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百日缘》中“董永”的角色分析

2022-11-12余维刚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楚剧董永七仙女

余维刚

(武汉楚剧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楚剧简述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2006 年,“楚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省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湖北省境内观众最多的剧种之一。楚剧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兴盛于武汉,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楚剧贴近生活,表现手段多样,颇有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是湖北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之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作为一个湖北人,一名楚剧演员,我对楚剧,乃至对中国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当代,奋斗在一线的青年楚剧演员,我们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既是幸运的,也是有压力的。在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传统戏曲的观众,尤其是城市观众逐渐萎缩。让楚剧紧贴时代,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让楚剧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推广,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让更多的观众认识楚剧、喜欢楚剧,成为我们这一代楚剧人的责任和使命。

二、楚剧《百日缘》概述

楚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既吸收借鉴了京剧、汉剧等剧种中的文武大戏,如《打金枝》《白蛇传》等;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富有民间世俗特色的小戏和折子戏,如《百日缘》《杀狗惊妻》《推车赶会》等;从宫廷帝王将相到世间才子佳人,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楚剧剧目都有囊括,经过融会贯通后,演绎出了自身独特的剧种魅力。

《百日缘》是楚剧经典传统折子戏,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出剧目,是楚剧前辈宗师李雅樵先生和关啸彬先生的代表作品,也是历代楚剧小生、花旦行当需应工的剧目,一代又一代人传唱和继承,久演不衰。我也非常有幸表演了这一出经典折子戏,且无比感念和感激恩师荣明祥先生的诲人不倦、口传心授。

说起《百日缘》这出戏,一股淡淡的忧伤感油然而生,故事讲述了身世凄惨、卖身葬父的青年董永,在妻子张七姐(七仙女)的帮助下终于完成在大户傅家的百日佣工工作,这一天,董永如释重负、兴高采烈地携带妻子回家祭祖,却不知妻子已收到天令,今日午时之前必须返回天庭,否则难保性命,懵懂无知的董永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而张七姐则一路暗示和比喻二人的天地差别,无奈单纯的董永怎么也想不到是分离前的种种暗喻,七姐无奈只好挑明身份,董永如雷轰顶,他呐喊、质问、无奈地哭诉,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要和妻子活活分离,只是天不遂人愿,七姐为保董永骨血,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时送子与之团聚,至此,天上多了一个忧心丈夫的七姐,而人间也多了一个孤寂、思念妻儿的董永……

三、对《百日缘》中“董永”的角色理解

“董永”可以说是湖北省孝感市文化名人的代表之一。也许天注定,恰巧我也是孝感人,所以非常庆幸能够谨遵恩师的教诲,排练和饰演董永这一人物角色,每一次排练我都格外专注,听从先生讲述和示范,并融入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的生命律动,每次扮演董永时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对这出戏也格外认真与喜爱。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我对董永这一角色的理解如下:

第一,他是世俗间一劳苦大众,一个打工者,都要卖身葬父,必定家境贫寒,这是人物的基本生存情况。虽然人物家境贫寒,却能够在走投无路之时,贩卖自身的尊严和仅有的劳动力去安葬父亲的尸身,以慰父灵,我以为,“孝道”在董永这个人物身上有着很明显的象征性,在大户傅家帮佣时日一满,第一件事,也是人物角色上台的第一段戏,就是携妻回家祭扫父母坟台,足见他是个“至孝”的人,而我在演绎时,也会把人物这一特质带入表演中。

第二,董永没读过几年书,说不上是知书达礼,但也算是忠厚老实,遇之有礼,善良淳朴。傅家出钱租下董永夫妻百日帮佣,董永也欣然接受,有始有终,百日完成了傅家的帮佣工作,对妻子也是从一而终,比如叩谢媒人槐荫树后说“我与你海枯石烂永不离分”,还有中后部分知道妻子真要和其分离时依依不舍,声嘶力竭地呐喊。他忠人忠事,足见他是一个“至忠”之人。所以我扮演董永时,总是刻意地去贴近那些生活中忠厚、勤奋、善良的特征,少了一些书卷气,多的是一份质朴、纯良,让人物角色在和观众交流时更接地气。

第三,面对命运的捉弄时,也会有抗争和呐喊。原本一无所有,可能要做一辈子长工,连生存下去都是件艰难的事,更别提什么前程、姻缘。突然之间得上天之眷顾,竟有如花美眷以身相许,不计贫寒,祸福与共,这个集天下所有女性优点于一身的女子,怎么会垂青于我?这是在做梦么?在一起的一百天,仿佛觉得到处都是希望,生活如此美好,跟以前的生活相比较,落差也太大了,让董永始终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分别时,他没有选择无声接受,而是发出了种种质问和呼喊,在自己跌倒昏厥前,死死抓住七姐的手不肯放,为不与七姐天地分离做出了最后的垂死挣扎,他内心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天命难为、命运不公,该来的总会来,要分别的迟早要分别,这段一开始就已经写好结局的故事,总要慢慢演完。董永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生离死别也会嚎啕大哭,也会苦苦哀求,也会埋怨,也会说些负气话,可终究是于事无补,结局虽然有点悲凉,可是谁也改变不了,董永又要回到那个无依无靠、一无所有的时候。每次演到分别这场戏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四、《百日缘》的声腔特点鲜明

本人很喜爱《百日缘》的声腔音乐,这出戏大量运用的是楚剧最具代表性和特点的腔体“仙腔”。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是楚剧传唱最多、影响力最广、最受大家钟爱的声腔之一。但“仙腔”的板式也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首先,在董永准备登场时“仙腔”的音乐声缓缓响起,犹如放飞笼中之鸟般的欢快、愉悦,将董永携带七仙女回家祭奠先祖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其次,从董永开口第一句“七月十五是中元”开始,每次拖腔的时候,稍不留神就容易“掉板”,以至于破坏了舞台节奏、扰乱了这出戏的完整性,因此我搜寻了很多前辈老师的影像资料潜心琢磨,也拜访了老一辈的作曲家按着曲谱反复练习。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如何把整个“仙腔”灵动的音乐节奏和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完美地呈现出来,每个步点、每个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间都是人物的音乐性、都是人物的节奏感,都要严丝合缝、整齐划一。

五、表达人物追求情真意切

戏无技不惊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情不动人。《百日缘》这出戏没有很多技巧性的玩意,就是以情感人,演这出戏的时候我总是早早地把自己装扮起来,找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提前进入人物角色,每次演,每次的心情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都会有新的体会与发现,以前总是习惯把程式化表演框架,把行当以一套十,忽视如何灵活地运用表演和行当去塑造人物。《百日缘》里面的董永,在我看来是个特殊的存在,不要常规的道白念白,更多的是人物的情感表达,言语间不是文绉绉的措辞选句,有的是那些脱口而出对七仙女发自内心的殷切关爱,我觉得生活化、本我化是对董永这一人物形象最好的诠释和理解。

阿甲先生说:“演员,以自己的感情和五官四肢作为材料来体验人物塑造人物。”剧中有很多次董永用手轻拍七仙女的肩膀,很温柔、很温暖地说道“娘子,我们快赶路吧”,没有很夸张的表达,就是这小小的动作和语言,让我记忆犹新,每次到了这个地方我都尽量让自己慢下来、轻下来,那个时候的自己很安静,只想慢慢地、轻轻地、静静地表达,可是到了要和七仙女分别时,大叫三声槐荫树,又是那样的撕心裂肺,痛哭流涕,记得有一次演出的时候,原本演到哀求槐荫树这一段的时候,没有跪下这一动作,可是那次不知道怎么了,入戏太深,只觉得当时的董永特别无助,眼泪忍不住直往下掉,哀求到第三声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跪了下来,只听见“咚”的一声,浑身颤抖,台下的观众响起了掌声我才醒过来,这个时候早已经泣不成声。演出过很多次,每到这个地方总是忍不住掉泪,情到深处,也害怕诀别,这和刚开始的欢愉、轻松、自由形成极大的反差,每演一次这个戏总觉得自己特别累,好像跟随董永走过了那段心路一样,很伤感,我总是很用心地去演绎、去体会、去贴近、去寻找,要想演好一个角色,特别是像董永这类型的人物,没有过多的技巧,也没有很复杂的程式表达,就是“人保戏”,真的需要多观察、多琢磨,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淳朴、善良、简单是中国式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特征,通过观察生活,可见大多数劳苦大众皆是如此,饰演董永让我有了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在舞台上展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充满期待的过程。作为一名青年演员,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楚剧事业,要自觉地努力学习,去发现、挖掘每一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多虚心,少焦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台上的魅力与台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更加努力勤奋,才能拿出更好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

猜你喜欢

楚剧董永七仙女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天仙配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我演“七仙女”
我演“七仙女”
董永故里话孝心
关于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