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64排螺旋CT与磁共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2022-11-11班超
班 超
(沈阳二四五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0)
隐匿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危险性大,患者容易同时出现多种严重性并发症。同时因为隐匿性骨折具有隐匿性,临床缺乏典型症状表现,诊断难度大,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进而贻误或加重病情,不利于骨折预后水平的改善与提升。并且隐匿性骨折包含有多种类型,例如肩关节骨折、脊柱骨折、膝关节骨折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才可以降低患者出现残疾的概率,并提升治疗安全性。因此来说,采取科学、安全的措施尽早检查出患者的骨折类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临床治疗,对骨折后预后水平的改善尤为重要[1]。既往针对隐匿性骨折主要展开X线检查,尽管其有一定检出准确性,但诊断中却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这样会给患者造成精神、身心上的双重折磨。而伴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与磁共振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常规X线检查所存在的应用局限,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疾病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而本次研究以隐匿性骨折患者为对象,分析64排螺旋CT与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以期提升我院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及准确率,并为临床诊疗干预提供准确参照,促进骨折预后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的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其 中 男55例(55.00%),女45例(45.00%);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为(56.15±3.66)岁;体质量46-89kg,平均为(68.54±7.75)kg;受教育年限5-19年,平均为(14.82±3.37)年;骨折至入院时间0.6-24小时,平均为(11.09±5.11)小时;其中车祸伤57例(57.00%)、坠落伤24例(24.00%)、打击伤11例(11.00%)、摔伤8例(8.00%);骨折部位髋关节6例(6.00%)、肩关节11例(11.00%)、踝关节15例(15.00%)、膝关节34例(34.00%)、腕 骨7例(7.00%)、脊 柱27例(27.00%)。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核实,并在其批准下展开。(1)纳入标准: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为隐匿性骨折;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了解本次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意义;沟通能力及依从性良好。(2)排除标准:存在语言障碍和智力障碍;存在严重性心理障碍;存在精神疾病;存在幽闭恐惧症;严重免疫性/代谢性/器质性病变;处于妊娠及哺乳期;合并恶性肿瘤。
2 方法:64排螺旋CT检查。使用Philips Bri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轴位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150mAs;扫描模式为16.00mm×0.75mm,层厚及层距5mm,重建层厚1mm,重建间隔0.2-0.5秒。所有扫描数据均上传至计算机软件并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处理。磁共振检查。使用西门子MAGNETON ESSENZA 1.5T磁共振扫描仪,序列采取EPI-diff800FAST-DWI序列,相关参数设置为层数60层,层厚0.5cm,层距0.1cm,矩阵128×128,平扫扫描轴位包括T2WI序列和T1WI序列。然后将扫描相关参数调整为层厚7mm,重叠参数1.0mm,层距0.1cm,为患者展开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共计展开8段扫描,每段的扫描时间为245秒,每次共计采集图像信息30层。扫描后所有数据进行VR、SSD以及MPR处理,并由相同2名高资历影像医师对患者病情展开评估和确定。
3 观察指标:(1)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及误诊/漏诊率;(2)参照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计算公式,计算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3)记录检查时间;(4)统计所检出的隐匿性骨折类型;(5)影像学检查图像质量以检查下骨折位置无伪影且能清晰观察到骨折线为优;骨折位置存在伪影但可观察到骨折线为良;骨折位置存在大量伪影且骨折线模糊或无法观察到骨折线为差。优+良的百分比为图像质量优良率[2]。
4 统计学方法:SPSS 25.0版本软件处理研究数据,变量资料以t计算,定性数据用x2核实,并分别以(±s)与(%)表示,P<0.05时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64排螺旋CT检出隐匿性骨折80例(80.00%),误诊/漏诊20例(20.00%);磁共振检出隐匿性骨折96例(96.00%),误诊/漏诊4例(4.00%)。见表1。
表1 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n)
5.2 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对比:隐匿性骨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磁共振均较64排螺旋CT更高,且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对比(n,%)
5.3 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及图像质量对比:隐匿性骨折影像学检查图像质量磁共振较64排螺旋CT优良率更高,检查用时更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及图像质量对比(n,%,±s)
表3 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及图像质量对比(n,%,±s)
检查方式 例数 图像质量优良差优良率检查时间(min)64排螺旋CT 100 47 32 21 79(79.00) 19.84±2.97磁共振 100 61 34 5 95(95.00) 15.38±1.31 x2/t - - - - 112.397 13.739 P----0.000 0.000
5.4 2种检查方式的骨折类型检出率对比:磁共振隐匿性骨折类型检出率较64排螺旋CT高,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高度接近,但组间对比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种检查方式的骨折类型检出率对比(n,%)
5.5 2种检查方式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2种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疼痛等不良反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讨 论
隐匿性骨折又被称之为微型骨折,该病与骨折患者不同,患者大多不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受骨关节粗大影响,患者的骨折断裂处往往不彻底和不明显。影像学检查是隐匿性骨折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诊断方式,以往多采取传统X线拍片检查,该检查方式应用广泛,能经X线辅助观察到骨结构,但就隐匿性骨折的检出存在一定局限与困难,因为其难以显示出患者的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高[3]。并且在患者骨折未出现骨折线模糊或者是移位影像下,该检查方式一般难以确定患者的骨折位置,且对于微小骨折部位(例如腕骨)和粗大骨(例如股骨踝部)来说,该检查方式的显影往往不明显,且难以区分出下颌骨、肋骨以及周围软组织。并且因投影体位、与其他结构发生重叠等因素,都会使隐匿性骨折分析受到影响。由此可见,X线检查不能够获取到精准的图像信息,患者临床检出率低。部分隐匿性骨折患者可以正常活动,在未被临床检出情况下,患者的骨折程度会呈现出加重趋势。患者在未得到有效且及时的临床治疗时,其骨折部位的实际恢复情况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发生后遗症的风险性会提升。故而,探索更安全、更现代化的诊断方式,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确定患者骨折类型和骨折部位,给予患者针对性临床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出现残疾的概率,有助于促使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CT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方式,具备了操作简易、方便等特点,能够很清晰地将骨骼系统展现,而且扫描时间也比较短。并且还能够多层进行扫描,充分表现各个部位骨折。而螺旋CT则具备了快速容积扫描,重建后图像品质高,速度快等优点,且可以实现任何层厚的二维重构和任何视角的三维重建。VR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可以实现任意轴向和高度的剪切与翻转,从而形成近似于解剖组织结构的影像,且位置精确,空间立体感较强,可以更直接地表现骨骼立体外形构造以及骨折线的方向与断端的移动状况,而且位置清晰度高和空间分辨率好,所得到的影像也解决了传统CT横断面影像不足的缺陷,有助于骨折区域的判断,更清楚骨折与周边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二维重建技术(MPR及MIP)是目前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最主要方式,因为在骨骼和周边软组织间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所以通常情形下使用MPR成像就可以。且由于MPR使用简便省时,是最常见的重建方式,因此MPR图像在观察骨骼和软骨构造以及微小创伤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点。可以清晰地表现断端附近软组织结构的水肿状况,以及脂肪层模糊等骨折的间接征象。而64排螺旋CT是当前世界上检查心脑血管、循环系统和骨关节病变比较领先的技术手段,它具备无创、快捷、精确的优势,和16排、32排CT比较,64排CT可以更明确地表现某些细节,层厚变薄,放射量更小。总结其主要优点包括[4]:(1)扫描速度快。可在1秒内完成对单向器官的检查,5秒完成无创心脏检查,10秒内完成全身检查,减少检查耗时,并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2)图像清晰。64排螺旋CT的独特扫描厚度可显著提升图像分辨率,对毫米大小的病灶都能精确显示,进而提升疾病检出率,降低漏诊率的发生;并且64排螺旋CT能逐层呈现软骨细胞和骨性构造,特别适合于头颅骨、脊椎、骨关节等三维构造的显示,从而能够得到极为精细的三维立体图像。(3)多方位调整切面图像。64排螺旋CT可以从多种视角对检查部位进行观察,使医生见到更多、更准确的图片,为制定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4)安全性高。64排螺旋CT可以根据身体不同部位的检查调节造影剂用量,从而显著减少了被检查者所接受照射的剂量,适用面较广。而将其应用到隐匿性骨折检查中,其能够为患者展开多层次扫描,能够于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多个方位将患者的骨小梁和皮质显示出来[5]。且一旦发现骨小梁或是骨皮质中断即可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是其在为隐匿性骨折患者展开临床检查过程中,容易受到骨膜反应、软组织肿物等因素影响,导致多层螺旋CT诊断的阳性率会随之受到较大的影响,并降低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随着影像学及诊断技术的发展,磁共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疾病诊断中,充分利用STIR技术,能够对患者血管、脂肪以及肌肉等组织含有的背景信号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提升病变部分的显示率。同时在DWI序列全身轴位扫描下,仅需要修改每一段中心频率即可完成全身检查,减少了CT检查时每一个部位重新定位所用时间,最终有效降低患者的整体的检查时间。同时磁共振的检查分辨率与CT相比更高,同时磁共振的检测分辨率也和CT相比更高,它主要是利用对T1WI和T2WI的交替改变来进行对骨折部位显影的检测。一旦检查结果同时显示为T1WI条线状低信息和不规则线状信号,而T2WI显示为高信号,即可以诊断[6]。同时,此种检测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数字化扫描厚度变化对显影结果的影响,因此更能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不过由于多数病人都提示T2WI为高信号,但有小部分病人却提示T1WI并无明显低信号,这也就为临床治疗上增加了相当的困难。因此,在应用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做出判断时,必须将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等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出综合性的考虑之后再确定。此外磁共振在骨折诊断中检查花费的时间更短,且能够准确分辨出骨折类型,发生漏诊和误诊的概率比较低[7]。并且磁共振对人体无放射性和生物学损害,因此安全性较高,适用面较广。而将其应用到隐匿性骨折的检查中,首先可以利用T2WI序列和T1WI序列变换,来获取到患者的骨的显像,在为患者展开临床检查中,如果患者出现T2WI高信号、T1WI不规则线状或者是条线状低信号即可被临床确诊为隐匿性骨折。同时,磁共振检查能够获取到更高的分辨率,能够取得更清晰更全面的图像信息,可以有效区分患者骨折类型,准确判断患者骨折部位,并快速且全面地分析出患者的实际病情,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救治率,有助于降低误诊和漏诊现象发生的概率,以便于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更宝贵的信息依据[8]。此项研究将对64排螺旋CT与磁共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差别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6.00%、97.73%、83.33%、96.00%、95.00%,均较64排螺旋CT的80.00%、85.23%、41.67%、80.00%、79.00%更高(x2=12.121、8.818、4.444、12.121、112.397,P<0.05)。上述结果表明,磁共振的影像学成像质量更佳,并且对隐匿性骨折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助骨折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的提升。而检查用时对比显示磁共振为(15.38±1.31)分钟,较64排螺旋CT的(19.84±2.97)分钟更少(t=13.739,P<0.05)。证实用磁共振开展的全身轴位DWI序列扫描技术,不要求对每一部位都予以重复定位,可以有效降低整体检查时间,可减少因检查时间过长而增加患者不良情绪及增加相关风险。而在隐匿性骨折类型检出率对比上,磁共振的髋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腕骨及脊柱骨折检出率分别为100.00 %、90.91%、93.33%、100.00%、85.71%、96.29%,均较64排螺旋CT检出率分别为66.67%、63.64%、80.00%、91.17%、57.14%、88.89%更高。证实磁共振诊断在该类型骨折诊断中能够准确分辨出骨折类型,发生漏诊和误诊的概率较低,更有利于隐匿性骨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并且2种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疼痛等不良反应,说明2种检查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综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2种检查方式对于隐蔽性骨折都存在着较大的诊断安全性,而磁共振检查对于该病变的价值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分析原因可能在于64排螺旋CT与普通CT相比,尽管数据收集性能明显优势,图像品质明显改善,但与磁共振检查相比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距。并且由于多层螺旋CT呈现横断面图像很难以找到水平的骨折线,而且所有CT影片也没有清晰具体地表现骨折时所产生的大量出血信息以及骨髓水肿,另外还有小部分病例因为骨质疏松而没有表现骨皮质中断的骨内骨折,所以64排螺旋CT没有磁共振检查所表现的骨折线清楚[9]。而磁共振则可以直接生成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各斜面的结构体层图,经图像处理后可以表现的结构层面信息更多,组织分辨率也更高,图像更立体,可以给出的病理鉴别判断信息也更多。从这样看来,磁共振更有助于医师开展隐蔽性骨折鉴别判断,也可以进行疾病的检查,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确诊,并避免了误诊、漏诊所导致的严重后果[10]。
综上所述,隐匿性骨折以骨挫裂伤为主,其骨质密度并没有明显变化,所以阳性检出率相对较少,易于造成遗漏和误诊,从而拖延了最佳治疗时间。而磁共振检查作为一个由CT检查发展起来的新型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其针对骨挫裂伤后所产生的水肿有着相对较大的敏感性,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作用也更加突出。在低频场的磁共振检测中,对于隐匿性骨折所显示出来的信号特点比较突出,对于软骨结构、骨折附近结构的破坏现象都有正确的评估,从而可以实现对骨折部位大范围、全方位、多角度的全方位扫描,减少了相应的骨骼等周围组织结构对成像的干涉。可以十分清晰的表现出损伤的破坏状况,包括骨折破坏的严重程度、骨折的性质等信息,可以对64排螺旋CT检查出现的遗漏和误诊问题加以补充,为临床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奠定科学基础,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诊断结果。并且磁共振的检查时间短,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被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