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2-11-12任大任
任大任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而高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及推进音乐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仍旧存在课程设置不系统、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不完善以及课程实践薄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音乐艺术教育改革,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立足于实际,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快推进音乐学课程改革步伐。
一、高校音乐学教育价值及课程改革意义
(一)音乐教育价值
1.培育学生艺术素养
高校开展音乐学课程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二想通过该门艺术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获得个人发展。一般来讲,知识技能都是从学习中获得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兼顾音乐知识技能和素养培养,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根本成效,而遵循教育本身规律和特性,又能让音乐教育更加灵活生动,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进而达成育人目标。
2.提升学生审美意识
音乐学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审美价值,高校增设音乐学课程,向学生传授基本乐理、声乐表演等知识,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及学习音乐学知识过程中深刻感受歌曲创作情感和表演魅力,触动学生内心之余,还能引领学生发现美和认知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讲求悟性,这种悟性是与生俱来的,高校借助音乐学课程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理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音乐学课程学习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欣赏和学习同一音乐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高校教师若能以情感教育为导向,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价值,容易让学生情感与音乐情感共鸣,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和深刻认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编,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
(二)课程改革意义
1.音乐课程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及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高校音乐学课程教育改革也成为现代大学发展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注重音乐学课程改革创新,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推进音乐学课程教育改革,不仅是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要求,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有力举措。
2.音乐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要求,且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新时期,高校变更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在音乐学课程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能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3.音乐学课程改革促进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
音乐学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高校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其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不断完善音乐学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仅能够改善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满足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此推进高校自身建设发展。
二、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系统
高校音乐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应结合人才发展需求及办学服务宗旨,合理设置音乐学课程,搭建完善的课程平台,提升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但由于从事音乐学教育人员,对于基本乐理、声乐指导、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及歌曲作法等音乐学专业相关课程知识掌握存在差异,难免会在课程设置中出现偏差,加之高校未能在音乐学课程教学方面作出系统规划,使课程教学呈现出零散化特点,给课程改革带来极大困扰。
(二)教材内容较陈旧
国内大多数高校在音乐学课程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及本专业学生发展需要为设计依据,许多高校侧重于课程教育,往往忽视了教材内容的创新,仍旧使用老旧的教材版本,与当前音乐学教育教学发展存在脱节现象,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部分高校虽然已意识到创编教材的重要性,在音乐学课程教材编纂方面不断作出调整,尽可能完善教材内容,但受教学队伍整体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编撰而成的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逻辑性,难以发挥出教材的最大化效用。
(三)教学方式不完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知识及获得个人成长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事音乐学课程的教研人员所具备的专业功底和知识技能,会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执教方法缺少创新性,必然会使课程效果大打折扣。而部分高校在音乐学课程改革中恰巧存在这一问题,从业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并未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就业规划角度出发,仍旧沿用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多维度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难以感受得到音乐课堂学习的乐趣,自然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四)课程实践较薄弱
高校教师通常将教学时间和精力专注用于音乐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本乐理能力,真正留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不多,而学生缺少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实践机会,势必会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并未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关于表演、演唱等活动少之又少,使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缺少登台表演的实战经验,导致学生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不匹配,影响高校音乐学课程培育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实践策略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音乐教育过于重视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到音乐教育成效。对此,高校必须对课程作出调整,构建完善的音乐课程体系,打破专业之间的教学屏障,实现音乐学课程与美术、舞蹈等课程相融合,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合理设置课程外,教师也要夯实理论课程,通过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发声原理、表演技巧等,指导学生完成系统化训练,增强学生的音乐文化底蕴,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表现进行细致评估,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获得能力提升。此外,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还应组建一支专业、先进的师资团队,多渠道引入有经验的教师或者青年教师,加强对在岗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督促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结构,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及课程改革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课程教材内容
音乐学课程教学离不开教材的辅助,可以说教材选择及内容创新在课程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基于创新能力提升推进音乐学课程改革,更不容忽视对教材的应用。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新时期音乐教育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挑选课程教材,对标准化音乐教育教材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进一步挖掘教材知识中的价值,做好教材筛选和应用,充分发挥教材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明确国家教育和学习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更新一些老旧知识,融入新时代元素,提升音乐学课程教材的有效性。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高校在推进音乐学课程改革创新过程中,首先,应从转变音乐学课程教学理念入手,及时更新知识库,更好地培养人才。授课教师要调整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特点,做好教学引导和实施工作。其次,高校要不断创新音乐学课程教学形式,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声乐技能训练,引导学生自学或者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在变更教学形式上,还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联合开展音乐学课程改革活动,助力课程改革发展。最后,高校要重视技术引入和运用,借助辅助设备进行现代化课程教学,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经典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以这种可视化的方式,使学生了解音乐学课程知识,或者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多方提升音乐学课程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课程教学
音乐学课程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下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应基于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推进音乐学课程改革。一方面,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师资教学体系,强化知识结构,搭建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教师通过平台共同研讨音乐学课程改革方式,不断提升音乐教育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音乐教育内容逐渐趋于综合化,在推进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也要实现跨学科融合,主要是将音乐教育与其他各类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找到学习着力点。高校也要搭建规范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通过实习、辅导和观摩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登台表演经验。
四、结束语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推进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不仅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及基本要求,还与高校教育创新目标具有一致性,能够促进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为了实现育人目标,高校应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教材内容,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价值,全面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