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费语境下《你的婚礼》的降格症候

2022-11-12徐玉卉

电影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情片婚礼爱情

徐玉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从步履维艰的2020年到充满未知的2021年,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电影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之景。先是涌现出了以《你好,李焕英》为首的“史上最强春节档”,作为后续发力的五一档更是不甘示弱,让2021年的电影市场充满了波谲云诡的无限可能。在商业逻辑占据的电影工业市场,爱情片作为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常常铆足了劲要分得市场的一杯羹。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爱情已然成为附丽于市场份额的从属序列,整个爱情电影的创作生态也日趋显现出浮躁、弥散之风。以《你的婚礼》为首的一众爱情片就是基于消费需求的供给产物,从而确证了爱情电影中存在的叙事分离、类型透支以及意义缩减的降格症候。关于爱情电影的呼救之势已然鼎沸,情爱一叶再难以障观众之眼目。

一、消费视景下爱情范式的颓靡浅耕

经历魔幻元年后打着“复工后第一部爱情片”旗号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虽然大众反馈一般,但还是轻松拿下了5.05亿的票房。随即是主打“青春疼痛”的《如果声音不记得》,限定爱情时间的《明天你是否爱我》以及治愈系爱情《温暖的抱抱》等电影的扎堆。爱情片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国产电影中无往不利的观众收割机,它通过给予受众爱情想象的补偿与抚慰,以此掀起了广泛的情感讨论,从而助推了影片票房的一路高歌猛进。然而,爱情电影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电影产出,由消费决定生产的制作模式。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爱情片的创作正面向快餐化的颓靡转型,往往利用爱情套路、情绪煽动和银幕CP的捆绑将爱情同质化,释放出了极强的消费信号。如此粗糙而将就的流水线背后也佐证了囿于爱情电影的瓶颈就在于如何使一个逻辑自洽的爱情故事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实现内容的出新、主题的出彩,从而焕发出新的爱情魔力。

《你的婚礼》就再次印证了消费爱情带来的口碑后遗症,映前的营销策略一举将其推到了第六部百万想看国产电影的超高位置,其中女性观众的占比竟达到了80%。片方也趁机抓住了这个卖点,针对女性观众的消费兴趣做了精准的告别初恋、爱情长跑以及不留遗憾等与情感有关的物料宣传。凭借超前的出圈造势,《你的婚礼》毫无悬念地拿下了五一档的首日票房冠军,以绝对的优势碾压了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但映后传来的却是观众的一片唱衰声,更有不少观众直呼它为低配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显然,《你的婚礼》的落败并不是偶然,而是爱情痼疾的又一次发作。虽然爱情电影极容易凭借有代入感的话题实现营销出圈,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里,观众对于爱情片的考察还是会落到故事的本身。乍一看,主打15年爱情遗憾的《你的婚礼》早已抢占了良好的市场先机,但当影片真正成为“营销黑马”之后,失实老套的爱情故事却无法为其继续续力,反而使影片陷入开分后迅速失宠的尴尬。纵然爱情脚本所遵循的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主义,但编剧还时常为营造影片的浪漫氛围而创造出一种与生活逻辑相左的超现实情节,并将这种超越现实之上的想象力内置在观众的脑海中,从而使他们沉浸在这种电影制造出来的爱情幻觉里。比如周潇齐如何在剑拔弩张的混战之中,就对初来乍到的尤咏慈一见钟情。同时,当尤咏慈经过并目睹了周潇齐的挨打过程时,竟还能做到面不改色,冷漠走过,不免让她的同理心塑造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这其中颇有为消费而强行造爱的嫌疑。

同时,爱情电影针对的大多是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更热衷于接受扁平化的事物。于是,为了投合年轻观众的喜好,爱情片衍生出了以消费明星为主的一系列应对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爱情故事的出新。《你的婚礼》中的男主角许光汉就凭借先前的“李子维效应”为影片的出圈造势添了一把猛火,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就有不少观众表示冲许光汉的帅也要看的观影热情。许光汉的影响力恰好切合了时下最流行的“顶流明星”“流量小生”“饭圈文化”等社会热门话题,其本质就是通过消费明星的颜值,来贩卖流量的吸引力,这在00后的消费圈内尤为明显。同时这也为爱情片与现实生活的断裂做了很好的注解。为了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爱情电影自觉对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进行了认同和跟随,以此在迎合他们的消费取向中对爱情和生活的关联做了肢解。例如当周潇齐在顶楼为尤咏慈放烟花庆生时,璀璨的烟花在天空中竞相绽放,吸引了过往的学生纷纷驻足聚集在了一起,然后没有征兆地开始接连喊话表白。显然,这场烟花梦是导演特意为银幕外的观众所营构出来的爱情乌托邦。这样的爱情程式并不罕见,甚至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柯景腾为向沈佳宜证明自己的心意而组织的自由格斗赛的情节相类似。影片通过这种虚幻场景的编织,对观众产生了不自觉的催化效果,从而使他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但是,这种爱情的描述带来的仅是一次形而上的叙事“快感”,观众对于爱情的思考是被淡化了的,所以他们的沉浸和感动都是虚无的。因此,《你的婚礼》既没有实现有品质的内容创新,还表现出了对爱情范式的浅耕钻研,忽略了对爱情主题的延伸。

二、从爱情到生成“吸引力目的”的身体奇观

在现代社会,身体已经日渐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受消费主义的影响,身体逐渐从生产主义的牢笼中被解放了出来,但又被纳入了消费计划的生产当中,使身体成为一种可供欣赏、赞美甚至把玩的消费对象。巴赞认为:“电影的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在空间放置人物身躯。”人作为电影空间的最主要表现对象,常常围绕有形身体部分的面部、四肢、器官以及情感情绪的流露,将日常的身体转化为表演的躯体继而搬上银幕。陈晓云曾在《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一书中指出:“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介,则首先让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人的身体,包括面容、体形、姿态、动作、服饰等。”的确,观众都是以视觉作为先行器官进行审美体验的。所以当下大多爱情电影的创作中都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视觉特征,即以演员的身体作为卖点,通过不断被放大的身体部位来生成对视觉主体的吸引力目的,从而实现粉丝营销的经济作用。在《你的婚礼》中许光汉饰演的周潇齐、章若楠饰演的尤咏慈以及梁靖康饰演的陈浩尔等,个个面容姣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观众很容易通过对他们有形身体的确认来判断他们的年龄、身份,甚至揣摩他们的心理变化。

电影将观众视为了看的主体,从而围绕有形身体的某些部分来调动能够使受众产生视觉快感的一切因素,进而建立起他们“看”的欲望。现下大多数的爱情电影都是遵照这种可视化的视觉感知系统构建出极具“吸引力目的”的视觉奇观。其往往通过对表演身体的半裸露直接诉诸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凭借令人兴奋的身体窥探癖提供给受众以“看”的快感。于是,这种对身体的视觉强调与视觉表现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消费演员的身体,尤其是男性的身体似乎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中一种心照不宣的共知,这在爱情片、青春片以及喜剧片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具有“吸引力目的”的身体呈现实则是消费社会对大众视线的一种延伸,借由电影的造梦功能让观众不断试探着道德隐私的暧昧边界,进而让这种视觉的快感成为大众得以解放身体的力量,继而鼓动观众不断为之进行物质消费,最终实现票房营销的培育目的。其中,对准男性身体的镜头展示已经成为爱情电影中的一种视觉重音。从对爱情的关注到对“吸引力目的”的消费培育,爱情电影的叙事性正在慢慢减弱,探索爱情的原动力也严重不足,这让国产爱情片渐渐走向下坡路。

但值得关注的是女性消费开始崛起。爱情片的观众大多为女性,相比于男性,女性的观影欲望更为强烈,且更容易成为电影宣传的“自来水”。这引得导演和编剧纷纷有意识地将男性角色打造成一类强调女性视觉的符号人物,然后再冠以与之相匹配的性格气质,以此来迎合女性观众的审美口味。在《你的婚礼》中,游泳生的设定让周潇齐的身体展示显得露之成理。在影片伊始,随着周潇齐的独白,他以半裸的姿态出场,紧接着镜头就对准了他健壮背部的特写,然后是在水中隐约可见的灵活曲线和坚实胸肌的视觉呈现,最后画面落在了他上岸后的半裸近景中,释放出了强烈的男性荷尔蒙气息,以此满足了以尤咏慈为代表的女性观众“看”的欲望,契合了劳拉·穆维尔所强调的:电影是以满足观众看的快乐为原始欲望。但这种由身体奇观而生成的“吸引力目的”极易造成观众在“知觉”上的悬置,即主体处于一种既是关注又是关注缺席或延搁的状态中,一方面对于某个吸引力碎片全神贯注,一方面又不断受到竞争性吸引力打扰、震惊而无法全神贯注。其造成的后果就是观众对爱情的关注让位于对身体的窥视,这无疑消解了爱情电影存在的意义,让爱情论述变得浅显而庸俗。《你的婚礼》一方面为迎合女性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将银幕中以周潇齐为首的男性内构为了吸引注意的刺激对象;另一方面又抓住了受众的情感弱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缅怀爱情的发泄口,从而实现了黑格尔在主奴辩证法中提出的主体意识的投射,即观望主体在他者中也能看到自我,以此完成了对爱情的确认。

三、消费逻辑下的爱情降格与类型透支

盘点近几年来的国产爱情片,除了勉强够格的营销策略外,绝大多数的爱情电影都不可自制地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逻辑当中,呈现出浮躁、弥散之风。其实,爱情片对于受众来说并不陌生,它的普世性甚至打破了观影的门槛,很容易让观众通过调动情感的记忆来实现对爱情的指认。然而,很多爱情电影上映后的颓靡景象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国产爱情片正处于品质的低洼期。与此同时,导演对待爱情的诚恳度也在消费社会的物质之流下被消磨殆尽。所以,爱情电影要想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还是要先回到爱情的本源上。《你的婚礼》就证实了品质的重要性,影片在完全释放完营销的外在作用力后,稀松平常的爱情内容并没有充分展现出其内在的蓄力优势,反而导致影片的营销热度一过,票房和评分就呈断崖式下跌。

首先电影作为一门现实主义特征最为明显的大众艺术,它始终绕不开与现实的联系,对现实的反映也是所有电影的一个共性,其次才是在艺术真实之上的想象力创作。因此,爱情电影如果想要用爱情的元素抓住观众的眼球,除了要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外,还要考量爱情的范式是否符合现实的逻辑。具体来看,《你的婚礼》虽然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但情节的起承转合缺乏明显的新意,遵循了老旧的爱情搭配程式:打架的“坏小子”周潇齐+爱学习的“优等生”尤咏慈。同时,影片频繁采用了英雄救美、错过/重逢以及误会/谅解等青春片的惯例。例如当周潇齐考上大学后,想与尤咏慈再续前缘时,却发现尤咏慈的身边早已有了陈浩尔的陪伴,为此他一直等待着爱情的时机,直到毕业后的再次相逢,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回顾近些年来的爱情片,不难发现“初恋”“爱过却错过”“前任”等话题已经成为爱情电影的标配,例如《最好的我们》《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等都是得益于这种情感普适性带来的胜利。它们精准地抓住了受众的情感共同性,并通过这些能够引起共鸣的爱情题材打动了观众,让之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贡献票房。

但这些经由市场考验的安全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爱情电影的同质化,往往通过小题大做的爱情矛盾,强行上升到爱情至上的偏颇主题,给电影留下了头重脚轻的狼狈收尾。或是利用青春告别的“催泪”和缅怀爱情的“感伤”让受众为劣质爱情买单。抑或是融入更多对现实情感的共情与共鸣,放大“好哭”“好笑”的情绪卖点直戳观众的“泪腺”“笑腺”。这些缺乏实际意义的情节卖点只会让观众为感动而感动,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爱情深思。纵观近几年,电影市场每年都会出现几部催泪弹式的爱情片,似乎只有让爱情产生爆哭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这显然是把爱情狭义化了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爱情电影为贴合市场的消费趋势所做出的应对动作,本质上并没有实现对爱情论述的创新。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在激情退去后的心理成熟,而不是男女主角深陷爱情的旋涡而不能自处。

相比来说,《少年的你》中的爱情处理方式就很巧妙,以校园霸凌的社会热点为蓝本,表现了陈念和小北在遭寒遇冷的精神世界里,如何挣扎出泥潭的旋涡,拼命朝向生活阳面的成长故事。他们之间的情感发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相互取暖的过程中一点点积聚起来的,这样的经历足以让受众在情感上有所递进,也能够让其在银幕内的爱情散场后留下些许的回味。反观《你的婚礼》,以婚礼之名带观众重温了周潇齐和尤咏慈之间错过、重逢又分开的爱情轨迹。影片通过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达成了消费的盈利目的,但观影过后受众的心头却没有激起半点波澜,对于影片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一场初恋的婚礼罢了。基于对爱情电影的长远考虑,以《你的婚礼》为首的这类影片的侥幸“胜利”,不利于整个爱情生态的发展。这些看起来不俗的票房成绩,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爱情故事都圈定在消费市场的安全考虑范围内,阻挠了爱情片在类型领域中的尝试和创新,因而很难让其有质的飞跃。

虽然满足受众的观影共鸣是爱情电影立足市场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共情”只有情绪推动力,很大程度上它还具有还原爱情的可信度,赋予观众一个说服自己去相信电影里的爱情就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故事,从而对影片产生共鸣。但《你的婚礼》却没有做到对爱情主题的现实深耕,它在很多生活细节的刻画上都不够写实,甚至还出现了偏离生活的爱情“取味”现象。比如对周潇齐和尤咏慈的校园生活描述,基本上就没有出现与他们有关的日常生活戏份,这反而给观众造成了人物是主要的,而生活却是次要的认知。影片甚至还为了建构乌托邦式的浪漫爱情不断扩充男女主的戏份,从而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叙事线都被破坏了,影片也就此被烙上了消费爱情的痕迹。实际上,不仅是国产爱情片存在叙事分离、爱情透支的病根,许多国外进口的片子也同样如此,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故事圈定在了狭窄的范围内,缺少对生活的取材和现实的联结。归根结底,品质始终都是决定影片口碑和票房的核心元素,因此,只有严格把控爱情故事的质量,才能让爱情电影的发展得以长久。

现阶段我们的国产爱情片还纠缠在类型的钻研创新上。例如爱情+穿越的《超时空同居》,爱情+宠物的《宠爱》以及爱情+奇幻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等,这种类型上的翻新迟早有一天也会被消耗殆尽。所以对于更加依赖消费市场和消费口碑的爱情电影来说,最大的创新就是要回到对爱情内容的深耕和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上。显然,像《你的婚礼》这样的爱情片既经不起观众的推敲和时间的检验,也存在低估观众智商的嫌疑。尽管爱情电影的主题就是要透过观众对爱情的不断确认,让爱情具有救赎情感的力量。但要明确的是,让观众自觉地认同影片的爱情论述就必须先有一个坚实缜密且经得起推敲的叙事逻辑。因此,爱情片要想讲出动人的情话,除了要在消费语境下严格把控爱情故事的质量之外,还要在稳定影片的核心意义下不断建构出符合生活逻辑的爱情程式,从而完成对爱情的现实讲述。成功的爱情电影中,爱情是影片的表层,底层则是充满生活质感的现实体验。因此,如何创作出高级的爱情电影,还需要导演和编剧们同心合力地处理好爱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

高级的爱情电影带给观众的不应只是感官上的触动,更多的还是要让观众在沉浸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爱情背后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爱情电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推敲。显然,《你的婚礼》虽然凭借出色的话题营销、情感营销以及粉丝营销实现了强势的出圈,但营销作用力一过,马上又被打回了原形。因此,《你的婚礼》带给爱情片的最大启迪就在于:在消费社会全面沸腾的当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依旧没有过时,爱情故事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应留神对生活底色的渲染,拒绝沉湎于“为消费而强造爱”的浅显格调。

猜你喜欢

爱情片婚礼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爱情片,让我们开杠吧!
国产爱情片,向左走or向右走?
不谈爱情很幸福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彩”的婚礼
类型延续与创新
解读爱情
多趣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