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海口市小学音乐第二课堂调查研究
2022-11-12徐琬莹
徐琬莹
(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2017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这为我国中小学发展艺术第二课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保证。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第二课堂的高度重视。
一、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有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音乐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巩固和扩展了音乐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海口市琼山第二小学、海口市第十一小学、北京大学海口实验小学、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走访、听课、访谈、抽样调查,从课程设置、学生参与情况、家长态度等多维度对当地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开设情况
音乐第二课堂的开设根据学校办学特色进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开设合唱团、舞蹈队、乐团在调研的小学中最为普遍,反映出这几门课程对集中化教学有极强的适应性;个别学校开设的琼剧社团、京剧社团,扩展了第二课堂的类别,但这类课程受限于师资力量,难以普及;海口市第十一小学的第二课堂类别最多,增设了西洋管弦乐团和琼剧社团,给了学生相对较多的选择;北京大学海口实验小学每周三次的课程频率,使教师不必压缩课程容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巩固,可供其他学校参考。
(二)学生参与情况
1.学生对音乐第二课堂的喜爱程度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00 份,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中,55%的学生非常喜欢音乐第二课堂,30%的同学喜欢音乐第二课堂,1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5%的学生不喜欢音乐第二课堂。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第二课堂持肯定态度,他们能从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音乐第二课堂对受众群体有着极强的吸附力。
2.学生坚持参加音乐第二课堂学习的原因
调研显示,学生坚持参加音乐第二课堂学习的原因分别为:因喜爱音乐占比35%,说明兴趣是促成第二课堂顺利开展的第一原因;22%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学习源于喜爱音乐老师,彰显了教师的影响力,为此更应严格筛选本校、外聘的音乐教师,使其与学生更为契合;19%的学生源于喜爱课堂氛围,为未来改良课堂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持;其余24%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源于家长要求和参加比赛等功利需求,不占主体原因。
(三)家长态度
1.家长对音乐第二课堂开设的看法
在调查中,共发放家长问卷50 份,收回有效问卷50 份,回收率为100%。在有效问卷中,82%的家长对音乐第二课堂存在的意义持肯定态度,学生在家庭层面能够得到正面引导;有18%的家长在认知观念中对于音乐第二课堂的理解存在偏差,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阻力。
2.家长认为开展音乐第二课堂的目的
在本调查中,过半数的家长能够正确认识音乐第二课堂以美育人的出发点;26%的家长认为音乐第二课堂能缓解学生疲劳,肯定了第二课堂的附加价值;15%的家长认为音乐第二课堂的目的是获得个人荣誉,对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有着过强的目的性认知。综上,85%的家长对音乐课堂的目的都有着非功利化的认知,这为音乐课堂的验收标准设定提供了新的方向。
(四)教师调查
本次调研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采访了15 名音乐老师,其中,10 名是本校老师,5 名是外聘老师。当被问及学校音乐第二课堂师资力量是否满足教学需求时,有8 名老师选择了基本满足,6 名老师选择了不太满足,1 名老师选择了完全能满足。在被问到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是否会用到多媒体设备时,9 名老师都表示一定会用到,有5 名老师表示很少会用到,1 名老师表示很少用到。在提及“音乐第二课堂中遇见过什么困难”时,老师们给出了许多答案,例如“家长对于参加比赛取得成绩比较重视,急于求成。”“一周一次,很多学生回家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练习巩固,进度较慢。”“没有统一、完善的教材,很难实现合唱训练的系统化教学。”“需要专业教师和师资力量。”“家长不支持社团活动,认为耽误学习。”在老师的回答中,“家长、学生、教材、师资”成了关键词汇,反复被提及,印证了目前音乐第二课堂教学配备上的不足。
二、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实施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匮乏
在海口市四所小学开设音乐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师资匮乏成了首要痛点:师资数量的不足、第二专业与教学科目的不完全匹配、师资的不稳定性加重了第二课堂的困境,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调查中,这几所学校的音乐课堂任课教师采取本校与外聘教师结合,而聘请专家寥寥无几。以海口市第十一小学为例,学校本地教师加外聘教师共有12位,合唱团与舞蹈队由本校老师负责,民乐团与管乐团由外聘教师负责;海口市琼山二小的民乐团采取完全外聘的模式,更换教师频繁,存在老师流动性大的问题,课堂无法高效运转。在西洋管弦乐团、民乐团的教学中,四所小学的音乐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声乐、钢琴专业,而非乐器或指挥专业。教师们从事非第二专业的教学无法人尽其才,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海口市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师资力量的局限,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吸纳更多专业性的人才,搭建稳定的师资团队,成了潜在的改良方向。
(二)家长“重智轻美”,家校缺乏交流
经过与四所小学的家长进行沟通与数据整理,笔者发现部分家长对音乐第二课堂的认知比较模糊,甚至存在严重的偏差,学校与家长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在调查“家长认为开展音乐第二课堂的目的”中,部分家长将音乐第二课堂的目的归结于获得个人荣誉,这种思维剥离了艺术对人的陶冶,扰乱了学生对音乐第二课堂培养艺术爱好的认知,也加重了课堂验收成果的压力。
在后续访谈中,部分家长担心音乐第二课堂耽误学生学习,反对孩子参与。“重智轻美”的失衡,使得音乐学习难以进入学生生活,给第二课堂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此外,在音乐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学校方面很少主动和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家长也只是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不清楚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状态。学校和家长之间存在沟通少、协同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也是第二课堂发展的不利原因之一。
(三)迫于验收压力,教学模式固化
因比较注重验收成果,四所学校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本学期汇报表演和比赛表演的乐曲,这成为多个学校普遍采用的模式。在某小学的乐团排练中,教师将排练内容简单设置为排练乐谱,教学欠缺理论指导,学生的基本功难以提升,在演奏中出现了跑调、跑音的问题;教师讲授课程时,以示范教学法和练习法为主,教师在简述理论后,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在某些学校,班级没有按年龄层划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带来了一定困难。
直接演练汇报曲目的教学模式、无法按既有水平分配班级、学生失去兴趣、不愿主动练习等负面因素的叠加,使学生对第二课堂兴趣骤减。上课枯燥、下课疏于练习、对之后的课程没有期待,如此往复,产生了长期“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思考
(一)呼应自贸港建设风向,补强特色师资团队
音乐教师是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目前急需解决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海南省文体厅颁布的《关于海南省文体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资格确认指南公示》中,明确列出了文体高层次人才的相关引进政策,为海南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下,应着重解决“音乐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第二专业与教学科目的不完全匹配”“外聘教师流动频繁的不稳定性”等问题。学校应对音乐教师队伍进行人才盘点,有目的性、方向性地招聘专业对口的教师。同时,外聘有经验的专家,如高等院校、省歌舞剧院的老师,以头羊效应引领学校第二课堂的发展。
据调查,目前海口市大部分音乐教师不熟悉海南各地方言,海口市小学生对黎族本土的音乐作品又知之甚少,为此,学校可聘请本土黎族民间艺人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同时邀请他们走进课堂,与学生直接对话,帮助学生打开音乐文化视野,增强民族归属感。
(二)形成家校连接纽带,共助第二课堂发展
教育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从家庭层面强调以美育人的目的。为提升家长对音乐第二课堂的认知,学校可定期举办非比赛性质的社团活动,邀请家长来校见证学生在第二音乐课堂的蜕变;为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结,学校可建立完备的家校评价考核制度,采取家长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教师评价学生水平、学校评价家长配合度的多维度考核;开设第二课堂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公共账号,分享课程内容、作品风采,摘选教育专家的理念文章,构建家校顺畅沟通的渠道。
在家庭层面谋寻第二课堂的改良时,家校联结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学校更多的是承担引导作用,家长更应从自身出发,正视第二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做好发展音乐课堂的后备支撑。
(三)优化教学校本教材,传递民族文化星火
调研显示,四所学校都采取直接演练汇报曲目的教学模式,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亟待改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希望能够采用专门的社团性音乐活动的校本教材,结合海口地区特色进行教学。目前,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之路道阻且长,海口市小学生接触黎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契机大多在学校教育中,但形式零散、时间紧张,学生难以对黎族音乐文化留下深刻印象,更难言传承与发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政策和文件的风向标,促成了学校与本地的民间艺人、艺术文化馆有紧密联系的必要。教师承担着将民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带入第二课堂中的责任,应着力缔造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音乐名片,结合音乐教材,弘扬民族特色。海口市的小学急需能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黎族音乐校本教材,此类教材应吸纳黎族音乐文化,考量学生的接受度,汇编相关的音乐、舞蹈资源与文化资料。例如,合唱板块可以收录黎族歌曲《赶鸟歌》《捡螺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等流传度和接受度高的曲目;乐器部分可收录以叮咚、鼻箫等为主演奏乐器的曲目,加深黎族音乐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四、结语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学校音乐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发展。学校的音乐第二课堂是学生展现艺术才能、发挥实践创意的新天地,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开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通过持续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开发校本教材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成功构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音乐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