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主旋律电视剧集体记忆的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的传播构建

2022-11-12刘懿璇秦田宇

电影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历史

刘懿璇 秦田宇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主旋律”的概念在1987年提出,中宣部将这一概念定义为艺术内容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方向一致。作为主流艺术的统称,“主旋律”在1989年第一次运用在电视剧创作中。从最初的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之路,再到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品格,主旋律电视剧不断发展。在2021年,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上映之后,激发了各界热议,尤其是对当代青年人有很强的感召力,大家线上线下互联,积极参与讨论,奠定了这部电视剧“现象级”的市场位置。

当下,主旋律电视剧成为国家和政府重点的扶持项目,一方面,作为一种影像符号艺术,激发观众的集体记忆,构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代表了新时代的文化话语权。一般认为,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视听符号系统,在“记忆”的塑造方面比文字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既能还原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同时也能构建公众的个体记忆。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政治和现实的需要,主旋律电视剧多呈现和塑造集体记忆。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体记忆的差异性对同质性的集体记忆产生冲击,单一刻板的主旋律电视剧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过程中,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逐渐相互构建。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主旋律电视剧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载体。同时,主旋律电视剧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在讲述中国国情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主流价值观。在主题选择上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还是个人内心的细节刻画,都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形式,完成了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国家形象。本文从我国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入手,探讨其集体记忆的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的传播构建。

一、主旋律电视剧集体记忆的文化阐释

集体记忆的概念在1925年由哈布瓦赫提出,在他看来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社会构建的过程,集体记忆是群体共同经历的记忆,依赖于在特定时空和社会公共空间的群体得以延续。大多数时候,集体的记忆框架是由社会意识形态、群体规范和文化样态组成的,其中的某一项发生变化,集体的记忆框架也会发生变化。在我国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多从历史记忆、伤痕记忆入手进行探讨,例如南京大屠杀、汶川大地震、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来探讨当下人们对于历史悲剧的集体记忆变迁,也有集体记忆的研究从英雄人物入手,探讨个体形象为大众塑造出的“人物记忆”。反观主旋律电视剧对集体记忆的构建是要贴近观众的内心世界,激发观众的思考,在情感上和剧作产生共鸣,这样更容易激发集体记忆的产生,集体记忆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影视作品中传递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符合观众的审美心态,观众更能够潜移默化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影响。下面本文从近些年主旋律电视剧的实际案例出发,讨论电视剧作品在历史记忆、人物记忆、伤痕记忆中对集体记忆的文化阐释。

(一)历史记忆

集体记忆中根植于社会群体之中并且人们给予纪念的记忆被称为“历史记忆”,能够激发人们的根基性情感。主旋律电视剧对于社会大众集体记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塑造主流价值观的政治使命,所呈现的叙事方式都是围绕这个政治使命展开。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历史事实,在证明历史的同时也有利于观众形成“历史记忆”。通常认为“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写作是不完整的,影像的缺席也是一切历史叙述的遗憾”。因此,主旋律电视剧的“历史记忆”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希望接近历史、还原历史。我国20世纪拍摄的主旋律电视剧对集体历史记忆的塑造通常体现在共产党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通过展现特定历史时期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和社会现实的反思来塑造集体记忆。进入21世纪以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让表达更为个性自由,主旋律电视剧也一改先前的宏大叙事,开始通过个人视角、平民化历史从观众视角进行叙述,在历史记忆的塑造中开始着重体现个体记忆。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观众有更强的历史代入感,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主旋律电视剧所呈现的叙事主题大多和中国共产党建立有关。在《觉醒年代》中,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肩负起了寻找真理、解放思想的伟大责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潮纷纷在中国传播,不仅有新旧思想的对立,也有各种新思想的竞争,很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寻求救亡之路的热情担当与使命感。剧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青年气质让观众深受启发。通过这部剧,观众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前经历的至暗时刻以及这段广为人知但又极易被忽视的历史,以此重塑集体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事件的“历史记忆”。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红军经历了国民党大军的层层围剿,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摆脱了敌人的控制,粉碎了敌人歼灭红军的计划。影像还原了历史事实,为观众建构起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从历史事件出发展开叙事,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中寻找个体记忆,不仅提高了观众对历史的认同感,也重塑了观众的集体记忆,这一方式拓展了主旋律电视剧对现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二)人物记忆

“人物记忆”也是集体记忆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主旋律电视剧中人物角色的选择和使用大多符合观众内心“人物记忆”的认知需求,尤其是对我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创世纪伟人们,通过个体经历来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领袖人物对我国历史有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影响力从过去影响至未来。在新时期的主旋律电视剧中,不仅讲述领袖人物的伟大事迹,建构英雄形象,传播符合国人内心共同价值信念的人物形象,也通过伦理情感的生活化叙事方式进行了“人物记忆”立体化、情感化、平民化的呈现塑造。在主旋律电视剧中,一部分是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孙中山等为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领袖记忆”,另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扶贫干部、奥运健儿、科学家等为代表的“楷模记忆”。他们虽处于历史不同时期,但他们都具有时代精神,对社会历史有卓越的贡献。在主旋律电视剧中,一方面通过演员造型塑造还原历史人物原型,另一方面通过刻画人物精神面貌来呈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现领袖人物和时代楷模的历史贡献和高尚精神,来激发观众的人物记忆。他们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由此拉近了历史和记忆的距离。在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一改个人崇拜的叙事模式,进而表现历史人物的情感化和生活化,从伦理生活角度来进行人物记忆的塑造,不仅贴近现实生活,也更能调动观众的情感,主旋律电视剧在呈现人物记忆的方式上由政治历史塑造转变为生命情感塑造。

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派往朝鲜作战的黄继光等志愿军英勇斗争抗美援朝的故事。电视剧以再现历史的方式将领袖人物的形象真实地呈现出来,不仅体现领袖人物的英姿飒爽与豪迈气概,也体现他们朴实的情感和浪漫的情怀。通过影像塑造和刻画,在观众内心再次强调了集体“领袖记忆”。再如在电视剧《山海情》中,讲述了基层干部马得福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和以往扶贫剧枯燥的剧情相比,《山海情》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用真情实感打动了观众。剧中马得福和李水花青梅竹马,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一起,李水花面对艰难的生活环境不得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骨子里的坚韧和顽强的性格让每一个观众感动。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注重刻画主人公内心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关怀,通过真实的时代缩影和历史细节来塑造主人公美好的品格,也为观众塑造出了勤劳质朴、善良勇敢的“楷模记忆”。电视剧作为传达英雄人物情感的典型文本类型,通过对观众“人物记忆”的塑造,有利于更好地提炼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层面中精神理想的价值共性。

(三)创伤记忆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中,革命和动乱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在主旋律电视剧中战争和灾难是运用较多的主题类型,例如: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类似于这样的历史事件所留下的文化创伤是刻骨铭心的。所谓的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是指个体或群体经历了伤害性事件,在群体当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性记忆,这种记忆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文化创伤就此形成且一直存在。“创伤记忆”通过集体记忆的塑造会让民族产生同一性,也让国家更加团结,相比幸福和喜悦的记忆,灾难、耻辱更难让人遗忘。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创伤记忆”的塑造和传播,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促进民族认同感,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一改“创伤记忆”的呐喊式号召,将叙事重点立足个体在创伤环境中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觉醒,也致力于激发观众“创伤记忆”的反思和启发。

在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其中在《叛逆者》一集中讲述了1948年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关押着许多拥护共产党的爱国青年。当共产党夺回延安的消息传进牢房,整个监狱一片沸腾,虽然遭受了严苛的刑罚,但他们依然保持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监狱长接到上级命令,要杀死监狱里所有的人,包括年龄尚小的孩童。主旋律电视剧将创伤性质的历史事件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渣滓洞等创伤符号塑造重构了观众“创伤记忆”。再如《觉醒年代》中无数青年执着回国,在那样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各家各派的思潮纷纷在中国传播。除了新旧思想之间的对抗,还有各种新思想之间的竞争,这些青年积极投身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中,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在赴法国勤工俭学后,深受无产阶级革命真理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但二人不幸被叛徒陷害,英勇就义。新时期的主旋律电视剧将历史通过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客观地呈现出在那个艰难残酷的革命年代,无数革命者为了民族大义付出宝贵的生命,通过个体的“创伤记忆”再现集体的“创伤记忆”,从而激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让其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反思“创伤记忆”和当下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

二、主旋律电视剧国家形象的传播构建

主旋律电视剧是所有电视剧单元中最能体现国家形象的一种类型。首先其故事原型来自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能够充分地体现中国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以及革命先辈们舍身忘我的民族精神。其次,主旋律电视剧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化的改编,使得书本中乏味的历史故事更加鲜活,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更易于被受众接受、理解。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在呈现的类型上,区别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历史事件主人公身上发生的小事反映整体社会现实,以及他们在革命道路上遭受的艰辛困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刻画来传播国家形象和植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中华文化。

(一)人性回归:以小见大彰显人性光芒

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旋律电影,新时期的主旋律电视剧具有“平民化”的特点。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培育为主要目的,更加注重历史领袖的形似,对历史事件中人物形象的每个细节尤为在意。而新时期的主旋律电视剧虽然仍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培育为目的,但是随着新时期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电视剧集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出品方不得不创造更加通俗易懂的传播内容,由此领袖的神似在此时期更加受到关注,通过小事表现出观众眼中的伟人,如何在迷茫中找寻自我,如何在平凡中崛起,以及如何在混乱中成功。

此外,时代特色也会影响出品方对影视剧集中历史形象的刻画。虽然在过去亟须发展、变革的年代,通过对历史的宏大叙事能够对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思想相对自由开放,经济、政治等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味地宏大叙事会使历史事实模糊,是不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的行为。当代受众更倾向于接受从身边小事开始阐述的影视剧集,无论剧中人物形象的作风、言论等是否始终如一,都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用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以小见大彰显人性光芒才是当代受众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与程开颜的婚姻,前期如胶似漆,但是在婚姻的后期阶段,因个人性格、追求以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彼此之间的猜忌和争吵如家常便饭。同样地,改革路上的领路人村支书雷东宝为了让小雷家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少受到些来自外部的阻碍,不知不觉走向了贿赂政府官员的错误道路,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以上这些鲜活的案例表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了各种磕磕绊绊,也以此体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磨难中走向成功的特点,并且,在影视剧作品中以组合起来的小事反映整体,更符合客观真实,更易让受众接受。

(二)历史刻画:再现历史传播国家形象

1987年“主旋律”的概念提出后,进一步催生了一大批国产主旋律电视剧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主旋律电视剧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它们承担着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使命,紧紧围绕着那个年代的独特政治使命展开,并服务于独特的政治使命。尹鸿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主流政治期待着这些影片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发挥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主流政治以及现实需要会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改编成主旋律电视剧,以便于能够通过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影像化的记忆,让当时的受众掌握更加真实的历史事件,达成培育意识形态的作用。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集在继承过去主旋律电影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以影像化手段对革命先辈为建设新中国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经济、文化的发展道路中艰辛探索的历史事件进行记录。

电视剧《百炼成钢》中,以李大钊、毛泽东、贺龙、邓稼先等人为原型,通过再现历史事件来传播国家形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百余年的光辉历程。剧中展现了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华民国不知何去何从,经历了封建帝制的复辟,以及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青年为救亡图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知识,从“解放思想,争做新青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思想启蒙转向武装革命,创立了属于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了光明的道路。整部剧集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刻画,勾勒出整个时代的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影视艺术再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传递出富有感染力的爱国情怀,引发观众深思。为后代年轻人学习中国现代史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历史展示,他们在课本上学习严谨的思想、口号、目标之余,还可以通过主旋律电视剧集,真切地感受到五四运动、八年抗战等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实现“身体的共同在场”。

(三)精神传承:扎根本民族的文化写照

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多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再现历史,并以此激起公众对历史的兴趣,在不经意间实现对历史知识的传播,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实质上肩负着本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多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中。过去,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靠文字典籍进行记录,而影像与书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影像更易保存,而书写会受到潮湿、氧化等物理条件的磨损,所以影像化记录为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的事件选择多源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辈革命者为建立新中国的积极探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中国经济所实现的丰功伟绩。把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成影视剧集,既能够用普适化的方式将历史传达给受众,又能保证传播内容的长久留存,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电视剧《大江大河》呈现的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以雷东宝为代表的基层村干部,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是敢闯敢为,抓住国家乡村改革的契机,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带领全体村民谋机遇谋发展。以及以杨巡为代表的个体户,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始终走在前列,虽然面对时代的种种危机,他依然接受挑战,在创业的路上他不辞辛苦,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努力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个体经济。在《山海情》中,政府为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活环境,提出吊庄移民政策,但是当地居民意愿不高,出身当地的基层干部马得福不畏艰难,苦苦劝说村民配合政府工作,在东西部战略合作的工作要求下,积极配合福建派出的专家开展种蘑菇的具体实践,并充分协调闵宁镇的村民向福建省进行劳务输出。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无数党员干部舍己为人、甘心奉献,积极投身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新时期的主旋律电视剧,都通过对人物精神的细致刻画,扎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传承,塑造了大国形象。

结 语

近些年,主旋律电视剧传播历史文化、塑造理想信念、传递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文情怀,深受观众的喜爱。本文通过围绕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的集体记忆塑造和国家形象构建展开,再现了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呈现,风云人物的鲜活塑造,建构起了观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也再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不畏艰难、救亡图存的发展历程。新时期的主旋律电视剧将政治、文化、历史等多重意义的主题相互交织,将历史故事对照现实,观众能够从中体会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通过人性的回归、历史的书写和民族精神的传播有意识地构建起了大国形象,并将受众的个体集体记忆和民族身份相勾连,构建起了文化审美有机体。同时,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有利于正确引领观众集体信念和价值信仰的发展,激励国民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唤起了个体对国家深层次的民族认同和精神归属。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历史
我为集体献一计
警犬集体过生日
记忆中的他们
新历史
记忆翻新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