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对大鼠脊髓损伤节段神经再生抑制因子RhoA、RockⅡ表达的影响

2022-11-11党仟仟周宾宾曾俊林曾智鹏李欣忆

陕西中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脊髓染色针灸

党仟仟,周宾宾,曾俊林,曾智鹏,唐 攀,李欣忆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损伤,可引起永久性的功能障碍,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S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2]。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发现对SCI有效的治愈方法。西医针对SCI急性期主要采用手术减压、静脉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稳定期予抗炎、神经保护药物,恢复期主要采用康复理疗等方法[3]。然而,手术不可控的高风险、药物疗效的争议不断、康复理疗的周期漫长均是SCI治疗的难点。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轴突的表面有一层富含胶质细胞的髓鞘,髓鞘受损后,轴突将暴露在含有神经再生抑制因子(MAIF)的髓鞘碎片中,并活化重组人Ras同源物基因(Rho),激活下游Rho蛋白激酶Ⅱ(Rho-associate kinase Ⅱ,RockⅡ)引起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髓鞘磷酸化,导致生长锥塌陷,使轴突再生失败[4]。提高中枢神经再生能力的有效策略是阻断抑制信号通路,保护受损神经元,防止生长锥的塌陷而丧失可塑性。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与药物比较,针灸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现代医学发现,针灸具有抗氧化作用,不同形式的针刺治疗均能有效促进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强神经再生能力[5]。温针灸结合了针可通脉、灸可补阳的优势,临床研究证实,温针灸可以通过保护受损的神经元、抑制细胞凋亡促进SCI的恢复[6]。本实验通过温针灸干预大鼠SCI模型,检测大鼠神经再生抑制因子RhoA、RockⅡ的变化,探讨温针灸治疗SCI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00 g,购自湖南长沙天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湘)2019-0014]。本研究所有实验均在广西中医药防治医学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大鼠在标准动物饲养房中喂养,湿度40%~47%,温度26 ℃左右,光照10 h黑暗14 h交替,适应性喂养1周。

1.2 主要仪器 匀浆机(T18),低温离心机(5418R),Real-time PCR System(Aria Mx),核酸检测仪(FC-1100),光学显微镜(BX53),蛋白转印模,电泳仪。

1.3 主要试剂和药物 RIPA裂解液(R0010),Anti-RhoA(K001649P),Anti-RockⅡ(K008935P),山羊抗兔IgG(ab6721),逆转录试剂盒(MR05101),Universal SYBR qPCR Mix(11201ES03),Tri Quick Reagent(R1100),盐酸法舒地尔(H20040356),清艾条(Z32020253),1%戊巴比妥钠(F20020915)。

1.4 实验方法

1.4.1 分组、建模及干预: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温针灸组和法舒地尔组,每组10只,再根据干预时间节点分为7、14 d两个亚组。假手术组手术咬除大鼠椎板,暴露脊髓;其余三组建立半横断SCI模型。半横断SCI模型制备方法:大鼠称重,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50 mg/kg麻醉,大鼠深度麻醉后,取俯卧位,定位T10椎体;以T10为中心消毒、开皮,分离皮下组织,去掉T10椎板,暴露脊髓;用无菌手术刀片以脊髓上附着的中央血管作为切入点,切断右侧脊髓(不可跨越中间的血管及对侧脊髓),造模成功的标志为大鼠后肢、躯干、尾巴痉挛性抽动,肉眼可见脊髓断端分离;分层缝合,术后每天1次人工按摩腹部排便,避免术后肠梗阻、尿潴留等并发症增加大鼠死亡风险。造模后,温针灸组参照《实验针灸学》选取大椎、命门穴,消毒后进针约2~3 cm,得气后在针柄固定艾条施灸,每次3壮,灸完后留针15 min,1次/d,施灸过程防止艾条脱落烫伤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法舒地尔组大鼠造模成功后,100 mg盐酸法舒地尔冻干粉溶于100 ml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10 ml/kg,1次/d,每周6次。

1.4.2 取材:分别于干预7、14 d取材,操作如下。组织病理染色、免疫组化取材: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50 mg/kg麻醉大鼠,剃毛、消毒,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将灌胃针从心尖部插入主动脉,剪开右侧心耳,快速注入0.9%氯化钠溶液200 ml冲洗血液,再用4%多聚甲醛溶液350 ml缓慢灌注,至大鼠四肢、躯干、尾巴等全身组织僵硬,分离T10节段脊髓,取损伤段上下5 cm的组织,立即放入4%多聚甲醛缓冲液常温保存备用。WB、PCR取材:大鼠深度麻醉后,冰上迅速取材,并保持取材过程无菌、无酶,将组织放入冻存管中,-80 ℃冰箱保存备用。

1.4.3 组织病理染色:HE染色方法为,将组织修剪后放入脱水盒中,脱水、浸蜡后包埋,制作成蜡块备用;用切片机切取3 μm切片,48 ℃温水中展片,65 ℃烤片过夜;配制梯度乙醇、苏木精、伊红等染色剂,上机自动化完成染色、封片等;取出封闭好的玻片在Olympus BX53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尼氏染色: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用尼氏染色液(甲苯胺蓝法)置于50~60 ℃温箱浸染20~40 min,蒸馏水冲洗多余的染液;95%乙醇迅速分化后用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后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尼氏体细胞的形态变化。

1.4.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自来水冲洗2 min,蒸馏水浸泡5 min;在抗原修复液中微波炉中火加热5 min,继续低火加热10 min,完成修复后自然冷却;PBS洗片3次,每次5 min,加3%H2O2室温避光孵育10 min,PBS洗片3次,每次5 min;滴加5%正常山羊血清(1×PBS稀释)涂覆样本,放入湿盒37 ℃封闭1 h;取出Anti-RhoA Polyclonal Antibody、Anti-RTN4 Polyclonal Antibody、Anti-RockⅡ Polyclonal Antibody抗体,冰上解冻,根据抗体说明书推荐抗体稀释比例为1∶400,去掉切片上多余的封闭液,将现配的一抗稀释液均匀滴加在玻片表面覆盖组织,4 ℃孵育过夜;水平摇床PBS洗片3次,每次5 min;根据抗体说明书取Goat Anti-Rabbit IgG H&L (HRP)抗体稀释比例为1∶1000,去掉切片表面液体,将配好的二抗稀释液滴在玻片表面覆盖组织,37 ℃孵育30 min;水平摇床PBS洗片3次,每次5 min;加现配的DAB显色液,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目的蛋白逐渐显色而背景无显色时,用自来水冲洗终止显色;苏木素染色、盐酸酒精分化后,返蓝;常规脱水封片,光学显微镜下镜检。

1.4.5 qRT-PCR检测RhoA、RockⅡ表达:取30~50 mg组织,用Tri Quick Reagent提取总RNA,测定浓度;用逆转录试剂盒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将RNA逆转录成cDNA;荧光定量PCR仪进行cDNA扩增检测,反应程序:95 ℃ 30 s;PCR循环(40个循环):95 ℃ 10 s,60 ℃ 15 s,72 ℃ 20 s;反应体系为2×Universal SYBR qPCR Mix 7.5 μl,上、下游引物各0.6 μl,cDNA 1 μl,超纯水5 μl。记录每个样本所对应基因的Ct值,2-△△Ct法分析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引物序列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HE染色 见图1。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致密,神经元分布均匀,灰质和白质边界清楚,灰质呈蝴蝶状,白质排列整齐,神经细胞形态完整。模型组干预7 d,结构极度紊乱、缺损,细胞炎性浸润,灰质区神经元数量减少;干预14 d,脊髓结构紊乱依然存在,炎性浸润稍有改善,组织液化坏死,空洞形成。温针灸组、法舒地尔组干预7 d,组织结构紊乱,有较多的炎性细胞,病理改变程度较模型组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干预14 d后上述组织形态变化较之前有好转,组织结构呈中度紊乱,神经元数量有所增加,炎性细胞减少,但仍有小胶质细胞增生。

注:A、C(×50),B、D(×200)

2.2 各组大鼠尼氏染色 见图2。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元胞浆中的尼氏小体分布集中,呈蓝色斑块和条索状,大小适中,尼氏染色清晰;模型组大鼠尼氏细胞数量减少,分散分布,尼氏小体固缩,呈异常的小颗粒状,部分细胞溶解,尼氏染色较暗淡不清;温针灸组和法舒地尔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尼氏细胞形态明显恢复,分布较为密集,着色相对均匀、清晰,尼氏小体仍有不同程度缺失。

图2 各组大鼠7、14 d脊髓病理形态(尼氏染色,×200)

2.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Rock Ⅱ、RhoA蛋白表达比较 见表2(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ock Ⅱ、RhoA主要在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表达,阳性细胞胞体可缩小变圆。假手术组干预7、14 d,Rock Ⅱ、RhoA蛋白均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同时间节点Rock Ⅱ、RhoA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法舒地尔组各时间点Rock Ⅱ、RhoA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7 d比较,温针灸组、法舒地尔组干预14 d时Rock Ⅱ、RhoA蛋白表达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Rock Ⅱ、RhoA蛋白表达比较

图3 各组大鼠RockⅡ、RhoA表达(免疫组化,×400)

2.4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Rock Ⅱ、RhoA mRNA表达比较 见表3。干预7、14 d,假手术组Rock Ⅱ、RhoA mRNA均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模型组Rock Ⅱ、RhoA 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同时间节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温针灸组、法舒地尔组Rock Ⅱ、RhoA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同时间节点(P<0.05)。与干预7 d比较,温针灸组、法舒地尔组干预14 d的Rock Ⅱ、RhoA 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RockⅡ、RhoA mRNA表达比较

3 讨 论

SCI是目前医学领域难以攻克的课题之一,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但仍然难以建立有效的神经传导通路。SCI后多种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了神经微弱的再生能力。Rho/Rock信号通路是多种抑制蛋白的汇合点,在介导SCI和神经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7]。RhoA是一种小GTPase蛋白,属于Rho GTPase家族,包含Rho、Rac、Cdc42等7个亚族;RhoA介导黏着斑和应力纤维的形成,调节细胞极性,为细胞黏附、迁移和形态改变提供力量[8]。Roc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AGC(PKA/PKG/PKC)家族,是RhoA的下游因子,有RockⅠ和RockⅡ两个亚组,在氨基酸和激酶结构域上有较高的相似性[9]。RhoA、RockⅡ参与调节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收缩、运动、增殖、基因表达和细胞的凋亡[10]。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抑制RhoA/Rock通路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11]。法舒地尔是目前唯一应用于临床的Rho/Rock抑制剂,可特异性地抑制RockⅡ因子的表达,改善大鼠SCI后灰质和白质的血供,增加轴突出芽[12]。临床主要将其用于改善脑血管痉挛、促进损伤的神经恢复,法舒地尔还具有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促进分化及抑制侵袭等作用[13-14]。研究发现,法舒地尔的药效维持期为4周,延长治疗无效,并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临床安全性有待证实[15]。

本研究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从分子水平探讨温针灸治疗SCI的机制,通过病理染色、免疫组化和qRT-PCR等现代生物分子学技术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RhoA、RockⅡ因子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SCI后RhoA、RockⅡ因子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表明Rho/Rock为SCI后的抑制信号,对损伤的神经修复有负面阻碍作用;温针灸组各时间节点RhoA、Rock Ⅱ表达均低于模型组,表明温针灸治疗可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对SCI恢复有促进作用;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损伤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炎性细胞减少,形态恢复,表明温针灸可以增强炎症吸收、促进水肿消退,促进组织恢复;温针灸组在干预14 d的RhoA、RockⅡ因子表达显著低于7 d,组织形态改善程度也优于7 d,说明温针灸可以延长治疗周期。

针灸对功能性损伤及SCI的病理改变有积极治疗作用[16]。SCI属于“督脉”损伤,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主要病机为督脉受损,阳气不足,气血不通,机体废痿失用[17]。《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灸具有芳香透窍、温阳通络之效,其药效能贯穿全身十二经络。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除了穴位刺激、温热传导的理化效应外,艾条在燃烧时产生的红外线具有高效穿透力,刺激穴位产生“受激共振”效应,借助反馈调节机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状态,为机体细胞活动提供必要能量,加速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18-19]。临床研究显示,温针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反应,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20]。研究发现,温针灸可促进受损脊髓γ-氨基丁酸的分泌,改善大鼠的肢体痉挛,上调Shh、Gli-1因子表达,促进髓鞘形成和神经回路重建[21-22]。

综上所述,温针灸可促进大鼠SCI后组织形态恢复,提高神经再生能力,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受损节段RhoA、RockⅡ因子的表达相关。

猜你喜欢

脊髓染色针灸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针灸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