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育人,开启育人新模式
2022-11-11朱祥勇成都高新区新华学校
朱祥勇|成都高新区新华学校
“十四五”期间,成都高新区将以“高质量课堂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新教育示范区、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区,开创高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怎样育人”“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成都高新区新华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提出了以“人”为核心、落脚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融创育人”实践模式,致力构建站位更高、视野更广、格局更大的协同治理体系。
育人体系
四维融通、协同治理,营造育人大格局。
食堂里,佩戴徽章的节粮员负责监督“光盘行动”落实情况;农场里,护绿员精心管理植物,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劳动……学校还设有图书员、节能员、行规员等实践岗位,为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创造了多种机会。在融创视野下,学校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办学,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都是学校治理的主角,课堂、家庭、社区、社会都是学校治理的空间。
品格为基、劳育树魂,建立全员德育体系。
学校积极开展品格主题班队会、品格家校互动、品格有趣兑换等特色活动,把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有序、坚毅、好奇、担当、乐观、自控、专注等必备品格。此外,学校还在新公民课程体系之下构建了劳动课程,通过劳动教育来夯实学生劳动之根基,促进学生养成劳动之习惯、培育劳动之素养、体会劳动之情趣,实现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四维创生,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终身受益。
在新华学校,全体教师都是导师。导师们经常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跟踪管理学生成长,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学科融合、课程统整,构建融创课程体系。
课程如何从零散走向融合、从单一走向综合,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新华学校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度调研。在“融创育人”理念下,学校以“融合创生、协调发展”为课程目标,构建起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多元化、探究课程自主化,与国家课程融合、与校本课程贯通、与学校特色结合的“新华人”课程体系。一方面,实现学科间横向统整,形成横向融合课程;另一方面,以“开门办学”的思路探究路径,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融创教育平台。
融情驱动、融智培养,构建融创教师发展模式。
学校以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为中心,构建起三级联动教研平台、交叉交互跨学科教研平台、教科研联合平台三大平台,开创融创教师发展新模式。
其中,三级联动教研平台打破了以往以同一学段备课为主的教研形式,实行跨学段大教研,将教学内容置于一个较长的历程中去认识,明确这一教学内容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等关键问题,实现各阶段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科研联合平台一改以往教研组与课题组分裂的状态,成立教科研协作组,创建“教科研联络会”,同时将以往分别召开的教研、教科工作会议合二为一,举行“教科研联席会议”。在联席会议上,以教学问题为课题开展集体研讨,鼓励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进行小切口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切实提高教师融合育人的教学能力。
数字画像、个性张扬,“三力”评价赋能学生成长。
“三力”即学习力、发展力和实践力,指向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后更高层次的素养培育。其中,学习力包含发现、思考和整合,发展力包含品格、规划和合作,实践力包含行动、审美和创造。多力并进,让孩子在新华学校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在个性特长、自主学习、合作创造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学习‘百分数’时,我让学生收集与百分数相关的成语;学习‘找规律’时,我让学生打起节拍唱歌,体会节奏的韵律和音符的变化;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微机室里,来一场电脑绘图大比拼……”这是数学教师周文静的课堂日常。在新华,“跨界”不是标新立异、追赶时髦,而是让课堂变得灵动立体、让教师变得丰富强大。
学校通过多维数据,逐渐形成新华学子“三力”成长模型,基于国际流行的9大核心能力,通过可视化数据展示全校学生整体的发展画像,以成长为导向、成才为目标,完善学生的评价模型。
特色活动
项目式学习,以读促写,激发无限可能。
与“跨界”教学相随的是项目化学习。“荐书卡”“求书卡”“分享卡”“书香家庭”都是学生喜欢的阅读项目。新华阅读尝试打破语文学科藩篱和学科界限,实现学科互助,跨学科阅读改革由此开始。
作文课上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罗茹月老师和学生玩“罗老师会听字”,曾倩老师和学生玩“新编击鼓传花”,王欢老师和学生玩“狐假虎威”……在新华学校语文组开发的游戏体验作文活动中,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在嬉戏中完成。
新华大脑,大数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
“七年级一班晨读认真,加1分;三年级四班课堂喧哗,扣0.5分。”值周教师王林博一边巡视一边在手机上记录,数据同步发送给相关班主任并展示在学校大屏上。学生可以在“新华大脑”平台看到自己近段时间的在校表现,了解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以及还需改进的地方,并得到一份“新华大脑”提供的学习攻略,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
“新华大脑”是新华学校建设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无感沉淀,自动形成丰富、清晰、多维度的数据资源,进行即时分析、诊断、预警、监测、评价、反馈,为管理、学习、成长提供支持。
立足传统,编展演创,焕发川剧生机。
新华学校课题组从“五育融合育人实践”“儿童川剧编展演创”“儿童川剧课程群实践”“家校社区联动机制建设”四方面着手,寻求创新突破,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赋能未来。为让川剧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学校以编、展、演、创为抓手开展了系列传承活动,让学生充分浸润、参与其中,有效提升学生对川剧这一本土经典文化的认可、熟悉与喜爱程度。
新华小演员们带着川剧《新龟兔赛跑》走上CDTV-4电视屏幕,原创川剧《李冰父子治水法宝》在成都市中小学生川剧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川剧特色案例《校园儿童川剧创编实践探索》在成都教育EPC年度盛典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年度教育创新实践案例”。
办学成效
“我爱我的校园,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的课堂,我们就像种子,向着各个方向牢牢扎根,最后开出不一样的花朵!”学生李语洛的话道出了新华诸多学子的心声。
近年来,新华学校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由寂寂无闻实现华丽蜕变,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市区级荣誉,研究课题《融创课堂:重构关系的教学范型》荣获四川省政府成果一等奖。学生发展良好,艺术、体育、科创、国际素养显著提高,在各级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家长代表张诗怡爸爸在《新华赋》一文中深情写道:“是新华授予孩子知识,使其可以立身于世;是新华锻炼孩子意志,使其可以攻坚克险;是新华启发孩子心智,使其可以深思远见;是新华赠予孩子成长平台,使其可以广袖挥舞。”
教育变革风起云涌,新华学校将勇立潮头,为实现学校高品质发展开拓创新、砥砺耕耘、阔步前行。