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2-11-12邢界勇刘艳芍
邢界勇 陈 涛 刘艳芍
(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心血管病科 山东 济南 250200)
在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是临床多发且常见症,不但起病急,且病情发展快,易诱发心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休克等情况发生,从而能对患者机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阿司匹林属于抗血栓形成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对心绞痛、心肌梗死病症预防二线药物[1]。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用于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和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病症治疗及预防,可加快血液循环恢复。故而,本文以实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就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治疗的效果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础资料
以2018年1月为研究起始,2020年12月为研究终止,选取我院接收的150例实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列表法分组,即甲组、乙组,各75例。甲组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4岁,范围区间(54.63±2.34)岁;下壁梗死、前壁梗死、前间壁梗死例数分别是19例、33例、23例;心功能分级:II级、III级、IV级例数分别是41例、26例、8例。乙组中,男性42例,女性35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4岁,范围区间(55.28±2.41)岁;下壁梗死、前壁梗死、前间壁梗死例数分别是18例、35例、22例;心功能分级:II级、III级、IV级例数分别是42例、27例、6例。患者基础资料相近(P>0.05)。
1.2 入选与剔除标准
1.2.1入选标准
所选患者可持续胸痛半小时,心电图不低于2个的相邻导联ST短抬高,胸导联不低于0.2mV,肢体导联不低于0.1mV,均与《2019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表述的标准相符;所选对象均具备静脉溶栓指征;对研究开展所选对象均知晓同意。
1.2.2剔除标准
伴肾脏、肝脏等气器官功能障碍者;伴抗血栓、抗血小板药物禁忌症者;近期出现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症状者;对研究开展不配合者。
1.3 方法
对甲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意大利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国药准字:J20171021)联合波立维(生产厂家: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mg)共同治疗,其中,行阿司匹林治疗时,指导患者口服用药,每次用药剂量为300mg,每天服药1次,持续用药3天后,可将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改为每次用药100mg,每天服药1次。行波立维治疗时,,指导患者口服用药,每日服用药物2次,1周后,服用次数改为1次/日,服用剂量为75mg。持续治疗9个月,随后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
对乙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与波立维双抗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波立维的用药方法、剂量可参照甲组患者进行;共治疗12个月。
1.4 评价标准
1.4.1治疗效果
效果评估以显效、好转和无效的标准划分,其中,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基本小时,心电图ST-T段下移至等位线,符合上述要求即为显效;ST-T下移0.05至0.2mV,心绞痛发作改善显著,符合上述要求即为好转;相比治疗前,心电ST-T短未达到标准,临床体征和症状变化不明显,病情有加重趋势,符合上述要求即为无效[3]。
1.4.2心功能指标
经为期6个月治疗后,予以患者心电图检测,包括LVED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和6MWD(6分钟步行距离)。
1.4.3临床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临床指标,包括部分活化脓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黏度。
1.4.4不良反应率
观察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皮下瘀斑和恶心、牙龈出血和鼻出血。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总有效率相比,甲组的84.00%<乙组的96.00%,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n(%)]
2.2 心功能指标
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甲组、乙组相比,差异小(P>0.05);治疗后,LVEDD相比,甲组>乙组;LVEF、6MWD相比,甲组<乙组,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心功能指标
2.3 临床指标
部分活化脓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黏度比较,甲组>乙组,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临床指标
2.4 不良反应率
不良反应率比较,甲组的18.66%与乙组的22.66%,结果相近(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率[n(%)]
3 讨论
研究发现,心肌细胞缺氧、缺血发生多因血栓影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4]。而心肌缺氧缺血的出现则会提高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发病后易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持续性胸痛等症状。同时,血小板能对多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冠脉收缩强度增加,损害冠脉血管内皮,对心肌细胞有效再灌注带来影响。所以,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临床采取抗血小板疗法治疗,能对血小板聚集予以抑制,活性物质释放减少,而且还能对血栓形成途径予以阻断,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减轻。
阿司匹林属于临床常见抗血小板药物,能对环氧化酶形成不可逆性抑制,而且还能对花生四烯酸转化成血栓素A2予以阻断,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5]。然而部分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显著药物耐受性,无法解除心绞痛现象,但如果将药物应用剂量增加,则会严重损害患者肝肾功能。而且,血小板活化无需依靠血栓素A2途径,虽然能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但也会加快凝血酶形成与血小板聚集。故而,临床另寻一种合理有效的药物配合应用。对于血小板的聚集,二磷酸腺苷和血栓素A2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若能有效机制两种途径,则能起到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氯吡格雷同样也是临床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对二磷酸腺苷有效作用,对血小板活性予以抑制,抗血小板聚集阻断[6-7]。另外,通过和二磷酸腺苷受体不可逆结合,能使血小板活化扩增减轻,能对血小板膜糖蛋白IIa/IIIb复合物形成予以阻碍,从而能对血小板聚集有效抑制,对血栓形成预防。
在本次研究中,以我院接收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根据上述研究分析可知,甲组治疗有效率低于乙组,考虑原因为,阿司匹林对血栓素A2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抑制时,加用氯吡格雷对二磷酸腺苷作用,能起到协同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且,两种药物的配合实施,能使血栓进展减缓,加快冠脉血流循环恢复,心肌缺氧缺血症状减轻,加快恢复患者心功能。而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共同用药,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考虑原因能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能对血小板药物抵抗予以改善,且二者药物联合应用,抵抗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药物治疗效果互不影响。
在房阳[8]等研究中,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为对象,随机分组并予以不同药物治疗,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07%,低于观察组的97.67%(P<0.05)。说明,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治疗,效果佳,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虽然他人研究中的对照组并未行双抗治疗,但通过分析观察组的联合用药治疗能得出,二者应用能取得较好效果,由此能间接证实上述研究内容与本次研究报道相符。
综上,对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效果佳,有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有较高安全性,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