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吕剧《李二嫂改嫁》

2022-11-12赵文英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吕剧山东省

赵文英

(山东省吕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吕剧院)山东 济南 250013)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吕剧起于乡野,成于市井,跟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擅长话百姓长短、唱世俗烟火、展众生百态,于贴近生活中展现时代面貌。

《李二嫂改嫁》是吕剧代表作之一。它写的是1947年解放战争前夕山东某农村,善良勤劳的年轻寡妇李二嫂,在劳动中和本村青年农民张小六产生了爱情。婆婆“天不怕”唯恐二嫂改嫁,暗中串通“二流子”李七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几经波折,李二嫂在党和群众的支持下,终于冲破阻力,与张小六结成美满姻缘。吕剧非常适合这一题材,如量体裁衣,接地气的题材和故事找到了长于表达的剧种,两者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这部戏是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等的集大成者。

一、剧目特色明显

(一)主线贯穿好

该剧主线贯穿好,通过李二嫂改嫁这个故事,把解放区妇女追求婚姻自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一气呵成,所有的枝桠都围绕着“改嫁”生长,“立主脑”恰到好处。不管是李二嫂、张小六的行动线和心理动态,还是妇女主任的出现、小青的自由恋爱、母亲的担心、婆婆的阻挠、张大娘的期盼,所有的描写都指向对“改嫁”的态度,主题宏大、立意鲜明、背景广阔、人物较多,却不拖沓。

(二)人物描写个性鲜明

《李二嫂改嫁》的人物塑造是立体丰满的。李二嫂不仅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委曲求全的小媳妇状态、学习抗争的纠结心理,还有对自身幸福追求和社会环境的顾虑,这个人物深深地立在时代背景中,扎根于当时的历史里。张小六,不仅有在李二嫂面前耿直地拒绝说媒,婉转地表达自己的心意的勇气,还有大老爷们儿难于开口的无奈和不知所措,人物性格饱满充实。“天不怕”撒泼打诨、好吃懒做、胡搅蛮缠,挖空心思算计李二嫂,其阴险诡诈一展无余。“天不怕”的人设是讨人厌的,但是不得不说人物刻画相当成功。李七的油嘴滑舌、爱赌贪色、谎言小计都活灵活现。吕剧作为产生时间较晚的戏曲,没有严格的角色行当之分,却在其中看到了相互关照,更难得的是刻画人物能入木三分,不禁令人拍案叫好。

(三)语言别具一格

山东方言发音深沉、宽厚,自带浓浓的乡土味,地方特色明显。“娘哇”“一霎儿”“什么事儿哇”等,独特的语言通过演唱和曲子恰当地表达出来,感觉音准味正。里面很多词语独具时代气息,比如“打场”“拉碌碡”“出夫”等描绘生活场景的词,是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时在家劳作和外出劳动的常用词语。拿当时麦收时节来说,“割麦子”“压场院”“打场”“拉碌碡”“扬场”“垛麦垛”等都是必需环节,如果遇到麦收最担心的阴天下雨,还得抢收。农忙时节得空要缝补做鞋、上识字班等,这些场景准确表现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被精练的舞台语汇展现在舞台上,富有时代气息,让人感觉被迅速拉回那个年代,仿佛看到了围着场院玩闹的孩提时光,感受着从人工到机器轰鸣的时代变迁。这部作品,深深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力量,展现了一种特定的历史风貌和区域人文环境。

二、表演来自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表演来自生活才能引人入胜。演员不仅要表现外形,更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这样才能找到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当时,为了演好剧中的主角李二嫂,十七岁的郎咸芬深入博兴县阎坊村体验生活三个月,和寡妇刘大嫂同吃同住,学会了拉碌碡、挑水、磨面、绱鞋,并细致观察、用心揣摩人物的言行,真正从内心理解她的痛苦和挣扎,在表演中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圆满展现了李二嫂从“窗下孤灯泪”到“对镜换红妆”的突破自我的过程,在舞台上塑造出不朽的艺术形象。1953 年11 月,郎咸芬参与山东省吕剧团建团公演,主演《李二嫂改嫁》获得成功,开始在国内的演出舞台上崭露头角;1954 年,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郎咸芬主演的《李二嫂改嫁》获表演一等奖;1957 年,《李二嫂改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凭借剧中质朴无华的表演风格,郎咸芬蜚声大江南北,赢得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喜爱。迄今为止,吕剧《李二嫂改嫁》历经林建华、郎咸芬、吴萍、高静、吕淑娥、杨晓梅等多位演员的传承,在全国演出已超过5000 场,仅郎咸芬就演出了1000 余场,她们在基层乡下、戏院高台、朝鲜战场、老山前线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李二嫂”的身影。

李二嫂改嫁虽有现实的阻碍,但挡不住时代的必然。她年纪轻轻嫁进李家大门,第二年就没了丈夫守了寡,又摊了个狠婆婆,缝缝补补、耕播锄耙全靠她一人,风里来雨里去,穿破衣、吃剩饭,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日子过得憋屈无味。在生产生活互助中,与本村进步青年张小六相知相爱。怎奈两人心有疑虑,又有婆婆和李七阻碍,困难重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压迫下,李二嫂的犹豫不决是现实的:“怕的是老婆婆横拦竖挡,怕亲娘不让俺改嫁他人”,“就算俺二人都同意,可不知大伙是啥意见”,“一句话儿说出了口,守寡人怎把那是非担”,“两只脚到门槛难出难进”。而张小六也是干着急说不出口:“张六我对你早有意,难道你还不明白”,甚至跟李二嫂直接说:“天好的媳妇我不要,嫂子你一定也明白。”张小六去支前的头天晚上,应邀到李二嫂家里拿鞋,李二嫂鼓起勇气告诉张小六:“嫂子我打谱要改嫁。”张小六一听很紧张:“张六我一阵打算盘”,趁机鼓起勇气问二嫂:“你要到哪里去呀?”一句话问得二嫂犯了难:“有心对他说实话,又怕六弟把俺嫌。”接下来,两个人的心理冲突就更激烈。李二嫂:“就怕他另把那对象来找。”张小六:“就怕她变卦另打算。”张小六干脆讲:“张六我是个单身汉。”李二嫂也马上紧跟一步:“我年轻轻的受孤单。”表明心迹迫在眉睫,李二嫂:“若是今晚再不讲。”张小六:“明天我就去支前。”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两人终于鼓起勇气,合:“说了吧道了吧,倒不如,打开窗户明着谈。”眼看愿望即将达成,却被守在门外的“天不怕”破门搅了局。后来,“天不怕”与心怀鬼胎的李七一起出坏主意,给张小六说媒,企图阻挠张小六与李二嫂的姻缘,没想到弄巧成拙,反倒成就姻缘,有情人终成眷属。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里面不管是李二嫂、张小六还是其他人物,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对剧情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李二嫂改嫁》的成功之处在于该剧坚守戏曲艺术规律,演员演绎、声腔韵律、舞美呈现达到了感人至深、韵味醇美的艺术境界。妇女解放、寡妇改嫁,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敏感的社会话题,《李二嫂改嫁》的演出,诚然有当时宣传《婚姻法》的需要,但究其根本,是作品符合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审美潮流和心理期望。吕剧《李二嫂改嫁》在全国打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吕剧前辈不懈追求的精神结晶。山东吕剧风靡全国,与《李二嫂改嫁》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吕剧的旋律和剧中的经典唱段回旋在中国大地上,也让李二嫂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历经时代变迁,这部戏早已超越剧目本身,对剧种的传承、剧院的建设和后来人的发展,都意义非凡。对于山东省吕剧院来说,这是看家戏,代表了精神内核;对于山东省吕剧院的人来说,这是激励一代代演职人员创精品、出人才的标杆。

三、结语

山东省吕剧院通过经典剧目传承工程,组织多组“李二嫂”同台表演,吕剧新生代们秉承前辈勤勉尽责、严谨敬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勤学苦练,立足剧目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内心,进行深入体验,逐渐成长,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表演效果,使这出戏焕发出勃勃生机。秉持这种优良的作风,山东省吕剧院必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延续精品血脉,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吕剧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论现代戏曲类非遗传播大格局的构建
——以山东吕剧艺术传播为例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浅论黄河口吕剧的传承与保护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山东省即墨市
论小学生学习吕剧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