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研究
2022-11-12吴晗,刘鹏
吴 晗,刘 鹏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意义所在。
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更需要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传承,教师可以根据“非遗”文化的特点进行探索,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技术教学管理方式,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振兴传统文化。
鄂南非遗音乐文化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揭示了特定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蕴含着鄂南人民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鄂南音乐的非物质文化,可以帮助各族人民广泛吸收民族精神养分,对于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活动让“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现状
2005 年,咸宁市成立了文体局、财政局牵头的民族民间企业文化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民间社会文化资源保护系统工程技术中心,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市、县、乡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服务体系。到2009 年底,咸宁市共有非遗普查名录37 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14 项。首届温泉文化旅游节期间,咸宁市打造大型地域风情歌舞诗《梦寻咸宁》,艺术化地熔炼了提琴、呜嘟、盆鼓、拍打舞、请花神等鄂南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第一次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集体性展示鄂南民间文化遗产的艺术精髓,海内外嘉宾对鄂南文化遗产的艺术品位惊叹不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内部和外部的困扰。内忧是: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比较淡薄、出现传承人断代现象、人力和财力投入严重不足、保护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信息交流合作等。这些固有的问题深刻影响着鄂南音乐非遗文化的传承。外患是受多元文化影响的生活环境,如韩流的流行、欧美文化的入侵等。外国音乐类文化大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迅速发展,占领市场,影响着一大批中国人。部分中国人的审美和倾向都会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影响他们对鄂南音乐非物质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韩国文化输出,各种浪漫的韩剧层出不穷,让人忘记现实,沉溺于虚幻世界。韩国男团和女团不断更新和宣传,创造了韩国娱乐的繁荣时代,让人们容易进入过度娱乐的怪圈。这些韩国文化冲击使人们的心态更加浮躁,作出非理性的决定,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美国电影的势头强劲,美国节日的盛行,美国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使许多人崇拜国外,认为美国更高端,贬低中国文化,看不到中国文化的优点。
在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鄂南地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保护名录数量少,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工作尚未实质性启动。这些问题导致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发展传承的情况不够理想。鄂南音乐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文化保护者增强保护意识,在文化传承中找到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传承鄂南音乐非物质文化。
二、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一)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有限
我国传统的非遗传承主要是由民间艺术家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也因为这种传承方式范围小、人员少等限制和不足,使非遗文化传承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进行大规模有效地继承。要想非遗发展长久并大规模地流传,需要有规范化的传承系统,就像我们有专门学习知识的学校,有专门学习才艺的培训机构一样。
在旧社会,非遗文化的社会地位较低,传承只是谋生手段,中断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链条,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而失传。而这种社会背景和条件在当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师生继承方式已极弱。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社会文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变,传统文化建设正在逐渐被周边的强势文化所吞噬。新兴的现代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了非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有效的传承。
如果我们找不到改变单一传承的方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学校进行教育正好可以解决非遗传承的困境。学校是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的特殊场所,也是广泛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场所。要通过教育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采取一系列教育政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实现校园化,逐步走向国有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的形式,将非遗相关知识融入青少年的兴趣活动中,甚至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让青少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优秀非物质文化,并积极学习和传承,在传承中弘扬非物质文化。
(二)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积极影响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其生命力在于发展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其传承过程。将非遗文化请进校园,培养当代社会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近距离感受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唤起他们血液中积淀的文化种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教育。通过课程开发、社区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主动吸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参与文化遗产和创新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教育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下一代接班人。广大师生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保护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的意义
鄂南地区音乐非遗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支撑,承载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和“精神命脉”。保护鄂南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联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鄂南非遗音乐文化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揭示了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其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鄂南音乐的非物质文化,可以帮助各族人民广泛吸收民族精神养分;对于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人民更正确地看各种文化。无视我国优秀文化,盲目追逐外来文化。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鄂南地区音乐类非遗文化发展更不应该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三、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可行策略
(一)教育界与文化界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引作用
教育部门可以把鄂南非遗音乐文化列为学生课外读物,让学生接触到鄂南非遗音乐文化,从而了解和喜欢我们的非遗文化。文化部门可以定期安排校内的文化教育活动,举行“非遗文化知多少”等文化竞赛实践活动,为优胜者准备奖品和获奖证书,并举行表彰大会,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非遗文化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一部分,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也会更加丰富。
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要开展密切合作,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使非遗文化得到最有效的推广。这不仅是推广非遗文化,更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的养料。
(二)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校园活动密切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邀请一批“非遗”传承人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定期举办讲座,分享非遗文化。通过现场进行示范各“非遗”项目的技艺,如提琴戏、呜嘟、脚盆鼓等,让“非遗”以不同的形式走进校园。当学生看到生动有趣的非遗技艺时,他们学习非遗文化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外活动相对稀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可以把非遗技艺发展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项目,比如脚盆鼓、提琴戏等都非常有趣且新颖,学生会很喜欢,快乐地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它不仅丰富了课外活动,而且传承了鄂南音乐类非遗文化,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非遗课程的教育质量
除了邀请非遗传承人,还需要对教师工作队伍进行非遗文化的培训,让教师发展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先行者,发挥教师队伍的重大影响作用。教师只有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走进我们的非遗文化。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非遗专修课程,让专业教师任教,逐步提高非遗文化课程质量,使非遗文化的学习专业化、规范化。万事开头难,起始阶段肯定是艰难的,但只要走过了起始教育阶段,后面步入正轨,就会逐渐好转。
(四)舞台表演,艺术升华
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下,进行艺术改编创作,让传统保守的艺术文化进行舞台升华。尤其在当地各层级学校举办非遗表演艺术类专场演出,让更多青少年以及儿童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的文化特色。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在德国演奏古琴曲《幽兰》时,台下一名德国听众泪流满面。那时她深刻地感觉到,“好的艺术就能打动人心,能让人产生共情”。艺术不分国界,所以舞台表演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关注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鄂南音乐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成果
优秀的鄂南非遗文化是鄂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不及时保护,这些财富就会逐渐流失。必须破除旧观念,及时抢救失传的文化,把“老”艺人请进课堂言传身教,传“真艺”,学“真本领”,同时将优秀的原生态文化结合新时代的文艺特征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使之成为老百姓家喻户晓且喜爱的文娱活动。
经过不懈努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项目逐渐走出困境。通城县大坪中学把“拍打舞”引进校园,作为课间操校园文化广泛推广,既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传承和发展了瑶族文化。嘉鱼毕寅生耄耋老人将制作呜嘟的“绝活”和表演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学子,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田野文化重新活跃在新一代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生活中,呜嘟制作简单,悦耳动听,经过老艺人的传承,带动了嘉鱼县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发展。赤壁脚盆鼓的挖掘和表演,为赤壁古文化战场表演增加了靓丽的风景线,为带动赤壁旅游事业发展呈现了新气象,还有通城的“赛锣赛亮”、通山山歌、崇阳提琴戏这些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展现古代鄂南人民热爱生活的勤劳和智慧,从而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家的情怀,传承发展鄂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