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戏剧中永生
——谭宗尧表演历程及艺术初探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龙套演剧北京人艺

高 尚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

一、自幼深种于心的戏剧缘

谭宗尧,祖籍北京通县,1944 年9 月出生于北京,自幼热爱戏剧。吴彤先生在《承诺无悔》一文中,曾用“谭宗尧之于人艺,那是打小的交情”一句来评价谭宗尧先生对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感情。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对于谭宗尧戏剧生涯开端的完美诠释。20世纪60年代初,还在北京读中学的谭宗尧,就已经开始将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全部用在了购买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北京各大剧院的戏票上,并时常流连于剧场之中。从那时起,想要为戏剧奉献一生的想法在年幼的谭宗尧心中稳稳地扎下了根,这也成为日后谭宗尧为戏剧工作呕心沥血的动力来源。

1962 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戏剧舞台梦,即将高中毕业的谭宗尧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并最终被录取。“军艺”的学习生活如白驹过隙,很快过去。作为“军艺”毕业的高材生,谭宗尧在毕业后本应该顺理成章地进入剧团,去舞台上实现自幼便植根于内心的戏剧梦想,然而天不遂人愿,因为各种原因,谭宗尧毕业时服从部队分配,去了新疆工作。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详细地了解当时身处新疆的谭宗尧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但是我们坚信,头顶着新疆浩瀚的夜空以及行走在新疆广袤土地上的谭宗尧,必定在那段时间学会了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忍耐当下的孤独与寂寞。如果说天将降大任需要苦难相辅相成的话,那谭宗尧的这段生活,则可以说是天降大任之前的很好的磨砺。

后来谭宗尧转业回到北京,不忘初心的他终于在1973 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又一转折。当时,已经十多年没有招生的北京人艺表演学员班恢复了招生,蛰伏多年的谭宗尧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经过努力最终考入了北京人艺表演学员班,自此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正式成为了一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

二、厉兵秣马——“备件演员”的自我修养

初到北京人艺工作的谭宗尧,同所有刚到人艺工作的新人演员一样,都是从跑龙套开始的。这时的他,先后在《赵家山》《工农一家》《山村新人》等剧中扮演着一旁的龙套角色。但哪怕是在扮演龙套角色,谭宗尧的表演态度依旧认真负责,他不仅仔细研究龙套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同时还不断地通读剧本,以求对剧中无论主次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在谭宗尧看来,角色没有什么主次龙套之分,只要登上舞台的那一刻,无论你在扮演谁,你就已经成为了这部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优异的谭宗尧也渐渐告别了龙套,开始在大大小小的剧中担任那些个有名有姓的角色,但接下来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年轻的谭宗尧也迎来了两次“临危受命”。

第一次是在1978 年,北京人艺决定恢复演出话剧《蔡文姬》。因为原版演出《蔡文姬》的演员们临时有别的工作任务,于是谭宗尧被组织安排出演了B 组的“周近”这一角色。虽然排练时间只有一周,但是谭宗尧靠着自己过人的天赋以及过去多年的专业训练打下的坚实基础,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其饰演的“周近”,也得到了剧院前辈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在很多人看来,此时的谭宗尧,应该很快就可以成为剧院的一颗冉冉升起的希望新星。然而世事难料,圆满完成《蔡文姬》的演出任务后,谭宗尧在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的演出任务偏偏多是B 组角色,而这样的“B 角专业户”在某些同事们的口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备件演员。从此之后,年轻的谭宗尧就成了那一时期北京人艺最为著名的“备件演员”。随后来到1979 年,北京人艺决定在这一年复排《名优之死》,谭宗尧被安排在B 组中饰演刘振生。然而没等轮到B 组的场次,这出戏就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无法继续演出了。本以为可以一展拳脚的谭宗尧,只能默默地收拾好道具和服装,重新等待剧院的工作安排。接着就是谭宗尧的第二次“临危受命”,北京人艺在《名优之死》后,决定复排曹禺的名剧《雷雨》,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剧院对这次演出很重视。表现优异的谭宗尧也被安排饰演《雷雨》B 组的鲁大海。但这次的谭宗尧,并没有在B 组中待很久,由于A 组的“鲁大海”突发疾病,谭宗尧再次临危受命,顶替那位演员,临时成为A 组鲁大海,并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

然而,命运并不全是乖孩子,它有时就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童。在这两次临危受命之后,谭宗尧的“备件”生涯并没有结束。1980 年,北京人艺决定复排《骆驼祥子》,谭宗尧受命出演其中的B组祥子。而之后到来的1981 年则被称为谭宗尧的B 角高峰年,按照剧院的工作安排,这一年中,谭宗尧就被剧院安排了四个B 角演出任务。但是很遗憾,由于各种突发的因素,谭宗尧这四个B 角要么是因故无法上台,要么就是被临时替换。

北京人艺的导演顾威曾在《备件演员——谈谭宗尧》一文中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谭宗尧,“这两年谭宗尧一直处在这种‘兵荒马乱’、似有似无、忽上忽下,又同时兼着大量的剧组事务工作的状态之中。”但是无论如何,谭宗尧都没有向领导和同事们抱怨,他坚持了下来,依旧兢兢业业地演戏,认认真真地完成剧院交给的每一份工作。其实对于那时的谭宗尧来讲,面对龙套角色都可以认真严肃对待,那么面对被称为“备件演员”的“B 角”,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牢骚。不勤于始,必毁于终。经过磨砺的谭宗尧,对待每一个角色和每一次排练都更加认真了。在他看来,每一次的历练和磨难都是为日后重要的舞台演出做好的准备,没有这一次次的准备,日后也必然不会有更大的表演空间。现在来看,这些一次次的准备的确是为日后谭宗尧个人表演理念的发展及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与承受下,谭宗尧没有放弃学习,不断地在表演创造上努力前进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往往善待那些有着充足准备的人,随着1982 年年底的到来,谭宗尧在表演事业上的两次转机也随之出现。

三、淡泊名利,执着探索表演之道

1982年11月5日,林兆华导演的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横空出世。

梁伯龙教授曾在《试论新时期的戏剧表演艺术》一文中认为,“从《绝对信号》开始,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就受到了欢迎。它以其特有的观演关系的变化,出现了演员在大剧场,特别是那种封闭式的镜框舞台上表演时所无法具有的魅力而受到观众的欢迎。”著名学者童道明在观看完《绝对信号》的演出后同样认为,“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因此,虽然现代评论家对于《绝对信号》的理解和认知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对信号》的演出在中国话剧史上、特别是中国新时期戏剧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则是盖棺定论的。

《绝对信号》的成功,除了编剧和导演的努力外,剧中的那些演员们同样功不可没。这群惯于大剧场演出的表演艺术家们,在面对这部几乎打破了以往观演关系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话剧时,最终对人物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而在这些演员中,饰演“车匪”的谭宗尧就是其中的功臣之一。可以这样说,《绝对信号》的演出在谭宗尧的表演生涯中绝对具有某种里程碑般的意义。

吴彤曾在访谈文章中询问过谭宗尧,演了这么多年的话剧,其中最喜欢的角色是谁。谭宗尧短暂思考后回答,是《绝对信号》中的表演难度很高的“车匪”一角。其实这个答案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在谭宗尧看来,演出《绝对信号》不仅让他脱离了两年以来的“兵荒马乱”,同样让他在演出后真正地悟出了表演中的“道”。这个自始至终不超过十句台词的角色,从演出开始到结束全部站在舞台之上,从当时传统的观剧习惯来看,“车匪”的存在就是一场“令人难堪的尴尬”,但是在谭宗尧地演绎下,不仅将角色天生存在的“尴尬”清扫一空,同时由于很好地把握住了角色的心理节奏,从而将人物在舞台上的戏剧动作表现得丝丝入扣。正是这样的表演,不仅成功地演绎了角色,同时还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演出后大受好评。首演结束后,各种溢美之词蜂拥而至,无数戏剧评论也纷至沓来,观众和评论家纷纷不吝言语、不惜笔墨地对于演出表达了极高的评价。除了早已功成名就的林连昆先生外,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的谭宗尧等人可谓是一夜之间成了观众纷纷追捧的“明星”。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和荣耀,谭宗尧的态度是淡然的,因为谭宗尧自己清楚,自己饰演《绝对信号》中角色的成功,运气绝不是全部,最重要的则是自己对于表演的坚持,对于角色塑造的认真以及对于戏剧舞台那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探索。也正是因为谭宗尧对待表演事业有着这种认真谦虚的态度,使得日后他在面对演出面对角色时,更加严谨和虔诚。因此早已告别了龙套的谭宗尧又渐渐告别了“备件演员”这一头衔,逐步成为了北京人艺的演出主力。

从此之后,善于把握角色心理的谭宗尧,逐渐在后面的演出中形成了自己“演人演心”的表演理念,同时也逐渐树立起自己刚柔并济的“硬派小生”的形象特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表演理念和形象特色的指导钻研下,经过《小井胡同》《狗儿爷涅槃》等剧的历练准备后,谭宗尧在随后的话剧《天下第一楼》中,终于凭借着里面“卢孟实”一角,拿下了当年的戏剧大奖“梅花奖”。可以说,1982 年以后的谭宗尧,靠着演出《绝对信号》和《天下第一楼》二剧,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两次转机。前者让他在话剧舞台上立住了脚跟,后者则让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戏剧史册上。

四、习承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张弛有度,重视内心体验

要谈谭宗尧的表演艺术理念,那就不得不先简单谈一下挚爱北京人艺的观众以及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口中所谓的“北京人艺的演剧学派”。

专门研究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学者和著作很多,在2000 年以前就有中外数十名专家通过各自的分析以及研究,出版了诸如《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等专门研究人艺研究学派的著作。曹禺先生在《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序”中曾提到,自己在同赵起扬、焦菊隐、欧阳山尊等几位先生讨论创办北京人艺的方针目标时,“就希望把她办成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剧院,也希望通过演出我们自己的剧目,逐步形成剧院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说要形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演剧学派吧!”现在看来,这种“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演剧风格目标早已形成,作序的曹禺先生同样也在“序”中强调,“要保持北京人艺已经达到的艺术水准,并向新的境界攀登,一方面要提倡老艺术家把自己经验传留下来,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年轻的艺术家继承和发展北京人艺的优良的艺术传统。”

然而,近些年来,有许多所谓否定“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声音出现,但是在笔者看来,《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一书中“前言”里的论述,就已经很好地解释并确立了这一演剧学派存在的真实性。

在“前言”中提到,“一个学派的形成和确认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学派的开始便有着它的系统理论主张和宣言,并且自我标定,又为历史所认定;一种是它始终也没有构建学派的宣言,但它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它是一个学派,并且被历史所确认。……而这种确认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它大体应当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具有自己的理论学说,而这些理论学说往往有其特定的师承,并在这师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独创的理论系统。……二是作为一个艺术学派,它要求拥有学派自己的艺术群体。……三是要求它拥有按照它的理论学说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四是在其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它的演剧体系和方法,并且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艺术风格。”这样看来,“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完全符合一个所谓“演剧学派”的条件,无论是焦菊隐先生在北京人艺时提出的心象学说,还是北京人艺从过去到现在都拥有的传承性的稳定演艺群体,以及其具有的各种高质量的保留剧目,这一切都表明了北京人艺作为一个演剧学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正是在这样的优秀环境的熏陶之下,谭宗尧先生熬过了龙套期、备件演员期,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北京人艺话剧演员。虽然从1993 年起,谭宗尧先生除了作为北京人艺的演员登台表演之外,还身兼北京人艺副院长一职。同其他北京人艺的很多演员相比,谭宗尧除了要认真完成剧院安排的繁重的演出任务以外,还在日常中增添了许多有关剧院运行的行政工作。可即便如此,谭宗尧也从未放下对表演的钻研和对表演理念的探究。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外加谭先生过早离世,因此谭宗尧并没有同其他表演艺术家一样,留下大部头的论述表演理论的著作,更鲜见理论学者对其表演特色的总结和研究。这样看来,不免有些可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谭宗尧在世时以及去世后的少有的几篇文章和采访中挖掘出些许吉光片羽,从而试着寻得谭宗尧表演艺术理念的基本内容。

谭宗尧表演艺术理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

(一)谭宗尧重视生活感受,给塑造的人物以信念和“活气”。这个理念可以在谭宗尧饰演《绝对信号》中的车匪和《天下第一楼》中的卢孟实身上体现出来。

在《七拼八凑话孟实》一文中,谭宗尧曾指出,“演员创造角色,虽说主要是体现角色的人物性格,但是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进程中,能否建立起角色的自信,或曰实现‘我就是’的信念,也是至关重要。这除了熟知角色的思想,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境,全身心地投入角色的舞台行为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角色应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趣,以此来建立演员对角色的自信。”因此,“演员获得了自信,创造角色才会信心百倍,才能发挥创造的潜力,才能随心地驾驭角色在舞台上驰骋。”此外,在《给车匪以“活气”》一文中,谭宗尧表示,“在当今的戏剧表演艺术中,人们通常的审美观念是要求演员去演人、演那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我创造车匪这个颇有点怪异味道的人物,如果直接演他那‘匪’‘坏’‘怪’的特征,就会失之人物的真实,呈现在舞台上的将是一个虚假的概念,最多不过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因此,要把车匪演成活生生的人,就必须赋予他以‘活气’。”

(二)谭宗尧认为,在表演中需要找准人物性格,学会“待人接物”。同样是在《七拼八凑话孟实》一文中,谭宗尧认为,“在表演艺术中,我们谈创造角色或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讲演员对角色的人物性格的把握,或曰对角色人物性格的体现、展示。何谓‘性格’呢?从《汉语词典》《辞海》等汉语工具书中得知:‘性格’即是对待周围人或事的态度,所以,我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自己扮演的角色在舞台上对周围人或事的态度,更直接点说,就是要重视角色的待人接物。这在把握人物和塑造人物性格上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是演员创造角色的重要手段或途径。我谈卢孟实的待人接物,就是想结合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说说这个道理。”

(三)重视群众角色在演出中的作用,同样是谭宗尧表演艺术理念的重要内容。这个观点可以从谭宗尧所作的《从“群众角色也是角色”谈起——兼谈一个“本家人”的创造》一文中看出来。他在文中表示,“话剧舞台上的群众角色,绝非所谓的毫无用处的‘龙套’。他们是要生活在具体的规定情境中,去完成剧本或导演赋予他们的舞台行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与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息息相关。在艺术实践中,群众角色的创造,往往会直接影响整个戏的演出。……只要下功夫,认真地对待群众角色的创造,对掌握和提高表演技巧(训练演员的想象力,增强演员形体的可塑性,寻找角色的自我感觉,以至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等等),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塑造舞台人物时,谭宗尧时刻认真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认真揣摩人物在不同事件中的真情实感,从而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他相信,只有表演真实,人们才会觉得人物可信,只有表达准确,人们才会感觉到角色的人格力量;除此之外,在人物细节的处理上,要按照角色的行为、动作以及对象,力求语言生活化,这样可以使演员创作出的角色更加亲近可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谭宗尧对待任何角色,态度上一定绝对认真。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以及时刻遵循了上述的表演理念,谭宗尧才可以总是在戏中准确地塑造出一个个性格丰富的舞台人物,才能让观众在观看其塑造的人物时,感觉真实不虚假,从而成为观众心中永垂不朽的表演艺术家。

直至2021 年,谭宗尧先生已经离开这座使他自幼缘分深种的剧院、这方令他深爱的舞台23 年之久了。先生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那对戏剧的执着和挚爱之情,却与世长存。我们相信,谭宗尧在现实里远去,却于戏剧中永生!

注释:

①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②原载于《〈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艺术》,顾威主编,陈秋淮、宋宝珍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年8 月出版。

③原收录于《〈绝对信号〉的艺术探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绝对信号》剧组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年5 月出版。

④原载《〈红白喜事〉的舞台艺术》,郭海云、杜澄夫、林兆华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年4 月出版。

猜你喜欢

龙套演剧北京人艺
演剧危险:雍正间演剧案件及其戏曲史价值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跑好龙套很重要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龙套熬成“咖”
我的潮剧梦
明清时期立春节日演剧习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