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庐陵文化古村落活化研究*
——以渼陂古村为例
2022-11-11杜海明
杜海明,陈 薇
(1.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八大山人纪念馆,江西 南昌 330022)
0 引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庐陵文化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渼陂古村作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应使庐陵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庐陵文化活化,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生动、全面的渼陂古村,诠释好庐陵文化,提升渼陂古村的文化软实力。
1 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地方旅游品牌和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使人们通过旅游感受传统文化,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故文化旅游成为当今一种时尚。而渼陂古村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渼陂古村这一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活化传统村落历史遗存价值。渼陂古村具有深厚的儒教文化传统、繁盛的村落宗族、宏伟的古村落建筑群。庐陵文化繁衍了庐陵村落,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庐陵位于赣江中游,上通闽粤,下达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故制造业和物流业前所未有的繁荣,有丰厚的粮储,庐陵商人经商致富,庐陵望族反哺家乡。同时,由于历史上几次大移民活动,使乡村人口增加,如安史之乱的北民南迁,北宋的靖康之难。作为鱼米之乡,多年的战乱,大量农民逃亡,使得广州、福建、赣南的客家人多次迁移至庐陵。人口的迁移使庐陵地区人口繁衍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庐陵当地的名门望族。
渼陂古村是庐陵文化的代表村落,走进渼陂村,可见青灰砖的民居、祠堂、古代书院等历史遗存。渼陂的宗祠文化历史悠久,明清制式的“永慕堂”即“梁氏祠堂”,是渼陂古村的总祠,始建于南宋初年(见图1)。相传“渼陂”源自陕西户县古湖泊,户县人迁移至江西,因思念故乡而取此名。整个祠堂采用明清建筑制式,总祠一共有3个官帽式的建筑,书有“诗书门第”“斗门阀冠”等字样。正面是“翰林第”牌(见图2),“翰林”是一个科举名。翰林第门口有两尊石狮,门前大石柱上的屋檐翼如凤凰。祠堂内石柱刻有楹联、家训、格语等。相传渼陂村有个习俗,村里族长令每家推出一副对联,评选优胜者的对联刻于石柱之上,这一习俗得以代代相传,故在祠堂遗迹中37根石柱均刻有楹联,可谓文风鼎盛,能人学子众多。渼陂的宗教对庐陵地方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渼陂宗族是渼陂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载体,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宗族以血脉联系,是解锁宗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应有效地利用以宣传渼陂古村的历史遗存,让更多的后人学习其背后的文化,深度解读庐陵文化的内涵及深义。
图1 永慕堂
图2 翰林第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渼陂古村的典型文化即江右心学和科举文化。王阳明任庐陵知县乃至巡抚,王阳明倡导的阳明心学主张的“知行合一”学术思想在江西影响较大,他在江西各地开办书院,讲学授课,扩大阳明心学影响和声望,使得大量学者闻名赴江西学习。其中以吉安府最为兴盛,庐陵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主要阵地,阳明七子中有四人为庐陵籍。同时,庐陵大量建学院,培育人才,更加促进了庐陵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同时鼎盛的科举文化也促进了庐陵文化的繁荣。书院的兴起,科考鼎盛,进士繁多。在庐陵,名门望族繁多,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在庐陵历史上考取进士的有2 890名,进士家族采用长辈亲自传授后辈子弟的方式,将科考经历和经验传授于后辈,家族子孙代代相传。在江西除了宗族传授科考文化,自唐代起,相继建立私塾、书院,讲授四书五经。到宋代,书院文化鼎盛,在庐陵有江南四大书院之冠的白鹭洲书院,大兴阳明心学,发展到明代的青原会馆。书院文化促进了庐陵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也使得庐陵名家辈出,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思想家、文学家、钱币理论家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庐陵七子中“四子”邹元标、欧阳德、聂豹、罗洪先等。渼陂古村先祖重视教育,在渼陂古村建立了敬德书院、明新书院等,都采用清式建筑制式,与渼陂民居的制式差异不大,整体风貌完整。明新书院为渼陂四大家族共建而成,敬德书院则是“达亿”家族所建,颇具赣式建筑风格,既朴实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新时代赋予我国传统村落文化遗存新的挑战和机遇。活化传统古村落文化成为当今亟待思考的话题。渼陂古村应以庐陵文化的核心地位整合多方资源,活化庐陵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如宗教文化、阳明心学及以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争取国家、省级、市级层面的支持,不断推出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活动带动旅游量,激发渼陂古村的配套需求。以渼陂古村落建筑群为依托,整合宗教文化、江右心学和科举文化,将渼陂古村打造成庐陵文化研究高地、阳明心学交流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地。运用营销号推广,以渼陂古村的祠堂、书院、牌坊等文化元素拓展渼陂旅游资源,使庐陵文化成为古村的品牌形象,提升渼陂知名度。如举办古村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宗教祭祀等活动,让旅游开发和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节庆相结合,形成渼陂自身特色品牌,使各种祭祀和庆典更具纪念意义。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使渼陂古村落建筑群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对古建筑群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保证渼陂古村的建筑群和环境免遭破坏。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才能保证整个古村旅游体系长远发展。
2 活化红色文化
渼陂古村不仅有祠堂、牌坊等传统历史遗存,在这条古道传统风景上亦印有深厚的红色印记,渼陂古村亦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旧居原本是一个叫“名教乐地”的书斋。值得一提的是渼陂古村将军馆,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四位将军。如今,渼陂古村仍然保留着众多的革命旧居旧址,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此外,村中还有朱德旧居,彭德怀、黄公略旧居,曾山、毛泽覃旧居,“二七”会议旧址,梁兴初旧居,梁必业旧居等,古村有红军标语180多条,大多是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的。
这些红色记忆,让渼陂古村成为教育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红色文化亦可成为渼陂古村的核心产品,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将历史人物贯穿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将渼陂古村的红色文化遗址打造成江西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传承渼陂历史文脉,保护渼陂红色基因,将“二七”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打造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学习路线。渼陂古村可抓住互联网时代机遇,利用互联网平台,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载体讲好渼陂红色文化故事;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融媒体中心等阵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好渼陂红色文化故事。
3 优化古村公共空间
渼陂古村于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评为国家4A旅游风景区。有着良好的生态文化,渼陂古村优质的自然风貌,成为吸引游客的优势。随着旅游的开发,当地民宿成为旅游的一部分。旅游开发与当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良好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积淀与渼陂古村的环境密不可分。同时旅游开发与渼陂古村落原有的空间模式是矛盾的,应以保护古村落生态环境为前提,主要从公共服务、交通、古建筑群保护等方面完善渼陂古村的公共空间。
渼陂古村的环境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旅游开发会给古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旅游开发是双刃剑,应把握尺度,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古村文化。在保护渼陂古村落建筑群的大前提下,合理规划旅游设施,如在古村落外围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特色民宿等,这些新增的公共设施将扩展古村落原有的空间。除了基本设施外,还要增加渼陂古村交通线路,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重要节日活动,增加交通线路可减轻人员剧增的压力。合理规划重要景点参观路线,文化遗址和历史纪念线路:永慕堂(梁氏祠堂)→“二七”会议旧址→万寿宫(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标语→“名教乐地”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曾山旧居→彭德怀、黄公略旧居→梁必骎旧居→节寿堂(红四军医疗卫生队旧址),人文和乡土风情旅游线:吉庐书画院→八角楼(文昌阁)→义仓→永慕堂牌楼→圣旨牌坊→古槐底牌坊→渼陂古街→敬德书院→养源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古木桥→古井→古桥等。感兴趣的游客亦可两条线路共同参观,以充分了解渼陂古村背后的文化。同时,旅游开发后,渼陂古村不再是宁静的古村落建筑群,会成为游客众多的游览地、文化活动的聚集地,古村的商业街也能“重现”明清时期繁华贸易的景象,因为古村商业街在旅游开发后会成为游客购物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再者,水系也是渼陂古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地居民和政府环保意识不强,造成水塘回填,严重破坏了环境。应对渼陂水塘进行清淤,恢复以往自净能力,打通原有水系排水系统,禁止回填行为,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新增垃圾回收站。古村街道放置垃圾箱,增设消防系统,确保古村建筑遗址的安全。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和合理的旅游开发系统,才能实现古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为前提,以弘扬渼陂文化、讲好中国传统故事为工作重心,以合理运营模式为保障,以“互联网+”的模式助力渼陂古村的旅游开发。
渼陂古村具有旅游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应以历史人文保护为旅游开发的前提,古村落的宗族文化、流传百年的江右阳明心学、以书院为载体的古村书院文化、古村建筑文化、古村商帮文化成为渼陂古村历史人文传承的重要元素。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历史人文传承是渼陂古村的根基,赋予了古村厚重感和历史文化内涵,应将渼陂古村文化传承下去,加强对古村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景点民居建筑,尊重村民的私密空间,维持古村落居民生活状态,延续古村落的风土人情。
4 结语
基于渼陂古村的历史遗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好古村文化,加大对古村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吸引更多学者和专家对渼陂古村的庐陵文化进行研究,以此转变开发思路,以旅游带动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庐陵文化”精髓,通过“文化+”“生态+”“产业+”的形式对文化赋能,实现庐陵文化古村落活化和人文底蕴转化,赋予渼陂古村新的文化IP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