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播影视作品非遗技艺应用研究

2022-11-12嵘,熊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延禧名录技艺

曾 嵘,熊 伟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远、种类繁多,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非遗技艺植入剧情和场景中,借助其传统韵味和历史沉浸感,更好地融合戏剧氛围,成为文化消费与非遗推广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增加作品文化积淀的同时,也拉近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升华了文艺作品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一、非遗技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包括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传统知识、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其他艺术实践。其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影视作品的关注,近年来多部“爆款”剧从历史源流出发,高度还原非遗的艺术呈现,不仅从文化角度再现了历史,同样从美学角度挖掘了深度。戏剧化的表现和艺术化的升华,使得非遗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能够让“匠心”通过影视载体感染观众,既是文化的互动,也是文化的潮流。

二、非遗技艺在热播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影视服装中的应用

1.织造

纺织文化在我国拥有大量的非遗留存,也是影视作品表现的热门内容。以《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身着的吴罗戏服为例,是由非遗大师李海龙历经数月纯手工操作完成的。吴罗织造时将多种彩色丝线通过提花方式,经过局部回纬挖织工艺把丰富的图案凸显出来,形成一种似绣非绣、似锦非锦的特殊艺术效果。剧中还有两件全手工制作的漳绒戏服,漳绒工艺以绒为经,以丝为纬,以绒机编织,在织物表面形成绒圈或剪切成绒毛,手工制作出立体感,也称“天鹅绒”,2007 年被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录。缂丝作品也在剧中应用。《天盛长歌》中皇子宁弈曾学习蜀锦织造法,有售锦赈灾等情节,剧组为求真实从蜀锦织绣博物馆租用了蜀锦织布机。《清平乐》中张贵妃戏服的灯笼锦工艺也为蜀锦的一种。网剧《当家主母》则以缂丝和苏绣的传承为主题而展开,这些都将织造非遗元素代入了剧情中。

2.刺绣

刺绣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其地缘广阔涉猎宽泛有着不同特点和优势,是各级纺织非遗项目中的重要门类,广受影视作品的青睐。《延禧攻略》《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戏服的制作都使用了大量立体而紧簇的手工京绣来表现,京绣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有手推绣、盤金绣、打籽绣、钉珠绣等数十种针法,表现龙飞凤舞的同时又不失古朴雅致。《大唐儿女行》则创新了苏绣技艺,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来推介苏绣文化。电影《国礼》也以湘绣的传承推广为主题,其复杂华美的非遗工艺成为片中的亮点。

3.染

我国有大量传统染色技法,如扎染、香云纱、枫香染、苗族蜡染等,均被列入非遗名录。植物染色使用各种树叶、树皮、根、茎等材料提取色素,而后进行织物的染色加工,成品色泽自然柔和,工艺精美。为避免现代化学染料染出的颜色与史实不符,《长安十二时辰》剧组考据了唐代画作,大量使用草木染料和矿物染料印染戏服,黄衫用郁金、紫裙用紫草……其戏服面料才呈现出唐代自然雍容的华贵感。

(二)在影视妆发中的应用

1.錾刻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錾刻技艺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用特制工具在不同金属表面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有苏作、京工、藏系、福建工、山西工、贵州工等不同地方传承,各地金银錾刻技艺也均有入选非遗名录。《延禧攻略》剧组使用细腻质朴的錾刻工艺完成了大量饰品的制作和一部分点翠首饰的底托,《上阳赋》也使用了大量錾刻金银器道具,电影《鸟语花香》则是以传承錾刻技艺为主题展开情节。

2.点翠

点翠独特的工艺始于汉代,需通过制胎、点翠、刮青、嵌宝数道工序将翠鸟羽毛与珠宝金石镶嵌组合,制成珍贵的首饰。其光泽华美艳丽且永不褪色,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因而成为各大清宫题材剧的宠儿。《甄嬛传》《步步惊心》《如懿传》《延禧攻略》中均有展示,曾有剧组不惜人力物力,去藏家手上寻求真品,力图在剧中再现美轮美奂的点翠非遗。当然大部分角色佩戴的多为复原工艺制作,用了鹅毛、绢布等材质“仿翠羽”来替代。

3.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燕京八绝”之一,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精美华贵,花色品种和工艺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在很多宫廷剧中都有呈现。《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甄嬛传》《贞观之治》《金沙》《大闹天宫》《战国》都曾力邀工艺大师赵云亮来主持花丝镶嵌首饰的制作,作品《如懿传》《延禧攻略》等也有大量运用。

4.通草绒花

绒花在唐代曾是皇室贡品,2006 年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需将通草和蚕丝绒经处理夹以黄铜丝,拈转固定塑形,依赖娴熟的技艺和惊人的耐心来修饰完成。史载乾隆孝贤纯皇后“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使得通草绒花成为《延禧攻略》中刻画富察皇后形象的主要道具,也让绒花这一古老濒危的非遗技艺成功地走进大众视野。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师傅和造型师宋晓涛凭借故宫现有藏品图片,复刻设计制作了剧中人物发饰中的十九款绒花,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妆发设计的层次感和迷离感。此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素锦发饰中的绒花同样出自赵树宪之手,《鬓边不是海棠红》中使用了绒花发簪和胸针。在几部“爆款”剧热捧和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如今绒花技艺应用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甚至合作了多个顶级高奢品牌而在时尚圈走俏。

(三)在影视道具中的应用

1.缂丝团扇

流传两千多年的缂丝技艺自宋元起一直是皇家御用工艺,至乾隆朝而至鼎盛。缂丝“通经断纬”原理下的十六道织造工序难度非常惊人,极其耗费人力工时,2006 年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因成本高昂,《延禧攻略》道具组只能将其应用到团扇的表现中,邀请苏州非遗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以故宫实物为原型制作手执团扇,无论从形状到扇面、扇柄的材质都至为考究,气韵别致,在镜头下充分展示出质地细腻的美感,呈现出厚重的劳作时长和灵性的自然诗意。

2.甲胄

甲胄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智慧与尚武精神,“泰安杨氏铠甲”是泰安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长安十二时辰》中为再现盛唐时代的军旅威仪,对头盔、铠甲、战袍都作出了精准的区分和呈现,从材质、形制等细节上力求还原历史,使用完全真实的全金属材质打造,打造出气势与神采俱佳的将士形象。金属盔甲在击打时发生的形变,跑动时产生的垂感,以及摩擦时发出的声效,都是普通道具盔甲的仿真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剧组特别邀请了张春永和温陈华两位大师考据史实按照唐代审美来参与设计制作,设计出的甲胄纹饰细密,造型华丽高贵,设计繁复考究,依托精湛的传统技艺也实现出了理想的效果。

3.风筝

2020 年热播剧《清平乐》中曹皇后的菱形纸鸢、赵宗实和高滔滔的大雁风筝,均出自河南省非遗项目“汴京宋室风筝”,由非遗传承人宋长虹亲手制作。宋室风筝分纸质和绢质,需经九道工序才能完成,图案全部手工绘制,使用传统工艺,独具乡土气息。

4.木偶

木偶戏历史悠久,“源于汉,兴于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2006 年,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平乐》剧中出现了悬丝傀儡、铁线傀儡、杖头傀儡三种古法制作道具。

5.纸伞

我国制伞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制伞技艺很多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中。由于能够很好地形成画面感,近年来各类纸伞在热播影视作品中多有呈现,让人印象深刻的有电影《影》中可作为兵器的沛伞,《清平乐》中曹评刺字传情的纸伞等等。电影《绣春刀:修罗战场》北斋手持的油布伞,原型由泸州油纸伞非遗传承人余万伦设计。而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国民油布伞厂因秉承纯手工制作,业已成为各大影视基地的长期合作对象。

6.花灯

花灯、纸扎技艺和竹篾编织技艺大量入选各级非遗项目,而花灯作为道具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近几年的古装大戏为了营造气氛更是经常使用大面积的花灯收入镜头。《清平乐》和《长安十二时辰》都有灯会的场景,剧组也都设计了大量不同造型的古代花灯,使用传统技艺来制作。剧中还经常运用大量花灯夜景来做转场的空镜,完美地烘托出古代都城的故事背景。《长安十二时辰》为了体现出炫酷的画面还设计了数个精彩的拔灯车,以及吉庆有余祥灯、吉瑞通达双鱼灯、瑞色含春福灯、富足有余祥灯等总数超过一千个造型各异的花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手工。

7.兵器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和弓箭制作技艺,分别于2006 年和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安十二时辰》中描写空前强盛的盛唐故事背景,剧中的武器装备的设计和制作均出自龙泉锻造大师于卫国团队之手。历史大剧对龙泉精湛的刀剑铸造技艺也一直非常热衷,包括《琅琊榜》《鸿门宴》《龙门飞甲》《九州·海上牧云记》在内的多部热播影视作品使用了龙泉定制的兵器。《大秦帝国2》则邀请了获得世界非遗保护杰出贡献奖的毛乃民老师为剧组设计了最贴近史实的兵器道具。

8.大车

2016 年,咸阳市木轮大车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安十二时辰》和《大秦赋》中出现的大车使用了这一工艺,其特色在于整车全部为卯榫连结,木工制作阶段不使用铁钉,只有两个特殊部位使用皮胶或者木楔,其他部位均用“硬卯”。

(四)在影视情节中的应用

1.元宵节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安十二时辰》故事背景设定为天宝三载上元节,并充分利用了“暂驰宵禁”全天候娱乐活动作为故事发生的依据,并根据史料在场景中还原了竹编、喷火、傩戏、灯舞等多项非遗技艺。

2.打铁花

打铁花是河北、陕西、山西的烟火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后来演变为综合性民间传统庆祝仪式。在操作时需要用超高温度的铁水,瞬间泼洒到坚硬冰冷的城墙上,炸开形成火树银花。打铁花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是在微电影《铁树银花》中成为故事主线,在《延禧攻略》和《长安十二时辰》中均有很好的表现。

3.造纸

2009 年起,安徽宣纸、贵州皮纸、四川竹纸等不同造纸术陆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安十二时辰》复原了一座古法竹纸工坊,将竹纸制作技艺植入剧情中,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中国造纸术的宏大场景。

4.鼓乐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2008 年入选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跻身世界级非遗行列。其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流入民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长安十二时辰》中东市坊门拔灯斗技场景,呈现了西安鼓乐的壮美。

5.幻术

中国古代史料中有很多关于幻术的记载,如空竿变鱼、隔物透视、灯上现龙、烧纸现字、啐扇还原等,其精湛的技巧传承至今。2014 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傅氏幻术和周化一魔术。电影《妖猫传》中呈现的唐代“幻术”绚丽奇诡,虽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却是推动叙事发展的主线之一。

6.戏曲

传统戏曲因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一直是非遗中的主要类别,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呈现。特色鲜明且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主要有《延禧攻略》中高贵妃的昆曲、《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京剧,《装台》中的秦腔,电影《百鸟朝凤》里的唢呐等。

非遗内容涵盖甚广,无法逐一列举,如今这些技艺应用到热播影视作品中,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也是普及非遗知识、传播非遗技艺的成功尝试,形成文化价值与商业效应的良好互融互通。

三、结语

综合来看,近些年热播剧中大量融入非遗元素,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正在被媒体重视和重估。除反映生活、解读传统、探讨民俗外,非遗技艺成为影视作品文化传承的内核更深的动因是其拥有的资源力量,能够让许多濒临绝境的非遗技艺走过漫长历史通过影视作品的时空再现延续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文化现象,更是文化动能,是新的文化语境下践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吴眉眉.是谁拾起丝路遗珠,再织姑苏繁华“吴罗”梦[EB/OL].http://www.cflac.org.cn/syhdx/202006/t20200605_4 83110.html,2020-06-05/2021-01-30.

②颜建超,章梅芳,孙淑云.“花丝镶嵌”概念的由来与界定[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02):30-38.

③蔡蕊.延禧攻略美学解构[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175-177.

④尹锋超,刘小庆.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0):61-66.

猜你喜欢

延禧名录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借力网剧“爆款”《延禧攻略》“火”上荧屏
测你会足《延禧攻略》中的哪个角色
同贺名录
调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作者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