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学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比较*
2022-11-11张雅琼熊竞争冯德强陈清华
李 翔,张雅琼,陈 博,熊竞争,冯德强,陈清华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阿育吠陀(Ayurveda)主要包括“Ayur”(生命)和“Veda”(知识)两部分,即“生命知识”之意[1]。它是印度传统医药中最主要的学派,也是世界最古老的传统医学之一。阿育吠陀医药体系贯穿了印度的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界、人体和疾病的观念,是古代印度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汇流发展的结果[2]。它对世界传统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而傣医学有着2 5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目前(藏、蒙、维、傣)四大传统民族医学之一[3],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傣族先民在以往生产、生活实践与疾病斗争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和借鉴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精华,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独特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4]。傣医学的发展与阿育吠陀医学体系息息相关。
近年来,受到现代医学、发展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傣医学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5-6],傣族传统医药的传承、保护及发展困难重重。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医药发展现状为例。笔者在德宏州芒市地区开展为期3个月的田野调查,期间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芒市风平芒别村线波岩团保、芒赛村双岩、勐焕街道龚庆安、遮放镇莫小三等民间傣医进行人物访谈,并参与医疗实践。笔者从中发现民间傣医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多以自身积累的医药经验为指导,出现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轻医理、认识与实践脱节、医与药分离等现象,使傣医学理论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因此,通过比较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之间核心理论、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方式、临床应用的异同,以期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傣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傣医学理论,从而更好地传承及保护传统医学。
1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核心理论比较
1.1 傣医学“四塔五蕴”理论 傣医学理论借用自然界的四种物质特性(风、火、水、土),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四塔及外界四塔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和协调的关系[7]。傣医运用“四塔五蕴”理论来解释脏腑发生的病变表现,若某脏腑四塔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而产生相应的病变表现,依据相应的病变表现,就能及时进行脏腑辨病及辨证分析,从而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2-3]。
图1中内圈箭头所指之处代表“人”的机体,以示说明“四塔连心”“成法归于心”的核心原理。在傣医学“四塔连心”理论发展过程中,受佛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傣医学借鉴其基本理念,用四塔与五蕴、结构与功能、形体与精神之间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共生的一体性,以及人之四塔(物质基础)与五蕴(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并用其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8]。“四塔连心”是人与万物存在的保证,是“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傣医学的“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图1中外圈代表“天人合一”,“冷”“热”代表季节,“头”“手”“脚”“胖”“瘦”代表形体,“胃”“肠”代表受纳、吸收,“血”代表营养物质,“心”代表精神意志活动,“气”代表生理机能[9]。全图集中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内的四塔需要去顺应自然界中四塔的各种变化,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如果人体内的四塔与自然界之四塔失去平衡,将会诱发机体产生各种疾病[10]。
图1 傣医四塔五蕴关系图[8]
1.2 阿育吠陀医学三因五元素理论 阿育吠陀不仅关注人体内部的平衡,也关注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11]。印度传统医药将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与自然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关系,并且认为自然界充满自生的智慧,大自然孕育了生命,同时又支配着生命的成长[12]。因此,阿育吠陀医学不仅着眼于机体的状态,更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维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体内部总是与自然界保持动态平衡[13]。
阿育吠陀医学认为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是由五大基本元素共同构成,这五大元素在相互作用之下,转化为三因,即“风(vata)、胆(pitta)、痰(kapha)”。三者间维持的平衡状态是人体健康无病的重要保证[14]。三因五元素的平衡会给身体带来天然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人体的器官、组织功能正常,身心灵和谐一致,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如果在内外因作用下,“三因”平衡中的一种增加或者减少,就容易使三者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人疾病的产生[15]。图2中核心部分即阿育吠陀医学中疾病产生的关键因素“三因素”,周围部分是构成自然与人体的五大基本元素(空、风、火、水、土),图中外圈箭头代表着“三因素”“五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平衡关系。全图集中说明人体内的“风、胆、痰”这3种病素,同宇宙万物一样也是由五大基本元素共同构成,“三因”既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来源,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16]。
图2 阿育吠陀医学三因五元素关系图[14]
1.3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理论比较分析 阿育吠陀医学五元素中“空”元素代表着空间的概念包括体内的口腔、鼻腔、胃肠道、呼吸道、腹腔、胸腔、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淋巴等,这是傣医学中所没有描述的部分。在其他构成人体元素上,除“火”元素二者认识不同外,其他元素的基本含义与主管功能是相通的。(见表1~2)此外,在致病因素上,傣医学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四塔、五蕴功能失调;而阿育吠陀医学则将疾病的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风、胆、痰”三因素之间的失衡[14]。虽然,二者对致病因素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认为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只有保持体内的平衡,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身体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见图1~2)
表1 傣医四塔
因此,傣医学核心理论在借鉴阿育吠陀医学思想基础上,将世界万物构成所需的基本元素归结为风、水、火、土,并且以调节平衡为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同时,傣医学又受到佛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将四塔与五蕴相结合,并赋予“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的统一关系。
2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诊断方法比较
2.1 阿育吠陀医学诊断方法 阿育吠陀医学“诊断”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体内的平衡秩序进行检测,有序即健康,无序即生病。这也就意味着医生常常在疾病出现征兆前,透过观察身体早期失衡的特征及疾病产生的病理反应,来判断未来身体即将产生病理变化的性质。此外,诊疗时医生往往还会更加注重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包括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财产、饮食习惯、对压力的感受、睡眠模式等,了解患者目前身体的状态,再结合脉搏、舌头、脸部、眼睛、指甲、嘴唇的观察,了解人体内部所发生的病理过程[16]。最后再综合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以及使用草药或按摩来调节平衡,恢复身体健康。脉诊方面,阿育吠陀医学有其独特诊断方法,脉诊位置与中医相似,通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搭于手腕部感受桡动脉的搏动。不同的是食指放置的位置代表风能,当体内风能主导时,食指下感觉像巨蛇运动一样不规则的搏动感;当火能占据主导时,中指下能感受到像蛙跳一样的感觉;无名指放置的位置代表水能,当水能主导时,其跳动像天鹅划水,脉搏缓慢。
2.2 傣医学诊断方法 傣医诊断法是傣医据傣医学理论,通过四诊(“尼该档细”)[望诊(“短朴害”),听、闻诊(“聋”“反朴害”),问诊(“探朴害”),摸诊(“赶朴害”)]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研究如何诊察疾病,辨识病、证、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方法[17]。
望诊(“短朴害”),是医者观察整体与局部外在病理表现与变化的方法;闻诊(“聋”“反朴害”),主要是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声各种声音变化及气味等;问诊(“探朴害”),是医者询问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用药情况;摸诊(“赶朴害”),包括“赶塞勒”(摸脉)和“赶呢多”(摸机体各部),是医者用手触摸患者的手腕、肌肤、额部、耳、鼻尖、胸脘腹、肢体、肩背等各个部位的脉搏,根据脉动形象,以及各部位组织器官的形质、感觉的变化来辅助诊断的方法[18]。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傣医必须四诊合参(“过尼该档细碰赶”),通过四种诊法相互联系、补充,全面收集病人各方面的临床资料,再按“风、火、水、土”四塔加以辨证,最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诊断方法比较分析 在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往往看成是患者整体与体内局部的变化。因此,在诊断疾病时,既诊察整体的的外在表现,又通过外在表现详察体内的异常变化,判断体内的失衡的情况及组织器官的受损程度。
二者通过对患者形体、脉搏、面部、皮肤、指甲、舌象等人体外在的变化详察,判断体内组织器官的病变以能量及毒素积聚的部位,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诊断方法上二者均采用了四诊的方式获取资料,诊断疾病。不同于阿育吠陀医学的是傣医的摸诊除脉搏外,还需要摸其他部位的脉动形象及外在形质的变化才能综合诊断。(见表2)阿育吠陀医学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则更加注重对患者信息的收集,问诊信息更为全面。(见表3)
表2 阿育吠陀医学五大元素
此外,傣医学更加强调“四塔的辨证论治”,从四塔生理推及病理,通过对四塔盛衰的辩证分析,确立调节四塔等治法治则及方药,从而调平四塔,恢复健康[19]。傣医根据“审内查外、审证求因、四诊合参”的诊断原则将辨病方法分为:四塔辨病和五蕴整体辨病,辨热风病、冷风病、杂风病,以及三盘辨病、脏腑辨病等。临床诊疗中,傣医通过运用特色的辨病方式辨清疾病之后,确立相应治法治则,选取适宜方药,最后才开展相应治疗[20]。而阿育吠陀医学的辨病方式则较为直接、简单。(见表3)
表3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诊断方法比较
3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比较
3.1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治疗原则比较 依据阿育吠陀医学,在开展治疗之前应当消除身体中由于“三因”失衡产生的的致病毒质。如果不消除身体中因失衡产生的毒素,在治疗后可能会使疾病以另一种形式反复出现。因此,以“清除毒质”和“中和毒质”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阿育吠陀医学的心身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帕奇卡玛排毒疗法、瑜伽、冥想等。此外,阿育吠陀医学利用药物的不同味道(甜、酸、咸、苦、辣、涩)与五大元素之间的关系来调节体内的能量变化,如甜味是土元素结合水元素,具有冷的属性,使用甜味药物如大枣、牛奶等,能够减少风能和火能,增加水能,从而增强体力,滋养和舒缓身体[21]。
傣医学认为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四塔失调。并且根据这一基本病理变化确定以调节四塔平衡、分塔论治为主要治疗原则,恢复人体健康为治疗目的。因此,针对病变的四塔,往往治疗时判断四塔的盛衰状况,根据分塔论治的智治疗原则,选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22]。此外,傣医还有“调平寒热”“通气活血”“调节脏腑”,以及针对病位的“形体论治”“三因治宜”“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先解后治,未病先解”“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下合治”“左右分治”“综合治法”等基本治疗原则[17]。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以调节体内能量变化的平衡为核心,并且都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相应的治疗方式结合,利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调节身心状态,从而恢复体内的平衡秩序。不同之处在于,阿育吠陀医学以调节三因五五元素的变化为核心,以“清除毒质”“中和毒质”为治疗原则,利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来净化身体、调节情感及自身灵性,从而解除三因失衡后产生的致病毒质,恢复身体健康。而傣医学治疗原则内容相对丰富,除了以调节四塔、五蕴功能为主的核心内容之外,还有针对不同层面的其他基本治疗原则。(见表4)
表4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治疗原则比较
3.2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治疗方法比较 阿育吠陀医学注重整体的治疗与调节,在治疗时注重净化身体、调节心理情感及自身灵性。它将“愤怒、恐惧、焦虑、紧张、嫉妒、贪婪”等常见情感与身体内的能量变化相联系,并认为恐惧与风能有关,愤怒与火能有关,贪婪嫉妒与水能有关。当这些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积压于体内,就容易导致能量失衡,产生致病毒质。因此在心理上阿育吠陀医学倡导通过瑜伽与冥想等方式觉察情绪变化并从观察中了解情绪变化的本质,注视它的展开和消逝。最终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修复与焕新。如果毒素聚集体内,身体组织器官受损时,阿育吠陀医学往往会采取帕奇卡玛排毒疗法(the panchakarma)包括催吐、催泻、灌肠、鼻腔给药和净化血液等,使身体从内部得到清洁与修复。在药物疗法方面阿育吠陀医学主张“厨房即药房”,可以通过利用厨房里的资源来制作药剂,摆脱病痛。例如:小苏打(NaHCO3)一撮加上温水和半颗柠檬可以解酸、除气,缓解消化不良;孜然有助于消化液增加,烤过的孜然粉可以应用于腹泻的治疗;黑胡椒可以改善火能紊乱的状况,黑胡椒和酥油混合外用后可以缓解皮炎与荨麻疹的症状;除此之外,还有洋葱、肉豆蔻、丁香、盐、红辣椒粉、白豆蔻等家用的常见天然素材[21]。综合运用阿育吠陀医学疗法对于感冒、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关节肌肉的疼痛及退化、面瘫、偏头痛、酒精中毒、不孕不育、糖尿病等疾病疗效显著[22]。
傣医学的治疗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部分。傣医学的内治法主要是根据“解沙把”(解法)、“哦河”(汗法)、“哦皇”(清法)、“鲁”(泻法)、“压海”(消法)、“补塔都”(补法)、“泵”(通法)、“鹿喃”(利法)、“哈”(催吐法)、“罕接”(止痛法)、“罕勒”(止血法)、“罕鲁”(止泻法)、“罕河”(止汗法)、“罕哈”(止吐法)、“乃亨”(化石法)、“乃习特”(化痰法)16种治法,并选取相应药物,如百样解、通血香、肾茶、傣百解等调节四塔之间的增减变化治疗疾病[15]。外治法则是通过“咱雅(拖擦疗法)、果雅(鲜药包药疗法)、打雅(搽药疗法)、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过(拔罐疗法)、闭(推拿按摩疗法)”等外治疗法[23-25]。依靠外治法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肌肤直接接触产生疗效或在高温作用下快速地透皮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26]。对于发热、中风、风湿病、月子病、骨伤科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傣医学内治法与外治法联合应用具有一定治疗优势[27]。
此外,傣医学也强调对于情志的调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傣医常常会通过“口功”疗法为患者送去精神力量,使患者混乱的思维及不安、焦虑的情感得到安抚,通过调和五蕴,恢复四塔,建立精神秩序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在治疗上都倡导身心合一的整体治疗。通过各自的精神疗法,对疾病进行心理干预,建立精神秩序,安抚患者情绪,使患者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达到帮助恢复健康的目的。阿育吠陀医学更加注重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统一,提倡道德、身体和精神的修行,将躯体视为心灵的庙宇,重视冥想的导入性,通过瑜伽、冥想修炼精神,提升灵性,同时注重唤醒体内的精神力量,与帕奇卡玛排毒疗法一起修复焕新[28]。傣医学治疗主要依靠“口功”疗法与内外治法的联合运用,调节五蕴,恢复四塔,使精神与身体达到协调统一。(见表5)
表5 阿育吠陀医学与傣医学治疗方法比较
4 结 语
从总体上看,傣医学理论深受阿育吠陀医学的影响,傣族先民在学习和借鉴阿育吠陀医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疾病治疗经验,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医学治疗体系[29]。
傣医学与阿育吠陀医学在核心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治疗模式、临床应用上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阿育吠陀医学有三因五元素理论,傣医学有四塔五蕴理论;在诊法上二者均以“望、闻、问、摸”为主要的诊断方法,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治疗原则上阿育吠陀医学以“清除毒质”“中和毒质”为治疗原则,傣医学则以调节四塔平衡、分塔论治为主要治疗原则,并结合其他基本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治疗,在内容上较为丰富,形式也比较多样;在临床治疗上二者都提倡治疗时采取身心合一的整体治疗模式,同时内外治法相互配合综合应用,但在治疗的优势病种及其治疗方法、治疗手段、用药习惯上不尽相同;二者在各自不同的区域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并对不同区域的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这些都是傣医药文化和印度传统医药文化长期交流渗透的结果,它们都是从这些出发,来认识生命、健康、疾病及死亡,并运用其成为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