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辅助治疗对颈椎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疗效的影响
2022-11-12荣晓红
荣晓红
(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山东 淄博 255400)
颈椎病系因颈椎退行性病变、椎间盘脱出或膨出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背疼痛、转项不利等症状,常伴有手指麻木等[1]。颈椎病证属中医学的“项痹”、“颈肩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多由颈椎外伤、慢性劳损、寒冷、潮湿等致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颈椎病失眠主要因颈椎增生,刺激和压迫交感神经所致[2]。文献表明,失眠与颈椎病所引起的疼痛密切相关,当颈痛与失眠症状并存时,颈痛常为失眠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原因,而失眠也会加重颈痛等症状[3]。目前西医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缓解失眠症状,但长期应用易产生依赖症状且药效下降。耳穴压豆是常用的一种中医适宜技术,通过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患者特定耳穴以达到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的目的,具有改善睡眠、缓解疼痛等功效[4-5]。本研究探讨耳穴压豆辅助治疗颈椎病伴失眠患者对睡眠质量及疗效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颈椎病伴失眠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6];②患者意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知觉;③试验组符合耳穴压豆适应症。排除标准:①伴有抑郁症等影响睡眠的疾病;②近2个月内经受重大事件刺激;③恶性肿瘤;④治疗依从性较差。剔除标准:①未完成1周治疗;②不配合填写问卷调查;或者填写不合格。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男26例(57.78%),女19例(42.22%),年龄27-65岁,平均(53.65±6.25)岁。对照组男24例(53.33%),女21例(46.67%),年龄25-67岁,平均(52.79±5.47)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针灸联合药物治疗。针灸方法:患者俯卧体位,使用毫针刺入大椎、夹脊、肩井、外关,失眠严重者,加百会、四神聪、印堂等安神的穴位,留针20min,每10min醒针一次。配合药物活血止痛胶囊和扶他林片口服治疗。严重失眠者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口服。对照组配合中医护理,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免颈部受凉,注意保暖;勿长时间低头,如玩手机或电脑30min即应休息一会儿。②情志护理:心态平缓,勿恼怒和急躁。采用情志相胜法舒解不良情绪。③适度运动: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进行米字操、八段锦等运动,改善颈椎活动功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耳穴压豆辅助治疗,具体如下:①选取耳穴主穴如神门、心、失眠、皮质下,配穴三焦、肝、脾、肾等;②操作者按照耳穴压豆操作流程,在患者耳部寻找敏感点确定穴位位置,耳廓常规消毒后,将沾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带粘贴于选取耳穴并牢固固定,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按压,每次按压1min左右,每日按压3-5次,睡前加按压1次。按压幅度以酸痛或轻微刺痛感为度。3d后,更换另一侧的耳穴进行耳穴压豆。
1.3 评价方法
1.3.1睡眠质量:干预前、干预1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7]评价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该量表含有7维度,每个维度评分0-3分,总分范围0-21分,PSQI评分<7分表明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评分越低则睡眠质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0.871。
1.3.2 颈痛症状:干预前、干预1周后,采用颈痛量表(NPQ)[8]评价两组患者颈痛症状,该量表包括颈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等9个维度,每维度评分1-5分,总分9-45分,分值越低,症状越轻。
1.3.3 中医症候积分:干预前、干预1周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评价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患者颈、肩疼痛感消失,且活动自如,舌苔颜色正常,不畏寒风,为优。患者颈、肩疼痛感明显好转,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活动,舌苔颜色偏红,为良,患者症状无好转迹象,且持续加重,为差。优计3分,良计5分,差计8分,积分越低,疗效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干预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周后,两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PSQI评分比较分)
2.2 颈痛症状:干预前,两组NPQ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周后,两组NPQ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PQ评分比较分)
2.3 中医症候积分:干预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周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3 讨论
据调查,我国目前有不同年龄段的颈椎病患者高达2亿人群,并且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与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颈椎病患者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10]。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系颈椎增生、椎体错位等物理原因直接压迫椎动脉,影响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及植物神经,故导致肩背疼痛、眩晕等[11]。中医学认为,“项痹证”主要与颈部劳损导致筋脉失养、风寒湿邪外袭等有关,导致寒凝筋脉,瘀阻经络,不通则痛。颈椎病首选保守治疗,如扶他林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能够缓解软组织和关节疼痛,但不宜长期服用;针灸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颈椎病患者因气滞血瘀导致阴阳失衡,心神不安,表现为阳不入阴、多梦、易醒等失眠症状。因此颈椎病伴失眠患者的治疗原则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养血安神。耳穴是分布在耳廓上的枢穴,当人体出现病症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刺激相应反应点,起到治疗的作用,耳穴压豆又称为耳穴贴压,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12]。耳穴神门、皮质下、心等穴位均具有镇静、催眠之功效[13]。耳穴压豆定时自行按压,发挥刺激作用,经过经络传导,达到舒经活络、调节气血、协调脏腑气机、安神定脑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周后,试验组PSQI评分(6.37±1.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14±1.13)分(P<0.05),说明耳穴压豆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颈椎病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认为,耳穴压豆与针灸刺穴联合使用,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发挥多重功效,增强了调节气血、养血安神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颈痛症状主要因为突出或错位的颈椎压迫神经根引起,严重时神经根压迫可导致神经周围炎症反应,从而加重疼痛[1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前NPQ评分均较高,说明颈椎病患者常伴有明显的颈痛症状。耳为“宗脉之所聚”,人体的十二经脉能够通过全身的经络与耳廓紧密关联。耳穴压豆通过借助王不留行籽对耳廓相应穴位的按压和刺激,发挥调节脏腑气血、通络止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神门、皮质下、肝、肾等耳穴,均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关,耳穴压豆操作时,按压上述穴位,能够引起一种生物电刺激,这种刺激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周后,试验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耳穴压豆辅助治疗有助于减轻颈椎病伴失眠患者的肩痛症状,减少中医症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颈椎病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颈痛症状,改善中医症候。此外,耳穴压豆为无创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操作简单方便,可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