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赵氏孤儿》的现代化改编与呈现
2022-11-12刘育辰
刘育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音乐剧《赵氏孤儿》于2021 年5 月27 日在上海首演,而后历经了十几个城市的巡演,均收获了亮眼的票房成绩和如潮的好评。本剧是由上海著名戏剧导演徐俊指导,改编自詹姆斯·芬顿的话剧剧本,以音乐剧的形式诠释“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这一主题,展现了东方故事中的西方哲学思辨,同时也实现了在经典悲剧中再造经典的目的。可以说音乐剧版的《赵氏孤儿》是在现代思维的影响下而呈现的现代化故事,不论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设计还是剧情的设置都与其他《赵氏孤儿》版本不尽相同,而且有别于以往被动的戏剧营销,该版本从策划阶段开始就有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思维,并将跨媒介营销方式贯穿巡演始终,也在不同媒介平台中取得了不错的声量。因而,音乐剧《赵氏孤儿》无论是在剧作本身还是在戏剧营销方面都有着极其现代化地呈现,高质量的内容制作和贴近市场的营销方式势必会为这样一部作品带来不同的影响力。
一、人物塑造:共情与观者视角的创新
音乐剧《赵氏孤儿》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注重人物个人的意志,而非“忠君爱国”的士子大义。其中的改编主要体现在程婴和程子灵魂上,一方面通过改编程婴的身份设置来达到符合现代思维的合理化共情,另一方面,又通过程子灵魂来拓展故事讲述的视角。
在元杂剧的故事里,程婴是赵家的门客,且“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因此公主托孤时才会强调其对于程婴的恩情,而程婴也是在报恩的枷锁之下选择了救孤。但是在音乐剧中,淡化了程婴是赵家门客的设定,报恩也理所当然没有了,所以在程婴面对晋国公主的托孤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救孤的后果是他无法承担的。在这样身份的改变中,程婴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能被现代观众所理解,他只是一个心怀正义的普通人。在整个程婴决定救孤的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从畏惧到妥协的全过程。在面对公主时,他害怕、担忧,又在劝说中逐渐有点松动,再到赵氏孤儿的啼哭,程婴初为人父的心境被这一声啼哭唤醒,这一声啼哭也是程婴从害怕到决定救孤的转折。在这个版本中,程婴不再是身为门客出于报恩来做出选择,而是作为一名父亲出于对新生儿的同情,想要拯救赵氏孤儿还有满城的新生儿,才做出了以儿换儿的痛苦决定,他想过是不是可以谎称自己的孩子是一对双胞胎,而后他便清楚只有交出一个孩子才能挽救全城孩子的性命。交出哪一个孩子,这是程婴的抉择,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另一个是承担着血海深仇的赵孤,单从生命上来说,两个孩子没有任何分别,但是从深层次来说,程子是伦理、家庭,赵孤背后则是程婴的正义、命运,是韩厥、公孙杵臼等人以性命换来的。程婴最终选择了正义,他无法违背的正义。但与此同时他陷入了一个伦理困境:对于赵氏孤儿,他是拯救者;但对于自己的孩子,他是谋杀者。可以看到,在音乐剧的改编中,程婴的选择少了一层报恩的枷锁,而这在现代观众看来会更加纯粹,也更加易于共情。
而程子灵魂的设置弥补了在其他版本故事中缺少的视角,身为这个故事最大的受害者,他的声音一直难以听到。在音乐剧中,程子灵魂担任着上下半场开场的角色,与群舞、歌队一起出现,就像是故事的讲述者,是一张撑起故事的愤怒又悲伤的网,他的坟墓一直出现在舞台右侧,他也时不时地飘荡在舞台上。程子灵魂的设置有着多重作用,除了讲述者的身份,他还是程婴心魔的象征,他的质问、愤怒正是程婴的痛苦与自责,程婴最终也是倒在了程子灵魂的怀中,在儿子的墓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程子灵魂的存在使得程婴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他始终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而痛苦、后悔。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程子的情绪还是观众情绪的表达,他承担着旁白的作用,他的愤怒、不解也是观众的愤怒与不解。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设计为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赋予了新的视角,一个被父亲杀害的新生儿,他的痛苦、委屈也极大程度上引导了观众的情绪,也成就了程婴的角色塑造,合理地回答了“亲子岂可死”的问题。
二、剧情设置:命运抉择与自由意志的挣扎
音乐剧《赵氏孤儿》分为上下两幕,分别回答了“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的问题,并用西方视角解构了这个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故事,将原本故事的叙事逻辑转变成了自由意志与命运抉择。
剧中最为高潮部分的剧情,即程勃得知真相,那种宿命的挣扎感得到了充分展现。程勃刚出场时是一位阳光、积极向上的少年,他在两个父亲的关照下长大,他从未想过自己可能不是程勃。而程婴选择揭开真相的方式是用画卷将整个故事展开在程勃面前。那时的程勃看到了与义父描述完全不同的社会,刚刚见到了晋国公主,他正处于一种纠结、疑惑的状态,一幅与他息息相关的画卷就这样展开在他的面前。真相被安排在这个地方虽然有一点突然,但也符合了程勃情绪变化的过程,日积月累的疑惑终究要爆发。而且画卷的设计就像是无法阻拦的命运车轮,程勃无法阻止画卷的展开,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自由意志是在抗争自己是赵氏孤儿,但是命运却注定了他生来就要复仇。程勃看着画卷上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他仿佛是一个旁观者,但实际上却是那个主人公,这种直接冲击的真相揭露方式一方面呼应了上一幕开场时出现的画框,另一方面也将程勃即赵氏孤儿的自由意志与命运抉择的矛盾最大化、最直接地展现给了观众。
同时因为时长的原因,在剧情的设计上除了主线人物外也极大可能地展现了非中心人物的故事,例如程妻、韩厥、公孙杵臼。程妻与程婴的互动也是音乐剧中一幕较为重要的情节,程妻也贡献了全剧中最有感染力的唱段之一《飞龙睡在瓦片上》,以历史故事中较为难得一见的女性角色来为这个经典悲剧添砖加瓦。除此之外,公孙杵臼与韩厥之死也是一些版本的改编中会选择删减的情节,但在音乐剧中,两人之死也为程婴做出以儿换儿的选择提供了合理的诠释,同时也突出了命运的命题。韩厥是第一个为赵氏孤儿自杀的人,其驱动力可以用“自由意志”与“道德审判”两个层面来分析。在中国古代君臣父子的权力框架下,韩厥是屠岸贾的附庸,受道德审判制约,在行为上不得不服从屠岸贾。而韩厥是心中有正义的人,受自由意志支配,他不可能永远效忠于屠岸贾,行为上注定要背叛屠岸贾,早晚会有一死,与其被屠岸贾发现后将其杀害,不如放走程婴和孤儿,遵从自己的自由意志完成最后一件正义的事情后自我了断。同样,公孙杵臼之死的原因也是在自由意志的驱使下完成的有关命运的抉择,以他的死亡换来了屠岸贾相信赵孤已死。韩厥和公孙杵臼看上去是为了赵孤而死,实际上究其根本他们都是为了大义,为了自由意志而死,也正是他们的死亡对程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契约,使得“亲子岂可死”问题的回答非常合理。虽然韩厥与公孙之死是元杂剧中原有的情节,但是在此版本中,自由意志与命运抉择的叙事逻辑之下,这一段情节也产生了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营销方式: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音乐剧《赵氏孤儿》从策划之初就有着较好的营销思维,从主创的生日会、悬念式宣卡、推广曲mv、新年夜宴等一系列的活动都为宣传该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得自首演之后就一直有着较高的话题度,论其营销方式,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线下活动、媒介平台以及贯穿始终的对主演的重视。
(一)线下活动准确定位,宣传与交流并重
首次官宣音乐剧《赵氏孤儿》是在2020 年华语音乐剧大赏,而后引起热度的线下活动是程婴的扮演者郑棋元的生日会,首先借助业内人气较高的活动引起音乐剧观众的关注,随之借助主演的生日会为后续的宣传造势,从而正式开始了线下宣传的活动。有别于以往的音乐剧,《赵氏孤儿》在首演前开了发布会,进一步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制造声量,扩大本剧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巡演过程中,几乎每一站巡演都会有主创分享会的活动,类似于电影路演的形式,主要是在高校和剧院进行,采取的是报名筛选的形式,到场的观众基本都是即将要看剧或者是对剧感兴趣的人,同时还对分享会进行直播,一方面可以通过分享会的形式与观众交流,传达主创的创作意图,并接收观众的意见,在后续的演出中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分享会的形式可以对音乐剧本身起到宣传作用,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通过《赵氏孤儿》的线下活动可以看出,剧方非常重视长线宣传,整个宣传过程是分时段有计划的,是与剧排演时间相符的,而且在活动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精准定位,降低了营销的成本,也使得营销的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二)注重媒介平台的作用,发挥线上优势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往音乐剧的地推式宣传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徐俊戏剧在《赵氏孤儿》的营销上非常重视互联网媒介平台的作用,其宣传的主要阵地集中于微博与B 站,这两个平台所拥有的音乐剧受众也是较为集中的。徐俊戏剧通过官方账号的注册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掌控,并在不同平台投递差异化的内容,利用差异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在微博平台,利用观众对于卡司阵容的期待与平台的社交媒体属性,悬念式地宣布,引发了观众一波又一波对卡司阵容的讨论。在巡演日期确定后,制作方利用微博账号在不同阶段发布不同的物料,预告片、MV、花絮等等,发挥线上的传播优势向观众传递音乐剧的制作情况。同时也在B 站投递相关视频,其中《赵氏孤儿》新年晚宴的视频达到了五万的播放量,这种音乐剧首映礼的形式对于目标受众来说满足了他们的期望,对于潜在受众来说也是一个了解的渠道。凭借着不同平台的差异化内容,使得《赵氏孤儿》在网络上一直有着较高的话题度。
(三)利用粉丝效应,营销重点以主演为主
《赵氏孤儿》在线上线下营销过程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制作方徐俊戏剧敏锐地抓住了本剧的营销重点——主演。通过微博中音乐剧赵氏孤儿、相关演员的话题和演出现场的观众可以看出,该剧的受众主要是主演的粉丝而非剧本身,所以在整个宣传过程中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主演进行的,不论是宣卡、分享会还是采访。从宣卡的顺序可以看出,制作方对于主演情况的了解,比如公布的第一个卡司是方书剑,他是一个有着较为广泛知名度的演员,由他在音乐剧大赏中演唱相关歌曲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而后是同样在音乐剧领域有着粘性较强的粉丝群体的郑棋元,中间有其他音乐剧演员以及两位明星演员,最后宣卡的是饰演赵氏孤儿的徐均朔。在营销活动中,要确保在产品的每个生命周期都有热度维持,纵观整个宣卡过程,既有开始用来引发观众关注的阵容,中间也有可以维持热度的演员,最后关键人物的悬念也能够贯穿始终引发讨论。除此之外,物料的内容也是以两位明星与三位高知名度的音乐剧演员为主,以粉丝的作用自带了一部分“自来水”,自然而然地在不同社交平台保持了热度。
四、结语
随着目前国内音乐剧市场规模慢慢变大,音乐剧的观众群体也在慢慢扩大,在呼唤原创的同时,却迟迟等不到合格的原创作品进入主流市场,被海外内容冲击得有些缺乏信心的华语音乐剧,不断重复引进和复制的小动作,甚至市场上开始怀疑中国是否会有自己的原创音乐剧。虽然音乐剧《赵氏孤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剧情节奏上有些不合理,但是仍然不可磨灭它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重要作用,它为整个正在发展中的音乐剧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或许对于作品本身还有这样那样的探讨,但就行业而言,它算得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国华语音乐剧市场,或许才刚刚起步,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算是投石问路,相信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华语音乐剧,尤其是原创华语音乐剧带给观众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