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北垣花鼓的传承与保护
2022-11-12华婧,杨丁
华 婧,杨 丁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一、闻喜北垣花鼓的历史渊源
闻喜地处山西南部,至今已有2100 余年历史。而位于闻喜县畖底镇西北方向的栗村是北垣花鼓的诞生地,因此又称栗村花鼓。它起源于300 多年前,在闻喜县北垣一带很受欢迎。据记载,嘉庆时期,闻喜北垣花鼓就已经出现在闻喜街头。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北垣花鼓发展速度缓慢,直到清末民初才初具雏形。据笔者对花鼓老艺人的采访:民国十八年,许多万荣花鼓艺人逃到闻喜、新绛地区,通过表演万荣花鼓这一技艺来谋求生计,而闻喜北垣花鼓艺术家和万荣花鼓艺术家通过对各自地方文化的交流,抛弃以前闻喜北垣花鼓技法中一些不好的地方,同时汲取万荣花鼓技法的精华之处,改进和丰富了闻喜北垣花鼓的内容形式,使闻喜北垣花鼓得以迅速发展。抗日战争期间,随着三晋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闻喜北垣花鼓逐渐被灌输了解放、不受压迫等时代内涵,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所以闻喜北垣花鼓的人物角色有了新的变化,表演中还添加了不同的角色服饰,中国人民解放军,农民和商人,还可以穿着便服在非正式场合表演。
闻喜北垣花鼓的繁盛时期是以尹廷炎、尹振魁等为代表的花鼓艺术家,在传统的闻喜北垣花鼓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闻喜北垣花鼓。后来,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闻喜北垣花鼓不断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元素,成为集歌剧、舞蹈、民间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2010 年,它被列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闻喜北垣花鼓的传承方式
闻喜北垣花鼓的社会功能和传承方式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闻喜北垣花鼓通过社会、家族和媒体三种传承方式进行传承。
最常见的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过去,花鼓技艺是不外传的,是花鼓艺人的谋生手段。虽然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去学习花鼓技艺,但是闻喜北垣花鼓还是以最初的家族传承的方式为主,传承效果不太乐观。社会传承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节日庆祝,祭祀等)时产生的一种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是社会传承的一种方式,师傅传授给徒弟,徒弟再加上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就是另一种感觉。师徒传承在社会传承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有一种方式是人们在观看花鼓表演的过程中,因看到一些感兴趣的花鼓技能,从而了解和喜欢花鼓表演,最终把表演花鼓技艺作为自己的事业,使花鼓技艺在无形中得到推广。媒体传承就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乃至整个网络的传播。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步入了信息发展的高潮时代,这种传承方式能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到闻喜北垣花鼓,见证闻喜北垣花鼓的发展。人们可以不出门,直接打开电视、手机等通讯设备,就看到精彩的表演,甚至连演员的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去拜访、拍摄闻喜北垣花鼓。虽然整个过程没有办法让人们参与进来,但是媒体传承就是一种潜在的传承方式,目前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现在无人能估量闻喜北垣花鼓潜移默化中的发展。
三、闻喜北垣花鼓的传承人和传承现状
笔者在做实地调查的时候找到了闻喜北垣花鼓的传承人——王丁生先生。王丁生先生是北垣花鼓的第四代传承人,1968 年出生于闻喜北垣花鼓的发源地栗村。经王先生描述,他从小就喜欢花鼓,然后学习打花鼓,是闻喜北垣花鼓的第四代传承人。据他本人的口述,闻喜北垣花鼓的起源地位于闻喜县北垣畖底镇栗村,已经有300 多年的历史。闻喜北垣花鼓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它打法多样、造型优美、形式多变。闻喜北垣花鼓在2010 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丁生先生给笔者讲了打花鼓时的注意事项,例如:打花鼓时要特别注意腰、眼、头三个部位,腰和腿一定要弓下去,头要灵活,注意花鼓的背法等。王丁生先生还带笔者找到了80 岁高龄的花鼓老艺人卫东杰先生询问了花鼓的相关问题,并用文字将花鼓谱记录了下来。
卫老先生给笔者讲起了小时候打花鼓的事情。老先生小时候比较瘦弱,打起花鼓来也很好看,随着长大,个子也高了,打花鼓就感觉不好看了,样子很奇怪,之后就不再打花鼓了。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人们也穷困潦倒,为了能有饱饭吃,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学花鼓,那时候花鼓并不单单是一种技艺,更多是为了讨生活。但笔者从卫老先生眼中看到的是对北垣花鼓的热爱,他知道年轻人很少再去研究这些,明白了笔者的来意后很欣喜。闻喜北垣花鼓近几年的传承情况不太乐观,将闻喜北垣花鼓的现状如实记录下来,能为接下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增砖添瓦。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多元化的娱乐形式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从发展源头还是传承土壤来看,闻喜北垣花鼓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尽管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情况仍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当代经济加速发展的影响下,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人大多都选择离开这片土地,去大城市奋斗,导致许多人无法参加花鼓的排练和表演,同时愿意表演闻喜北垣花鼓的人数也不断减少。与时代潮流相比,闻喜北垣花鼓对年轻人来说,并没有很强的吸引力。闻喜北垣花鼓的演员们大多为中老年,而排练和演出需要大量的时间,时间一长,身体可能会吃不消。这种情况下,新鲜血液的引入对闻喜北垣花鼓技艺就尤为重要。因此,谁来传承,如何很好地传承下去,是闻喜北垣花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物质基础的影响
资金是闻喜北垣花鼓传承过程的关键问题。由于人们的经济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将更多的消费投入在闻喜北垣花鼓以外的娱乐方式上,花鼓表演的收入也因而减少。
(三)传承态度的影响
闻喜北垣花鼓艺术家对学习花鼓、传承花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20 世纪,人们出于喜欢自发地组织起来,经过思考和研究将想法统一起来,把这些花鼓谱,舞蹈动作,表演服装和道具等问题一一解决,就为了给人们展现最完美的一面。而现在的情况变了,演员与演员配合不到位,默契不够;节拍打不对,拍子也卡不好,整个氛围懒懒散散。
(四)传承发展模式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闻喜北垣花鼓的传承方式仍停留在原有的自然保护模式上。原始的固然是好的,但在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这样的传承方式使闻喜北垣花鼓“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不足逐渐显示出来。
(五)各种外界声音的影响
笔者看过一个节目《传承者》,传承人带着花鼓小艺人们去表演稷山高台花鼓,表演人数多的情况下,配合就尤其重要。表演完毕之后就有某些艺人开始发言,说所有人一起表演的时候看不到焦点,要有个人英雄形象,传承才能更好地进行等。这时,陈老师发言了,“群体性节目就是群体性的,需要整齐划一,难点也在整齐划一。”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去了解,而不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否定。那这样,越来越多的艺人都不敢再去这种节目中表演,打击民间艺人对传承的积极性。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否定,还是在表演得很优秀的情况下,作为观众或评委,可以提出表演过程的不足,以建设性语言表达出来。
四、闻喜北垣花鼓的保护措施
在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下,闻喜北垣花鼓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改进、创新,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花鼓队表演都还是采用原始的服饰和曲牌等,缺乏创新。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以人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为基础,创作出适合当代人的新曲牌。创新传统花鼓技法,在保持原有的生态情况下,添加一些能反映时代文化的舞蹈动作。还可以在校园推广闻喜北垣花鼓,因为在闻喜北垣花鼓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继承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的主要趋势,培养出优秀且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指日可待。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的最好方法就是学校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习课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出一些优秀且专业的非遗传承人,还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传统艺术文化的课程还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得到发展。在小学,学校可以开设兴趣班,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地方文化,掌握更多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相关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上了中学,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这时音乐课程可以增加更多的民间艺术的介绍和鉴赏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亲身参与到排练和演出中,感受闻喜北垣花鼓的魅力;在大学,学生的思维基本成熟,对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求知欲,为了让闻喜北垣花鼓得到更好的宣传,学校也可以成立社团,或者在学校设立本专业,让闻喜北垣花鼓走进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为学生授课,让学生能更直接地体验到闻喜北垣花鼓的文化内涵。这样做,我们既可以为闻喜北垣花鼓培养优秀且专业的后备人才,还可以为民间艺人支付一定的薪酬,让他们在学校授课,从而解决非遗传承人对物质的需求。
将闻喜北垣花鼓引进校园,会让闻喜北垣花鼓能够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这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民间艺人的问题,要想让大部分民间艺人都能够在表演时还能有满足家庭开支的收入还是一个大问题。
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那么想要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对传承人有更好的保护。如何才算是更好的保护呢?首先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号召人们对其的重视,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然后,通过对传承人待遇的提高,保障他们的生计,使他们能够充分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第一,可以通过在录制综艺和拍摄电视剧时加入些许的非遗知识。这样既不会让人们觉得枯燥乏味,也不会觉得很难,在消遣、娱乐的同时还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显的记忆和了解;第二,孩子们是未来传承发展的主体,从小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可以在少儿频道播放一些有童趣的非遗知识,利用游戏的方式将“非遗”与孩子们相连接。
闻喜北垣花鼓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充分说明在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方面我国给予的支持与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和外国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使其发展和传承的道路异常艰难,面对这样的形势,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提供相对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扶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从根源解决因人员流失、乐器流失、服装流失对闻喜北垣花鼓传承的影响,从而推动闻喜北垣花鼓的发展,使闻喜北垣花鼓走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能看到它,喜欢它。
本文通过对闻喜北垣花鼓的历史背景、花鼓点的艺术特征以及传承与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的阐述得出每一种民间艺术并不单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而是具有物质基础和精神意识的一种双重的特殊意识形态。一种民间艺术就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象征。时代在变迁,观念在改变,民间艺术的发展当然也在改变。这就需要热爱艺术的人们去发展和传承,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扶持,共同推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
闻喜北垣花鼓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的传承现状和发展都不太理想。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为保护闻喜北垣花鼓提供可靠的资料,让更多人明白民间艺术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注释:
①闻喜: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闻喜”。
②弓:就是土话弯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