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探究
2022-11-12杜琳琳王晓丽
杜琳琳,赵 妍,王晓丽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2500)
二十世纪初,山东地区从事“茂肘鼓”演出的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剧种特点,并用京胡取代了柳琴在茂肘鼓伴奏中的主要地位,使茂肘鼓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演唱形式,并逐渐扩展到辽宁、江苏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将茂肘鼓正式定为“茂腔”。近年来,受到文娱市场的冲击,传统茂腔市场逐渐萎缩,茂腔艺术从业人员越来越少,茂腔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应探讨茂腔艺术特点,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茂腔的艺术魅力,从而主动去传承与保护茂腔,让茂腔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茂腔的艺术特点
茂腔最初是山东地区民间哼唱的小调,相传是姓周的尼姑演唱的曲调,由此又称为“周姑调”。这种腔调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甩腔味十足,因此又被称为“噢嗬罕”“肘子鼓”。清朝嘉庆年间,民间艺人吸收各地的肘子鼓,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老拐调”。清朝咸丰年间,苏北艺人在临沂地区演唱时,将“本肘鼓”和苏北地区的“海冒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打鸣”。随后,本肘鼓逐渐发展成为“茂肘鼓”。茂肘鼓逐渐采用柳琴伴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京剧、梆子的影响,逐渐采用京胡伴奏,并与二胡、月琴配合,慢慢增加了唢呐、笛、扬琴等传统乐器,形成了独有的伴奏旋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传统文化,茂腔快速发展,涌现了王淑娴、丁森聚、王本宏等一大批优秀的茂腔青年演员,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了茂腔和伴奏音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出风格。
(一)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方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地方文化,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的首要特点就是用方言演唱,茂腔唱词大量使用了胶东地区的方言俚语,贴近生活的口语表达方式,让老百姓一听就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比如建国时期创作的茂腔剧目《穷少年》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小他大大你落了座,咱偏上腿来拉长谈,自从你在衙门里闯,不管俺娘们吃和穿。今天腊月二十二,明天腊月二十三,东屋里婶婶蒸饽饽,西屋里婶婶蒸米面。”胶东半岛地区“小他大大”指孩子的父亲,“偏上腿来”即把腿拿上来,盘腿而坐的意思,“饽饽”指馒头,“米面”指发糕。短短几句,将衙门里当差的丈夫和乡村妇女吵架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唱词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宛如拉家常一样,让群众感到分外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剧目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多样的唱腔音乐
唱腔是地方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达角色情感、传递人物个性的主要途径。茂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地方戏曲曲调,融合了京剧、梆子等戏曲的优点,形成了茂腔朴实大方、婉转哀怨的艺术特点。茂腔的唱腔变化多样、曲调起伏大,女腔具有强烈的共鸣能力。茂腔大部分唱词字数排列紧密,行腔比较紧凑,字与字之间没有停顿。茂腔的唱腔主要通过正调和反调两个宫音系统的板式变化,从而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正调的主要板式包括原板、二板、快板、慢板、摇板等。原板是茂腔中最基本的唱腔,又称一板一眼,采用四分之二节拍,原板的表现力丰富,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二板是茂腔的常见板式之一,俗称有板无眼,采用四分之一节拍,不但可以独立成段,而且还可以用于原板后面,修饰原板;慢板又称为大悲调,主要用来表现悲伤、难过、忧郁等情绪,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迫害,通过慢板展现旧社会妇女的悲惨生活,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民间又称茂腔为“拴老婆橛子戏”。摇板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擅长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营造矛盾冲突。反调的各种板式与正调基本相似,只是调式方面做出了一些变化,让反调与正调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调旋律悠扬婉转、情绪变化起伏大,表现力更强,适合展现沉思、悲痛的情绪。茂腔除了这些板式唱腔外,演员在演唱的时候,还会融合某些曲牌杂调,比如南锣、娃娃、四不像等。
(三)剧情贴近群众生活
地方戏曲能够历久弥新,在于充分吸收了地方民间艺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反映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茂腔艺术一直扎根农村,剧目剧情大多数反映农村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思想情感变化。茂腔的传统剧目内容大多数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宝莲灯》等剧目;也有展现年轻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的情感故事,比如《妹妹易嫁》《逼婚记》《锦香亭》等剧目;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故事,比如《罗衫记》《金簪记》《桃花女》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了广大茂腔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他们从其他剧目中移植了《白毛女》《红灯记》《朝阳沟》等剧目。根据《茂腔剧目百种(提要)》的统计,茂腔剧目超过140 种,其中比较完整的剧目有100 多种,大型剧目超过60 种。从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剧目超过8 种。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比较流行。茂腔的曲牌名大多数从其他剧种中借鉴,自身的曲牌数量不多,四不像、媒婆笑、驴耳朵等曲牌名都是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演化而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茂腔的传承价值
(一)茂腔的艺术价值
茂腔发展百年,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精华,从最开始的肘鼓子用肘鼓伴奏,逐渐发展到加入柳琴、扬琴、二胡、京胡等乐器。在大型剧目中,为了烘托现场的气氛,又加入了笙、箫、笛、琵琶等传统乐器,还加入了小号、长管、单簧管、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成熟,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茂腔剧目人物形象饱满、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剧情曲折、唱腔委婉哀怨,富有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成为山东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被誉为“胶东之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说过:“我一听茂腔就感觉热泪盈眶,茂腔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我的作品也受到茂腔的影响”。
(二)茂腔的历史人文价值
茂腔的发展与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通过茂腔剧目可以了解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众思想状态,为山东省历史文化、人文、民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茂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茂腔艺术工作者长期创作发展的结果,承载了山东地区的社会文明,见证了山东地区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耕文明逐渐消失,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演艺市场逐渐萎靡,大量传统艺术从业人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舞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艺术工作,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消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茂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地方戏曲,成立了茂腔艺术传承中心,鼓励茂腔艺术工作者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徐福东渡》《支书张玉刚》等优秀的茂腔剧目。
(三)茂腔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茂腔是根植于农村的戏曲艺术,茂腔的语言、剧目、唱腔、舞美、曲牌名都受到乡村文化的影响,是乡村人民生活的现实写照。当前国家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是传承发展农耕文明的重要途径。茂腔由于独特的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山东地区乡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茂腔剧目中宣传了真、善、美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鞭笞了邪恶、自私的社会现象,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对规范人的言行动作,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茂腔起源于农村,茂腔表演、创作、传播的主体对象是农民,用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地方群众的积极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茂腔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三、结束语
茂腔的起源、发展、演变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东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茂腔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茂腔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茂腔艺术的创新,让茂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现代社会重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