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到电影的改编策略研究
——以开心麻花为例
2022-11-12鲁小艳
葛 丹,鲁小艳
(西安财经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自21 世纪起,喜剧电影凭借其幽默诙谐的特征,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诸多喜剧创作团队应运而生。2015 年,一部出品自开心麻花的电影《夏洛特烦恼》成功打入中国喜剧电影市场,并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开心麻花出品、制作了《驴得水》《羞羞的铁拳》等多部电影,一时间赚足了观众缘,真正把观众带进了“麻花时代”。本文将以开心麻花为例,分别从台词动作的转变、时空情节的变化和创作团队对运营方案的转换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对开心麻花团队从话剧到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行研究。
一、台词动作的转变
角色是构成一部作品最关键的一环,一部作品的成败多在于此。从舞台到银幕,人物塑造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语言台词,二是肢体动作。在话剧中,演员需要在一个符合逻辑的、连续的空间里好几个小时连蹦带跳还要面不改色,舞台上出现任何演出事故都必须随机应变,不但不能被观众发觉,还要想办法接下去,一气呵成,这就要求话剧演员有极高的专业素养。麻花演员都是科班出身,如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沈腾,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常远、艾伦等,纵然如此,他们也都能实实在在地把自己扎根到泥地里,为了艺术创作奉献自己,做出牺牲。
开心麻花改编之后的电影并未聘用流量明星出演,而是沿用麻花演员,对已有作品进行再度创作。电影明星和话剧演员不同,电影明星是连带着电影创作、发行以及社会影响等各个环节的,更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及公众的影响。因此,观众们对于电影明星的演技便不那么苛刻,加上电影中惯用蒙太奇手法,表演不佳可以暂停,可以重来。所以单从表演的“质量”上看,话剧演员自然更胜一筹。除却演技的因素,麻花演员对剧本不但熟悉,而且有感情,多次舞台上的演出让演员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也更加娴熟,真实和情感的碰撞,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使电影的质量有了最基本的保证,这也是能够在观众好感度和票房上取得双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话剧舞台上,演员需要将自己的形体动作夸大、音调增高,才能使剧场中的每一位观众都听清看清。曾有人说:“做戏剧就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简单在于剧本已经写好,演员上台只需要表演;复杂在于“尺度”的拿捏以及“气质”的掌握。就好比有的人只要站在那里不说话观众就会笑,而有的人抖尽了包袱观众反而觉得不真实。可是在舞台上这样恰到好处的搭配,换到大银幕上,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动作放大,语调夸张,导致表演过于浮夸,这会让观众感到十分尴尬。尤其在如今“主流”言论的电影市场中,喜剧创作团队的尺度其实很难把握,因没有准确把握住标准而遭到观众笔伐口诛的表演屡见不鲜。但是开心麻花能够在角色的“收”与“放”上准确拿捏,贴近生活化的表演,能够将台上的表演者和台下的欣赏者从虚拟的场景中抽离出来,进行有距离的欣赏,从而获得乐趣。
二、时空情节的变化
开心麻花创作一个成熟的剧本最长需要两年,最短也要七个月。剧本当中的故事线大都是一个小人物通过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却能坚持自我,虽然当中会有一些性格上的小缺陷,但是,在最紧要的关头,他们依旧能够选择坚守人性,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这当中,既有着脱离现实的荒诞和直面现实的讽刺,又有着塑造角色的生动和描写角色的情感。从开心麻花的一贯作品可以看出,每个大故事中包含的小故事均是围绕着金钱、爱情、人性以及当下热点话题这些能让受众产生共鸣的事情展开的。在开心麻花的电影当中,编剧为故事所搭配的角色,大多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这样的市井小人物扛起来的剧情,才更有生活气息,让观众能够相信银幕中所发生的一切是可信的。也正因如此,开心麻花才能够打入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电影是在话剧的基础上做改编,也是在有话剧迷的基础上上映,改编并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句的重复,将舞台上的话剧搬到大银幕上。就这一点,导演俞白眉曾在采访中说道:“话剧改编的电影和话剧本身的重合度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其余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需要编剧进行重新的编写。”所以,哪怕改编后的电影与话剧作品共用一名,它们仍旧有着各自的生命。当话剧迷怀着“看情怀”的态度去电影院进行观影时,也不会觉得重复又无聊,反而,改编后的电影在吸引新观众的同时,也不会错失老观众的青睐。
开心麻花转型后,用电影讲故事有自己的节奏。在话剧表演时,有很明显的前后段之分,前半段平铺直叙,后半段高潮迭起。改编后的电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包袱创新。过去抖包袱讲究“三翻四抖”,就是前面需要再三地铺垫、衬托、渲染或者制造气氛,最后将包袱抖开产生笑料。这是传统艺术创作一个最基本的流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观众也摸清了这个套路。开心麻花反其道而行,影片一开始,没有过多的铺垫,上来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笑点,演员用密集的包袱,在短时间里集中轰炸,让观众根本摸不清点在哪里。至于何时应该抛出包袱,应该抛出一个多大的包袱,他们驾轻就熟。
而《西虹市首富》和《李茶的姑妈》的上映,却遭到不少观众的诟病:“缺乏创新的故事情节、脱离现实的思维逻辑”,观众不禁怀疑麻花是不是江郎才尽,再无精品。可其实,我们从这两部电影中也不难看出,开心麻花通过影片所呈现的价值观并没有背离以往的大方向。比如《西虹市首富》中,男女主角并没有因为金钱而丢掉了自己的尊严和骨气。再比如《李茶的姑妈》中,在一大段的荒唐行为之后,我们看到了它对于这个社会中一些为了获取金钱而不择手段的行事逻辑所做出的讽刺。
通过这样的时空和情节的变化,开心麻花在讲清楚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电影所具备的独特镜头魅力。
三、运营方案的转换
开心麻花成立于2003 年,在这以前,市场上几乎都是国家话剧团,民营剧团几近于无,以市场化的方式做话剧是否可行,无人得知。2010 年,开心麻花公司一整年演出进账几百万元,观众无法在票价和演出之间找到性价比的平衡点,走进剧场的人数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这曾经是麻花发展史上的大坎儿。
2015 年开心麻花迎来了发展过程中转折性的一年。本来是做话剧的团队,改编舞台剧《夏洛特烦恼》成为同名电影,在电影院上映十分卖座,这并不在公司发展设定中,而这次跨媒介的尝试,让开心麻花找到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的几部电影的情况来看,开心麻花对于市场的把控相当全面。第一,科学高效地运营,开心麻花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首先,开心麻花在商演的同时打磨剧本、培养演员;然后,将已经过千锤百炼的剧本拍成电影,不仅赚取了票房,也提高了口碑;最后,再将这笔资金回笼,对舞台演出进行“反哺”。第二,原创IP 能力依靠的是人才,为此,开心麻花组织专门的培训班,从各大高校“招聘”专业对口人才进行训练,最后在几百人的培训大班中,能够正式进入麻花工作的只有十几人。以上,正是开心麻花走到今天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正在尝试,如果成功,就算没有了现在这批导演和演员,开心麻花的作品和品牌还是会一直存在。”麻花CEO 刘洪涛经历的正是运营过程中最艰难但必须要过的一关。
开心麻花始终坚持把观众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为日后的商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多年里,开心麻花对自己的定位清晰准确,凭借多年来在话剧舞台上积累的经验以及对电影的长期学习,及时了解到当代观众的笑点、审美疲劳点以及影响观众接受的主动性因素和整个喜剧片市场的走向,明白观众选择进入电影院去看某一部电影,是希望能够从电影当中获得他们熟悉的情感,能够让电影对自己的诉求有所回馈。正是把握着观众的观影心理和观影态度,开心麻花得以成功转型。作为电影创作团队,开心麻花时刻注意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对大众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符合自己品位也符合观众品位的喜剧道路。
如今,对于开心麻花逐渐出现了许多负面的评论,给人一种“麻花潮”已过的感觉,但是,说到底,开心麻花肯定还没“死”,毕竟手头上还有《乌龙山伯爵》和《索马里海盗》等20 多部原创IP 没有拿出来。无论是开心麻花的话剧还是电影,其质量都相对较高,有很好的发展趋势,开心麻花是有可能成为最具号召力的喜剧品牌和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喜剧团队的。
综上可以看出,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的类型品牌和票房重镇,在中国电影商业发展和类型运作过程中起了示范的作用,如果能够结合之前成功的经验,提高影片的进步意识,以道德善恶为基本叙事依据,而不是强行组织情节,充满巧合,开心麻花将有望为日后的电影界注入新鲜的血液,产生积极影响力。这不仅对于国内电影,而且对于整个国际电影而言,都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