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矿山三十年
—— 访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先生
2022-11-12张鹏飞王夏子
■ 张鹏飞 王夏子
楔子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正在面临着严峻大考,一时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一边是保供之重任,一边是减排新要求。高碳产业如何低碳排放?“黑色产业”如何绿色发展?煤矿人应该有着怎样的使命追求?
带着对煤炭在减排路上困顿与纾解、破局与突围的关注思考,我们曾与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先生促膝长谈。这是一位陕北汉子,他目光睿智、神采奕奕、言语铿锵、步履敦实,在爽朗大气中流露着严谨务实,在平易近人中显示着果决坚毅。
这次采风,是一次与矿区的近距离接触,也是一次全新的聆听,又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回溯了一个现代化矿区艰难成长的曲折历程,重温了一段段煤田开发建设的激情岁月,看到了一组组奋斗在荒原上的创业者群像,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眺望未来的思想之旅。
访谈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煤炭产业绿色转型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是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完成时,它事关根本,影响长远,意义重大。如果只是坐而论道,即使有生花妙笔,又岂能道得来,讲得清?
杜总22岁走出校门,从井下工人做起,30多年来先后转战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榆家梁煤矿、乌兰木伦煤矿、神延煤炭公司西湾露天煤矿等多个煤矿,亲历了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大型矿井开发建设、扩能改造,逐步走上央企高管岗位,曾任神东煤炭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任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神东、准能两大集团所辖煤矿15个,总产能高达2.69亿吨,在全国煤炭产量占比接近7%。
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先生 ▲
有人说,个体是时代河床的一粒沙石。还有人说,一沙一世界。杜善周既是采煤人,也是一块锻铸于这里的“精煤”,至纯至坚,朴实执着,赤诚率直,发光发热。他的个人成长史,是改革开放以来千百万煤炭人苦干实干、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动缩影,也是神府东胜煤田建设世界级特大型能源基地的时代见证,还是新时代准格尔矿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印迹。
我们希望通过对他的记述,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矿区跋涉,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去融入去体验中国当代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打开一扇窗口,去窥察去探寻我国能源革命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出发,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在“全球第一矿”的掘进与坚守
神府东胜煤田位于陕北蒙南地带,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对它的全面系统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煤田总面积31172平方公里,目前探明储量2236亿吨,远景储量10000亿吨,是我国已探明的最大煤田,被誉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埋藏浅,煤炭具有高发热量、低灰分、超低硫等优点,是优质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发现大煤田,当惊世界殊。中央领导和国家部委负责人多次前来考察调研,要求把地下的黑色宝库挖出来,把地上的绿色宝库建设起来。1986年6月,神府东胜煤田开发由前期准备转为立即上马,并列为“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次年,包括大柳塔煤矿、石圪台煤矿、马家塔煤矿和补连塔煤矿等多个矿井首批开建。昔日人烟稀少的荒漠谷地,呈现出一派沸腾景象。
大柳塔煤矿最初按30万吨/年井型设计,随着对建设现代化矿井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先后变更为60万吨/年、120万吨/年。1990年1月,进一步改扩建设为600万吨/年,按平硐、斜井各300万吨/年生产能力一次设计、分期建设。采矿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人员素质要求也越高。同年7月,大柳塔煤矿到榆林工业学校招工。
“招工”,顾名思义,招的只是煤矿工人。同学们对此不屑一顾,杜善周听到消息后,第一个报了名。他学习用功,专业过硬,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心中的优秀者,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令人意外的是,他选择了这份艰苦工作。他仿佛是为吃苦而生,为吃苦而来,从小备受苦难煎熬,仿佛正是为了应对此时的选择……
大柳塔煤矿办公楼 ▲
1968年,他出生在陕西榆林市米脂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境十分贫寒,有时全家要靠挖野菜过活。他在家中排行老七,兄弟六人,还有两个姐姐。姐姐和哥哥们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了,轮到他,母亲听了老师建议后,回娘家借了几十元,供他去米脂中学继续读书。
上高中后,二姐省吃俭用,特意给他买了件中山装,直到这时他才穿上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新衣服,此外还有一双一直当皮鞋穿的雨鞋,这两件装备整整陪他度过了三年时光,脏了洗、破了补、扯了缝,有时也会招来嘲笑的目光,可他无暇在意,一门心思埋头苦读,最终被榆林工业学校录取。
彼时的大柳塔煤矿开工建设不久,条件十分艰苦。大家住的是库房,也住过临时搭的棚子。棚子门板缝间有空隙,刮上一夜大风,第二天早上嘴里面都是沙子,因此睡觉时都得在脸上盖一张报纸。也有人吃不了这种苦。传闻乌兰木伦河对岸某煤矿的一位员工,随建制来到这里后一心要走,想办法调到了别处一家面临破产的陶瓷厂,走的时候还跪在沙子上朝南磕了三个头,说:“我可算离开这个地方了!”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杜善周似乎有一股倔牛般的脾气,再苦再累也能扛住。矿井掘进工作三班倒连续下井,粗大傻黑一干就是半年。在井下打眼、放炮、推矿车、运送物料……循环往复,没有尽头。他手磨破了、脚起茧了、头碰伤了、身体乏了,却从未请一次假,更没有擅自旷工、离岗。他勤勉尽责,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经常把所学专业知识在生产一线运用、检验、盘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半年后,从一线挖煤工人提升为技术员。
他的一言一行,老队长李登亮都看在眼里,瞅准认定了这是一棵“好苗子”。一年后的某一天,把他叫到办公室发话了:“已报矿党委同意,从明天起,你就是咱们这个队的副队长了。抓紧准备一下!”青年杜善周不喜欢被拘束,又想到队里大部分人都比他年长,管理难度恐怕不小,带班责任也不轻!还没上任的他,第二天就找到老队长想要撂挑子。哪知老队长不为所动,坚持放手培养,每天来单位开完会就走人,硬是把一副重担搁在他肩上。
做了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他20岁出头,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热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想在前面,干在实处,以诚待人,以理服人,逐渐赢得了普遍认可和尊重,后来还被选为队党支部书记。
工作第六年,大柳塔煤矿推动两队合并。杜善周这个正科级削职为“民”,并被安排了最重的活儿:一人一天下料两车,工作量是通常的4倍。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坚决服从安排,胳膊甩肿了,精疲力尽了,抹一把汗,歇一下手,撸起袖子接着干。
这种苦干实干拼命干,这种乐观豁达大气度,慢慢感染着“新队”,消解着猜忌,最终打动了工友,赢得了领导信任,半年后他再任队党支部书记,后又荣任队长,带领连采队创造了连采月掘进2806.8米、房采月产量91212.5吨的世界纪录。
纵观1990年7月至1999年11月,杜善周在大柳塔煤矿工作的这十年,正是大柳塔煤矿开启我国矿井建设模式技术革命的关键十年,1995年,大柳塔煤矿在我国煤炭界率先实现综合自动化;1996年正式投产;1998年被授予全国第一个特级高产高效矿井;1999年生产原煤913万吨,直逼千万吨。
时至今日,我国已建成千万吨级矿不过50余座,可想在30年前改革开放早春季节,大柳塔煤矿确是“东风第一枝”,实属“第一个吃螃蟹”,这既为它自身在之后15年内先后完成1000万、2000万、3300万吨规模的三次跨越式变革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我国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开创性、示范性意义。
杜善周一走出校园,就来到神府东胜煤田,作为早期建设者投身大柳塔这个未来将成为“大国之重宝”“全球第一矿”的开发建设。高平台有高起点。他先人一步接触到综合机械化采煤、一矿一井一面部署、“五高”建设方针、“四化”建设方案等一系列将要对中国煤炭工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性变革,得到了被神东人尊称为“38军”“129师”等矿区开拓者的言传身教……这些对他影响至深,使他较早就形成了一定的战略思维、超前视野、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在以后的岁月中自守不懈、秉持不松,始终初心不改、本色不变。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有诗自况:“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杜善周,猛将起于卒伍,事业源于大柳塔。是的,这座“大国之重宝”是锻炼打造人才的大熔炉,走出过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国家能源集团多位专家型领导干部,走出了我国煤炭工业领域成百上千管理型、技术型高端人才。
杜善周深情地说:“我感觉自己很幸运,遇到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正值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能源工业狂飙突进的大时代,国家能源集团给了我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机遇。”言谈间,他感激历任各级领导对他的关心爱护,他想念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朋友。
“抢”出了一个建矿新模式
人是时代中人。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朋友,如果你不曾在煤矿工作,抑或对煤炭开采历史了解不多,那么可能很难理解大柳塔煤矿当年这种设计变革的重大意义。但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世纪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拉动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因燃料供应不足,一周“停三开四”。国家鼓励各行各业办矿,发动群众办矿,“有水快流”发展小煤矿。1988年全国煤矿数量多达6.5万处,平均单井规模1.52万吨/年。其中,乡镇煤矿6.3万处,单井规模仅为0.56万吨/年。
小煤矿遍地开花,增加了煤炭产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其独特贡献,但它多、小、散、乱、差,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安全问题更是触目惊心。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即便自己不曾下过窑,亲戚朋友中也可能有人干过这一行。即便周遭的人没有,也可能通过口口相传,通过新闻报道,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对这一时期的井下生产、矿工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旧的路走不通了,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个过程孕育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创造。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煤炭产业政策进行深度调整、持续优化。1992年,原煤炭工业部提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号召。1995年,煤炭企业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1998年,国务院改革煤炭管理体制,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地方管理。与之相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采矿工艺完成从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到综合机械化采煤的迭代式升级。
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方针,在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先后经历了“国家修路,群众办矿”“建设大型矿井兼顾地方”“建设特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的曲折探索过程。
大柳塔千万吨矿井的成功建成,为神东公司全面推开所属各矿井技术改造提供了样板,建设规模化高产高效矿区进程加快。20世纪90年代末,为保证资源的规模化配置,神东公司先后采取租赁、并购的方式,关小建大,整合了榆家梁煤矿、保德桥头煤矿、东关煤矿、神木县哈拉沟煤矿、绥德县前石畔煤矿、佳县瓷窑湾煤矿等地方煤矿。
榆家梁煤矿办公楼 ▲
榆家梁煤矿始建于1987年,原为21万吨规模的县办煤矿,由于运销市场等方面原因,建成后一直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神东公司租赁后,关闭周围地方小煤窑,在原18个小矿井的基础上,对榆家梁煤矿进行整改扩建。当时,勘探没做,规划没做,设计没搞,什么准备都没有,上级要求一年内交工,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
1999年11月,一纸调令,杜善周任榆家梁煤矿筹建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形成的矿建工作,接起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突破常规,优化设计,筹建组最终采用“一综两连”方案,布置一个综采面,生产系统高度集中,采用两套引进的连续采煤机进行巷道掘进,与棱车、锚杆机配合使用,实现了巷道掘进、房柱式采煤运输车辆化,掘进、运煤、支护一体化,效率大幅提升。
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举。他们创新实施“倒计时施工、平行交叉”的作业方法。倒排计时施工,是使命必达,是背水一战。按倒排工期一算,每天掘进的基本任务是140米,即便是交叉轮岗,每支队伍每天仍需掘进70米,通常的标准掘进量是40~50米,每天工作量相当于标准的2倍左右。
一天、两天、三天,谁都没问题。一月、两月、三月,煤炭人咬咬牙也能行。一年都要这么干,又有谁能撑得下来?杜善周倒吸了一口凉气,双眉紧锁,限入深深的沉思。之前当过两任党支部书记,干了5年队长,他熟悉一线工作,懂得职工,相信职工。虽然那时还没听过“管理归根结底就是洞悉人性、解放人性”等理论,只是凭着朴素情感和同理心,就这么做了,而且做出了自己的风格:
——冲锋在前。一次深夜,巷道因地质原因积水,淹没了水泵。他见状卷起裤管,第一个蹚进深水。一些原本不愿意下水的工人这才跟了上去,在齐腰深、刺骨冷的污水中,合力抬出水泵,恢复正常施工。
——重奖激励。无论哪支队伍,只要掘进超出标准工作量1米,就按照报酬标准的3倍进行奖励。
——摆“庆功宴”。约定创纪录就请吃饭。如果其中一支队伍掘进70米,另一支队伍哪怕往前多掘进1米,他就把饭先订好,在地面等他们,这支队伍上来后,陪他们吃顿饭、喝点酒。
“慢点,停一停,怎么还公然喝起酒来了?”您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不解。确实,喝酒上岗属于“三违”行为,必须严格杜绝。包括煤炭企业在内的很多单位都出台了“禁酒令”,有的还专门配备了酒精测试仪。当然,下班后喝点小酒,一般不在禁止之列。
矿工“酒文化”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过去,矿井既寒冷又潮湿,矿工井下劳动体力消耗大,常年见不到阳光,大多养成了上井后喝点白酒驱寒祛潮解乏的习惯。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印发的一份文件中还专门规定井下工人白酒每人每月不低于1斤。榆家梁矿掘进队拔得头筹后凯旋,矿领导备下酒菜接风洗尘,他们的自豪、喜悦是发自心底的,这进一步增进了感情,鼓舞了士气,激扬了“军威”。
领导带头,不令而行,成功地将“给我上”变为“跟我上”。“物质+情感”激励,双向同时发力,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鼓舞大家争先恐后,抢抓工期,与时间赛跑,与进度比拼。这支仅拥有38人的队伍,书写了世界煤矿建井速度新纪录,创造了世界煤矿建设奇迹:
2000年3月1日,榆家梁煤矿矿井一期工程5-2煤开工;2001年1月18日,5-2煤正式投产,共历时9个月18天。他们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建成一座年产8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完成了常规条件下至少需要3年的工作量。不仅如此,由于巷道选择在煤层,掘进的这10个月期间已出煤53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煤矿年产量,创造效益1000万元。建成之年生产原煤640万吨,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达标”。第二年产量达到1059万吨,3.95亿元的投资成本在两年内全部收回。
“如果说大柳塔煤矿立起了一个标杆,那么榆家梁煤矿就是向标杆看齐的先进典型,并且为既有矿井实现新跨越做出了成功探索。”杜善周在复盘时说,榆家梁煤矿的建矿模式被总结为:“投资少、见效快、自我积累、滚动发展”。
这种建矿模式适应了当时煤炭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需要,兼顾到了地方利益,成功改造地方小井办大矿,受到各方欢迎,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山西省保德县孙家沟千万吨煤矿也是从一群小井中兼并出现的,用时仅8个多月。对于企业来说,这像滚雪球一样,一个矿建成生产以后,挣了钱,就再投资,再建一个新矿,再用新矿挣的钱再投资……从而步入良性发展、越做越强的快车道。
2002年,榆家梁煤矿煤炭生产突破1000万吨。之后神东公司补连塔煤矿、上湾煤矿、哈拉沟煤矿、保德煤矿、石圪台煤矿也陆续建成千万吨矿井。2005年,神东公司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安全高效绿色煤炭基地,率先实现国务院13个亿吨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规划创建目标。2010年,神东煤炭集团原煤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国内首个两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以神东煤炭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煤矿、大集团的崛起,我国煤炭产量快速攀升,从1978年的6.18亿吨,到1998年12.5亿吨,2005年21.9亿吨,2010年32.4亿吨,2021年40.7亿吨,产能总体富余、供需基本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不竭动能。
2002年12月,当榆家梁煤矿处在高产、高效,跻身神东名矿、大矿之列,杜善周被调往乌兰木伦煤矿。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已经匆匆出发,而且一别整整3载。直到2005年11月,他接到神东公司任命文件:担任榆家梁煤矿矿长兼党委书记,再一次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客观情况是,榆家梁煤矿年产量一直保持较快速增长,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煤炭工业高产高效矿井”称号。一些干部员工甚至觉得榆家梁煤矿已发展到顶峰。杜善周却暗下决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能让榆家梁煤矿原地踏步,要挑战极限、追逐更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他密集下井,多次调研,反复酝酿,全力推动,续写了榆家梁煤矿新的辉煌。
——先后建成国内首个400米加长综采工作面和世界上首个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前者使资源回采率提高10%,每年为国家节约3000万元;后者日产量最多达9750吨,回采率达95%,年产量300万吨。
——推广机电设备“三零”(零断带、零断链、零撕带)管理,开展创建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十大工程”,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管理,保持并创造了榆家梁煤矿连续6年未发生轻伤及以上事故的新纪录。
——坚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落实资产经济责任制,实施成本目标管理,实行“市场化核算、制度化否决”;狠抓材料核算,进行全额、全过程承包;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发班组核算计算机集成模式软件,实现矿、队、班组三级核算管理材料费,供应站、代管库、区队库房三级库房控制信息化。
——提出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综合能力培养和必须站在更长远发展角度使用干部的双项决策,形成“交叉轮岗”人才培养模式,盘活了人才资源。
杜善周二进榆家梁煤矿,年年有进步:2005年,产量1555万吨;2006年,产量1650万吨;2007年,产量1668万吨;2008年,产量1690万吨;2009年,产量1700万吨。如今的榆家梁煤矿,依旧赫然位列我国十大井工矿。
2009年6月,接到新的职务任命通知,杜善周再次作别榆家梁煤。他在离职述职报告中写道:“工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升华的过程。”
瓦斯爆炸后的裂变新生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前面我们提到,2002年底,在榆家梁煤矿冲刺千万吨产量的当口,杜善周履职乌兰木伦煤矿。这一天是12月8日。4天前,乌兰木伦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矿长被撤职,全矿上下尚处于紧张、不安状态中,焦虑、恐惧等情绪弥漫在各处。杜善周临危受命,担任副矿长,主持工作。
有人说,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灾难最多的是采矿业。在采矿业中,煤炭业的危险系数最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煤矿甚至被视为地狱之门,瓦斯、火灾、煤尘、顶板和水灾等“五毒俱全”,任何一点点行为和操作上的疏忽,在地面上可能不是问题,在矿井深处却会酿成惨祸。
无法回避的是,我国煤矿工人用开采的地火铸就煤炭工业的辉煌,而在这升腾的火焰之上,却也有生命的燃烧。上世纪下半叶,煤矿开采秩序混乱,安全事故多发频发。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煤炭行业遭遇全行业低迷,流失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1999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建立垂直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200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通知》等系列重大政策制度措施。针对一个行业的安全监管建立举国体制,成立专责机构,密集出台政策,开展专项整治,这并不多见。煤矿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时任总理温家宝曾到神东上湾煤矿下井,拿矿灯照着顶板说,如果全国煤矿都像这样,他就能睡放心觉了。
一般来说,煤炭产量越高,安全风险越大。原神华集团作为国内煤炭产量最大、煤矿数量最多、煤矿分布跨度最大的能源企业,安全压力也很大。乌兰木伦煤矿发生事故后,立即组织召开安全工作会,会议地址选在上湾煤矿,这是神东公司当时质量标准化搞得最好的一座煤矿,是各单位学习的红旗单位。杜善周作为事故矿、问题矿、整改矿的负责人,在与会者各色目光中,作了后来人人称道的表态发言,掷地有声提出乌兰木伦煤矿的工作目标:
第一季度抓基础;
第二季度上台阶;
第三季度进入矿区前3名;
第四季度争取第一。
参加会议的是原神华集团领导、部门负责人,神东各矿的矿长、分管安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都是矿山精英。他一个代矿长,一副新面孔,一个愣头青,敢如此在台上“点炮”发言,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神东公司分管安全领导坐不住了,会后拨通了他的电话:“小杜,你的发言很好,措辞强烈,但一定要把它实现了。说出去了如果实现不了,就不好看了!”他在电话另一端向领导保证:“您放心,既然我说出去了,就一定能做到。”
领导、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乌兰木伦煤矿在整个矿区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考核经常倒数第一,在短短一年内很难做到第一,即使能进前三,恐怕也是靠运气,要烧高香了。杜善周也倍感压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可是出于强烈的职责使命感,出于对乌兰木伦煤矿的深刻体察,他义无反顾地公开作出郑重承诺,没有给自己留丝毫回旋余地。
“乌兰木伦煤矿,矿建期间,就困难重重。投产之后,也是步履艰难。最近一次技改完成还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那事,这简直是当头一击。”时隔20年,杜善周讲起这段历史,表情依然很凝重。
乌兰木伦煤矿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始建于1988年,设计年产能30万吨,吨煤投资26元。矿建时,光是过流沙就持续了一年。因所采煤层覆基岩薄、极易形成溃沙溃水之状,采用炮采工艺。1992年投产后产量小、效益低,加上当时煤炭市场不景气,一直亏损赔钱。生产不过一年,就接到总公司要求“关停并转”的通知。
全矿上下奋力争取,他们立“军令状”、打保票,获批进行技改。1997年3月完成一期技改,采掘工艺改为高档普采,进入半机械化作业状态,年产能达到60万吨。之后,利用其他矿闲置设备上了综采工艺。2002年10月,进一步改扩建成年产300万吨矿井。在成功的喜悦依旧绕梁、余音尚未散去时,不幸女神悄然而至,冷漠无情地导演了一出悲剧。
造化捉弄人,天不遂人愿。普通职工可以说,我要与企业同成长,共进退。杜善周不能,他一直秉承“在其位,忠其事,谋其政”的理念,认定“领导”就是既“领”又“导”,不仅要引领、统率,还要起到治理、教导作用;领导,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否则要领导做什么呢?他要带领大家再拾信心,重整行装,继续前进,走出困局。
乌兰木伦矿办公楼 ▲
他首先对影响乌兰木伦煤矿安全生产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地质、装备等客观条件是一方面,不过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在同一个煤田,用同样开采工艺,各矿百万吨死亡率不尽相同。特别是当客观条件短期难以改变时,突破口只能在管理,在人员素质,在煤矿生产作业和设备操作上。于是,安全生产“找差距、抓整改、促提升”工作,雷厉风行地席卷了乌兰木伦煤矿。
第一个月,他带着副矿长、区队长、班组长,从矿领导到兵头将尾一个不落,7次到上湾煤矿对标学习。他们用心看别人怎么做,逐条检索,反思乌兰木伦煤矿差距在哪里,教训是什么。每次回来后,大家开会集体研讨,制定方案,整改问题隐患。
对设备故障全面“把脉问诊”,因症施治。规定巷道会车时,管线侧的车辆提前30米停车让行,避免撞坏管道电缆、发生跑水漏电事故。推行精细化检修,保证设备检修时间,减少超负荷运行。出台油脂管理新制度,在地面建立分油站,将大桶油分成小桶,一个班需要用多少油就带多少下井,杜绝因油脂污染导致设备故障。
加大入井检查力度。那段时间矿领导每天下井两次,一律步行检查,与区队长、班组长、基层员工打成一片、随时交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督检落实。每日早会之外,下午三四点检查验收结束后,再开一次小结会,把批评纠错与表彰先进相结合,抓两头、带中间。
煤矿工人都是血性汉子,他们有心劲,他们有干劲,他们看到矿长泥里水里跟他们一样干、一同干,都心服口服,死心塌地拼命干……经过两个月的奋战,乌兰木伦煤矿井上井下焕然一新,生产高效,环境一流,生机勃勃,瓦斯爆炸重创的阴霾一扫而光,不留丝毫痕迹。
2003年第一季度,在神东公司质量标准化季度考核中,乌兰木伦煤矿从最后一名跃居正数第二名;
第二季度,在各项考核评比中拿下第一名。
杜善周没有食言,只用半年时间,乌兰木伦煤矿不仅打赢了安全生产翻身仗,而且跨越式地实现了逆袭,成为神东公司的第二个红旗单位。这是乌兰木伦煤矿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此后,乌兰木伦煤矿开启了高产高效安全发展模式。2004~2007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2005~200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
纵观杜善周领导开展的这次安全生产整治专项行动,真是动如雷霆,疾如劲风,快速制胜,堪称完美。其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过思考和探索,作了三点归因。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杜善周之所以能够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带队七赴上湾,这源于对矿工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源于改变落后现状的真切和急迫,源于坚持事业为上的执着和坚守。2003年12月起,神东公司先后三次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学上湾”活动。从时间上说,乌兰木伦煤矿是“三学上湾”活动的“抢跑者”,早了几乎整整一年,也是模范生,成功学出了实效、学出了高度。
——为了职工,依靠职工。他从基层干起,切身体会到基层最深刻、职工最智慧、工人兄弟有力量,始终把做人的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根本,坚持眼睛向下、身子下沉、劲往下使,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下井,带着答案、带着经验、带着感受升井,与职工交流交心交朋友,安排部署工作也很“接地气”,全矿上下一心、力可断金,众志成城、铸就平安。
——求真务实,去伪存真。安全生产本身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很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才能。他善于抓住关键,化繁为简,最终制定、采用的都是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些措施不求多,不贪全,不慕高大上,甚至只有那么一两条,但是稳准狠,专打“七寸”,快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和隐患。这也如古人所说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攻坚战甫毕,持久战再起。乌兰木伦煤矿领导通过深入一线,调研走访,分析摸底,不断丰富和创新安全管理方式和载体,使安全生产愈发深入人心,更加富有人情味和感召力。主要措施有:提出狠抓“三条主线”(一通三防、顶板管理、皮带运输)“一个体系”(南非企业“诺沙”管理体系)、贯通“三个平台”(上层、中层、下层)的管理新思路,实施“丈夫三违、妻子三陪”“零点查岗”等办法,推进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为主要内涵的“精品工程”,不断提升矿井管理水平。
“丈夫三违、妻子三陪”,简直就是“三违”克星。让人听后拍案叫绝,感叹煞费苦心。这个别出心裁办法的具体操作是:员工只要触犯了“三违”的任何一条底线,就会被妻子“三陪”,一陪在调度会上作检查,使得妻子颜面无存;二陪去财务室交罚款,让妻子经济吃紧;三陪参加安全培训,激将妻子奋发图强,成为安全协管“第一人”。后来,“妻子三陪”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家属“四陪”制度,矿上只要召开安全表彰会,每次都邀请受表彰职工的家属参加,一人受奖,全家光荣。通过这种方法,安全生产得到了单位与家庭、管理与亲情的多重加持。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矿党委书记、矿长杜善周2005年11月调离之前,乌兰木伦煤矿已改造成为年产500万吨的大型矿井,创出了国产综采设备日产2.45万吨的新纪录,实现了小矿大贡献,质量效益双提高的目标。矿工的人均工资也从2003年的月收入1700元上涨到2004年的3400元,2005年更是直逼4700元。
为乌兰木伦煤矿巨大变化点赞的同时,我们更看到,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基本消除了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多发的社会痛点,有效解决了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行业难题,有力保障了矿工生命安全的民生福祉……
“三九”时节的冬泳逐浪
在对乌兰木伦煤矿的一段过往插叙完毕,让我们重新回到时间轴上。杜善周再别榆家梁煤矿后,2009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11年间,先后担任神东煤炭集团总经理助理、陕西新建(改扩建)项目小组副组长、西安办事处主任,神东煤炭集团副总经理、神延煤炭公司董事长,神东煤炭集团党委副书记,新街能源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神东煤炭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转战多个重要岗位,
他登上我国“煤矿一哥”这艘能源巨舰,任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这10多年下来,必然走了很远的路,见了很多的人,做了很多的事,出了很多的彩,也吃了不少的苦。不过,这里不打算一一述诸笔端,只选取他苦心孤诣经营管理神延煤炭公司西湾露天煤矿的一些片段,读者可以由此推窥全貌。
2009年11月,神延煤炭公司注册成立,主要负责西湾露天煤矿及其配套地面生产系统的运营管理。西湾露天煤矿位于榆林市,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是陕西省最大的露天煤矿。杜善周和他的同事们迎难而上,闯关夺隘,风雨兼程,经过8年艰辛创业,圆满完成西湾露天煤矿项目落地、前期建设和试生产等工作。
西湾露天煤矿的开发,在一些人看来,真是“生不逢时”。2012年下半年,正当该项目核准步步推进时,煤炭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煤炭市场步入寒冬,而且这个冬天还很漫长,也很惨烈。此后数年间,全国综合煤价由最高点8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330元/吨,一度出现九成以上企业亏损的局面。有新闻报道,山西煤一吨的利润只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神东煤炭集团13个矿井仅有5个是盈利的。
大势如此,西湾露天煤矿面临着哈姆雷特式困境:开发还是不开发,这是一个问题。破解这个难题至少需要过三道关:一是核准关,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部分在产煤矿已采取停产、限产措施,新建项目核准更是难上加难。二是盈利关,如何避开“投产即亏损”的命运?三是发展关,是按照原设计建设一座能够产煤的露天矿,还是建设一个经得住市场风浪、具有强大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企业?
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杜善周起先寝食不安,经常陷入苦思冥想,探索寻求最佳方案。他知道,“煤老板”成为社会热词,被人们羡慕调侃地经常提起,只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间,煤价以政府调整为主,大部分煤企处于亏损状态,煤炭人的日子很苦。从1994年起,国家全面推进煤价市场化改革,煤企逐步度过特殊困难时期。进入本世纪,煤炭工业全面发展,全行业开始扭亏为盈。历经“黄金十年”,煤炭产能过剩,全行业再陷亏损,这势必开启新一轮调整转型。
想得越清楚,行动就越有力。杜善周坚定地对神延员工说,西湾煤炭低硫、低灰、特高发热量,发热量平均达到每千克6200大卡,是可开发的优质资源,是上好的“工业粮食”。西湾露天煤矿决不能因为市场周期波动、产业政策调整就被长久埋没。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项目核准作为特殊时期的一项“特殊使命”,更有信心有能力在这张白纸上绘出新的最美图画。
神延煤炭公司成立之初,就以西湾项目核准为核心,组建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和核准攻关小组。小组成员都是搞技术出身,没有跑项目的经验,只能在干中学,边干边学。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他们运用“系统思维”推进工作,把核准进程、时间点、阶段性工作,清晰绘制成“一张图”。实施平行作业,在Plan A之外,制定Plan B、Plan C,事事多手准备,应对变化或意外。
当项目核准遇到瓶颈时,他们主动放弃一切节假日,全天候处于待命出发状态,有时为了约见一个部门办事人员,为了核实一个数据,会等几个小时,在北京、西安和榆林等城市间穿梭……可以说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两年里车程跑出近5个赤道的距离,机票叠起有半人厚,每个人都瘦了一大圈,口唇上火起泡是常事儿。
“为了办事,不要想着困难,要有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这样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家有那么多的事忙不过来,不早些排队等待根本就轮不到办我们的事。想办好一件事,严守着,死盯着,不信办不来!”
特大型露天煤矿的核准要求很高。正是凭着神延人这种信念的执着,这种精神的鼓舞,这种力量的推动,西湾项目经过国家部委和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审批,获取91项重要审批文件。从陕西省上报项目“路条”,到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用时短短4个月;从取得“路条”,到2013年1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不到3年时间。它的前期手续办理,在同期项目中速度最快、手续最全。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也是一个有机体,有其生命周期。对于一个人,老百姓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为幼年形成的自我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足以影响此后一生发展。这条民间古老谚语不一定适用于企业发展,但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视角,关注企业早期发展历程,探寻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西湾露天煤矿项目之所以能够快速落地,并在之后逆境突围,取得骄人业绩,毫无疑问,“轻资产”运营模式、“1251”清洁发展战略、德和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如鼎之三足,支撑起西湾露天煤矿的内涵风骨。又如三驾马车,拉动着西湾露天煤矿驶向一流。
为降低资本投入和市场风险,神延煤炭公司提出“轻资产、低成本”的创新思路:采煤、剥离全部外包。2014年春节,当万家团圆的时候,神延相关工作人员返回岗位,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四,整整13天,忙碌着调研、计算、讨论、争执、决定,通过对全部专业化外包、辅助业务专业化外包和自主运营等三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最终选定并形成全部专业化外包运营方案。2015年2月,原神华集团审议通过该方案,指出西湾“轻资产”运营模式有推广意义,值得肯定和借鉴。
“轻资产”运营听起来似老生常谈,在神延煤炭公司建设精干高效露天煤矿的征程中却字字重若千钧,有实实在在的硬措施和真动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西湾露天煤矿勇敢“吃螃蟹”、蹚新路,采取全部专业化外包模式,借力发展,身轻如燕,翩翩于飞。
——投资少。与批复概算相比,项目投资由68.56亿元减少至58.63亿元(均不含铁路),节省9.93亿元。与同类露天煤矿相比,投资较低。
——定员精。仅保留关键岗位人员,定员不超过100人,较原初步设计841人减少了741人。传统上开发建设一座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在千人左右。
——工艺巧。原设计中,土石方剥离为“单斗—卡车+拉斗铲”开采工艺,采煤为“单斗—卡车+半移动式破碎站—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工艺。轻资产模式取消拉斗铲,原大型设备自营变为小型设备外包模式。
——成本低。经2015年经济性评价测算,投产后单位生产成本为153元/吨,吨煤可以降低25元,1000万吨可节约成本2.5亿元。
——效益高。经项目经济性评价测算,达产年可实现净利润6.1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11.22%,是集团公司新建项目中预期利润最高的项目。
在成本做减法轻装上阵的同时,神延煤炭公司在增值上做加法逆势破冰。杜善周主持制定“1251”清洁发展战略,把“创建绿色、创新、智能、增值、和谐的清洁煤炭生产商”作为企业的愿景,按照“轻资产投入和滚动式发展”两个阶段,通过提高煤炭开采水平、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水平和逐步提高体制改革水平,实现“建成投资少、定员少、成本低、效益高的百人千万吨的精干高效煤矿”的目标。
神延西湾,一座刚刚开发的露天煤矿,“1251”清洁发展战略为它注入“清洁”基因,增加“绿色”元素,使它迈步就踏上不同于传统煤企的发展道路,朝着“煤炭革命”的方向前进:规划挖掘项目综合优势,未来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提高产品综合开发及深加工程度;围绕从“黑色”到“绿色”立体开发思路,打造“一山、一水、一带、一路、一苑”美景,实现沙丘变良田,荒漠变美景;开展“采矿—复垦—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塑造着农企互利共赢的绿色典范。
“百人千万吨煤矿,全部专业化外包,实施清洁发展战略……变革中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针对外包导致信息不畅、队伍管理较难等情况,更加需要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杜善周指出,“是德和文化的凝炼、形成与推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精神变文化,文化变力量,力量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神延煤炭公司确立“反‘四风’、树‘四正’,实现神延‘四个梦’”主题,深入开展“四好四爱”特色活动,让“德和文化”根植员工心灵。
从提出正念、正言、正行、正能量树“四正”,到倡导员工每天为父母、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做一件好事的“四好”,争做爱父母、爱自己、爱企业和爱社会的“四爱”,一次次座谈分享,一篇篇日记承载,一声声真情共鸣,从父母到自己,从企业到国家,从感恩到责任,润物无声爱暖心田,建构起神延“德和文化”的价值高度。
“四好四爱”活动最初提出后,引起很大反响,有支持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杜善周没有过多强调什么,而是选择坚持,选择身体力行。他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倒杯温开水,陪说体己话,打盆洗脚水……这些点滴小事,让老人最感欣慰。制定日行万步的计划,不再因工作忙碌而忽视健康。办公室的大门向神延全体员工开着,大家表达诉求、建言献策不设障碍、不用预约。
有了榜样的感召,公司上下对“四好四爱”活动慢慢从拒绝变成普遍接受,大家每做完四件好事,都会感到成长和收获,发现生命中更美好的东西,洋溢着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活动既给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家庭带来积极变化,也有利于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神延煤炭公司进一步将活动与员工绩效、干部聘任挂钩,作为“德考”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德和文化”体系。
党建引领,“德和”立企:神延煤炭公司企业文化实践操作性强,不是做文字游戏,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具体行动落细落实,融入日常生活见微知著,成为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DNA”,呵护着事业发展根基向更深更远处延伸,日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2016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长文《让核心价值锻造企业之脊梁——神延煤炭公司开展“四好四爱”活动纪实》,专题报道神延煤炭公司以“德和文化”铸就企业之魂,“以德为先”浇灌人才之花,再造绿洲富民兴企之路,为西湾露天煤矿创新发展模式、为神延人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气神”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西湾露天煤矿成功地变“熬冬”为“冬泳”,在砭肌刺骨的冷水中洗尽铅华,踏上清洁发展之程,舍去辎重,轻装上阵健步跋涉,最终守得云开见日出,迎来花绽满园春。
眸子里绽放出了星光
杜善周来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任职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这一天是2020年12月29日。从这一天往后3天,将进入2021年,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准格尔项目筹建45周年,从“不惑”迈向“知天命”的中分点。
从这一天再往前回溯一个月,11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重组挂牌成立三周年,全面部署推动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开新局,确保“十四五”起好步。
毫无疑问,杜善周再一次站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肩负为准能开新局的重要使命,这份责任是沉甸甸的。他很早就知道,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是国家“七五”“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能源战略西移的重点工程。准能集团所属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位居世界十大煤矿前列,是我国露天煤矿的标杆与旗帜。
准格尔煤田的勘探始于1953年,筹建处成立于1976年5月。1986年5月,时任中央领导人实地考察神东、平朔二期和准格尔三大煤田,计划择一先行开发,在听取几位随行部长和陕、蒙地方领导的多方汇报后,决定神东煤田、准格尔煤田一并开发。同年12月,准煤公司成立,为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直管企业。
历经40多年,在几代准能人接续奋斗中,准格尔项目从筹建到试生产,从试生产到达产,从达产到扩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发展为集煤炭开采、坑口发电及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拥有煤炭资源储量30.85亿吨,员工9000余人,下辖年生产能力34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和3500万吨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及配套选煤厂,装机容量960MW的煤矸石发电厂,年产4000吨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业化中试工厂。
2017年11月,国家能源集团成立,作为所属骨干企业,准能集团向着更高航标驶进。“十三五”期间,准能人乘煤炭供给侧改革之势,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成功克服市场低迷、征地受阻等多重考验,取得了新业绩,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累计自产商品煤2.5亿吨,资产总额增加到499.28亿元,实现营收总额994.23亿元,利润总额226.32亿元,上缴税费196.46亿元,全员人均工资逐年增长。从企业管理者到一线员工,都对准能发展前景充满美好憧憬和无限期待。
古人说:“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杜善周一路走来,历事丰富,见闻开阔,这使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比一般人多几个维度,既能看到当前取得的成绩,也会关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还会试着预判未来趋势和事情走向。来到准格尔,他敏锐地捕捉到骄人业绩背后的隐忧:
准能集团的主体产业是两个露天煤矿。按照目前的开采强度,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平均服务年限不足30年。考虑到开采盈亏平衡点,实际年限要更短一些。此外,随着“双碳”目标落实,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传统能源企业如果按照老路下去,势必会走下坡路,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只会盛极而衰、衰而亡。如果真到“闭坑”那一天,9000员工又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我们不做鸵鸟,不能假装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杜善周略显激动地说,“解决这个问题要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们这届领导班子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是公司‘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如果不破解困局,又何谈开新局?如果绕着问题走,绕着矛盾干,即使工作看似很努力,业绩也很亮眼,但都是治标之策,敷衍的是眼前,贻误的是未来。”
胸怀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从上任之初直到现在,他一直保持着较高频次的调研,深入基层一线,下矿坑、进车间、到班组,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见缝插针走进机关部室,近距离考察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主持召开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高层次青年人才交流座谈会,与离退休老领导、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共话产业现状、共商发展大计。积极走出去,带队考察相关科研院所、兄弟单位、合作单位,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创新合作模式。
准能集团如何更好地迈进新征程、实现新发展,一直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关注、在谋划、在推动的最大课题。2022年7月26日,在年中工作会上,杜善周郑重而庄严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命题,落实“双碳”目标是现实任务。准能集团作为以煤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企业,兴衰抉择,时不我待。“十四五”期间和面向2035年,公司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总体定位更加聚焦,这就是:再造新时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准能!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包括六个方面:
——实施新规划,塑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体。确立“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即坚持做精煤炭产业这一主体,筑牢根本基石;以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为两翼,以智能微电网为纽带,形成能源闭环,着力打造“红色、安全、生态、智慧、精益、法治、和谐”七个准能,谋定未来发展航标,形成立足实际、放眼全局的实践路径。
——聚焦新目标,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脉。提出“推进两个融合、打造四个示范、走好两条新路”发展目标,即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德和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践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化石能源基地转型示范区、内蒙古低碳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示范园、准格尔地区绿色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智能矿山建设示范标杆;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新准能的转型之路。
——弘扬新文化,凝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魂。推崇“以德为美,以和为贵”的德和文化,倡导“四德四和”理念,推动德和文化与管理实践深度融合,创新实施以德润心、以和化人、以文治企的管理路径。
——培养新队伍,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实干实绩担当为导向,广开进贤之路,统筹用好各领域、各年龄段干部;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薪酬分配向一线岗位和做出突出贡献人才倾斜,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焕发新面貌,汇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能。牢牢把握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根主线,从解决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确保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提升。
——创造新业绩,答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卷。“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建设100万吨/年氧化铝项目;加速发展以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矿山文旅产业,力争吸引游客100万人次;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规划建设100MW光伏、6.5万吨/年电解铝项目;力争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利润总额300亿元。
“再造新时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准能!”这一总体目标站位高远、铿锵有力、催人奋进。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振,这分明是准能集团实现绿色转型、基业长青的路线图,是公司党委对全体干部员工发出的动员令,也是杜善周治企兴企的宣言书。
作为路线图,这是准能集团经营理念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它新在“势”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把握发展大势;新在“道”上,精心谋划兴企之道,提出全新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新在“质”上,确立全新产业目标,建设行业领先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企业;新在“量”上,矢志做强做优做大,优存量、拓增量、增总量;新在“变”上,坚持转变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全方位转型升级;新在“象”上,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铸就世界一流品牌。作为动员令,这是基于对准能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传承前辈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变被动倒逼为主动求变求新,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准能人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不懈追求,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抉择,是不断追求卓越的自我革命。
作为宣言书,这是杜善周答时代之问、应发展之需的主动作为,彰显着他敢于改革、敢于亮剑的担当作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自信豪迈。他挺身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超前谋划、提前应对,摒弃守摊子、吃老本的守旧心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共同推动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后人,成就新的光荣与梦想。
采访中遇到一名员工,他对当前形势任务了解不是很全面,还带着不解的语气问道:有“1217”发展规划,又有“242”发展目标,现在又提出“再造新准能”,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固定下来呢?他的话启发我从动态角度重新思考杜善周的治企方略,顿时恍然大悟,杜善周是行动派,是实干家,是奋斗者,他不会刻意等到一个所谓的“完美”方案设计完成后,再去僵化地照抄照搬照执行,更不是只把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当作口号喊一喊,喊完了就丢一边。
杜善周提出的规划目标就是行动方案。他将战略管理与生产经营同步进行,根据工作进展和事业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对发展思路进行动态调整,对规划目标进行丰富完善。2021年初提出打造“七个准能”,年中制定“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2022年初明确“推进两个融合、打造四个示范、走好两条新路”发展目标,年中工作会确立“再造新时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准能”总体目标,都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滚动向前的。发展战略中的每一项举措,必然是正在做或决心要做的事情,是公司中心工作或重点任务,真正实现了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炼,拥有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杜善周在准能集团这一年半,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做的工作很多是开创性的,所解决的问题很多是深层次的,一些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办成了。特别是征用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依法攻克制约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生产10年之久的征地瓶颈难题;两矿811公顷用地获批,创造公司用地报批最快纪录,满足了近3年用地需求;两矿生产剥离全面恢复,彻底扭转多年来征用地滞后困局。当前,公司产业升级步伐加大,多项指标屡创纪录,生产经营捷报频传,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我这里略举二三例。
2022年准能年中工作会上发出“再造新准能”动员 ▲
其一,智能矿山建设志存高远。
准能集团把加快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作为全产业提质增效、全要素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与中国矿业大学、华为、航天重工等科技领先校企建立深度合作机制。目前已建成国内第一个本地部署的全球规模最大企业级5G核心网络,开展36台无人驾驶卡车多个采剥工作面混编重载运行。此外,正在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开发“智能大倾角轨道式矿车运输系统”项目,引领露天煤矿采矿工艺变革。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包含25台智能电铲、200台智能卡车、1000台智能辅助设备的多设备集群智能系统,打造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样板露天煤矿,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矿山技术体系。
矿上有干部提出,目前无人驾驶卡车作业效率有待提高,而且存在安全风险隐患,能不能放慢些步伐,等到技术更加成熟时再大规模引进。杜善周理解他们的担忧,但是没予采纳。他说,智能矿山建设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发展需要,是未来发展方向,算大账、算长远账,很划得来。准能集团是国家能源集团露天板块智能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做智能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得更多更快更好些,还要建设智能电厂、智慧园区,最终实现生产智能化、运营数字化、创新自主化、管理智慧化。
其二,循环经济项目绝地逢生。
早在2004年,准能集团就开始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工作,历经18年自主研发,累计投入超25亿元,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镓“一步酸溶法”工艺技术,建成年产4000吨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业化中试工厂,完成7次中试实验。后因项目收益率低等因素,未达到国家能源集团新建项目标准,面临被关停的窘境。
换作很多人,大概率是求之不得、借机脱身,毕竟这是个看似无解的老大难问题,躲着看、绕着走还来不及呢。杜善周却迎了上去,专程进京向集团领导、分管部门负责人详细汇报了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建议,动情地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如果项目不能继续推进,大家10多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他恳切地请求给他一些时间,争取把项目做出个样子来。
2021年5月,经过前期周密筹备,准能集团循环经济项目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杜善周亲自挂帅任组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勇同志任常务副组长。聘请国内相关领域领军人物组成技术咨询组,由彭苏萍、岳光溪、岑可法、柴立元等4名中国工程院士以及6名行业顶级专家组成。成立纳米级液态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制备铝硅粉、结晶氯化铝低温焙烧水热法除杂工作组及技术组,杜善周亲任两个工作组的组长。项目各个小组阵容之豪、规格之高、分量之重,前所未有。
循环经济项目工作组、技术组的成员大多拥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他们怀揣学有所用、一展身手的抱负来到准格尔,以火一般的热情开展工艺技术研究,制定中试方案,优化调整设备参数等工作。10多年下来,青年已步入中年,恋爱、结婚、生子,后来孩子也入园上学了,只是项目推进不尽如人意。有几位博士生先后失望而去,留下来的人在苦苦坚守着,等待着,慢慢也有些灰心丧气。循环经济项目领导小组成立的这一天,他们中许多人眼睛湿润了,眸子里绽放出了星光。
这一年,循环经济取得了两项新突破。一是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发出“纳米碳氢燃料+第四代循环流化床”技术,并完成在役锅炉的示范改造和72小时工业化验证试验。该技术重点解决粉煤灰品质问题,打造循环经济项目原料与动力中心。这是世界首次制备出纳米级碳氢燃料,实现附氢赋能,热值较同浓度水煤浆提升10~30%,燃烧效率提高1.6%以上。二是联合东北大学开发出“水热除杂”技术,重点解决氧化铝的化学品质低和除杂工序投资成本高等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这两项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准能集团依托这两项关键技术完成初步设计全面优化,项目建设投资由原设计29.78亿元降至14.52亿元,财务(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由原设计-1.49%提高至19.02%,评估专家一致认为符合开工建设条件。准能集团正在落实电解铝指标和示范项目厂址调整等事宜,有望早日开工建设。根据项目整体规划,前期投资14.52亿元,建设准格尔矿区30万吨/年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示范项目。后期投资1466亿元,分步建设三期工程,整体规划36平方公里土地,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511亿元,税费206亿元。未来满足国民经济的铝、镓、锂等金属原料,都在准格尔的煤里。
其三,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提速。
准能集团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累计投入17.81亿元,成功将沟壑纵横的“鸡爪子山”改造为良田、森林和草原,复垦绿化总面积达5万亩,植被盖度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80%以上,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良性循环。这里山清水秀、景美物丰、鸟语花香,被评为“中国最美矿山”。早在2017年,鄂尔多斯市首家获批建设的国家矿山公园落地准格尔矿区。
杜善周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将加快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把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视作未来公司多元化发展新动能,以“生态+”方式贯通工业、新能源、农牧业、文旅产业,规划建设拥有“1万头牧牛,2万亩良田”的绿色农牧示范基地,已建成生态牧场、优质肉牛养殖园、林果生产采摘园、婚庆文化园等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内排土场建成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并获评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成为周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红色打卡地,2022年5月26日启用以来,短短两个月累计接待突破1万人次,来者无不交口称赞、叹服不已。
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设计匠心独运,站位高远、格局宏大、内涵丰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它会出现在一个旗县,会坐落在一个矿区。基地以“绿色准能 红色使命”为主题,以“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红色动能”为宗旨,集红色教育、党性锻炼、廉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交流、实践培训为一体,由两个“100”的数字造型组成,突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题。
建党“100”周年造型,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总体占地100亩,周围栽种100棵松柏,寓意党的伟业百年长青。主要由“一台两馆一带”组成,即宣誓台为数字“1”的造型,以党史馆和廉政馆为主体组成数字“00”的造型,红色教育景观带以红色步道为纽带,环绕于“100”造型周围,设有党的一大至十九大的帆船造型宣传栏,以及红色文化、准能文化、中国精神、军事科技四个铁艺作品展区,展现了准能集团赓续红色基因、打造党建品牌的务实之举。
建国“100”周年造型,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总体占地100亩,周围栽种100棵石榴树,寓意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设计由“一台两场一带”组成,即升旗台为数字“1”的造型,实干广场和复兴广场组成数字“00”的造型,寓意从实干走向复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广场,设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主题雕塑,摘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思想的100句重要论述。国防教育景观带以国防步道为纽带,环绕于“100”造型周围,沿途放置退役坦克、大炮等国防教育设施,展现了准能集团弘扬爱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此外,基地还设有党员活动中心、海外中共珍稀文献馆、准能实学书院等党性修炼、研学实践场所,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提供教育实践、交流共享的平台。准能人以赓续红色基因、打造红色高地、带动工业旅游的探索实践,擦亮央企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阵地品牌。
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全貌 ▲
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准能集团文旅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9.26亿元,以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拟建成矿业展示区、百果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科普教育区和户外体验区5大功能板块,打造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呼包鄂科普观光体验式旅游胜地。预计可吸引游客100万人,到2050年可吸引游客60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看到,在杜善周的掌舵下,准能集团党的建设、安全生产、能源保供、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民生工程、文化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等各项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我们也能够想得到,在不远的将来,煤炭产业在准能经济活动中的支撑比率逐步下降,而铝、镓产业,光伏电业,矿区自然生态康养业,工业文明观光旅游业蓬勃兴起……
“万众一心向前行,迈开坚定的步伐……”听!承载着全体准能人共同使命责任和伟大梦想的司歌《准能》,激励着准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再造新时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准能,为助力国家能源集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为实现中国梦,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跋
当前,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出落后煤炭产能超过10亿吨,煤矿数量由2012年的1.3万多处减少至2021年的4500处以内,煤炭行业逐步走出困境。
“十四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实现“双碳”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煤炭企业,这看似难以承受之重的压力挑战,又何尝不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破解“双碳”战略硬目标与煤炭消费硬需求的关系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和清洁低碳利用水平,以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直达“双碳”战略目标。
杜善周提出再造新时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准能,就是紧紧抓住“十四五”这个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通过绿色转型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面向“双碳”大考,尚有为数众多的可亲可敬的煤矿从业者,他们与杜善周一样,一样的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一样的改革创新、务实笃行,正在这张试卷上奋笔疾书,书写着煤炭人的新精彩,书写着煤炭工业的新梦想,在我国能源革命的新征程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