,建立起生存的希望和信心。

一句话,一辈子!

一个点头,一生埋头!

王爱东:九死一生终不悔

“九死一生”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时候屈原的《离骚》。屈原在《离骚》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即虽然经历9次死亡也不后悔。今泛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

在宿迁的新乡贤队伍中,全国道德模范、古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队长王爱东为了救援落水者,曾经9次被推进医院的ICU病房,又9次从死神的魔爪中挣脱出来。

王爱东出生于1958年。刚上小学时,都是老党员的父母亲就教他学习、背诵“老三篇”,教他学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学白求恩助人为乐,学老愚公不畏艰难。长大后,王爱东又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得到锻炼,多次被评为雷锋式战士。王爱东转业后到地方检察院工作,先后担任过检察官、特别侦查员、纪委专案人员。办案期间,他刻苦钻研,秉公执法,斗智斗勇,曾连续侦破多起重大疑难案件,先后6次立功,在宿迁建立地级市十周年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反腐倡廉二等功。

由于积劳成疾,王爱东在不到50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医生提醒,这种病会引发心脏失速而导致生命危险,要他时刻提防。组织照顾王爱东的身体,决定让他退居二线休息调养。王爱东虽然心有不甘,也只好接受组织的安排。

二线后的王爱东经常去到黄河边走走转转。不承想,这一转,竟然转出了他后半生一个新的选择、一个新的使命。

宿迁的古黄河,本是发源于山东陪尾山的泗水。1128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泗水便成黄河下游的一部分。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最后一次改道北折东流,曾经流过的泗水就成了黄河故道,也称为古黄河。

2008年11月初的一天下午,一名7岁的小女孩不慎滑入古黄河中,一转眼工夫就沉入水下。正在古黄河边散步的王爱东见此情景,立刻和3名大学生跳入河中潜水搜救。捞到小女孩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脸色青紫。王爱东把小女孩扛在肩上,奔向医院。在颠簸的过程中,孩子突然剧烈呕吐起来,紧接着就是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妈妈”。小女孩得救了,她的母亲闻讯赶来,母女相拥、哭成一团。

后来,王爱东在河边又经历了两次类似的事件。每当他看到年轻的母亲抱着失去的孩子悲痛欲绝的时候,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肝肠寸断、欲哭无泪的时候,王爱东的心就像针刺一样难受。“群众的痛,也痛在我的心里。”

经过这样几起相同的事情,王爱东萌生了组建古黄河水上救援队的想法。和几个在河上搞水上乐园的年轻人一说,就立刻得到了他们的响应和支持。

从此,王爱东就与水上救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上救援困难很多。首先是意外发生没有规律可循,防不胜防;第二是每一次发生的环境、性质、救援难点各不相同,只能现场随机应变;三是下水救人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为,而每次下水,不是被落水者抓住不放,就是潜水时被水下的竹竿、木棍、渔网、石头所伤。王爱东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定的事情就是要一干到底。十几年来,在市红十字会、团市委、公安机关等单位的支持下,王爱东积极组织发展志愿者共同参与。现在,王爱东已经组建了76支志愿分队,队员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13700多人。14年来,成功帮教改变违法少年22名;劝阻和制止危险意外406起,成功从水里、桥上、路上救助169条生命。同时,还协助公安机关破案47起,抓获违法人员38名,开展安全培训、急救培训、志愿孵化、道德讲堂、志愿活动3600多场次。

王爱东有严重的心脏病。为了配合治疗,避免睡眠时突然刺激,医生一再建议王爱东要远离手机、对讲机,而他却是“三机不离身”,连振动的模式都不敢去设置。因为王爱东深知,相对于生命救援来讲,耽搁一秒就可能是一条生命的消失,就可能让救援变成打捞。

十几年来,王爱东为了救援落水者,多次导致心脏病加重被送进医院抢救。

2013年3月6日深夜,王爱东带领队友拼尽全力,把一名落水女孩和3位下河救人且危在旦夕的热心群众一一救起。时间已是深夜时分,他浑身冰冷、腰部疼痛、开始发烧,但当他得知还有一位救人英雄沉在水下时,就咬紧牙关,趴在船帮上用竹竿一点一点艰难地打捞了几个小时,终于在次日凌晨将英雄的遗体托举上岸。牺牲者名字叫张森,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他把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王爱东因为过度疲劳引发心脏病,在医院经过43天治疗才转危为安。

2018年12月的一个傍晚,王爱东在经过连续三次紧急救援之后,心脏病第九次复发。在医院治疗半个多月,病情不见任何好转。王爱东第一次有了一种恐怖的感觉,担心自己万一真的扛不过去,那就再也不能回到救援队的岗位,再也不能继续为群众守护安全了。市区各级领导非常关心王爱东的生命安全,通过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开通特殊的绿色通道,安排最好的专家为他进行好几个小时的心脏手术,终于让王爱东有了第九次生命。

王爱东90多岁的老父亲患上了健忘症,很难叫上几个儿女的名字。但是,只要王爱东每次回老家,老父亲都会颤巍巍地举起右手给他敬礼,嘴里还不停地重复说“安全、安全——你快走,你事要紧”。

王爱东,我们的英雄!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宿迁市于2022年4月建成了一座英雄园。英雄园展示了宿迁不同时期出现的历史英雄、革命英雄和平民英雄的典型事迹,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英雄园30多尊英雄雕像中,王爱东是唯一一位健在的英雄。

管小青:妙手回春去沉疴

2016年5月,一位医生身着手术服躺在手术室的地面上睡着的照片传遍了全国各大新媒体平台,让很多人深为感动。从衣着上看,照片中的医生似乎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穿戴整齐,身下就铺着简单的衣服床单之类。照片上的那个利用两个手术间隙麻醉的空当卧地小憩的医生,就是宿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管小青。当天,管小青完成了大小不等的手术18台,十分疲倦,为了养好精神继续完成接下来的手术,他就借着手术间隙在手术室地面上睡了一会儿。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不承想被同事拍下来,发到网络,无意间竟让他成了网红。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医生,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已有10多年病史的胃癌患者。

管小青生于1961年。30多年前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外科的医生,一直致力于普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几十年间治病救人10万余人次,成功抢救1000多名生命垂危的病人。管小青医技精深,医德高尚,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省首届“医德之星”“十大医德标兵”“江苏省十大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宿迁市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度感动宿迁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在科研上,管小青获得过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宿迁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获得“淮海经济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深耕业务,苦练内功。业务精,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管小青也把精通业务作为好医生的标准之一,深耕业务“责任田”,努力打造外科“示范田”。

“钻研业务,就把自己当做小学生,没什么丢人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去努力学习和不断进步。”这是管小青对自己和学生们的要求。为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从工作一开始,他就主动向身边同事学习,不厌其烦地向老同志请教,从外科手术的准备、手术技术的攻关等入手,反复钻研、潜心研究。同时,通过走出去“取经”,先后赴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外科知名医院学习进修,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管小青撰写了10多篇学术论文在知名的专业医疗杂志上发表,获得业内同行的认可和赞许。

顽抗病魔,坚守一线。2007年,一位刚满16岁的花季少女,不幸身患晚期十二指肠巨大恶性间质瘤,并侵及肠系膜上静脉。按照常规是应当放弃治疗的。面对花季少女那渴望生命的眼神,管小青毅然决定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冒险试一试,通过手术解除病痛。那天的手术做得异常艰难,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但是手术也做得非常成功,小姑娘的生命保住了。可是,当手术结束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站立,加上高度紧张的手术操作,管小青绷紧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瞬间瘫坐在地怎么也不能站起。在几名同事的搀扶下,管小青才勉强走出手术室,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已经是凌晨3点。

早上,管小青又准时出现在门诊,重复着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问诊:“身体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发现疼痛的?做过检查了吗……”就在接诊的时候,他因剧烈的胃疼无法继续工作下去。在医院同事的帮助下,管小青被送进了电子结肠镜检查胃镜室,1个小时后检查结果出来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管小青被查出患有胃癌。当得知这一情况后,家人很难接受,认为他一向身体硬朗,连感冒发烧都很少有,怎么会身患此病。但管小青却异常冷静,因为他深知做手术吃饭不及时,经常在手术期间吃生冷的盒饭造成胃部受损终成癌症。大病突如其来,只能勇敢面对。几天后,管小青第一次以病人的身份来到了熟悉的手术间,实施了胃癌根治手术。术后第5天,管小青就坚持走上工作岗位,来到他生病前手术过的中学生刘某面前查房,勉励她坚定信心,定能战胜病魔,帮助她重拾早日康复的信心。

在管小青手术恢复以及化疗期间,在住院的病床前仍然忍着病痛,坚持为专程寻他而来的患者诊断和治疗,不让患者感到失望。在经历了4个月的化疗后,管小青再次经历了手术、化疗等诸多痛苦,未经任何休息和调养,又迅速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去。管小青拖着病体坚持战斗在临床工作第一线,在自己手术后的10年里,共为1万余例患者手术,给患有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胃肠癌、肝硬化门静脉症及胰腺癌等患者带来了新生。管小青总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患者现身说法,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得此类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

初心不改,恪守医德。2013年12月1日深夜,忙碌到凌晨1点多钟才回到家的管小青,刚坐下准备吃饭的时候又接到医院电话,说是一位患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因车祸致肝破裂、下腔静脉破裂、肺挫伤等多脏器复合伤,生命危在旦夕。管小青扔下饭碗,拿起衣服就冲出门外。手术进行到清晨5点多钟,终于把这名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2015年5月的一天,一位乙肝患者突遇车祸,抢救时病人突然呼吸、心跳骤停,管小青不顾一切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使病人迅速恢复了心跳。事后,有人问他万一传染上乙肝怎么办?他笑着回答:“人命关天的时候谁还能想到传染呢?”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拒收红包也是恪守医德的表现。管小青始终守住医者的良心和底线,既让患者放心,也让自己安心。2014年春节,管小青所在的普外科收治了一名危重病人。患者在施工中被铲车砸伤,造成盆骨骨折、尿道断裂、直肠肛管严重损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管小青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带领手术团队精心实施了6轮手术,终于使这名病人转危为安。第二天,患者的家属悄悄给管小青送来5000元的红包转身就走,等他反应过来时患者家属已经远去。管小青立即叫来护士长,让其把这笔钱打到患者的住院费上,再把发票送给患者家属。当患者家属拿到发票后,感动得掉下泪来。30余年来,管小青拒收红包约20余万元,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清廉,捍卫着党性的纯洁。

大医精诚,厚德中和。作为一名乡贤,作为一名医生,管小青一直这样奋斗着!

殷勇:绿衣使者为民情

泗洪县归仁镇邮政局支局长殷勇,是一个在基层邮政战线上工作近40年的老“乡邮员”。

2013年1月29日,殷勇这个老乡邮通过行业推荐,有幸作为全国四名基层代表之一,走进中南海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会上,殷勇向总理汇报了家乡的发展情况和邮政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总理对他的发言给予肯定,并说“没想到你们邮政还做了这么多事情”!

1986年,殷勇接班母亲的岗位,成为一名“绿衣使者”。由于工作出色、业绩突出,1995年成为乡镇邮政支局局长。常年在乡下行走,殷勇对归仁镇196个自然村早已熟稔于心。邮政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每天跟乡亲们接触,让殷勇更能体会到农民的不易,了解他们的需求。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殷勇把工作和履行代表职责有机融合,在做好本职的同时也关心社会民生,把乡村邮路变成当地的致富路、护孤路、平安路。

他把邮路变成了致富路,用心服务“三农”。殷勇充分利用农村邮政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多元化发展各项新业务,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农资配送等业务。在农资业务开办初期,面对“不务正业”的怀疑,他和同志们一家家宣传动员,着力推广试验田,跑断腿、磨破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群众看到试验田的收成后,对他们邮政配送的农资竖起了大拇指。自2005年以来,归仁邮政局每年配送农资产品都达200余吨,让近200户农民增产增收。2008年午季,为了不耽误农民播种时机,殷勇和投递员肩背、身扛、车拉,两天时间把4.8万斤放心肥送到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有一次他和投递员到村里送农资,脚被车子压了,痛得头上直冒汗。当他坚持以伤痛的身体艰难地扛起一袋袋上百斤重的肥料时,就觉得扛的是老百姓家中沉甸甸的粮食,是金灿灿的收获,是满当当的喜悦,是老百姓的信任,更是国企的担当。

他把邮路变成了护孤路,守望孩童的明天。2012年冬天,殷勇下队走访时,看见一户人家住着茅草屋,一个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蹲坐在饭桌旁,吃着馒头,就着咸菜,孩子乌黑的小手抱着馒头,冻得通红的脸蛋上挂着鼻涕,破旧单薄的衣服使他们蜷缩着。屋子简陋不堪,可以看出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苦。经过与老人交谈,殷勇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相继去世,现在只有他们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全家只能靠几亩土地和政府的救助艰难度日。看到这里殷勇当时就想,能不能利用我们邮路上的便利,对这些孤儿和老人进行帮扶呢?殷勇的倡议得到了同事们的赞同,也得到县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自此,泗洪邮政第一条“护孤邮路”正式成立。殷勇用国家奖励的1万元劳模奖金成立了“殷勇劳模爱心基金”。“目前我已累计向社会捐助关爱资金近10万元,累计帮扶孤儿32名。贫困孤儿王文磊,就是在我的帮扶下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取泗洪中学,后来又考取天津医科大学。”从2012年开始,殷勇所得到的荣誉奖金就没有进过自己的腰包,全部捐献给护孤邮路。

他把邮路变成了爱心路,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殷勇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始终践行邮政的根本宗旨,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他不仅仅满足于岗位上的为民服务,更始终处处留意,主动关心群众的疾苦和困难,尽其所能帮助解决。只要群众有事找殷勇帮忙,无论是帮助辍学的学生做思想工作,还是帮助小孩找学校上学;无论是帮助无低保老人申请低保,还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购物买药,殷勇总是有求必应。

殷勇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优秀党员的时代内涵,诠释了宿迁新乡贤的本质特征。殷勇的先进事迹相继被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中国邮政报》《新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报道,先后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邮政十佳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省扶贫济困奖”、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光荣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篇 耕牛颂

题引

黄牛庙

苏轼(宋)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旺。宿迁当代乡贤根植乡土、心系乡村,以振兴乡村为己任,在绿色发展、大众创业、民生改善等方面积极作为。全市由乡贤创办领办的企业和项目达1200多个,带动就业近15万人,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了乡贤力量。

张勇:种下碧根拔穷根

张勇,现任江苏科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园的董事长,是一名种植碧根果树的新型农民。

张勇的果树基地位于泗洪县岗峰山乡大红山腹地。这里的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差,种什么都没有多少收益,是全省有名的“穷地方”。张勇经过15年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所种的500亩碧根果丰产林已经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碧根果树基地,创造了泗洪西南岗土地收益的奇迹,带动了周围农民通过种植碧根果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在,张勇的碧根果园已经成为江苏省农林科技示范基地、江苏省农科院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江苏省药食植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美国薄壳山核桃及中药材种植示范园。进入红山上的碧根果园,一株株碧根果树枝繁叶茂,鸽子蛋大小的果实青中带黄,已经快到了成熟的时期。那几棵合抱的碧根果树王,挺立在果园的最高处,老者一般地看护着自己的子孙。

张勇是个敢想敢干的人。20世纪末,他虽然在国有企业有一个所谓的铁饭碗,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也在经历风浪,“铁饭碗”随时都可能变成“泥饭碗”。张勇越想心中越不安,越想越不踏实,越想越感到危机随时都会出现。于是,催生了张勇创业的想法。2000年,在家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他辞去了泗洪县医药公司副经理的职务,回到广阔的农村,从事种植和养殖,开始了漫长的农村创业之路。

回到农村,面对广袤的土地,张勇不停地在思考:到底种什么?是传统的粮食、蔬菜,还是瓜果?中药材?张勇在最初几年也搞了不少项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甚至种植什么亏本什么,养殖什么赔本什么。直至2005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张勇的创业路径选择。

张勇在县林业站发现一棵特别的果树,树上结了很多细长的果实,但不知道是什么果树。这个果实的形态一直留存于张勇的脑海,直到一次在南京食品专柜发现它,才知道原来这种果实叫作碧根果,是一种进口的高档坚果,营养丰富,国内鲜有且价格不菲。张勇心中莫名的冲动,觉得自己苦苦找寻多年的目标可能就是它。于是,张勇千方百计,托关系找到了中科院吴文龙教授当面请教。吴教授告诉张勇,中科院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植试验,由于国内生活水平低,没有什么市场。国内目前没有人大面积种植,但是在国外很受欢迎。张勇恳请吴教授给他寻找到了种苗,从此便和碧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红山原本一片荒凉。张勇凭着一腔热血,怀揣创业梦想,倾尽家中所有,又向银行贷款10万元,种下了第一批碧根果树,也种下了心中的希望。然而创业路上几多磨难,朋友怀疑的眼神,家人的各种不解,资金的周转难题,生产技术的不懂,让张勇陷入困难的重围。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几个和张勇一起种树的农民凑了几万元钱放到他面前:“这是我们个人借的,只有这么点,希望可以解你燃眉之急,我们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伙伴们几句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张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碧根果树种植成功。张勇要求自己对碧根果怀有“三心”,一是钟爱之心,二是持久恒心,三是必胜信心。咬定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有心人天不负,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张勇终于获得了回报,迎来了满园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一天。2017年10月10日,江苏省林科院原首席专家李晓储研究员专程来到张勇的基地实地测产,单株产量已达76.8斤。现在,张勇已拥有碧根果园4000余亩、56000余株的种植规模。

在创业过程中,张勇要求自己勇于承担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一是不让流转土地成为抛荒土地,让政府放心;二是不让流转土地的农民离开土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是不让农民失望,要看得见实惠。现在,张勇在进行碧根果立体复合型种植时,一方面对林下经济作物采取反租倒包形式,进行合理分配,解决农民短期生活问题;一方面通过村级组织,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块状化地对果树进行管理,形成了“公司+村委会+农户”的合作模式,达到合作共赢。基地现有常规管理人员20多人,当地长期务工人员近百人,人均工资因季节和工种不同,每天可收入60~200元不等。面对来园参观考察的人员,张勇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他们,并帮助他们解决有关碧根果种植上遇到的难题。2017年,张勇支持周边峰山乡、天岗湖乡的贫困村,共计种植近1500亩果树,带动了江苏、安徽两省发展碧根果园近8万亩。

种好一棵树,富裕千万家!

姚路路:渔樵耕读新农人

远处望去,100多亩成片水塘里一片碧绿,跟周边的农田相比基本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当你走近一看,便发现这水面上荡漾的碧绿,原来是种在一排排PPR浮床漂在水面上无土种植的水芹。水中,各种鱼儿、泥鳅游来游去,不时还会有几条跳出来“搁浅”在浮床上,还得岸上的人施救才能回到水下。这是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街道的渔樵种植养殖合作社一个最寻常的情景。

1984年出生的农家女孩姚路路,在南京农业大学读书时学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她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宿迁经开区渔樵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理事长,还是最年轻的一名宿迁新乡贤。姚路路所创的“畜禽一菜一渔”模式,先后获得宿迁市农业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其本人也拥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宿迁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姚路路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城市里找一份职位,而是回到了农村,当起了农民。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姚路路自主创业经营一个养殖场。通过几年间的努力,达到年出栏生猪近万头的生产规模。创业的过程很艰难,也给她带来成功的快乐,因为她觉得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遇到再多的困难和挫折也无所畏惧。但是近年来,姚路路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难题,这就是养殖场每年产生大量的粪肥尤其是废水,由于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多数都是直排,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的空前重视,环保已成为所有养殖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经营了数十年的养殖场就要被取缔,而通常的工业化治污又投入大、成本高,产生不了收益又很难从根本上治理。

环保带来的压力让姚路路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农业所遇到的发展瓶颈。当时,有很多人劝她转行,都觉得农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也都疑惑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为什么要坚持养猪这个行当。但是,姚路路坚信农业有着光明的未来。不是农业没有出路,而是从事农业的人需要转换思路。农业的出路,责任就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要勇于创新,开辟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走现代化、生态化的道路。姚路路通过深入考察和思考,认识到现代养殖业产生的粪肥之所以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根源就在于种养脱节。种植基本依靠化肥,没有像传统那样把粪肥充分利用。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从困境中姚路路看到了整个行业关于粪污处理所蕴藏的巨大商机。顺着这个思路,姚路路最终选择了用无土种植水生蔬菜的方式来消纳利用养殖粪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自制浮床把水芹、空心菜等蔬菜以及水稻、绿萝等粮食和花卉作物,直接种在水面上,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把养殖粪肥经过简单的处理再施用到水塘中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由于植物的根系都是从水中吸收营养,生长速度特别快,产量是常规有土栽培的3~4倍,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也特别明显,收获的蔬菜经过专业机构检测,达到了有机食品等级。同时,在种植蔬菜的水面里,放养乌鱼、泥鳅等耐肥水的鱼类,形成了“畜禽—蔬菜—渔业”的多层次种养循环,从而将养殖粪便变废为宝,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2017年,姚路路牵头成立渔樵生态农业合作社,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种植养殖相结合、有无无土互耕耘”的“渔樵”模式,每亩水塘年可消纳200头以上肥猪的粪肥量,是旱田消纳量的20倍。每亩水塘每年可产出5万斤的水芹毛菜,实现经济效益6万多元。姚路路的猪场存栏超过千头,每天冲洗两次,把所有的粪水全部排入水塘作为肥料。人们走进猪场,几乎闻不到异味。2018年9月,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对渔樵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在行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全国各地到渔樵交流学习的企业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温氏、正大这样的龙头企业。现在,姚路路的合作社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合作共建点83个,让更多的养殖场、养殖户走上了生态、高效、优质的发展道路。渔樵合作社与所在的三棵树街道佟圩居委会协作,采取“项目+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致富。合作社目前共有农户社员22户46人,都是佟圩居委会的居民,其中包括6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农民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年可以获得2万到4万元不等的收入。2018年,姚路路被评为宿迁市脱贫工作先进个人。

李亚娟:人生如花花生香

在华东地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行业,素有“南有苏花、北有鲁花”一说。“苏花”,就是位于宿迁市泗阳县的江苏百年苏花食品有限公司。苏花公司的董事长叫李亚娟,不仅人长得如花般漂亮,搞起经营也是风生水起。她从种植、炒制、销售小花生开始,由小到大竟做成了一个涵盖坚果炒货、休闲食品、食用油类、农副产品、活羊鲜肉等五大门类的龙头企业,由李亚娟发起大面积种植的八集小花生,2011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1980年,李亚娟出生在泗阳县八集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县供销职业高中毕业,刚刚20岁出头的李亚娟便相夫教子,走进了甜蜜的家庭生活圈中。老公刘利从部队退伍以后,在南京卫岗乳业总公司给领导开车,她自己在卫岗乳品有限公司驻无锡办事处任销售部经理。南京卫岗奶业生意兴隆,夫妻俩当时月工资收入大概在6000元左右,小日子过得倒也甜甜蜜蜜。

生活中常有因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人生的事情。那是一年的春节还乡度岁之时,一位村邻因受人恩惠为表示报答之情到县城去送礼,用手扶拖拉机拉着几袋花生。送者无心而看者有意,当时李亚娟想,家乡父老一年辛辛苦苦种出花生也不容易,但一亩地收益不多。李亚娟又进一步想,假如做成精美的包装盒,将花生装在里面,在送礼时既节约又大方,还比用麻袋往别人家中扛要雅得多。一个创业的念想在她的脑际忽地一闪,就这样彻底改变了李亚娟的人生之路。

回乡后看到八集花生这一丰富的资源,李亚娟心中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开始构思一个创办销售八集炒花生的计划。她把自己的想法跟丈夫刘利一说,谁知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丈夫是个求稳的人,不想去冒那个风险。他说:“夫妻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不是挺好的吗?你一个人回到家乡一切从零开始,哪有那么容易的。”可是李亚娟不甘心,果断地对丈夫说:“我的决心已下,你不干我自己干!”最后俩人达成共识:刘利继续留在南京上班,李亚娟独自回乡创业。

2003年,李亚娟只身一人回到家乡,首先和父母亲一起,在八集街上租了间房子,创办了一个炒花生小作坊。一间房子,一边放的是烧草锅炒花生,一边是一家人坐在那里包装花生,可谓:一间房子,两个“车间”。

第一年,李亚娟共做了1000箱花生,销售了800箱,掘到了“第一桶金”。但是,李亚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进不了超市。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于是,她决定打造多种经营模式,与县润农连锁、苏果等商超长年签订销售合同。包装上了档次以后,普通的小花生摇身一变,变成了消费者所需求的养生保健的“长生果”。李亚娟的三大经营策略是:从量少向量多发展,从小包装向精包装发展,从铁锅炒花生向滚筒式定制炒锅炒花生发展。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李亚娟贷款购买闲置场地,建起了一处像样的厂房。

生意越做越好,但产品最后叫什么名字还没有着落。李亚娟想到过好多名字,但一个个都被自己否定了。一天,她在厨房里做饭,当她往锅中倒油的时候,油桶上醒目的“鲁花”二字忽然激起了她的灵感,既然山东的鲁花花生油能在市场上销售得非常好,那么,咱们江苏八集的小花生产品就取名为“苏花”不也很好?2003年2月,李亚娟将自己创办的企业成功注册为“江苏百年苏花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为“苏花”牌。名正言顺,李亚娟的公司呈现出健康顺利发展的气象。

2008年,李亚娟只身前往山东寿光、招远,河北石家庄,辽宁沈阳等地考察,寻找种植黑花生的合作伙伴,最终与沈阳法库久旺花生合作社洽谈成功,并与其成立合作联社,共同种植黑花生。当年种植的600亩黑花生一举获得成功,亩产达300多公斤,每公斤价格达到15元,是种植普通花生效益的2倍多。随后,苏花合作社又在吉林松原、河北石家庄、山西渭南等5省12市县建立了黑花生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如今,“黑花生”已经成了苏花花生合作社的招牌品种。

2009年,李亚娟领头成立了泗阳县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目的在于与农户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2+2”结合,即:公司的管理、技术优势,资金和占有市场优势与农民的土地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发展壮大企业,另一方面又能利用农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农户创造就业岗位。李亚娟的合作社把利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给社员分红:按照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花生;按照高于20%的租金流转社员的土地;吸纳社员进入合作社上班,并按照高于普通农业企业50%的标准给工人发放工资。一年下来,合作社通过特殊方式的分红金额达到280万元。

李亚娟创业获得了成功。2011年被评为宿迁市“优秀创业之星”、2012年被评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2013年10月,李亚娟出席了第十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第三篇 慈乌颂

题引

《慈乌夜啼》(节选)

白居易(唐)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在宿迁7000余名当代乡贤中,出生于宿迁而在外地生活、工作的市外乡贤多达1000余名。这些在外游子,身在异地,心在宿迁,或以科创助乡、或以医疗助乡、或以捐款捐物、或以返乡办企业、或以提供招商引资信息、或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回报家乡人民,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赵爱民:圆梦万家续瓜瓞

有多少年轻人满怀对幸福的憧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有多少年迈的父母亲满怀含饴弄孙的期待盼着儿媳的肚子日渐隆起。然而,一年、两年、三年……生育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看到别人家活泼可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家人的心底总是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愁烦。“送子观音”赵爱民的出现,又重新唤起了不育不孕家庭的希望。

赵爱民,1966年生于泗阳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宿迁乡贤上海驿站副站长、医疗专家组组长。赵爱民长期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尤其擅长习惯性流产的免疫病因筛查及免疫治疗,是国内著名的妇产科学和女性生殖免疫学专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保胎大王”。

赵爱民于1990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免试推荐进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993年取得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0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仁济医院求学期间,赵爱民师从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其德教授。在林教授的引领下,赵爱民把反复自然流产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探索,他继承林其德教授的衣钵,成为这一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家。反复自然流产是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生育年龄变大等因素,我国育龄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比过去有所提高,约为10%,其中,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在5%左右。而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反复自然流产大约占1/3。

一般情况下,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外来的组织产生排异,比如器官移植后就必须依靠抗排异药物来阻止这种排异。但免疫系统会对受精卵这种“外来者”区别对待,专业上叫“免疫豁免机制”,这样胚胎才能在妈妈的子宫里安稳成长。但是,有一些育龄女性的免疫系统却并没有对受精卵“网开一面”,其免疫系统会对受精卵产生排异反应,阻止胚胎的健康成长,导致流产。

赵爱民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反复自然流产病因筛查流程,并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的成熟方案,使得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

赵爱民的一位患者胡女士,在找到他之前已经经历了11次流产。患者多方求医都没有效果,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赵爱民。经过病因筛查,赵爱民发现患者为易栓体质,特别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怀孕的时候更加容易形成血栓。之前多次流产基本都是因为胎盘部位的血管被血栓堵住,使得胚胎缺血缺氧、营养不够,最终流产。经过孕前预防性干预治疗准备后,胡女士成功怀孕,在孕期给予相应的治疗后,胡女士最后成功分娩。看到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胡女士激动得泣不成声。

经过赵爱民教授团队的治疗,每年有近1000个家庭有了可爱的宝宝。

赵爱民曾多次参加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建立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自然流产的发生与某些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模式改变有关,为习惯性流产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牵头制定了《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复发性流产合并风湿免疫病免疫抑制剂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复发性流产合并血栓前状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等文件,参与编写《临床治疗学》《现代生殖免疫学》《妇产科疾病临床治疗学》等专著。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赵爱民一直关心、支持家乡宿迁的医卫事业发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造福桑梓。2019年以来,赵爱民四次带队回宿迁开展义诊,让家乡人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便捷、免费地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赵爱民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专家工作室,组织团队常态坐诊,并多次为宿迁医护人员培训授课。

吴龙涛:恭桑敬梓见真情

“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这是亿茂滤材(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龙涛刻在心里的座右铭。靠着这个座右铭,吴龙涛实现了由一个打工仔到拥有资产数十亿元老板的华丽转身。

吴龙涛出生于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94年吴龙涛高中毕业后,为改变家中贫困状态外出打工。两年后,吴龙涛带着些微的积蓄回家,办了一个小型的预制品生产小作坊,生产不久就发现被“上线”套路了,资产丧失殆尽。头回创业,失败收场。

1999年4月,吴龙涛再次外出,决定到中国最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去闯一闯。历经几番周折,终于在当年7月21日在东莞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后来又做过保安。在做保安的过程中,吴龙涛热情、认真,对进出公司的每个人保持微笑,做好服务。吴龙涛的表现得到了公司老板的认可,安排他去做销售业务。也正是在做销售的过程中,让吴龙涛接触到更多的市场和人脉。在做销售的后期,吴龙涛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汽车时代就要到来,而当时国内汽车过滤材料短缺,市场潜力巨大。置之死地而后生,才可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2002年,吴龙涛在自己身上只有1600元钱的情况下,多方筹措了几万元的资金重新开启了创业之路。他租了几百平方米的厂房,从二手市场买了台传真机及必要的办公用品。就这样白手起家,吴龙涛创立了东莞市亿茂滤材有限公司,从事汽车滤网的生产。由于当时汽车滤材市场很大,两年后,亿茂在汽车领域异军突起,生产、销售、利润等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

随着业务的增长,亿茂在滤材领域开始涉及汽车、空气净化、医疗、劳保防护和工业过滤等方面,其中,汽车占销售额的30%、空气净化类占销售额的35%、医疗类及劳保防护类占20%。吴龙涛的团队特别注重环保过滤材料的研发,突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创造了属于亿茂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产生了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几年发展下来,东莞亿茂滤材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高端滤材行业的领军企业,熔喷无纺布、静电棉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做强做大了,吴龙涛的家乡情结也愈加浓重,冥冥之中总感觉宿迁才是自己真正的家。2014年,吴龙涛放弃外省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待遇,毅然决定回乡投资。当年,东莞亿茂公司正式与宿迁市宿城区签约,在宿城经济开发区投资3亿元,建设熔喷无纺布、活性炭、静电棉等多条生产线,整合纺织、功能性新材料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产业链,助推整个产业链的提质升级。

2017年,在宿迁新建的亿茂滤材(江苏)有限公司全面投产。为了更好地赋能各类产业,在固态污染物处理方面,引进国外4条熔喷先进生产线,产能达3000万平方米,引进6台静电棉生产线,年产能达1200万平方米;在气态污染物处理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三条生产线,分别采用化学和催化分解处理,对甲醛、甲苯、二氧化硫、丁烷等综合气体处理材料具有强大的产能,年产能达2200吨;在微生物处理方面,研发YM-PURAWORD新型杀菌抗病毒材料,并且自主研发两条生产线,年产能达1500万平方米。现在,亿茂生产的熔喷无纺布凭借高效率、低阻力、高容尘量、高性能多功能材料等技术优势,完全可替代美国、日本、韩国进口的产品。亿茂公司吸纳当地员工就业200多人,在带动宿迁企业转型升级和引导上下游相关产业及配套服务企业进驻宿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至2022年,吴龙涛在宿城区已经累计投资达到22亿元,亿茂环保健康产业园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期间,吴龙涛的亿茂公司紧急复工复产,一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疫阻击战,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20年第一季度,企业在宿迁的公司就上缴税收450余万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需求量大大增加。春节期间企业复工不久,公司就迅速生产了2万只亿茂“eimo”品牌(KN95型)抗菌抗病毒防护口罩,通过中国室内空气净化品牌集群秘书处捐赠到武汉卫健委。2020年2月,亿茂在东莞的公司分别向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城分局、东莞市税务局东城税务分局捐赠1000只韩国进口KF94(同国内KN95)防护口罩。3月,通过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为武汉捐助韩国KF94口罩5000只、捐款3万元。通过湖北省黄冈市红十字会,捐赠韩国KF94口罩15000只。4月,亿茂公司又向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一次性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科研,捐赠呼然KN95口罩6000只。

在家乡宿迁,吴龙涛也先后向宿城经济开发区总工会捐赠6万元人民币,向有关机构捐赠口罩数万只。

第四篇 薪火颂

题引

除夕立春(节选)

郭麟(清)

薪火传无尽,春从腊底生。

合分知岁序,断续似交情。

工匠乡贤带徒传技,文艺乡贤带徒传艺,是宿迁乡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宿迁市乡贤协会搭建工匠乡贤讲习所平台,聘请乡贤中的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等作为讲习师,向广大劳动者传授技能本领和工匠精神,3年多来,全市已累计举办活动近百场次,线上线下受众超过50万人。2020年6月,市乡贤协会举行工匠乡贤带徒传技传艺启动式,首批由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推荐的共50名乡贤集体收徒,工匠乡贤顾煜、李华,文艺乡贤张银霞、李洪湘等当众接受了徒弟的拜师帖,饮了徒弟敬献的拜师茶。徒弟们在师傅的教诲下,技艺大为长进。沭阳县乡贤方武从事盆景设计,两名徒弟设计的作品已经多次在省市获奖;宿城区乡贤颜世昌从事烙书烙画传技,两位弟子获批江苏乡土人才;泗洪县乡贤顾煜领徒弟参加中国第六届锁王争霸赛,获得亚军;市供电公司李华带的徒弟杜清华发明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人脸识别用电业务办理助手”获得江苏省电力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种农网柱上变压器配电箱搭接式操作梯”被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评为二级技术成果;文艺乡贤苏北琴书非遗传承人张银霞带的徒弟丁红丽获得第九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新人奖,同时被宿迁市评为“金鼎”文艺优青。2020年10月,宿迁文艺乡贤为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组织成立宿迁乡贤艺术团。宿迁乡贤艺术团以“传承乡土文化、传唱时代声音”为办团理念,坚持“乡土化特色、传承人队伍、轻骑兵作用”的目标定位,通过文艺展演、送艺下乡、设立乡贤公益剧场等形式,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大众。

张银霞:琴书唱言人世间

2021年12月22日晚,第九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颁奖仪式于南通举行。宿迁市苏北琴书传承人张银霞荣获“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那天,年过古稀、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走上舞台接过证书,有些干瘪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她一袭黑色的旗袍和银白色的胸花,将鲜红的证书映衬得更加耀眼。

1948年出生的张银霞,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苏北琴书表演艺术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演出作品曾获江苏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江苏省曲艺芦花奖·节目奖,江苏省曲艺大赛表演奖,入围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等。代表曲目有《八虎平西》《白绫记》《旋风案》《五梅反唐》《李双喜借年》等。

苏北琴书亦称“打扬琴”或“打蛮琴”,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广泛流布于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等地区。

张银霞自幼随父学艺,12岁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随父参加宿迁曲艺队,演唱苏北琴书,从此走上从艺道路。她唱腔浑厚,并善于把柳琴戏、淮海戏、淮红戏等一些地方戏的唱调糅进琴书中,听起来更有韵味,深受观众欢迎。只要张银霞的扬琴一敲、板子一打,不管怎样杂乱、喧闹的场合立时就会安静下来。

在苏北琴书的发展史上,她是一位承前启后、艺术造诣颇深的艺术家,从艺60多年来,她呕心沥血,历尽艰难,为地方曲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1984年起,她演唱的《八虎平西》《白绫记》《旋风案》《五梅反唐》《李双喜借年》《杨八姐闯幽州》等十多部苏北琴书长篇书目,分别由山东齐鲁、江苏、安徽等音像出版社和北京、上海等唱片厂出版发行,唱片、磁带、VCD光盘计5000多万张(盒),畅销全国各地,尤其在苏、鲁、豫、皖地区影响颇大。1989年,张银霞被淮阴市评为建国四十周年有重大贡献的文艺工作者。

和张银霞搭档几十年的琴师张金贵,也是她的亲弟弟。2017年,姐弟俩走进宿城新区实验小学,传承苏北琴书,5年多来,参加学习的孩子们都学会了很多苏北琴书曲目,有的在参加省市级曲艺大赛中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9年10月,学生获得了江苏省第四届少儿曲艺比赛优秀展演奖;2020年学生们演唱的苏北琴书《偷杏》,参加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荣获大奖,并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市文化馆青年职工丁红丽拜张银霞为师学习苏北琴书,几年下来成绩斐然,不仅获得了江苏省曲艺演出大赛新人奖,还被宿迁市授予“金鼎”文艺优青。

张银霞的晚年,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苏北琴书的传承上,目前已传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近200人。她说:“我有义务把苏北琴书传承下去,我有义务让广大的听众和朋友们来认识苏北琴书。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哪怕不能走、不能动了,用小车子推我,我也要去教他们。我要让孩子们把苏北琴书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一生的心愿。”

顾煜:万夫难撼铁将军

在宿迁市泗洪县城乡,你要问起顾煜这个名字可能知之甚少,但是,只要一提起“锁王”“顾师傅”便人人皆知,说着说着还会跷起大拇指,因为他获得过“中国开锁能手”“中国锁业先进个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民间发明家”“十大宿迁工匠”“十大金牌工人”等称号,上过5次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媒体也多次予以报道。

1967年,顾煜出生于泗洪县青阳镇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顾煜先后担任过石集乡农技员、泗洪县蓝宇瓶业回收公司经理,名字听着响亮,其实就是种地、收废品。后来,顾煜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职业:自行车修理工,工作地点也从田头正式来到街头。

在摆摊修车的过程中,总会有人问顾师傅会不会配钥匙,这让顾煜与锁结了缘。顾师傅很多主顾都有自行车被偷的经历,这让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发明一把好锁,让小偷偷不走大家的自行车。从此,顾煜白天正常摆摊,修车空闲时就拿着锁头或者锁芯把玩研究;晚上回到家里,顾煜就开始捣鼓起自己的发明。

起初,顾煜不知道如何画图纸、做模型、做样品、申请专利,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迎难而上。就拿做模型来说,当时没有机械、没有半点制造经验的顾煜就用萝卜、山芋、马铃薯等食材刻出锁的零部件样子,把它们装配起来看效果。“后来我改用木头刻,再后来找到摆地摊倒铝锅的师傅倒出锁具的大体模型,然后自己用错刀、砂纸、手电钻一点一点地打磨。”顾煜回忆道。

刚开始用手电钻的钻头打磨,磨一道槽沟要花费一夜时间,顾煜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磨锁芯侧面的一道孔槽,是从晚上9点开始一直磨到第二天早上4点半才磨好。那段时间,每天都是在这苦中有乐的摸索、实验中过来的。

一个个成果不断被他研发出来。可家人不理解,生活上贫困又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为投钱不挣钱,又耽误做修车开锁配钥匙,老婆吵着再这样搞下去就要和他离婚,顾煜只好写了份保证书,保证不再搞发明了。

“但当我看到一个撬锁盗窃、一家被杀的报道时,我下定决心还是要坚持研发更多更好的锁具,要把我发明的锁具变成老百姓的门神。”好事多磨,终有回报,这个时候,顾煜登上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发明得到专家们认可,全国各地都打电话要来买他的防盗锁。商机就在眼前,家人也都支持,全家四处借钱,找了生产合伙人,组织生产,半年后产品推向市场得到热销。可是祸从天降,合伙人撤资单干,给他留下的就是一堆债务和一地的半成品。穷则思变,顾煜坐上前往中国锁都浙江温州的车,寻找到新的合作伙伴,用技术入股,从此他的锁具也走向了千家万户。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明是否具有安全防盗性能,顾煜又自费到临沂、大连、苏州、无锡等地摆擂台“比武”, 以重金悬赏等方式邀请开锁巧匠,表示谁能在1个小时内打开他的超B级防盗锁就奖励1万元,结果应战者皆铩羽而归。

顾煜发明的“吞吃万能钥匙”防盗锁也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吞吃万能钥匙的九方位防盗锁”获得世界上防盗锁防盗方位最多的防盗锁称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顾煜先后发明了多种防盗锁,获得20项国家发明专利。

顾煜把自己的发明经历和发明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向他求技的人。2017年12月在宿迁市乡贤协会举办的第一期工匠大讲堂上,顾煜给淮海技师学院100多名学生和从全市各企业选派来的50多名技术工人上课,分享他的发明成果。现在,顾煜名下的徒弟有数十名,其中张兵、顾沅麟等在顾煜的指导下,开发研制出“可使用百年的插头插座”系列产品,解决了插头插座安全问题、接触不良问题、插拔费力问题,并且使用寿命可达百年左右。这项研究已经投入生产,产品供不应求,行销全国各地。顾煜还受聘义务担任泗洪中学兼职教师,辅导学生搞创新发明。在顾煜的悉心指导下,该校有20多名学生申请了专利,参加省、市科技创新比赛多次获奖,其中获奖学生彭立坤被录取到清华大学“核技术核工程专业”。2020年5月,顾煜创办了“泗洪县非职务发明人协会”,给非职务发明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李华:勤业勤思始得成

“电能的准确计量,直接关系到每个电力客户的切身利益,容不得丝毫马虎。”这是李华经常说的一句话。

1978年出生的李华,现为宿迁供电公司营销部稽查信息班的班长。他从事电能计量工作20多年来,始终将精准计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1997年,李华以优异的成绩从徐州电校毕业,被分配到宿迁市宿豫县供电局计量外勤班,开始了长达25年与电表打交道的职业生涯。25年来,他亲身见证了从机械表到电子表再到现在智能电表的一次次更新换代,经历了从爬梯子人工抄表到远程自动抄表再到现在完善的采集控制系统。伴随着电表的更新升级,李华也从一名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到现在成为了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

李华2009年经历的一次互感器爆炸事件,开启了他的探索、创新之路。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华经过上百次的基础试验和调整电路设计,终于研制出了电能计量装置检测仪。与传统的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次回路通断的方法相比,应用检测仪可以瞬间测出互感器的变比和极性,检测范围由回路接线拓展至互感器本体,而且将检测时需拆解的线头量由8至12根减至2到3根,既大幅度减少了工作量,还可以避免恢复接线时出错。这一成果获得了宿迁市职工十佳发明创造奖。

李华并没有满足于初步取得的创新成果,他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在实践中,他发现检测仪的精度不高,有时检测结果误差较大,偶尔还会出现误判的情况。为此,他对设计图纸进行反复论证,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引入一款高频通讯专用的相位差集成芯片,使测试精度和稳定性大幅度提升。同时,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两台测试仪配合使用,一台发射测试数据,另一台用于无线接收和计算显示,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因互感器和电能表距离较远带来的测试干扰问题。李华的这项改进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第七届全国电力职工创新成果奖二等奖。针对人工分拣电表工作繁重、繁琐并且容易因疏忽导致出错的问题,李华研制出了智能表自动分拣装置,实现了自动除尘、自动拍照、读取数据、分类归档等功能,使工作效率提升了5倍。荣获2016年第八届全国电力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李华实至名归。

在工作中李华发现,技术创新只是一个方面,管理方法也同样重要。为此,他在如何促进计量管理和质量提升方面开始动脑筋。他和同事们根据2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创新成果,提炼总结出了“装表接电四步操作法”。该操作法获得了“江苏省职工十大操作法”的殊荣,这在宿迁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李华靠自己的实力和一项项发明、创新成果,先后被授予江苏电力大工匠、宿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宿迁当代乡贤,李华把自己的技术本领真心实意地传授给徒弟们。他所带的徒弟中,涌现出10多位双师型人才,他所在的班组也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优秀班组、华东电网优秀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徒弟杜清华在李华的指导、帮助下,发明了三项实用新型技术,多次被评为公司“双好党员”。在2020年宿迁乡贤活动日杜清华与大家分享了他与师傅李华的故事。杜清华最后真诚地发出了对师傅的感激:“没有师傅的栽培,就没有我今天的收获。他就是我人生路上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脚步。非常感谢他!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争取像师傅一样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第五篇 桑榆颂

题引

酬乐天咏老见示(节选)

刘禹锡(唐)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宿迁的当代乡贤群体,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占有很大比例。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老黄牛》中有诗云:“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些老乡贤人老不服老,人老干劲足,珍惜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造福乡里,奉献社会,深受地方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称赞。

谭庆云:济生终守一壶冰

宿迁是一个典型的苏北水乡,拥有全国第四大湖洪泽湖、江苏第二大湖骆马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淮河、古黄河穿越东西,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4。在烟波浩渺的骆马湖中,有一个常年住着200多口人的小渔村戴场岛。几十年来,小岛上人的求医问药,全靠谭庆云一个人支撑着。谭庆云今年70岁了。也许是年老和有点弓腰的原因,当年1米7多的身高现在竟只有1米6。白白的头发、白白的胡须加之穿着长长的白大褂,更让谭庆云久经湖上风吹日晒的脸庞显得黝黑。他慈爱地面对着一个患病的孩子,既用西医的听诊器在孩子的腹部探听,也用中医望闻问切手法对孩子看气色、把脉象。他用苍老的手指在电脑的键盘上敲击着,好半天从打印机上吐出了一张黄色的处方纸。

戴场岛由主岛以及马口、许场、徐圩、朱圩、袁场等几个小岛组成。从高空中望去,戴场岛像一朵莲花,静静地绽放在浩瀚而苍茫的骆马湖水面上。

17岁那年,谭庆云跟着一个下放到此的知青医生祝冠球学医,后来又被推选到宿迁卫生进修学校学习2年。祝医生离开后,谭庆云就承担起为岛上的渔民看病的职责。那时除了岛上的渔民外,还有附近新沂、山东等地前来捕鱼的人们。50多个春夏秋冬,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村上的渔民哪个有病,谭庆云总是随叫随到,哪怕是掉进冰窟窿也在所不辞。

前年冬天的一个夜里,附近小岛上一位渔民的脚面不慎被利器划伤,静脉血流不止。谭庆云接了电话就要赶过去,却正遇到湖面结冰不能行船。谭庆云急坏了,一不做二不休,背着药箱索性从冰面上跑过去。夜晚的骆马湖,北风呼啸,寒冷刺骨,伸手不见五指。谭庆云打着电筒,冒着严寒,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行走。一个趔趄,谭庆云摔倒了,药箱也被抛到四五米远的地方。他爬着想去捡回药箱,谁知没有走多远,身下的冰层突然破裂,谭庆云不仅人掉进了水里,膝盖也被锋利的冰尖割伤,不住地流血。幸亏冬天水不是很深,谭庆云才捡回了一条性命。谭庆云回家换了一身干衣服,再次朝病人家中奔去。这回他记住前边的教训,从一开始就在冰面上匍匐爬行。一直忙到东方欲晓,谭庆云才处理完这个病人的伤口。而谭庆云自己当时受伤留下的疤痕,直到今天还在他的腿上清晰可见。

小岛上只有谭庆云一个医生,大病小病、急病慢病什么病都得他看。一次有户居民家中生小孩,但岛上没有专门的妇产科医生,到岸上的医院已经来不及,急得一家人团团转。虽然请来了接生婆帮着照应,但最终还是放心不下,一咬牙便向岛上唯一的一个男医生谭庆云求救。第一次接生,谭庆云还真是又紧张又有点难为情,但是没有办法,舍我其谁?不管怎样也要保住大人小孩平安无事啊。就这样一次成功后,谭庆云便又成为岛上一个兼职的妇产科医生。

2012年,年满60岁的谭庆云退休了。他回到城里儿子那里住了几天后再回到岛上,却发现村医务室的门始终紧锁着。孤零小岛,四面环水,远离岸上,诸多不便,前几年岛上虽然也通了电,有了电话和无线网络,但是年轻人不愿受这个苦,上级做了几个年轻人的思想工作都没有结果。几百人生活在这个岛上,没有个医生怎能行?岛上的医务室不能关门啊!谭庆云几乎没有做什么思考,就义无反顾地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小岛,他熟悉的医务室,再次穿起了那身略显肥大的白大褂。

谭庆云再次成为小岛村医。

这一干,又是十年!

张展:巧手妆成四季春

2018年1月16日,第三届新经济智库大会在北京召开。67岁的沭阳县电商张展作为淘宝村网商代表,是唯一来自农村的受邀嘉宾。

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桃花,全部出自张展的干花制作公司,片尾的字幕里,张展的名字赫然列入置景、道具人员之中。

20世纪90年代,在外打工的张展偶然接触到干花产品。由于那时的干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在对市场发展前景作出预判后,张展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干花制作公司。小麦、谷子、高粱、玉米苞皮等原生态材料,给了张展很多创作灵感,经过脱皮、漂白、染色等组合加工程序后,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在他的手中就变成了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从“漂”在大城市的务工人员,到沭阳县赫赫有名的“干花大王”,再到收益可观的“网商”,过去20余年间,张展不停地完成着身份的切换。

2014年,在淘宝上做干花的人越来越多,如何找到差异之处,常做常新?张展将主意打到了地里即将成熟的小麦那里,张展发现麦穗干花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于是,就决定做起小麦干花来。

到村里收小麦的时候,张展遇到的阻力远比想象中大得多。把小麦做成干花,需要在小麦完全成熟前15天收割、制作。这些小麦再过十几天就是粮食,在从困难、艰苦的环境里走过来的村民们看来,好好的粮食都被糟蹋了。即使已经跟着张家做了好几年干花的村民们,也都接受不了,张展只好顶着压力自己做,在村里收了9亩地的小麦。2014年8月27日,张展的小麦干花卖出去26万棵,纯收入5万余元。那一年夏天,仅小麦干花一个品种,销售额就达60万元。9亩地的小麦做成干花变成了60多万元,亩产收益达到1万美金。

张展靠麦穗干花“一战成名”。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组找到张展请他帮助做仿真桃花树,让剧组的预算经费由700万元一下子降到了200万元。口口相传,很多剧组都知道找张展做仿真花木又省钱效果又好,纷纷也来签协议定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之后,张展敏锐地发现这一商机,大批制作仿真桃花树在线上出售。由于产品生动逼真,网店交易额不断突破新高,仅这一项,一年就带来了500万元的收益。因此,当地常有村民开玩笑地说:“张家每天都能卖出去一个桃花岛。”

张展虽然年过七十,但是他心灵手巧,很多干花品种都是他自己设计。他擅长利用那些别人想不到的材料做干花,龙柳、玉米苞皮、玉兰叶片等材料在他手里,都可变成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的干花制品。就是那些树根、竹枝、松球、野草、棉花壳等只可用于烧饭的柴草,张展也可化腐朽为神奇,制作成他想要的东西。现在,张展的干花制作公司,共有仿真树木类、仿真水果类、塑料制品类等系列产品,能够满足家庭装饰、影视剧制作、宾馆饭店摆设、大型集会营造氛围等各种需求。

张展带领5个子女在新河镇创办了干花工业园,300多米长的沿路作坊,每天生产数以万计的干花制品。在张展的带动下,村里不管是成年劳力还是老弱人员,没有一个到外地打工,都在家里干起了干花制作。张展所在的解桥村有2900多亩耕地,其中2400多亩种植龙柳、曲柳、龙桑、红瑞木、木槿、三叉木等干花原材料,年均实现总产值3000余万元,平均亩产超过万元。

与互联网的联姻,让张展的干花生意的销路进一步拓宽,走出了一条线下和线上销售相结合的路子。张展和儿女们共计开设网店20余个,网上年销售总额超过6000万元。一花引来百花开。解桥村开起了干花网店630多家,年销售额2.6亿元。2014年,解桥村就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王开华:满院书香泽后人

走在沭阳县胡集镇镇区公路南侧,老远就能看到一栋三层小楼上“开华文化大院”几个大字。开办文化大院者,是70岁刚过的王开华。

王开华高高的身材,背不驼,眼不花,身体硬朗,精神十足。自2014年在自家小楼开办文化大院,8年来这里便成为当地许多人的精神家园。

提到开办文化大院的初衷,还要从王开华2013年的一次旅游说起。“儿子每年都会让我们老两口外出旅游一次。2013年秋,我们到南京旅游,看到城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学习、娱乐的场所,精神生活都很丰富,就想到自己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们都没有一个能够坐下来读书的地方。当时我就在心中盘算,也要在胡集镇搞成一个,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开华这样打算是有条件和可能的。他家正好在镇区路边口,有一个三层小楼,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当时,王开华把小楼租给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年获租金6万多元。每年6万多元而且还有上涨的趋势,对一个居住农村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王开华不好擅自做主,便和老伴、儿子商量起来。一家人开始都还有点舍不得,但耐不住王开华的循循善诱,最后也都同意了。

王开华说干就干,当即就着手装潢,购置桌椅,募集图书。2014年5月29日,在鞭炮和掌声中,王开华文化大院正式开张。王开华的举动,在当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傻,放着每年6万多元的租金不拿,还花钱费力地义务办这事。也有人说镇上有文化站,搞文化是政府的职责,他是多管闲事。面对非议,王开华充耳不闻,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大家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安静读书学习的地方,减少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让其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王开华文化大院已经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在镇、县、市等许多部门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文化大院建起了图书室,拥有各类图书3万多册;建起了棋牌室,镇上的人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建起了少年儿童书画辅导站,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成立了诗词协会,吸引了很多爱好者来此吟诗作赋;建起了乡情、乡贤文化展览室,打造成一个了解胡集地方历史文化的平台。免费开设的“爱心课堂”“爱心暑托班”,更是留守儿童们的最爱。现在,每逢节假日,文化大院一座难求,大家纷纷来到这里各取所求。看到文化大院的这种景象,过去有非议的那些人态度变了,都说王开华家干了一件大好事,文化大院给更多人带来了文化滋养,成了人们的一个精神家园。最近几年来,王开华文化大院先后获得“宿迁市校外辅导贡献奖”“宿迁市最美热心公益家庭”“江苏省关心下一代特殊贡献奖”“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第六篇 春雨颂

题引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宿迁当代乡贤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热心公益事业,他们像一丝丝春雨,滋润着宿迁大地的人文土壤。广大乡贤自觉行动起来,响应市乡贤协会的号召,积极参与乡贤护碧水、诉前调解、公益诉讼观察、为民协商和道德讲堂宣讲等工作,为保护宿迁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矛盾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建立、加大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保护、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片丹心映碧水

宿迁市水网密布,又肩负着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神圣使命,水质的好坏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河长制”推行以来,宿迁全市已经全面建立了“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加强对市内主要河、湖的管理和保护。但对小河、小塘、小沟、小渠、小库等“五小水体”的保护尚没能全面覆盖。这些小微水体,大都位于乡村居民的堂前屋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宿迁市乡贤协会利用乡贤居住靠近河塘、联系群众密切、信息来源广泛、工作时间灵活的条件,组织在籍的乡贤担任义务护水员,保护“五小水体”,助力乡村生态振兴。至2022年,全市组织动员5100余名乡贤担任义务护水员,通过动嘴搞宣传、动腿搞巡查、动手搞管护,对6400余面“五小水体”,进行常态管护,对“河长制”做出了有效补充,形成对水环境保护的完备网络。2020年12月,宿迁市乡贤协会评定了首批宿迁乡贤义务护水示范水体161面。为了表达对广大乡贤在义务护水的敬意,宿迁联合水务集团一次性捐款25万元,用于为一线护水乡贤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泗洪县城头乡湖滩村的乡贤张九重是一位护水员。过去几年,村里的小河小沟上面总是漂着塑料袋、农药瓶,到了麦稻收获季节,还经常有村民把秸秆直接扔到水塘里,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张九重在城头乡工作生活30多年,从村民小组长到村会计、村支书再到乡镇林业公司经理,对城头乡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渠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张九重负责的水渠正好在他家的责任田的旁边,管护非常方便。他每次去田里劳作或者去看庄稼长势,都顺便去水渠看看,有没有丢弃的化肥袋、农药瓶等垃圾就给捞出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都养成了爱护水体的好习惯。

在宿城区埠子镇,赵治安因为长期开展经典诵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被评为宿迁乡贤。市乡贤协会号召“乡贤护碧水”,赵志安积极参与其中。刚开始护水时,赵治安向周边群众宣讲护水的好处,但是个别群众不理解,说他多管闲事。赵治安找年龄较大的人谈过去的往事,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天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热了,脱衣服就能下水洗澡。那时汪塘里的水都能看到小鱼在游动,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现在还有几个汪塘能洗澡?老百姓每天都住在散发腥臭的汪塘边,不仅心情不好,更影响健康。所以,我们要主动来保护身边水塘的环境卫生。”三番五次地宣讲,赢得了群众的理解。赵治安不仅自己带头护水,还发动家人、朋友也自发参与到护水的工作中。

泗阳县卢集镇在开展“五小水体”整治前,小汪塘里面杂草丛生,到处是各种垃圾。天晴的时候,散发着恶臭,一下雨汪塘里涨水,垃圾便漂浮在水面被冲到路上。在乡贤护水员的建议下,镇党委、政府花大力气对原本脏乱差的小水体进行整治、清淤、疏通,形成了畅通的水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成“泛溪问水”风景区,现在已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过去的臭水塘,现在竟成了旅游景点,村民们感到十分满意。

市乡贤协会确立了先全面整治再移交管护的工作模式,实现乡贤人均管护一面水体。在管护工作上绘制一本管护水体分布图册、每面管护水体竖立一块公示牌、设立一个统一护水日、建立一套工作台账,形成管护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乡贤巡查反馈、乡贤参事会汇总问题、村“两委”及时处理并报河长办统筹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五小水体”的污染问题。

2022年5月,市乡贤协会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乡贤在黄河故道水环境保护中的独特作用,推进黄河故道水环境治理,联合宿迁市人民检察院,对黄河古道城区段开展水环境保护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工作,43名乡贤受聘为公益诉讼观察员,对沿线34个排水口及相关联的河道、塘口进行总店观察,及时了解掌握有无变黑变臭水体,有无生活、畜禽、工业污水排入,有无垃圾、秸秆倒入和漂浮物,有无围网水产养殖,有无其它损害水体环境现象。

古道热肠息诉讼

宿迁市乡贤协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示要求,发挥乡贤有德有技有功、人熟地熟事熟、热心热情热忱的优势,组织乡贤参与诉前调解,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全市共选聘乡贤诉前调解员165名,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法庭建立乡贤诉前调解工作站22个。自2020年8月以来,全市乡贤诉前调解员共成功调解纠纷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44.1%,成为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率先实现乡贤诉前调解体系化、规范化。宿迁的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推广。

当代新乡贤是公知公任的民意代表,特别是成长于基层的乡贤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望,蕴含着正能量,是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力军。2020年8月,宿迁市乡贤协会会同市法院建立乡贤诉前调解员制度,着力推动乡贤文化与人民调解相结合,以群众的方法化解群众的纠纷,切实融入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创优。

2021年10月25日,泗洪县一储户王某持银行卡到某银行柜面取款4.4万元,接待王某的银行工作人员赵某在办理手续时竟将储户王某取款4.4万元记录成存款4.4万元,这意味着王某取走4.4万元后,不但取款卡里的数额“毫发未损”,反而又多了4.4万元。王某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有了8.8万元的进账。

直到下班交接时,赵某才发现自己粗心操作导致账目不符,急忙与王某电话联系要求返还该笔款项,但是遭到了王某的拒绝,王某称自己业务较忙,资金转出转进较为频繁,还没核对自己卡上的数额,经赵某的多次电话催促,王某承认了卡上多出的8.8万元,但是卡中现金已被转走,所剩无几,当晚只返还了1万元,剩余款答应第二天返还。因银行规定有相关要求,无奈之下的赵某只好找朋友东拼西凑,垫付了银行该笔款项,将账目牟平。

答应第二天就还款的王某一拖再拖,直到11月3日才又偿还了1.5万元,余款6.3万元再无返还意向,电话不接,再打关机,更找不到人影,双方甚至闹到了派出所,警方建议赵某走诉讼途径,最终赵某以不当得利将王某告上了法庭。法院诉前调解受理后,将此案委托给乡贤调解员莫开武进行调解。接到委托函后,莫开武认真审阅了该案卷宗,查阅了相关法条,当即电话与双方联系是否愿意接受诉前调解,并约定了双方调解时间。调解中,莫开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地向被告王某作了《民法典》中关于不当得利的法理解释,告知了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最终,被告王某认识到了自己所为不当,承诺分期返还欠款。赵某也对自己的失误向王某致歉,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王某履行退还全部款项。

2021年2月,泗阳县某乡镇鞋厂因出口业务受国外疫情影响,导致经营亏损、资金链断裂,已拖欠员工工资3个多月,鞋厂股东处于失联状态。春节将至,鞋厂员工集体向泗阳县人民法院起诉讨薪。王集法庭接收案件后,决定由法官、乡贤调解员联手进行调解。因无法联系到鞋厂股东,且讨薪员工人数较多、情绪激动,调解工作刚开始便陷入僵局。于是,法官孙建军和乡贤调解员孙以斌决定到鞋厂股东老家进行走访,得知村中一位老人与鞋厂股东仍保持联系,便通过该老人联系上了鞋厂股东。一方是等钱过年的员工,一方是经营困难的鞋厂,孙建军和孙以斌在安抚员工情绪的同时,耐心做鞋厂股东的思想工作,尽最大努力寻求能够平衡双方利益的解纷之策。经过2天调解,鞋厂股东最终同意借款筹付员工工资,45名工人的23.4万元工资款终于在春节前全部发放到位。

宿迁在全省率先实现乡贤诉前调解体系化、规范化,被写入江苏省法院工作报告。省委改革办录制的《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现场连线宿迁乡贤调解员,专门推介宿迁乡贤调解工作;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在评估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工作中,充分肯定乡贤诉前调解作用与成效;2021年6月,《农民日报》专题报道宿迁乡贤诉前调解工作。

宿迁市乡贤协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示要求,发挥乡贤有德有技有功、人熟地熟事熟、热心热情热忱的优势,组织乡贤参与诉前调解,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全市共选聘乡贤诉前调解员165名,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法庭建立乡贤诉前调解工作站22个。自2020年8月以来,全市乡贤诉前调解员共成功调解纠纷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44.1%,成为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率先实现乡贤诉前调解体系化、规范化。宿迁的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推广。

正义担当为公益

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一项新职责新任务,也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高、熟悉基层情况、在群众中有威望,他们既是公益观察员又是普法宣传员,与检察官们一起守护社会公共利益。

2021年3月宿迁市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工作正式启动,将熟悉基层情况、参与基层治理和对公共事务热情高的243名乡贤,吸纳到公益诉讼工作中来。在启动式上,下发了《关于建立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制度的意见(试行)》,各县区围绕《意见》,结合地方特色,建立出台对应机制文件。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的任务,是配合人民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重点是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线索,反映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了解掌握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以及了解行政机关在以上领域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等。公益诉讼观察员的职责就是当好宣传员、巡查员、信息员,通过广大乡贤在一线发现问题、提供线索,及时提请相关行政部门加强执法和保护工作,对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和问题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实现行政和司法两种救济途径,保护公共资源、维护公共利益。

泗阳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巡查时发现,部分道路及菜场门口存在窨井盖缺失、严重破损问题,危及公共安全。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通过微信工作群将线索移送给检察机关。检察官当天便对泗阳县域内所有窨井盖公益诉讼线索进行全面排查梳理,组织精干力量分赴重点道路调查取证,发现部分道路确实存在多处窨井盖缺失、井盖及其周边与道路连接处严重破损的现象,车辆经过时会产生剧烈颠簸、陷入等危险。特别是夜间行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还有一些窨井存在井具与路面安装高差不符合标准等问题,同样会造成安全隐患。乡贤提供线索不到48小时,就调查发现的窨井盖安全问题,泗阳检察院依法向住建局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并由该院分管领导带队,会同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一同向住建局送达检察建议和相关证据,建议其依法履行井盖治理监管职责,对上述破损的窨井盖及时进行修复。

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张老师向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反映,宗墩闸附近有200余亩的基本农田被违规挖塘养殖。收到线索后,在乡贤公益观察员的协助下,检察官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经调查发现,案涉农地比周边农田低20~30厘米,周围垒起半米多高的田埂,形成宽大围堤蓄水成塘,水塘底部和田埂边缘铺设有塑料薄膜,进一步向土地管理部门查阅资料,核实涉案地块面积达238.6亩,全部为基本农田。宿城区检察院遂向土地资源主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对违规利用基本农田养虾行为进行整改,守护耕地红线。检察建议发出后,土地资源主管部门立即向违法行为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经各方努力,涉案地块周边垒起的田埂、铺设的塑料薄膜全部拆除,土地复垦后达到种植条件,栽上秧苗。

沭阳县胡集社区有一家养牛场,在农田堆放粪便,把排涝渠当排污池,污染水源、臭气熏天。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员王开华取证报告后,沭阳县检察院召开听证会后发出检察建议,督促镇政府、县生态环境局履行监管职责,养牛场迅速整改到位。

宿迁乡贤参与公益诉讼观察工作不到两年,全市244名乡贤向检察机关移送公益诉讼线索495件,检察机关审查后立案192件,促进190个公益问题整改,涉及环境资源、民生民利、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通过检察机关组织对乡贤观察员开展多次培训,乡贤公益观察的能力有效提升,冯本太、钱兆会、葛以云等均提供了8条以上的公益保护线索,其中葛以云提供的线索成案率达到100%。宿迁乡贤参与公益诉讼观察工作的探索实践被《检察日报》《新华日报》《江苏法治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报道50余次,乡贤公益诉讼观察做法被写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相关做法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江苏省检察院编入工作简报。

赓续传统育新人

乡贤是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并为本地所尊重的贤人,他们不仅是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人才,在其身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宝贵精神也是引人向善、教育后进的重要资源。讲好乡贤故事,弘扬乡贤精神,可以在地方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聚力、裂变和放大的效应。宿迁市乡贤协会建立乡贤道德讲堂平台,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活动,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崇德崇学、立业立功”的宿迁乡贤精神,以乡贤楷模真实事例感召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建设文明宿迁增添精神动力。

2018年5月,市乡贤协会会长、江苏秀强股份公司董事长卢秀强在分享他的长夜故事的同时,还介绍了企业开展孝道文化推广的情况。秀强股份创立于1992年,在历经多次磨难后,逐步发展成为在家电行业内国内市场占有率58%、国际市场占有率38%的玻璃深加工企业。企业于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秀强股份企业设立“荣誉堂”。荣誉堂崇尚仁、义、礼、智、信,传承孝、亲、和、善、美的家庭美德,目的是旌模范、励后人,实行“三看一听”的动态管理,有序管理进出“荣誉堂”员工,提升向心力。企业建成“崇孝园”,在每年的母亲节当天,邀请“十大好儿媳”“十大孝子”的母亲到公司,共同栽植一棵同心树,记载和传承孝道文化。企业还收集了社会上一些真实的不孝案例,汇编成《瓜豆集》,寓意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让员工从中得到警醒。

宿迁乡贤道德讲堂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力求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宿迁乡贤精神和乡贤文化,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子崇德崇贤、见贤思齐。2019年9月,宿迁乡贤道德讲堂进校园首场报告会在宿迁学院举行,新乡贤王爱东、高闻翼、张矾等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讲述了各自不同的故事,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好评。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已累计举办乡贤道德讲堂190余场次,受众近40万人次。为了多层面、多渠道地传播宿迁乡贤精神,宿迁市乡贤协会组织动员各县区、乡镇、村居结合现有文化设施,建设乡贤馆和乡愁馆,以实物、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地方古代、近现代先贤和当代乡贤事迹,乡贤馆、乡愁馆成为人们学习乡贤精神、体会乡愁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开展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外地人了解宿迁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市乡贤协会还编印关于乡贤的书籍,先后出版《宿迁古代乡贤谱》《宿迁近(现)代乡贤记》《宿迁当代乡贤录》等,共收录300多名古代乡贤、500多名近(现)代乡贤和7000余名当代乡贤的事迹,形成从古到今的宿迁乡贤人物谱系。

结语:

有德、有技、有功的宿迁当代乡贤,有德是他们的本色,有技是他们的特长,有功是他们的成就。乡贤是一种荣誉、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沐浴时代之光,升华人生境界,宿迁当代乡贤正在续写各自更加华美的篇章!

猜你喜欢

宿迁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不忘初心》(书法)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