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状建筑评价的老城区“拆改留”建议*
——以三门峡老城区为例
2022-11-1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潘辰刘明晗
文/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潘辰 刘明晗
1 项目现状
本次研究项目位于三门峡老城区,范围为湖滨城区、和平路以北区域,北至北环路,南至和平路、公园路两侧、陇海铁路弯道,西至209国道,东至火车站及斜桥村,总面积约8.7km2,如图1所示。该区域存在整体建设杂乱,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缺、人居环境较差、公共秩序混乱等问题,是典型的“城市病”集中区域。
2 基于“拆改留”评价方法的老城区现状研究
2.1 用地布局杂乱,用地结构失衡,开发强度较低
调研区域内工业、物流仓储等生产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占比较低,尤其是绿地广场用地严重不足,成为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开发建设方面,调研区域总建筑面积870万m2,平均容积率1.0,开发强度较低。对照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15min生活圈居住区用地容积率为1.2~1.4,区域还有一定的可开发容量。
2.2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品质较差
1)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用地占比大,阻断城市道路的贯通和延伸,居住环境差,生活配套设施匮乏,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是典型的“脏、乱、差”地区,也是此次改造的“主战场”,对提升人民满意度和获得感具有重大意义。
2)新建小区部分缺乏对日照间距、景观视线通廊等方面的考量,存在建筑密度高、景观环境局促等问题,此外绿化空间、停车空间也无法满足需求。
2.3 道路交通运行不畅
1)支路网建设严重不足 城市支路数量少,断头路多,致使大部分交通压力集中在主次干路上,造成交通拥堵。
2)“停车难”问题突出 区域公共停车场数量缺口大,配建停车场数量严重不足。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基本没有配建停车位,居民车辆大多停放在小区周边的城市道路上。
2.4 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1)设施数量不足 绿地广场、公共停车场、文化设施、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数量不足,是调研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最大的方面,也是居民日常使用最多的公共设施。
2)布局不均衡 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等)大多集中在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设置不足,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差异性明显。
3)质量不高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多数公共服务设施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指标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如大部分私立幼儿园缺乏必要的室外活动场地,同时存在小学建设标准低、“大班额”问题突出、农贸市场环境差等问题,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
2.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市政管网基本能够覆盖调研区域,但存在部分区域市政管网老化、建设混乱;主干管网基本完善且运行良好,但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内部市政管网建设混乱且给水管道老化造成水压不足、雨污管道未分离、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未覆盖等问题普遍存在;供热覆盖率不足75%,天然气覆盖率不足80%;垃圾转运站数量不足。
2.6 城市景观品质低
在黄河生态景观带与青龙涧两岸商务功能区存在断裂夹层,空间隔离感强烈。
2.7 生态环境保护与宜居建设力度不足
1)部分地区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北部沿黄区域为生态高敏感区,属于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极易受到不正当开发活动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大量生态问题出现,严重阻碍三门峡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坏黄河流域生态健康。
2)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 现状人均绿地和广场面积仅为0.5m2,远低于人均12.0m2的规范要求,人们日益增长的绿化、美化需求难以满足。
2.8 城市文化特色彰显不足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虢国博物馆与车马坑空间割裂,文化连续性差,保护欠佳。
2)工业遗产文化再利用 工业厂房利用率低,工业遗产文化体现不足。
3)其他文化空间 其他内涵的历史建筑遗存丰富,但缺乏必要的表达空间。
2.9 城市中心功能逐步衰退
1)商业升级滞后、工业倒闭外迁、空间老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严重降低规划片区活力。
2)产业低端,与城市中心功能不符;产业形态“低小散”,主要经济支撑为中小型规模企业;产业类型传统,缺乏新的行业引领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影响力。
3)中高端劳动人口外流严重,三门峡市一半人口集中在规划片区内,有能力的原住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选择离开,留下大量老、弱、残、贫等弱势群体,同时被低成本居住所吸引的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导致自然衰老与逆向筛选相互叠加。
由于老城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文化挖掘传承、城市活力、城市建设、交通组织、生活舒适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亟需进行旧城改造。
3 基于现状建筑评价方法的老城区“拆改留”建议
经调查分析,三门峡老城区范围内的更新区域总面积399.5hm2,其中工业腾退用地99.8hm2,优化更新用地139.8hm2,城中村棚改用地111.9hm2,功能置换用地48.0hm2(见图2)。现状总建筑量为5771栋,含5个城中村(后川、会兴、上横渠、下横渠、斜桥),总建筑面积807万m2。结合老城区现状建筑评价标准,采取“拆改留”的改造方式进行更新。
1)品质差类建筑(建议拆除) 总建筑面积约299万m2(含城中村约72万m2),约占现状总建筑面积的36.0%。
2)品质良类建筑(提质改造) 总建筑面积约111万m2,约占现状总建筑面积的13.7%。
3)品质优类建筑(保留现状) 总建筑面积约397万m2,约占现状总建筑面积的50.3%。
4 评价结果应用
评价结果为三门峡老城区城市更新提供了最基本的“拆改留”结构单元,便于政府在今后城市更新工作中统筹安排,为每个街区、每栋建筑提供相应的城市更新策略,也为政府在老城区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中提供最基本的现状情况,便于管理。
基于此,提出本次三门峡老城区旧城改造的总体思路,即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并提出此次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框架:塬望水天、绿润岸城、棋布经轨、文兴虢今。
1)塬望水天 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三门峡老城区的台塬地貌特征,在黄河岸线、城市至高点选取城市视廊,营造山水相融的大环境,打造层次丰富的魅力城市天际线。
2)绿润岸城 老城紧邻黄河,设计应与地貌结合,与黄河生态景观带协同,沿迎宾大道、甘棠路、大岭路、六峰路、茅津路、铁路公园打造6条绿荫大道和铁路公园景观绿带,南北向贯通老城区,将黄河生态景观引入城区,打造通往青龙涧河的绿色廊道。
3)棋布经轨 以满足规范要求和人本需求的公共设施、公园、商业区为棋子,以纵向为轴,横向为脉,见缝插绿,文绿交织,串联棋子,共同形成活力网络体系,打造活力公园城市。
4)文兴虢今 加强对虢国文化遗产、陕州文化遗产和工业文化遗产的挖掘,注重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加强文化旅游体验,沿湖大铁路、陇海铁路、虢国博物馆、水工厂、十一局打造城市文脉,通过小铁路、工厂中的步行道等串联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